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SH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晚昏黄的灯光亮起,她如往常一样蜷进椅中,戴起褐色镜框的老花镜,继续读他写的那本《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他离去的日子里,读他的书已成她睡前必做之事。
  有时年幼的孙儿会问她看的是什么书,她会含笑轻答:“是一本有关爱情的书。”是啊,是一本有关爱情的书,他写的书哪一本不有关爱情,哪一段爱情离得开如薄酒似微雨的悲伤?
  挑灯夜读的她时常会想,若是能早一点读懂他藏在书里的悲伤,或许就能早一点读懂他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苦楚。而若是她能早一点读懂他从不与她轻言的隐秘心事,或许他们的爱情亦不会那样惨淡收场。
  时间倒退数十载,那时的她乳名招弟,住在北平石牌胡同内的平民习艺所。那里专门收留无家可归的小女孩,待她们长大成人时,院方就会贴心地为她们寻找婆家。
  能到这里生活,对命运多舛的她来说无疑是件幸事。她出生在重庆,四五岁时被拐至上海,成了杨姓人家里的一个小丫鬟。杨家搬到北平后,她便因不堪打骂逃了出来,经好心人指点来到这家习艺所学些手工以谋生计。
  1923年,一个风和日丽的晌午,招弟正糊着手中的纸盒,所里的女工头微笑着朝她走来,递给她几张男子的照片,让她选一个作为未来的丈夫。
  她建议招弟挑选照片中的那个中年商贾,因为那人收入牢靠,嫁过去便可衣食无忧。但招弟却一眼相中另一张照片里面颊圆润、皮肤白皙的读书人。她将他的照片紧紧捂在胸口,低垂眼眸,羞答答地说:“我喜欢他。”
  那个读书人即是年轻的张恨水。那时的他独自一人客居北平,举目无亲,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生活十分艰辛。朋友们看他已过而立之年,身边却没人照顾,都极力劝他找一个可心之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个同在异乡孤苦飘零的灵魂在命运的牵引下相遇,缘起那刻便是情生之时。她一眼选中了他,从此便爱了他一辈子。
  成婚后她才知晓她选的男人不仅是她眼中的书生,更是一个笔耕不辍的文人。为了让他更好地将精力投诸笔端,她替他悉心打理好一切。她的到来填补了他生活的空白,让他终于品尝到家的温暖。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使他可以安心写作,之后他迎来了创作生涯的高峰。
  那是他人生最得意之时,又何尝不是她一生最幸福之时。
  那时的她可以一边为他准备丰盛的菜肴,一边偷眼去瞧书房里爱人奋笔疾书的背影;那时的她可以一边在水井边汲水洗衣,一边听井边花树下青年男女谈论他写的小说;那时的她可以一边靠在他温柔的怀里任他手把手教自己写字,一边暗暗思忖何时才能写完今日的任务好偷得浮生半日闲。
  她原本想着日子会这样细水长流地过下去,直到白头。然而她不懂他,正如她不懂他笔名张恨水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不懂他为她取名秋霞时的美好祈愿。她可以在他生活的空白上留下浓墨重彩,却无法靠近他的灵魂,无法在他心灵深处印下些许痕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他取王勃《滕王阁序》里的这句为她易名胡秋霞,那时的他或许真的生过同她相依相伴一辈子的念头。可他是张恨水啊,是从小读才子佳人故事长大的张恨水,是向往“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张恨水。他的灵魂在遇到她之前是空白的,而在遇到她之后依旧空白。
