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剧中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cer_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曹禺先生作为中国话剧史上的大师,其作品代表了目前中国话剧史上的最高水平,他的剧本不仅是“可以演的剧本”,更是“可以读的剧本”。其剧本中的舞台情境安排合理巧妙,景物描写细腻优美,充分突出人物性格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物的情感,使戏剧环境与人物命运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融合成一个格外“真实”的生命舞台。
  关键词:舞台情境预设   人物刻画   曹禺   戏剧创作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144-02
  对于戏剧创作的初学者来說,构思一部戏剧时最重要的是不能忘记剧中的一切都应该围绕着“人”。正如高尔基所说:“文学就是人学”[1]。戏剧文学是文学的一种,人物形象的雕刻,是每一个编剧必修的“手艺”。在戏剧文学中,与其他文学种类的重要区别在于舞台情境的预设。因为舞台情境限制了戏剧的容量和结构,剧本创作成了所有文学式样中最难的艺术技艺,而另一方面,戏剧的情境也是最能体现出剧作家对人物刻画的“用心”之处。人物活在怎样的一个环境里不仅仅决定他的性格,影响他的行动,更可以反过来成为一种表现人物的艺术手段。因为“戏中人”来自于广阔繁杂的生活,是剧作家精心提炼的典型形象,承载了更加本质且深刻的生命真实。在这个由多到一的过程中,环境围绕着“戏中人”这个“指挥棒”逐渐立体起来。可以说,戏中的环境应该是为他而生的,所有的舞台布景都应该为他而搭建,所有的声音都为他而响起,如何更好地用舞台情境预设来表现人物是戏剧写作中不容忽视的创作技巧。曹禺先生作为中国话剧史上的大师,其作品代表了目前中国话剧史上的最高水平,他的剧本不仅是“可以演的剧本”,更是“可以读的剧本”。其剧本中的舞台情境安排合理巧妙,景物描写细腻优美,在充分突出人物性格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物的情感,使戏剧环境与人物的命运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融合成一个格外“真实”的生命舞台。
  一、人物性格的符号
   曹禺的《原野》以民国时期的中国农村为背景,以仇虎逃狱来到焦家报一家两代之仇为情节主线,表现了封建黑暗势力对底层农民的重重压迫。在这个主要思想下,剧本的主要冲突可以分为仇虎欲报仇雪恨和焦母欲致仇虎于不义的矛盾,以及仇虎报仇前的挣扎纠结和复仇后的自责恐惧。前者是戏剧的外在冲突,表现农民阶级对封建压迫的强烈反抗;后者是戏剧的内在冲突,揭示了仇虎人格分裂走向悲剧的深层原因,是仇虎作为旧社会农民阶层性格特点的内心演绎。在仇虎一步步走向悲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性格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他的身体蕴藏着一股“原始生命”的力量,这种力量强悍而粗狂,充满了生命的欲望和本能的激情;同时也蕴含着来自大自然神秘和没有被现代文明所侵染的蒙昧,这种性格特质是“原野”的。“原野”可以说是仇虎的性格符号,在剧本开头的序幕中,曹禺这样描绘原野的环境:“大地是沉郁的,生命藏在里面。泥土散着香,禾根在土里暗暗滋长”[2]。原野是充满了生命力的,象征着孕育的泥土中有“禾根在暗暗滋长”。在这莽莽苍苍的原野中,仇虎性格中的野性的本能仿若野塘畔浸润着生命之欲的“油绿的雨水”,大自然赋予他的生命以“秋雾”“野草”般神秘荒凉的蒙昧之感,原始的本能与可畏的自然相互呼应,让笔者想起了《呼啸山庄》中那压抑着狂风暴雨和炽烈激情的荒原。主角还未出场,“原野”作为其“本质特征”的符号,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关于他的一切。曹禺对原野进行了精致描绘,运用大量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景物、声音和色调相互交织却层层分明。值得一提的是,焦家阴沉昏惨、 黑影橦橦的室内布景也可以看做是焦母阴暗凶险的内心写照,那蜡烛是昏灭的,发着鬼火般的光,仿佛焦母那双弥漫着黑暗和空虚的眼睛。戏剧情境巧妙地让我们看到了丑恶的本质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一颗“害怕光明”的心。剧本深得“象征主义”戏剧手段之妙,在舞台预设中,我们看得越仔细,就越发现人性的褶皱之多、之暗、之深。
  二、人物命运的寓言
