白水桥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mael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经很多年没有看见外祖父了,走过白水桥的时候,你不停地东张西望,希望在桥边,或者在桥东面的那个破砖窑旁能够突然见到他的身影。他应该老得快走不动路了,手里肯定拄着那根用黄檀木做成的拐棍,走路七撞八跌,远远看去,像一片枯萎的树叶,所有的水分已经蒸发,所有的颜色都被时间的风雨洗尽。以前在桥边或者在破砖窑旁总能碰见他佝偻着身躯,像在专注地找寻着什么。有时竟然把老柴根一样的手掌搭在额头上,使劲张开烂成通红的双眼,望着大路,望着远方。但能望见什么呢?大路上空无一人,远方是连绵的群山,一只山鹰在空中翱翔,那是唯一关注人世间的事物。事实上他连鹰也看不到,他模糊的视力只看到群山的轮廓,像一堵高墙,矗立在大路的尽头,横亘在他永远也到达不了的空茫的远方。
  外祖父的脖子望酸了,他就要垂下手臂,耷拉下脑袋,像一架生满铁锈的机器,缓缓转过身子,回头瞅向桥边五十米开外的一幢小平房。小平房以前是门前这条省道长途客运的一处停靠站,人来人往喧闹得很。卖车票的妇女坐在房子里,常年打着毛线活或者嗑着一堆门口小摊上买来的瓜子。卖瓜子卖甘蔗卖米糖卖茶叶蛋的小贩们就守在门外的空场地上,瓜子壳甘蔗皮鸡蛋壳米糖屑丢了一地。偶尔山民们把一群黄牛或一群山羊赶过门口,地上就多了稀稀拉拉的牛粪或羊屎。牛粪像一坨坨黑面包,羊屎像一粒粒黑珍珠;牛粪冒着热烘烘的白气,羊屎有淡淡的草腥味。而小贩们毫不在意,他们叽叽喳喳说着笑着,有时还围在一张小板桌上打着扑克。那个时候山鹰同样在天空中翱翔,但外祖父的身體壮实得很,他能一口气吃下外祖母做的半蒸笼馒头,能挑得动三百斤的青柴担,能独自把一窑的青砖瓦从头到脚烧制完成。后来,那小车站不见了,卖车票的妇女不见了,小贩们不见了,那象征着尘世肮脏而充实的牛羊们也不见了。长途客车改道去了另一条沿海南线,这偏僻的山区只剩下几辆黄壳子的农运车在滴溜溜奔跑。农运车像个自由职业者,随叫随停,随停随走,根本不需要什么车站和候车厅。卖票的人也一天到晚待在车子里,紧紧抓着那只装满角票和硬币的布挎包,有了招手的客人,他才打开车门大声吆喝着去哪里。小车站不卖票了,小贩们也改变了工作和生活方式,有人夫妻双双开起了农运车,有人干脆为了孩子读书住到了城里。然而小车站还没有荒废,它被镇里改造成了一个竹木检查站。这座桥的名字叫白水桥,这个检查站的名字也就叫白水桥竹木检查站。那个时候你还在镇里的中学读书,你外祖父的儿子,那个最疼爱你的舅舅也刚刚结婚。镇里要招人当白水桥的竹木检查员,你舅舅高中毕业,做了几年村里的文书,头脑灵活,精力充沛,他被镇里领导看中了,成了一个镇政府编外的竹木检查员。他每天开着自己那辆隆隆作响坦克一样的拖拉机,到白水桥边的小平房上班了。虽然工资不高,但名头很响。
  我家儿子在镇政府上班呐!