  她原就没受过教育,在他教她读书识字时,也总想着贪玩。她不能在书案前陪他临摹名家字画,不能和着唱片里京胡的伴奏同他演一场霸王别姬,甚至他念一句唐诗出来,她都不懂其中意味。
  早在她发现他不再督促她读书认字时,她便隐约察觉出横亘在他们中间的无形壁垒。他终日埋头奋笔疾书,而她也将乐趣从每天全心全意为他付出转移到打牌饮酒上。偶尔晚归,迎着路灯暗淡的光晕,她可以瞥见他疲倦面容里的失落情绪。
  他们就这样过着各自的生活,即便这样,她也是满足的。因为在她看来,生活本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哪有那么多风花雪月,能彼此相守已经足够。
  然而,她的这点满足却被另一个女人的出现彻底粉碎。尽管她哭过闹过,想过离婚,可为了年幼的孩子,她还是隐忍地默许了他们的结合。那个女子是春明女中的女学生周淑云,后来她听说他为她改名周南。
  从此他们开始了长期的两地分居,即使是周南病逝,也仍保持着那样的状态。她会包几个他爱的糖包豆包去住所看他,他也会在拜访她时大方地请她下馆子并殷勤地为她布菜,可他们再无法像以前一样宁静地共享同一片屋檐。
  他和她的关系与其说是夫妻,不如说更像亲人,他可以关怀她,怜惜她,亲近她,却独独不能爱她,他把爱都给了周南。周南尚在时,她见过他们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样子,周南离世后,她则在他写作的书桌上发现他精心保存的周南的照片。
  命运多么会开玩笑,那年招弟正是因为一张照片看上了张恨水,但多年后他所珍爱的照片里却是另一个人。
  年轻时,她曾十分怨怼那个打破他们平静生活的闯入者,可如今日日读他写的爱情故事,她渐渐懂得他,继而理解他。那不是他的错,也不是周南的错,他不过是个执着追求爱情的男人,而周南恰恰是可以帮他圆梦的女人。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同她是一样寂寞的。他的寂寞源于他一直未能找到心灵的归属,无论是包办婚姻里的那个妻子,还是他曾想过要携手一生的胡秋霞,这种寂寞直到遇见周南才戛然而止。而胡秋霞的寂寞却源于她深深的爱恋永远得不到他的回应,她的寂寞因她一生的爱而纠缠了她半世。
  她是一抹落霞,挂在秋水边的天际,而他则是在水边徘徊的一只孤独候鸟。他们的相遇本就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落霞与孤鹜怎能齐飞?若多年前她能知晓候鸟会因孤独觅爱侣而去,徒留落霞孤单在水面成双,那么她是否还会只因多看了一眼就再忘不了他的容颜?
  夜晚伴一盏孤灯,她在寂寥的心底问他无数遍,若早与君相知,可否长命无绝衰。
其他文献
大红绣幔落下来,如一朵红莲涌动,自纱帷中探出纤纤素手,皓腕如玉,肤若凝脂。指甲上有金凤花染得通红的痕迹,纵是拿帕子掩了,亦有遮不住的婉转风流。  此一情景,即是晴雯夜感风寒后胡大夫来诊病时所见的艳美。每每读至这一节,便觉得晴雯是红楼梦里最适合穿红的女子。她穿红不会显出珠华堆砌的庸俗,不会生出老气横秋的沉闷,只恰如初初染就的蔻丹,浓色里裹挟一份天然。  虽说贾府容颜姣好的丫鬟不少,能当得起千金一笑的
期刊
元祐九年,沈括乘船过扬子江。老友半是宽慰半是谈笑,说沈兄失了河东狮,此后日子可顺意得很啊。风从扬子江上呼啸而过,沈括饮下一杯酒,只摇头苦笑,他失去了她,世人竟以为是解脱。  他望着茫茫江面,水天相接处云雾幻化成楼台檐梁,穿扬子过长江,西南转角就是他精心修筑的梦溪园,岸老堂的门前,长廊重叠的阴影里,似乎还有熟悉的身影静立—周围一片哄笑附和声,他却静静走向岸老堂。  沈括的才思不在诗词,从未写过一首悼
期刊