   仇虎心中矛盾冲突的根源在于其根深蒂固的封建伦理观念,他本人深受封建黑暗势力的压迫,有着强烈的反抗的热情,可是他身处“父债子偿”的封建思想中,深受其害却不自知,这种“不自知”,最终导致了他的毁灭。作者用“巨树”象征着仇虎那反抗着的精魂,这棵“巨树”“在黄昏里伸出乱发似的枝桠,秋蝉在上面有声无力地震动着翅翼”,它“庞大的躯干”上“爬满年老而龟裂的木纹“,它“矗立在莽莽苍苍的原野中”“羁绊在石岩上”。“黄昏”是一天的结束之前那最后的微光,在这渐渐暗淡的守旧传统中,主角的反抗也终如秋蝉般走向末路。作家反复在舞台预设中突出“灰雾”的意象,既暗指人物看不清自己所处的状况,同时也代表着危险的来临。焦家舞台的陈设中,右边是焦阎王的画像,左边是供奉菩萨的神龛,这是黑暗封建中愚昧和迷信滋生绵延的写照。电线的呜呜声是焦母心灵的哀嚎,也是仇虎不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的小黑子和大星之死的心魔。布谷鸟的叫声喻示了理想未来的“可闻不可见”。第三幕第一景中通向“更深邃的黑暗”的道路、怪石和杈枝宛如“一个巨兽张开血腥的口”这些景物都预言着人物不详的命运;第三幕第二景中,地狱般的黑森林里充满了白骨、秋虫、毒花等,而这些包围着的是一棵被雷劈死的空了的老树,这正是仇虎反抗着的灵魂将要走向终结的写照。
   三、人物情感的诗篇
   曹禺在《我对戏剧创作的希望》一文中说过:“写剧本的人,不但要注意戏剧性,也要有诗人的气质才好。”[3]正是这样一位有着“诗人气质”的戏剧家,中国话剧史上才有了《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影响数代国人的优秀作品。剧作《原野》就如同一首洋溢着生命原始力量的诗篇,粗狂的野性中激荡着炽烈的爱和极度的恨。关于戏剧作品的诗性化,孙庆生先生曾指出过:“‘诗化’就是情感的强烈化、细腻化和美感化。”[4]这种情感上的诗意体现在具体的舞台情境中,包括舞台氛围的营造和情境意象的设计。    在氛围营造方面,曹禺主要采用的是情景交融的手法。比如《原野》第三幕中,作者通过描绘阴森可怖的黑森林来烘托人物心里那“原始的恐怖”。“森林是神秘的,在中间深邃的树丛中隐匿着乌黑的池沼,阴森森在林间透出一片粼粼的水光,怪异如夜半一个惨白女人的脸……野草间凸起小土堆,下面或是昔日磨坊主人的白骨……举头望,不见天空,密匝匝的白杨树伸出巨大如龙鳞的树叶,风吹来时,满天响起那肃杀的‘哗啦,哗啦’幽昧可怖的声音,于是树叶的缝隙间渗下来天光,闪见树干上发亮的白皮,仿佛环立着多少白衣的幽灵”[2]。通过对黑森林中景物——池沼、土堆、白杨的排列组合,辅以“哗啦、哗啦”的声音,将它们统一于一个整体的阴森幽暗的气质中,营造出《神曲》中“地狱”般的氛围。在意象的设计方面,曹禺对所选景物进行了反复渲染,并对这些意象进行了主观性的想像,用“惨白女人的脸”“白骨”“幽灵”进行比喻,使得环境中处处透着死亡的气息。主人公内心的恐怖、挣扎的情感被外化出来,與“黑暗”的氛围和意象紧密结合,产生了浓浓的诗意效果,有着极强的剧场性。这种例子在《原野》中比比皆是,值得戏剧写作者学习借鉴。
  四、结语
   纵观中国话剧发展史,中国话剧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工作的重心以及人民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再加上电影和电视的冲击,话剧逐渐成为了“冷门”艺术。今天的世界戏剧是全球化,多元化的,中国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使得实验性戏剧越发受到经济发达区域“精致群体”的欢迎,但这仍旧只是小部分人的“时尚追求”。不过,观察新媒体语境下的今天,“文学”依旧凭借着各种形式在焕发着生命力,可见文学是人们永恒的需要,其一是因为人类文学性的审美思维早就与人的审美需求紧密结合了;还有一点是因为文学关注的是人,人的本质,人的追求。戏剧影视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面临着各种戏剧潮流的冲击,不断散发着新的活力,但同时绝对不能背离这两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剧本的文学性和对于刻画人物的关注。曹禺先生经久不衰的剧本就是最好的证明。
  
  参考文献:
  [1]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曹禺.原野[M].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
  [3]曹禺.曹禺经典作品选[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4]曹禺.我对戏剧创作的希望[A].曹禺全集[C].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
  [5]孙庆生.借鉴他人 超越自我——略论剧作家曹禺的成功之路[A].神州雷雨——曹禺诞辰90周年纪念文集[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要:钱选的文人风的青绿山水作品风格独具特色,有淡雅娴静之感,新颖独特,开辟了元代新的画风。《幽居图》是其作为代表之一,是对前代青绿山水的继承并开拓创新,使青绿山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笔者主要从质古而雅致的设色、潇洒而疏落的造型、平远而疏阔的构图宁静而致远的意境、四个方面来阐述钱选《幽居图》的艺术特色,通过研究分析,以此进一步解读青绿山水中“复古”的情趣,期冀对创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艺
