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寅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在明四家中,沈周和文徵明继承了王维一派文人画的传统,而唐寅和仇英,则继承了南宋院派的画风。但唐寅因本身是士大夫出身,又与沈、文为友,他吸收了院派和文人画的长处,开创了一条能表现自我精神的画路。
【关键词】:唐寅;山水画;风格
唐寅,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生于苏州,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他之所以能成为“明四家”,“江南四大才子”这与他的父亲有着直接关系。
唐寅的父亲唐广德是一位商人,在苏州城内经营着一家酒馆。但他的父亲深知市井之地绝不是培养读书人才之地。他十六岁与文徵明相交,之后又有文徵明的父亲文林的教导,因为文林赏识唐寅的才华,所以将年轻的唐寅介绍给苏州当地的士绅文人。他也因此结识了像沈周、吴宽、祝允明这类文人。之后便开始学习作画,吴门文人画对其影响颇深。此时期存世作品极少。
唐寅可以说是天才早发,他最早一幅有记载的画是明成化二十二年,他17岁时所作《贞寿堂图》,此画是为友人周希正所作。此幅画以平远之法布景,远山绿水,松竹藩篱,山坳环抱之处筑有堂屋两间,屋内有家人相聚,隔桥一人正袖手静立。图中山石皴法方折而劲炼,晕染较淡,树法丰富,枝干俯仰有态,点叶、夹叶兼备。
唐寅19岁时娶第一任妻子,后生有一子,日子不算富裕,但生活其乐融融。然而好景不长,祸从天降,唐寅25岁这年,父母、妻子、儿子、妹妹相继离开人世。在这次重大打击之下,唐寅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终日与朋友饮酒浇愁,后经好友祝允明相劝,开始埋头读书,以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终于,在唐寅29岁之时,他去南京参加乡试,不负众望,一举夺魁,得到了第一名“南京解元”的称号。一鼓作气,第二年去北京參加会试,后因涉嫌科场舞弊案而交噩运。
“会试泄题案”,一般说法是,与他同路赶考的江阴巨富之子徐经,暗中贿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试题。事情败露,唐寅也受牵连下狱。唐寅出狱后,被谪往浙江为小吏。唐寅耻不就任。
唐寅返乡之后,境况窘迫,外人奚落,家人嫌弃。同时不得不开始以卖画来维持生计,唐寅从此逐渐转变为职业画家,并从周臣那里学到了脱胎自李唐的风格。画风转自主宗南宋“院体”,笔墨变得刚劲有力、画法沉郁。周臣是苏州当地有名的画师,擅长山水人物,他的画布局缜密平稳,主宗南宋“院体”,受李唐、马远影响最深,并汲取宋元多家之法,形成自身风貌,反映出了“行家”的深厚功力。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唐寅舍弃元人的画风而去学习南宋院派画风呢?