宣城公主出嫁时,大唐王朝的宫宇静悄悄的,没有烟花爆竹与十里红妆,仿佛稍微吵闹一点都会扰了旁人。众人在墙角阴影中低声议论这场婚事,二十多岁才出嫁的公主无疑是盛世中颇值得议论的话题。  宣城依稀记得自己从前是很受宠的,她的父亲是权倾天下的唐高宗李治,母亲萧淑妃曾是独占君王恩宠的女子。可六岁那年,母亲深陷后宫争斗,受尽折磨而死。  她被送进掖庭宫,那是专门关押犯罪女眷的地方。她并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只
期刊
此文脱胎于张君房《丽情集》中的《寄泪》篇,及《绿窗新话》中《灼灼染泪寄裴质》篇。记载了蜀中名妓灼灼与河东刺史裴质一见倾心,最终却因裴质变心而分离的故事。  在来到锦城之前,裴质就曾听闻蜀中有佳人,名唤灼灼。身为晚唐名妓,灼灼精通歌舞,亦通晓诗文,是风月场上擅风情秉月貌的奇女子,无数男子为其倾心。然而灼灼生性清傲,非她所喜之人,任他官再大,品貌再高,她俱不放在心上。  初相逢时,被贬谪的河东刺史裴质
期刊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  时常会想起这首简短的情歌,简洁舒朗,风韵雅致。一首《上邪》,仿佛让人看见这世间最古朴的相遇,最动人的相知,最缠绵的相守。  相遇是美丽的,初见之时,时光犹如一把刚刚打开的春扇,拂袖轻摇,将世间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初见之心带着一丛溪水流向汪洋的热忱,仿若千山暮雪,一夕融化,莹莹湛湛,映着清
期刊
她本不是杀手十三月,她叫莺哥,黄莺的莺,却不是莺歌燕舞的歌。父母怕养不活她,便用哥字镇邪。自小她便比寻常姑娘多了几分清醒倔强,却仍旧无法抗拒命运的洪流。  父母早亡,家中只剩年迈的奶奶和年幼的小妹。那天,她饥肠辘辘,沿街乞讨,望不到去路,亦不见归途,少年容浔如天降神祗般出现在她眼前。她无法拒绝,也不想拒绝。自此,世上没了莺哥,他叫她十三月。  不过几年,她便成了容浔手下最好的杀手。如果不去想那些血
期刊
颠簸的马车载着忐忑凄凉的王婉容,奔赴一个不知结局的未来。她瘫软在车上,面容憔悴,本是潋滟动人的眸子也落满银霜。意识蒙眬间,如刀冷风掀起车帘,送来袭人寒意。她搂紧肩膀,轻叹一声,寒意料峭的风裹挟着昔日旧事,似江水泛滥般席卷而来。  她仍记得与赵佶初见时他眼中的那抹惊艳和欣赏,而她也就此沉沦在那样深情的目光里。  那日碧空如洗,绿意含烟,瞧着满园的姹紫嫣红,王婉容不由玩心大起,即刻折下一枝花簪于发上,
期刊
多年以后,黄河水滚滚逝去不复返,河底的沉沙葬了一指风华,这时便再也无人提起昔日群雄争霸的楚汉盛唐,也没人再忆起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历史为他们每个人都举行了一场悲情而盛大的葬礼,史官轻轻提笔写下当年那些风月霁华,然而钟离眛却注定要为那些星光般璀璨的人物陪葬。  钟离是复姓,眛才是他的名字。钟离眛的前半生给了一个帝王,后半生轻信了一个故友。他的名字就像在嘲笑他曾经叱咤风云的铁血生涯,嘲笑他愚昧而又
期刊
那年的春天来得有些迟,燕子飞来时,柳枝刚刚吐出新绿。清风拂过柳梢,吹皱一池春水。湖边的游船上,一位青衣女子怀抱琵琶独坐船头,枝叶间投下的光影散落在脸上,她的面容清丽恬静,眉眼盈盈,有淡淡的忧伤弥漫在双眸中,仿佛散不去的云烟。  “燕歌,有客官前来听你唱曲儿。”船老大的声音从舱内传来,被唤作燕歌的女子收回远望的目光,轻轻拨弄起琵琶,一曲流音缓缓唱起。  唱曲的女子名叫刘燕歌,自小失去父母,所幸学会唱
期刊
摇橹的人划开一池湖水,水波漾起涟漪,西湖倒映的荷花倏忽就不见了,只剩满城夏意。常书鸿便是在西湖边与陈芝秀再次相逢。  陈芝秀是常书鸿姑姑的养女,彼时来杭州游玩,频频拜访常家,两人年纪相当,就此结识。常家家大业大,子弟们也有着寻常人难以比肩的学识修养。常书鸿风度翩翩,年轻俊秀,站在堤岸边轻轻点头:“陈小姐。”  陈芝秀一袭素色旗袍,与他泛舟谈笑。至今留下的数张照片里,陈芝秀眉眼秀丽,笑容甜美,落落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