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真实内涵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xldf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马克思批判的两种“共产主义”即: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的共产主义(民主的或专制的共产主义和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在批判的角度上提出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并理清了几对关系:”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马克思“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所要达到的目标、“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中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等。
  关键词 马克思 共产主义 真实内涵
  作者简介:李飞虎,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4-222-02
  对于共产主义,马克思在共产主义这一章节开篇就指出:“共产主义是扬弃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明确的指出,自我异化和自我异化的扬弃都是人类历史上两个必经阶段,同时二者是相互依存的,辩证的关系。
  一、马克思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
  粗陋的共产主义只注重人对物质的需求,没有注重人的精神世界。可以说只是一种物质的平均主义,并没有突破工人这个界限。马克思指出:“在它最初的形态中不过是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人与物的关系
  粗陋的共产主义停留在物的层面上,私有财产关系仍然是整个社会同实物世界的关系,所有人都成为工人,所有人共同占有劳动产品。
  1.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否定私有财产,把私有财产唯一当作客体、物来对待,没有从主体的角度看清楚私有财产的本质。
  2.粗陋的共产主义要求否定私有财产,但是这种单纯的否定是不科学的,是没有深入实质的否定,因为物质财富的平均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否定私有财产的公有制。
  3.其根源就是人的平均化欲望作祟,只有自己得到别人得到的东西才是王道,这样就意味着所有人的生活都是穷困潦倒。
  4.最终导致的结果:工人这个范畴并没有被取消,而是被推广到一切人身上。因此,“粗陋的共产主义他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是非自然的简单状态的倒退。”
  (二)人与人的关系
  这种共产主义提出了公妻制,认为要把妇女变成公共的和共有的财产,这是泯灭人性的做法,否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否定了人感性的生活,因此这种否定才是真正的私有财产,是“私有财产最彻底的表现”。
  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之所以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就是因为她否定了人类的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它并没有认识到私有财产的本质,更没有认识到人感性的一面,这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是背道而驰的。
  二、马克思批判了政治上的两种共产主义
  马克思所批判的政治上的两种共产主义,即是对民主的或专制的共产主义和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批评,具体有以下表现:
  (一)进步的地方
  1.民主的或专制的共产主义和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都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即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就是私有财产。
  2.上述两种共产主义就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人向自身的复归,是人政治上的解放。(粗陋的共产主义只认識到物对人的重要性,即物质的层面,政治上的共产主义则上升到人的精神层面)。
  (二)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的原因
  1.政治上的共产主义自始至终没有突破人的异化的篱笆。
  2.政治上的共产主义没有深刻认识到人的本质的发展与私有财产的背后隐藏的现实逻辑,没有物质基础便无法谈精神支柱。
  3.不了解人的自我异化的本质,没有厘清自我异化最终要与劳动的异化、与人的类本质、类特性的异化之间的内涵,没有认识到后者决定了前者的存在,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总之,政治上的共产主义没有深深的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这两种共产主义只是人的政治上的解放,不是人全面发展的科学思想。
  综上所述,以上论述的三种共产主义都是从纯粹的物质层面到狭隘的精神层面,逐步的深入,与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迥然不同。其区别就在于是否真正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
  (一)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
  1.工人在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中,是受到有产者的压迫和强制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工人并不能真正的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反而是否定自己,感到不幸。因此,在工人的整个劳动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在内心深处是游离于工人自身,不依赖于工人而存在,“单纯的”劳动就产生了私有财产。
  2.工人通过劳动产生的劳动产品不归工人所有,反而归资本家所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工人只有先作为人存在,然后才能作为工人存在,作为工人存在又是为了作为人存在。第二,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强制劳动,因此工人产生的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第三,在强制劳动下,工人一旦消极怠工就面临失业,因此工人之间为了争取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的生活资料而产生竞争,这种竞争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等方式展开。因此,工人创造的越多,表示自己越是弱小,反之这种异己的力量越强大。