在文人士大夫眼里,一直都轻视院画。一是出自对“供奉”性质的鄙视,二是在他们认为,一个好的画家只要走进院画的藩篱,便失去了作为画家生命的精神和人格。文人士大夫看不起院画,这在吴地是一般人的心理趋势,而唐寅却反其道而行之,开始学习院画,是有他特殊的原因。
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先把注意力放在唐寅与文徵明的关系上。由于他们俩的出身、所处环境以及性格上的差异,使得唐寅对文徵明虽存严敬之心,而感情上却不怎么亲密。况且唐寅自小聪慧,诗文书画无师自通,而文徵明小时候却显得不如一般小孩聪明。尤其是南京乡试后,唐寅得第一名解元,而文徵明又没考中。这对文徵明来说是很不好受的。自会试失意回乡后,唐寅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生计,这样有意避开和文徵明相同画风是可以理解的。
其二,唐寅自身的艺术好尚,也决定了他对南宋院派画家李唐、刘松年工整画风的兴趣。
最后,因会试泄题案受辱归来,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再也不能像沈周、文徵明那样以柔顺平和的心境走元人那种一河两岸、简单超逸的路子。而南宋院画是创作于在大部分江山失落、朝廷偏安江左之时,所以他们的绘画实际上流注着一种愤怒、反抗的精神在里面。另外,画院束缚着画家的创作思想,只能听命与皇上的兴趣,这对一个真正有个性的画家来说也是一种人格的扭曲,所以院画家们在大小环境的压迫中,有他们人格上的挣扎。他们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刚与力的表现。这也体现了唐寅当时的心境。综上所述,这就是唐寅风格大变的原因。
《溪山渔隐图》是一幅师法周臣的南宋院体画风格的山水长卷。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卷首部分有山石、松树、枫下渔舟,几间茅屋里有两位隐士正在饮茶畅谈。卷尾可见一位隐士倚靠着栏杆,与泛舟垂 钓的友人对望。茅屋的右侧走来第三个人,他是一位倚仗前行的访客。这三个都有书童相伴,画中人物的形象、姿态以及职业,都十分理想化而传统。我们似乎又回到了一个熟悉的绘画主题之中,也就是文人隐士脱离现实以避世。
这也是唐寅在会试失意后自身处境的一种写照。
在唐寅独特的风格当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就是他在营造山石的时候,经常会将基本的造型元素画的倾斜扭曲,以加强整个结构的生动性。因此,他的构图比起沈周和周臣,通常都比较具有动感。《溪山渔隐图》就有这种特质;而这种特征在《骑驴归思图》中就更加明显了。画家在画上所题的绝句:
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
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
“乞求无得”其实就是指唐寅北京会试失意一事,而最后一句“山妻”指的是与他离异的第二任妻子,那么位于画面中央偏右的山经上那位骑驴准备返回谷中小屋的人物,应当就是唐寅本人。有人可能会把山水之中那种不稳与不安地气氛,视为是唐寅心境的表现,而这也反映出唐寅当时的情绪。
此画的构图基本上属于巨嶂式山水,不过,它和典型的北宋山水作品不同,并非由巨大而沉稳的景物构成。唐寅画中的一景一物都经过精心计算,从而传达出一种骚动不安的感觉。唐寅以长笔勾勒的直线画法来描绘景物,彼此连成一气,并强调更大的流动感,这种流动感体现在画面中的山石走向、树木长势上。这种动态的画法显然并未受到沈周任何影响。
有关唐寅所作的巨嶂式山水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名作《山路松声图》可见一斑。《山路松声图》是唐寅47岁时的作品,上面钤印“梦墨亭”、“南京解元”、“逃禅仙吏”三枚,可只是他晚年归心佛教后的作品。这幅画前景是峻峭的山岩上一曲桥连接着数山,一高士立在桥上袖手遐观,一书童抱琴随后,令人联想到隐士的生活。桥下的瀑布自后景的高山上泻下,层层飞泉时隐时现,这也成为了全幅的脉络,观画者的视线由此层层推高推远,造成幽深奇妙的画境。唐寅以中锋兼带侧笔作细长线条的皴法,挺拔中见柔和。不仅如此,唐寅还利用水墨晕染,使奇峭的山峰蕴含了一丝雅逸之气。令人叹为观止。
唐寅的晚年居乡寡出,专注于诗文书画,聊以谋生和自娱。50岁以后便病魔缠身,作画力不从心。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病故,终年54岁。
唐寅虽然在世仅54年,但他的绘画对后世却影响颇深。有“南张北溥”之称的溥心畬,擅长山水、人物兼善花鸟及书法。他所作山水远追宋人刘李马夏,近则取法明四家的唐寅,用笔挺健劲秀,笔法刚劲,斧劈皴的表现特质阐发无余,再现了古人的华裔精神。