  外祖父的山羊胡子翘上了天。他站在青砖窑的窑口前,对每一个砍柴的挖泥的晒砖坯的甚至仅仅路过的人,用粘满白泥的手指着白水桥那个方向乐个不停。其实那个地方离镇政府还有十几里路,但距离不成问题,在外祖父尚未溃烂的眼睛里,小平房就是镇政府的一部分,地位,身份,不是你们这些砍树放羊种地挖泥和打短工的人所能瞎比。外祖父把一只塑料酒壶挂在窑门口的树杈杈上,踩一趟泥就跑过去抿一口酒,抿一口酒就对着白水桥那边的小平房伸长脖子望一阵,仿佛那小平房里藏着他万贯家财和一世的荣耀。
  你每个星期总要从北面那个港边的小村跑到舅舅的竹木检查站来玩,检查站里只有三个人,有时只有两个人,另一个抽空跑到白水河下去摸溪鱼。舅舅神气得很,穿着绿色的迷彩服,手臂上箍着红袖套,手里执着一枚红色的三角旗,像夏天时到你们港边海滩上搞军演的海军陆战队战士。白水桥西面的大山里藏着万亩林海,一年四季有源源不断的竹木被山民运出县外,山路太陡太窄,只能用整天冒着黑烟的蜗牛一样的拖拉机来装载。那头冒着黑烟的铁牛从西面大山的谷底钻出来了,很远就听到了突突的吼叫声,满车的竹木像积木一样搭到车顶,碰到一个坎,它就颤一下,踩进一个坑,它就晃一阵,看得人提心吊胆,看得人心惊肉跳。但开车的家伙嘴里叼着烟卷,一副满不在乎吊儿郎当的样子。舅舅对工作最积极最认真负责了,一听到车辆的轰鸣声就第一个站到路中间,使劲交叉挥着三角旗示意车辆停下。这个地段刚好有一处百来米的长坡,不提前阻止这些吊儿郎当的开车人,他们会把拖拉机一直开到白水桥边才停住,然后等舅舅他们追到跟前,催促好一会才死样怪气从沾满柴油渍和机油沫的裤口袋里掏出政府批准的竹木砍伐证,没等检查人员看清楚,他又啪的一下合拢本子塞进口袋里。他们恨死了这个竹木检查站,都说靠山吃山,政府把每一根竹每一棵树当成文物一样审查,他们怎样才能把家门口的资源随心所欲地换成一沓沓的“毛老头”?
  也有胆小的或装作老实的跟随车辆的买树商贩,跳下副驾驶室,摸出一包中华烟像刨番薯丝一样不停地抛给舅舅他们。有一次刚好来白水桥下挑窑田水的外祖父走到边上,也幸运地得到了一支。你看见外祖父把那支好烟一整天夹在耳朵根,拿到窑场跟无数人吹嘘,说他儿子也就是你舅舅是如何地使那些砍树人敬畏和巴结,他儿子站在白水桥那里,就是站在整座西部大山的门口,没有他儿子同意,谁也别想把一根草带出白水桥的关卡。你有理由相信外祖父因他儿子所生出的风光和自豪,他刨了一辈子地烧了一辈子窑,一辈子被村长村书记和镇政府的人“管理”,现在他的儿子也可以“管理”别人而且能被别人敬烟了,这还不是真正的石头瓦爿翻了身,劳动人民当了家作了主?唯一使你遗憾的是到了傍晚,外祖母把晚饭送到窑场的时候,那根夹在外祖父耳根的中华烟竟然已经被他满头的汗水洇得发黄。外祖父喝完酒后,用窑口里的一根柴火凑着香烟,想好好享受一番他此生的风光和自豪,可是他使尽吃奶的力气也没有把一口好烟吸进肚里,那支烟最后连同那根柴火纵身一跃扑进了火焰万丈的窑膛里。窑膛里的火焰太猛烈了,你和外祖父都没看清那支烟是如何在一瞬间化成虚无。
  你为什么不开车呢,或者用三块硬币坐一回黄壳子的农用车呢?你要用一上午的时间来走完这从北到南漫长而空荡荡的山乡公路。你已经长大成人,不能再像小时那样一路蹦蹦跳跳,一会儿捉一只蜻蜓,一会儿唱一支歌,一会儿又跑到半路那孔泉眼的水凼边喝一口清凉的泉水。童年的记忆中,到外祖父家的路程很短,青天白云,山花烂漫,翻山越岭,上坡下坡,你只要一个小时就能准时推开外祖父家的柴门。那一定是春天,雨水太多,外祖父的窑场还没有开工。你刚才走过白水桥的时候,就望见高出坡地一大截的窑孔像一座怪怪的土丘,用来取泥的坡地上冷冷清清空无一人,窑门上披着用来挡雨的茅草苫也被去年的北风刮去了一大半。没有看见挂在树杈上的那只塑料酒壶,你就不用靠近窑场,外祖父一定在家里忙着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他要种地他要喂羊他要劈柴,他最重要的是要趁着窑场歇停的空闲,帮着外祖母起早贪黑劈篾编箩筐,到了逢“八”的集市,两人天不亮就拉了箩筐沿着白水桥这条省道一直往南奔。