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之畔,诗礼传家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b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月幾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句飘荡在空中的时候,我们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飞到一千多年前:苏东坡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之下,写下了这首思念故乡的美丽诗句呢?
  苏东坡的故乡在四川省眉山市。那个小城,走出了名贯中华的苏门三大家。

从故居到祠堂


  古老的茶马古道上,有很长一段是沿着岷江蜿蜒前行的。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是喝着岷江水吟诵出流芳百世的锦绣诗句的,杜甫就是一例——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苏洵和苏轼(苏东坡)、苏辙的家,就在这鸥鹭翩飞、锦鳞踊跃的岷江边上——眉山市纱縠行南街,这里曾是他们父子三人的出生之地。
  苏东坡在《东坡别集》里写道:“昔吾先君、先夫人僦居于眉山之纱縠行。”到元代延祐三年,三苏故居才被改建成了祠堂。
  明代洪武二十九年,即1396年,为了纪念苏门三大家,地方官吏重修了三苏祠,130多年后,明嘉靖九年,侍御邱道隆命眉州太守莫钝维不仅扩建了三苏祠,并割九寺庙田产为苏祠祀田。三苏祠明末曾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也就是1665年,当地政府在原址进行了模拟重建。
  当年不过占地5亩的中式庭院,历经数百年的扩建,如今已经是一座占地104亩的古典园林,红墙环抱,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古木扶疏,小桥频架,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形成了“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这里,不仅是一处流淌着文豪风采的古典人文景观,也是迷人的自然景观,更体现出了中国古代文人天人合一的优雅气质。

这里就是三苏老宅


  2019年9月,联合考古队对三苏祠博物馆展开考古发掘,这是三苏祠文物保护范围内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也是三苏祠文物保护范围内首次发现有宋代文化遗存。
  在当年苏轼、苏辙两兄弟的读书处,考古人员意外发现一口古井,在井内发现了一些明清瓷片等物品。于是,大家猜测里面或许能找到兄弟俩小时候使用过的物件。

  《寒食帖》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代表了苏轼书法的最高成就,在三苏祠里随处可见。

  修缮过程中也有了新发现:一株900多岁的荔枝树,或许就是苏东坡诗句中的原型。1089年,苏东坡在《寄蔡子华》中写道:“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苏东坡追忆了当年离家时,在故宅与友人种植荔枝树的情景,抒发了对家乡的眷念与乡愁。
  据三苏祠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上世纪80年代,这棵荔枝树还活着,偶尔还能结出几个果子。90年代初,荔枝树最终枯死。工作人员将这株枯树在西厢房旁存放了20多年。
  在两片保存完好的青瓦片上,发现刻有清朝同治年间的字样,其烧制工艺非常精湛。三苏祠博物馆以此为样本,定制了小青瓦、筒瓦等40余万片,用于三苏祠的保护维修。如今,三苏祠的大门、主殿之上,所用之瓦大多来源于此。
  文物部门的专家说,这次考古发掘的最大意义在于,三苏祠是三苏的老宅,以前大多是靠文献记录来佐证,现在通过考古发掘,找到了宋代的文化层,就能直接证明,这里就是真正的三苏老宅。

一门父子三词客


  自宋代以后,但凡读书的人,没有不会背诵苏东坡诗文的。“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这些诗句几乎国人可随口即来。
  四川眉山的三苏祠,也因“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而享誉中外。三苏父子以其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辉耀古今。三苏在文学上造诣极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
四川眉山市“三苏祠”( 蒋光耘/ 摄)

  如今,三苏祠博物馆里,珍藏和陈列有三苏父子的大量手迹、各种印版和拓版的诗文字画。除此之外,馆内还收藏有上万件有关三苏的文献资料和文物,是蜀中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撰写了大门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东坡留下的书法是三苏祠的镇馆之宝。《寒食帖》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代表了苏轼书法的最高成就,在三苏祠里随处可见。遗憾的是,这幅字,真迹并不在三苏祠,而在中国台湾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寒食帖》写于湖北黄州,苏东坡当时被朝廷贬谪到那里当了一个“团练副使”。一代大师,居然被贬到一个小县城里当了个保安队副队长,真是令人啼笑皆非。难怪胸怀鸿鹄之志的苏东坡在《寒食帖》中写道:“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今天我们再看《寒食帖》,依然能深切感受到苏东坡当年那种五雷轰顶、五内俱焚的心境。无论是来自书法还是诗文,哪怕隔了一千年,照样是雷霆万钧,痛彻心扉。