  3.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工人越来越贫困,而资本家越来越富有。私有财产就是异化劳动的积累。一旦私有财产的这个秘密发展到最高阶段,即资本和劳动的对立上升为非无关紧要的对立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私有财产的异化即将开始。
  4.私有财产的运动,本身就包含着其必然被扬弃的过程,只不过这种过程必须由无产阶级革命来完成。
  5.工资和私有财产是同一的。具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又用来偿付劳动本身的工资。另一方面假如没有异化劳动也就不会有私有财产,反之没有私有财产也就不会有用来偿付劳动本身的工资的存在。因此,工资和私有财产是同一的。其次,强制提高工资,无非是给奴隶以较多报酬”因此资本家无论以何种方式提高工资,支付更高的工资背后产生更多的私有财产或者是确定会生产更多劳动产品的前提下。最后,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同时产生工资。因此工资和私有财产是同一的。没有异化劳动,不会有私有财产,也就不需要支付工资。   6.奴役制关系是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这种关系的变形,当私有财产不复存在,异化也就不存在,全人类就会解放,这种解放的形式由政治解放、经济解放表现出来,工人和资本家全部解放,最终就是马克思所诠释的由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组成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私有财产的扬弃的表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个著作的名字暗含深意,马克思不仅仅从哲学的角度诠释了异化劳动就是扬弃人的自我异化,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而且站在从经济学的角度上,也指出了:正是异化劳动导致私有财产,所以,要克服异化就必须从私有财产、从奴役制下把工人解放出来,从而把私有财产变为真正的人和社会的财产,这就是扬弃私有财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1.马克思私有财产的扬弃所要达到的一个状态。“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人是客观存在的主体,我们的历史是以人为主体的世界历史,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取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才能走向共产。资本主义使人的本质完全扭曲,而共产主义就是站在人的历史上来消灭私有制的,最终扬弃异化使人全面发展,回到自己的本质上来。
  “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种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是建立在私有财产运动的基础上的,肯定了私有财产的积极方面。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满足,而且是感性生活的丰富。在私有制的社会中,工人一旦拥有可以满足其部分需要的物质财富的时候就容易满足,从而感到幸福,而人作为类存在物,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富裕,更需要精神生活的充实,物质和精神双重富有的幸福感不能被单一的物质满足而代替。最后,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复归,是人向社会的人、合乎理性的人的复归,是全人类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2.私有财产的扬弃,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异化,使得自然界成为异己的存在与人相对立。“类的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人从自然界获取生存的原材料,异化劳动使工人这种无机的身体归资本家所有,反过来与人自身相对立,人的本质发生了异化。最后的结果“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私有财产的扬弃,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自然界这个纽带来实现,一方面自然界是人无机的身体”是人认识的对象;另一方面人也从自然界提取生活资料和劳动加工的对象。所以异化劳动的扬弃,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相统一,和谐发展。
  四、结语
  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一个精妙绝伦的过程,是经得起实践证明的,因此是科学的思想。其实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就已经有了想法,可谓是萌芽阶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从异化理论为出发点,批判了其他三种他不认可的共产主义,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批判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对共产主义的初步雏形。1845到1846年,马克思又在《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重点阐释了唯物史观,也对共产主义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描述,并试图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最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阐述了共产主义的真实内涵,深刻的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必然”,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做了最完整、准确的诠释,给予工人阶级以重生的活力,使整个世界的面貌也逐渐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董生.共产党宣言的共产主义思想——从早期到问世.华东师范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
  [3]韩玉霞.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6(3).
  [4]刘晨晔.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思想新读.哲学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14.
  [5]张森年.对异化劳动的”四规定说”辨析.哲学动态.证明与探索.2000(8).