南面十几里外有一个叫桑园的农贸市场,初八、十八、廿八,只要逢了“八”,这山乡五六万人一大半都要挤在临水的一条街上。买猪卖羊的,赶鸡赶鸭的,蔬菜家家有,主要是搞批发。外地商贩争先恐后蜂拥而至,土豆白菜笋干粉丝,从早晨五六点开始,不出三小时,一扫而空。集市落场后,市面上忽然像夏季台风扫过一样干净,人走了,货空了,剩下一条溪河在叮叮当当地流;也像台风卷过一样狼藉,烂菜叶,瓜果皮,鸡屎羊屎,甚至有孩子和老人们丢失的布鞋爿。当然,外祖父他们的手工箩筐不会挤进街肚里,他们与上百家同类产品堆在街对面的广场上,零敲碎买的都是住在当地街市或者附近村落的小农户,只有那些拎着一整包钱款指着广场上所有竹木制品大包大揽的才是真正的大商贩大老板。如果你正好住在外祖父家,又正好逢着“八”,那么外祖父和外祖母出手了一板车的箩筐,一定会给你带来桑园那边最好吃的芝麻饼和红糖糕,甚至是一团还散发着热气夹着油条的粢饭。你一觉醒来,捧着芝麻饼红糖糕或者粢饭,一小口一小口咽着香甜的滋味,你把童年的欢喜都留在了自己的舌尖上。
  你在这深秋的季节,独自一人走在这空荡荡的山乡公路上,你翻过了九龙山,你走过了土地庙,你来到了白水桥。白水桥离外祖父的家已经很近了,往左拐过一条黄土岭,就能看见一座小小的村庄,四十来户人家,高低错落,藏在山背的坑凹里。怪不得那个村庄的名字叫涧水。外祖父家就住在黄土岭南面向阳的半山腰,山下有一棵三人合抱的大枫树,枫树旁就是一道细细的涧溪,溪边挖了一口几公尺深的土井。春天的时候,枫树在长叶,碎碎的阳光挤进树枝掉落井口,井水反射出一点点亮光,又似乎在摇晃在变幻,你看得久了,脑袋会发生轻微的眩晕。到了夏天,巨大的树冠支起绿色帐篷,小小的土井被藏在一片阴影中,一只土狗也聪明地跟着你跑到树阴下,四肢趴地眯起双眼。秋天的枫叶红黄斑斓耀眼夺目,远远望去,小小的村庄像点亮了一支季节的火把。外祖父舍不得让舅舅来挑水,他说小后生肩膀嫩,压上重担会长不高身子。每天窑场放工,外祖母匆匆忙忙做饭,外祖父把两只木桶挂在一根趁手的毛竹杠上,一路从半山腰下到井边。他用木桶漾开浮在井水面的红枫叶,扑嗵扑嗵两下就把水桶舀满,蹲下腰身,轻轻一扛,一担井水晃晃悠悠就顺着山道送到外祖母身旁的大瓦缸里。灶口里的柴火噼噼啪啪冒出火焰,过不了半个时辰,一锅米饭的清香就钻进你的鼻孔。吃饭时间到了,猪在披屋里嗷嗷地叫,白色的涎水流满口嘴;鸡们急急忙忙从野地里收回疯跑的爪子,围着外祖母脚脖子咕咕地打转……
  夜色浓了,山村在如豆的灯火中沉沉地酣睡。
  你听到山梁后面传来子规的啼叫,仿佛那声音一路跟随你身后,从童年到青年。现在你的双脚走过每一棵大树的身旁,仿佛都要被陈年的草叶挽留。
  你想念外祖父、外祖母,想念被一辆竹木车拖进白水河的舅舅。
  小山村变得日益靓丽,白水桥经过整修也高大起来,可是昨日翱翔云端的那只山鹰呢?那日夜冒着白烟的土窑呢?
  你目不转睛盯着天空,仿佛接过当年外祖父的目光,像在专注地找寻着什么。
  但能望见什么呢?依旧是连绵的群山,横亘在你永远也到达不了的空茫的远方。
其他文献
忆五马桥  说起雪,故人头上就白了  在漠河,炉火温暖  几口烈酒咽下,有一腔火  说起家乡。也有雪  浅霜刚覆,芦花就急白了头  五马桥头,梆子声声催  说昨晚遇梦  年迈的祖母在井台边捣衣  月光如雪,落她一肩  雪落五马桥,有旧识归来  在桥头偶遇  发梢沾着异域白  时光在倒影里荡漾。拱手,作揖的人  一个在水上,一个在水下  日落西街  西街朝西  右拐,过一个路口  新碶大会堂,柱子红
期刊
一  落过雨,路面湿滑。  借助士多店的灯光,他目测到窄街一片泥泞。若是白天,会看得更清楚,那些黑泥,拌着血水和尘垢。两只流浪猫相互追逐、撕咬,从他腿旁路过。他闻到一股怪味,是屠宰活禽遗留的味道,死鸡子、死鸭子的味道。  每天,他走回寓居的房子,都会经过这条窄街。他想,他们来深圳,就不迎他们上门了。他也搞不清,他们是从哪里打听到他的电话号码,联系上他。老家的街坊邻居、同学、朋友,除了父母,他基本断
期刊