唐寅的一生短暂而曲折,虽然早年痛失亲人、科举失意、短暂的生命等种种不幸,但就是这种不幸造就了唐寅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人格。他的作品并不迎合某一阶层的喜好,他的画就是唐寅,一位诚实、正直和有卓越才华的唐寅。
参考文献:
[1]唐寅. 唐寅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2]朱良志. 南画十六观[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杨继辉. 唐寅年谱新编[D]. 苏州:苏州大学,2007
[4]谢建华. 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唐寅[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6
【关键词】:唐寅;山水画;风格
唐寅,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生于苏州,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他之所以能成为“明四家”,“江南四大才子”这与他的父亲有着直接关系。
唐寅的父亲唐广德是一位商人,在苏州城内经营着一家酒馆。但他的父亲深知市井之地绝不是培养读书人才之地。他十六岁与文徵明相交,之后又有文徵明的父亲文林的教导,因为文林赏识唐寅的才华,所以将年轻的唐寅介绍给苏州当地的士绅文人。他也因此结识了像沈周、吴宽、祝允明这类文人。之后便开始学习作画,吴门文人画对其影响颇深。此时期存世作品极少。
唐寅可以说是天才早发,他最早一幅有记载的画是明成化二十二年,他17岁时所作《贞寿堂图》,此画是为友人周希正所作。此幅画以平远之法布景,远山绿水,松竹藩篱,山坳环抱之处筑有堂屋两间,屋内有家人相聚,隔桥一人正袖手静立。图中山石皴法方折而劲炼,晕染较淡,树法丰富,枝干俯仰有态,点叶、夹叶兼备。
唐寅19岁时娶第一任妻子,后生有一子,日子不算富裕,但生活其乐融融。然而好景不长,祸从天降,唐寅25岁这年,父母、妻子、儿子、妹妹相继离开人世。在这次重大打击之下,唐寅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终日与朋友饮酒浇愁,后经好友祝允明相劝,开始埋头读书,以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终于,在唐寅29岁之时,他去南京参加乡试,不负众望,一举夺魁,得到了第一名“南京解元”的称号。一鼓作气,第二年去北京參加会试,后因涉嫌科场舞弊案而交噩运。
“会试泄题案”,一般说法是,与他同路赶考的江阴巨富之子徐经,暗中贿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试题。事情败露,唐寅也受牵连下狱。唐寅出狱后,被谪往浙江为小吏。唐寅耻不就任。
唐寅返乡之后,境况窘迫,外人奚落,家人嫌弃。同时不得不开始以卖画来维持生计,唐寅从此逐渐转变为职业画家,并从周臣那里学到了脱胎自李唐的风格。画风转自主宗南宋“院体”,笔墨变得刚劲有力、画法沉郁。周臣是苏州当地有名的画师,擅长山水人物,他的画布局缜密平稳,主宗南宋“院体”,受李唐、马远影响最深,并汲取宋元多家之法,形成自身风貌,反映出了“行家”的深厚功力。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唐寅舍弃元人的画风而去学习南宋院派画风呢?
在文人士大夫眼里,一直都轻视院画。一是出自对“供奉”性质的鄙视,二是在他们认为,一个好的画家只要走进院画的藩篱,便失去了作为画家生命的精神和人格。文人士大夫看不起院画,这在吴地是一般人的心理趋势,而唐寅却反其道而行之,开始学习院画,是有他特殊的原因。
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先把注意力放在唐寅与文徵明的关系上。由于他们俩的出身、所处环境以及性格上的差异,使得唐寅对文徵明虽存严敬之心,而感情上却不怎么亲密。况且唐寅自小聪慧,诗文书画无师自通,而文徵明小时候却显得不如一般小孩聪明。尤其是南京乡试后,唐寅得第一名解元,而文徵明又没考中。这对文徵明来说是很不好受的。自会试失意回乡后,唐寅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生计,这样有意避开和文徵明相同画风是可以理解的。
其二,唐寅自身的艺术好尚,也决定了他对南宋院派画家李唐、刘松年工整画风的兴趣。