读书重在修身治世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养育孩子的角色并非父亲,而是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母亲,苏家也不例外。对于苏轼和苏辙来说,影响他们最大的不是父亲苏洵,而是母亲程夫人,他们一生的成长和品行,大多来自程夫人对他们从小一点一滴的教诲。
  据史书记载,程夫人出身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深知礼仪,远见卓识,18岁同苏洵结婚。苏洵当时不思进取,喜欢游玩,是在程夫人的劝导下,才“从此闭门谢客,日夜攻读”,激发出了惊人的毅力和进取心。两次科考失败后,他又目睹朝纲败坏,便决心不走科举进仕之途,转而潜心研究诸子百家,最终成为一代大师。
  程夫人从小教育苏轼、苏辙学圣贤,读书重在修身、治世。“非分之财,分文不能妄取。”她勉夫教子,呕心沥血,享年仅48岁。司马光在为程夫人撰写的《墓志铭》中记述:“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
  苏洵的父亲苏序轻财好施。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曾巩在为苏洵的父亲苏序作《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中曰:“君轻财好施,急人之病孜孜若不及。岁凶卖田以赈其邻里乡党,至熟,人将偿之,君辞不受。”
  苏东坡在杭州办安乐坊,在黄州办育儿会,济民救困,续传慈爱。苏东坡在送别即将做县尉的长子苏迈时,给了他一方砚台,刻有四句铭文:“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
  在《六事廉为本赋》中,苏东坡认为“功废于贪,行成于廉。”他提出了“节用以廉取”的主张,为当时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开出了开源节流的财政良方。
  千年来,各地眉山苏氏在其家族修谱、立祠建房和婚嫁喜庆时,都会张贴写有耕读传家、诗书传家、诗礼传家等内容的对联。
其他文献
成都东华门遗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在这里,诸葛亮办过公,杜甫泛过舟,花蕊夫人游过园,陆游写过诗……  它就是成都市中心的东华门遗址,在2300多年的时间里,东华门遗址跨越21个朝代,一直是成都的CBD,核心中的核心,黄金地段中的黄金地段。  东华门遗址的发现还引起国外专家高度关注,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浓缩了一座城市千年的历史,不仅在中国独一无二,在世
“城市希望把最好的一面让人看见,这没什么不对。但如果一个家庭里所有的照片都是这种风格,那就有一点遗憾了。”  2019年5月16日,距离央视纪录频道出品的纪录片《城市24小时》首播还有5天,总导演张旭写下创作手记。  她在其中回忆,策划宣传语时,第一个在头脑里跳出来的想法,就是“中国城市素颜写真集”——“素颜”是指最大程度接近城市真实的模样,“写真集”则是指写实的同时不失美学表达。  该纪录片第一
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全国意义上的工业遗产再生时代已经正式到來,工业遗产转型为城市公共产品的优化升级,脚步正在加快  有着工厂生活记忆的人,总会被电影《钢的琴》中这样的一幕所触动:一个落寞的东北钢厂遍布着工业建设时期留下的厂房,老工人们静静站在远处,看见不再冒烟的烟囱在爆破中倒下。  现实中,很多老工业区也确实在“卖地、搬迁、拆房、新建”的过程里损毁了大量的工业遗迹遗址。  实际上,这些遗
我们只是需要一个阿姨,不是需要一个圣人  前段时间有篇文章在网上流传广泛,文章题为《这不是笑话:阿姨改变了中国》,里面提到一个数据,北京上海阿姨的供需比约为1:5。  根据作者的观察,阿姨是农村中年妇女进城安家的最佳职业。作者甚至认为这是一个创意产业,可以帮助农村女性进城就业时规避《摩登时代》式的呆板流水线,远离富士康式的劳资紧张关系。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学课题:阿姨对家庭的介入。这是极
5月30日,民众在美国芝加哥示威抗议警察暴力执法  明尼苏达州是美国中西部最大的州,面积22.5万平方公里,约与中国广西相当,人口为560万。  “明尼苏达”(Minnesota)的名字,来自于当地原住民语,意思是“如云之水”。明尼苏达州境内多水系湖泊,又称“万湖之州”,北美五大湖中的苏必利尔湖的一大块,就位于明尼苏达州之内。  一个有着如此美好名字的地方,却在2020年5月,因为一个黑人的惨死,
在西方人的传统观念里,香水是西方的产物,中国并不是香水和香氛产品的消费大国。但是,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中国香氛市场正在崛起。  在欧洲,中国现在是所有人最关心、最热门的话题: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人们在谈论“中国,中国,中国”。  在这种态势下,我们最先来到了香港,仅在写字楼里开了一间小小的店铺,销售额就高居全世界所有分店之首。其中很大一部分销售额,来自中国内地消费者。  于是,2014年我们决定正式
2019年9月18日,上海浦江两岸灯光璀璨 ( 任珑/ 摄)  “目前浦江游览的新码头、新游船硬件设施总体上已超过国外,预计到2020年上海浦江游览年接待游客有望达到600万人次。”  2019年,浦江游览客流总量超500万人次,打破了多年来年均300多万人次的客流规模,创下历史新高,水上旅游客流总量名列全国前茅。  不仅是上海,重庆、广州、武汉等地的夜游滨水经济体量也在不断提升。业内人士指出,江
大地回暖,万象更新。进入春季,高品质、有情趣的踏春,似已成为城市生活的另一种“标配”。  赏花、写生、摄影、运动、访古、农家乐、拍婚紗照……回归鸟语花香的春野,人们拥抱自然,享受春天。  在我国,踏春的习俗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先秦时,齐国有“放春三月观于野””之俗;鲁、楚也有春日出游之习。《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云“出其东门,有女如云”,道出了青年男女春日去东门外踏春的热闹情景。  如今,随着中国经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新阶段,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习近平要求,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统筹领导,紧密结合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动改革工作,确保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
琴为载道之器,始于伏羲。中华传统古琴文化几千年来流传不绝,魏晋名士嵇康对古琴极为推崇,认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古人还将琴视为乐器之“君”,其余则为“臣妾”,理由均是琴音最具道德价值,能匡正不正之行为。  先秦琴师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成就千古佳话;《红楼梦》中林黛玉曾说,抚琴需“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  在中华传统文化复兴大势下,古琴艺术近年来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