刘萍是在三十九岁这年跟丈夫离婚的,丈夫出轨。其实丈夫出轨不止一次,第一次出轨是在她大概三十岁的时候,具体时间她不得而知。即使女人的直觉再强烈,她也无法精确到是哪一天开始,丈夫和自己做爱,心里想的是另外一个女人。  她是在拿丈夫每个月回家换洗的衣服时发现的,在她给丈夫买的那条深灰色裤子的兜里,最深的地方——如果不是她想抖落出褲兜里的烟丝——那张被揉碎的纸片也许就会被她当作是普通的线团。纸条在裤子里放
期刊
雨  凌晨四点,窗外大雨  我从一阵风雨声中醒来。  早晨,怀孕的妻子还要上班。  我静静地听着窗外的风雨声。  此刻,妻子在连云港的家中  而我,在南京出差。  四点三十分,窗外传来鸟鸣声  早起的候鸟已经开始一天的生活。  面朝北方的窗户  我有一扇面朝北方土地的窗户  这扇窗户,在我二十岁时  也许应该“面朝大海……”  没有虚构的日子已经到来  有时,我会抱着咿呀学语的儿子  和他一起看窗
期刊
一片巧克力的安眠  很多事物的内部都有秘密  比如春天總是诞生怪梦  你跟随一群陌生人登陆时光机  也许闭眼才是正确的选择  你却眯起眼,感受速度,还很好奇  看到了,高速旋转的五颜六色的光束  后来你想,你根本是静止的  只是一片巧克力让你安眠又暗生快乐  后来你看到披着蛇皮的人  一不小心掉进去已无法脱身  黄昏假面具  对面高楼镀着金光的侧面是假面具吗  它在我们手上取走白天,然后放上夜  
期刊
1  立夏节,是让小女孩们巴巴盼望着的节日。  立夏节的早上,会从娘手中拿两个焐得喷喷香的赭色茶叶蛋。一个马上剥开来吃掉;另一个,放进娘打好的五彩线的蛋套里。挂在颈上,晃悠晃悠地晃在胸前,晃得小女孩的小脸蛋红粉粉的像朵花。通常,男孩子不来拄蛋,蛋套里的蛋,是舍不得拿出来比试的。万一蛋壳拄破了呢?蛋套没蛋就神气不起来了呀!  村子里的农家们,把立夏节看得很重。吃了“立夏米饭”,大人们有的在水田里拔秧
期刊
一  雨声鞭炮似的,把秋红从睡梦中吵醒。雨其实并不大,但她最近失眠,一点点动静传进耳朵,也能放大千百倍。她的耳朵仿佛不是耳朵,而是两只性能良好的扩音器。她转过头,看了看鼾声如雷的蔡一风,索性披上衣服,走到窗边,望着这个湿淋淋的黎明。雨点从高空斜斜坠落,或敲到窗上,或落到芭蕉叶上,或溅到水泥地板上。她看了许久,蔡一风还没醒来。她甚至产生一种错觉,床上躺着的不是蔡一风,而是一只风箱。真是个笨男人啊,她
期刊
“彭思琦”,他翻开花名册熟悉新一批学生的名字,看到这个名字时手指在上面停顿了一下,有点熟悉。他教过的孩子有好大一拨叫思琪、诗琦,都快混到一起了。继续往下看,果然又遇到了几个与记忆同名的,张锋、邵峰、李峰。  第二天点名时,他把所有学生都点起来自我介绍,轮到彭思琦,她别别扭扭地站到讲台上,眼睛一直看着讲台上的粉笔盒轻声说话。他听见她说她是市二中毕业的,业余爱好画画。他昨天翻看过所有学生的成绩册,彭思
期刊
素萍起身时,日光已经斜了下来,她背过身穿乳罩,可能是刚才被董建平动作猛烈扭到了,手有点酸,反手扣乳罩的扣子时才发觉手不太舒服,不过也没什么大碍,她停顿了一下,吸了口气。  “怎么啦?”董建平好像还没缓过劲来,正坐在床头吸烟,一时没找到烟灰缸,他一手夹烟一手摊在底下等着接烟灰,看起来像在坐禅。  “没什么。”素萍继续穿,用乳罩遮住乳房,“要不,咱们还是分了吧。”  董建平没说什么,也没接素萍的话茬,
期刊
青年作家文珍的小说创作,一向以对当下时代城市人情感生活的勘探与表现而著称于世。她的中篇小说《河水漫过铁轨》,所集中关注探索的,依然是这样的一个题材领域。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限制性叙事方式,叙述者“我”也即陆子,作为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位重要人物,是北京一家会计事务所的职员。用叙述者“我”不无自得色彩的叙事话语来说,就是“像我这样的人,某种程度上一直是她的反面:毕业后留京工作,一路稳步升迁,到现在已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