  [6]邓晓臻、温立武.论马克思异化劳动学说的本体论建构意义.探索.2008(2).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年来网络借贷发展迅猛,以其快捷方便满足许多中小企业的需要,但是e租宝事件等的发生反映出P2P网络借贷行业尚不成熟,容易滋生非法集资犯罪,打击该领域内涉及非法集资犯罪已为必然。本文旨在研究P2P网络借贷中涉及非法集资入罪问题涉及罪名、刑法适用中的问题。  关键词 P2P 网络借贷 非法集资 刑法控制  作者简介:张钦利、纪辰,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2.282 文献标
摘 要 2011年以来中保协各成员公司先后删除了長期以来存在于人寿保险合同中有关艾滋病的免责条款,但由于人寿保险的长期性特点,现存的大量保险合同仍为该条款删除前业已生效的合同。本文结合保险法中保险人明确说明义务和投保人如实告知义务等内容,依据保险法的基础理论以及其他相似类型的案例,论述艾滋病患者的权益在当前人寿保险领域应当如何保障,并对税优健康险、保单贴现等前沿性问题进行探索。  关键词 艾滋病
摘 要 《民法总则》将老年人作为监护对象纳入成年人监护的范围内并更加注重保障成年人的自主权,这对于保障尚有“残余能力”的老年人权利而言,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但是新法对于意定监护制度的表述并不完整,暴露出诸多弊端,使老年人自主决定权得不到全面保障。本文以广西“空巢”老年人生活现状为例,为我国意定监护制度的完善提出了相应的构建设想。正值民法典编撰之际,希望本文能对完善我国监护制度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
摘 要 社会舆论与司法公正作为我国法治现代化过程中必备的两个要素,司法活动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是司法公正的标志之一。在当今社会舆论对司法判决公正影响愈加明显的情况下,按照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对司法公正有哪些影响,为什么对司法公正有影响,该不该有这样的影响,坏的影响该怎么抵制的思路,思考出了司法体制改革、网络媒体监督、提高个人法律素质等措施,以减少司法活动过程中社会舆论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摘 要 校园贷的出现和推广因缺乏监管,导致市场混乱。在目前大学生消费欲望强烈而又缺乏固定的收入来源的情况下,诱导大学生超前消费,而大学生自身社会认知能力差难以抵制诱惑。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与缺位使得校园贷变了“味”,导致诸多恶性事件的发生。我们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相关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并针对校园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促进大学生们对校园贷的了解,提高法律防范意识。  关键词 校园贷 监管 社会
摘 要 随着刑罚执行模式的不断稳定,“围墙之内皆教育”的看法已渐渐深入。然而,在教育理论的视域下,还可进一步细化。纵观教育改造中心地位的历史解读及其更迭演变,带着对当前罪犯劳动改造是否呈现借教育之名、创效益之实的“扛旗”改造状况的疑问,本文认为可探索建构和重塑教育改造中心地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教育改造 中心地位 可行性  作者简介:张亚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法学专业,研究方向:国际公
摘 要 随着农村的发展,人们婚恋观念的改变和开放,特别是农村外出务工家庭的增多,农村离婚案件更是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农村特有的家庭分工及财产管理模式,以及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离婚纠纷多轮诉讼现象,都给家庭中的强者转移、隐藏财产等行为提供了机会,从而极有可能损害弱者合法的财产权。如何保护农村离婚家庭中弱者的财产权,也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 离婚 弱者 财产权 公平  作者简介:张鑫伟,
摘 要 以“事孝父母”为核心的传统孝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国大众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维观念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孝道具有二重性,新世纪新阶段,对以“事孝父母”为核心的传统孝道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原理,阐述了传统孝道的传承及其现代转化。  关键词 事孝父母 传统孝道 现代转化  作者简介:张欣入,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牛文
摘 要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对于保障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2014-2016年裁判文书网公开发布的河北省未成年人犯罪一审刑事案件判决书的分析发现,河北省近三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总量整体趋稳,案件类型以侵犯财产罪、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民主权利罪为主,城镇和城市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发区域,未成年人犯罪主体的多为非在校生和男性
摘 要 本文认为简易程序的灵活性,低成本使得普通民众能够抛开顾虑、选择诉讼解决纠纷,也有利于人民法院合理的配置有限的司法资源,实现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原被告双方协议选择适用简易程序的情形下。进而分析了当事人行使程序选择权的前提和保障及其时代背景,最后提出简易程序的价值实现有赖于建构完整的独立程序,其适用范围的完善,以及严格规范简易程序转化为普通程序的审批手续。  关键词 简易程序 程序选择权 价值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