最后,因会试泄题案受辱归来,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再也不能像沈周、文徵明那样以柔顺平和的心境走元人那种一河两岸、简单超逸的路子。而南宋院画是创作于在大部分江山失落、朝廷偏安江左之时,所以他们的绘画实际上流注着一种愤怒、反抗的精神在里面。另外,画院束缚着画家的创作思想,只能听命与皇上的兴趣,这对一个真正有个性的画家来说也是一种人格的扭曲,所以院画家们在大小环境的压迫中,有他们人格上的挣扎。他们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刚与力的表现。这也体现了唐寅当时的心境。综上所述,这就是唐寅风格大变的原因。
《溪山渔隐图》是一幅师法周臣的南宋院体画风格的山水长卷。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卷首部分有山石、松树、枫下渔舟,几间茅屋里有两位隐士正在饮茶畅谈。卷尾可见一位隐士倚靠着栏杆,与泛舟垂 钓的友人对望。茅屋的右侧走来第三个人,他是一位倚仗前行的访客。这三个都有书童相伴,画中人物的形象、姿态以及职业,都十分理想化而传统。我们似乎又回到了一个熟悉的绘画主题之中,也就是文人隐士脱离现实以避世。
这也是唐寅在会试失意后自身处境的一种写照。
在唐寅独特的风格当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就是他在营造山石的时候,经常会将基本的造型元素画的倾斜扭曲,以加强整个结构的生动性。因此,他的构图比起沈周和周臣,通常都比较具有动感。《溪山渔隐图》就有这种特质;而这种特征在《骑驴归思图》中就更加明显了。画家在画上所题的绝句:
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
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
“乞求无得”其实就是指唐寅北京会试失意一事,而最后一句“山妻”指的是与他离异的第二任妻子,那么位于画面中央偏右的山经上那位骑驴准备返回谷中小屋的人物,应当就是唐寅本人。有人可能会把山水之中那种不稳与不安地气氛,视为是唐寅心境的表现,而这也反映出唐寅当时的情绪。
此画的构图基本上属于巨嶂式山水,不过,它和典型的北宋山水作品不同,并非由巨大而沉稳的景物构成。唐寅画中的一景一物都经过精心计算,从而传达出一种骚动不安的感觉。唐寅以长笔勾勒的直线画法来描绘景物,彼此连成一气,并强调更大的流动感,这种流动感体现在画面中的山石走向、树木长势上。这种动态的画法显然并未受到沈周任何影响。
有关唐寅所作的巨嶂式山水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名作《山路松声图》可见一斑。《山路松声图》是唐寅47岁时的作品,上面钤印“梦墨亭”、“南京解元”、“逃禅仙吏”三枚,可只是他晚年归心佛教后的作品。这幅画前景是峻峭的山岩上一曲桥连接着数山,一高士立在桥上袖手遐观,一书童抱琴随后,令人联想到隐士的生活。桥下的瀑布自后景的高山上泻下,层层飞泉时隐时现,这也成为了全幅的脉络,观画者的视线由此层层推高推远,造成幽深奇妙的画境。唐寅以中锋兼带侧笔作细长线条的皴法,挺拔中见柔和。不仅如此,唐寅还利用水墨晕染,使奇峭的山峰蕴含了一丝雅逸之气。令人叹为观止。
唐寅的晚年居乡寡出,专注于诗文书画,聊以谋生和自娱。50岁以后便病魔缠身,作画力不从心。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病故,终年54岁。
唐寅虽然在世仅54年,但他的绘画对后世却影响颇深。有“南张北溥”之称的溥心畬,擅长山水、人物兼善花鸟及书法。他所作山水远追宋人刘李马夏,近则取法明四家的唐寅,用笔挺健劲秀,笔法刚劲,斧劈皴的表现特质阐发无余,再现了古人的华裔精神。
唐寅的一生短暂而曲折,虽然早年痛失亲人、科举失意、短暂的生命等种种不幸,但就是这种不幸造就了唐寅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人格。他的作品并不迎合某一阶层的喜好,他的画就是唐寅,一位诚实、正直和有卓越才华的唐寅。
参考文献:
[1]唐寅. 唐寅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2]朱良志. 南画十六观[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杨继辉. 唐寅年谱新编[D]. 苏州:苏州大学,2007
[4]谢建华. 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唐寅[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