期刊
摘要:北宋时期的水墨山水画,在创作和绘画方法上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方法和技巧,具备相对独立稳固的系统和审美趣味。米氏父子独具一格,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烟雾回绕,墨气滋润空灵的“米氏云山”。米芾传世的作品少,但米友仁的传世作品很多,其中《潇湘奇观图》是后世研讨米家山水很重要的一件作品。本文以此为例,通过来意过于形的造型表现、浑然天成的笔墨手法、朦胧幽静的江南意境三个方面来阐述米氏云山中“烟树”
期刊
摘要:本文以作品《长鼓行》为例,分析朝鲜族舞蹈作品的发展过程,主要从作品背景中看民族文化与民俗文化对于朝鲜族舞蹈创作上带来的影响,包括舞蹈主题动作构思、服饰造型与音乐和舞蹈本体的影响,从而看待当下舞蹈创作的时代审美特征。  关键词:朝鲜舞 《长鼓行》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8-0179-02  一、
期刊
摘要:自然界存在着 “动”与“静”,自然中的山石与树木是静态的,而河水与云雾等是动态的,建筑是静态的、人物或动物常表现为动态。所以这种动静的关系也自然而然的运用到山水画中。山水画中的笔墨、意境等表现了动与静的感官体验。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山水画 动与静 表现形式 意境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
期刊
摘要:钢琴教育对青少年儿童坚毅个性养成中在缓解学业压力、增强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本文从正确认识和实践操作的角度提出通过钢琴教育培养青少年儿童坚毅个性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音乐教育 坚毅个性 钢琴教育 养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113-02  一、相关概念与联系   (一)坚毅个
期刊
摘要:在美术创作实践中,尤其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创作中,如何把握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只追求历史真实,忽视了艺术本质的趣味与自由,那么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艺术创作便会变得僵硬和呆板;但若一味追求艺术真实而忽视历史事实,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必定是形而上的,是经不起推敲的。  关键词:艺术真实 历史真实 艺术创作  中圖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青春版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敢于打破界限,在舞美、表演、语言上融入新的元素,汇聚各种戏剧形式为我所用,在当今的审美观念不断创新情况下,编织出更美的戏剧艺术。  关键词:青春 舞美 语言 创新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146-03  人老逝青春,戏老依青春。青春版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再次演绎出了
期刊
摘要:风景油画在绘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乡土文化思潮与具象写实性油画艺术结合的表现形式,一直以来都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与认可,并且这种表现在中国绘画艺术上有着不朽的地位。本文与毕业创作联系起来,通过对乡土题材的深层探究,自己在此过程中对专业的学习,结合创作油画作品《印象榆林》传达自己探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所悟。通过油画的技法表现,去体会自然、融入自然,从而表现自然,展现榆林之美,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
期刊
摘要:“最爱中国风”的系列课程,是立足于高中美术《绘画》的校本化,以中国书画教学为主,开展的系列美育课程,包括中国画、书法、版画、剪纸、扎染、编织、动漫等。课程实践在2008年开始,经过不断优化,在省、市教研工作中宣传交流,受到广泛好评,获得了一系列荣誉。  关键词:最爱中国风 课程实践 高中美术 绘画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期刊
摘要:“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这句话出自宫崎骏的动画电影《起风了》。从通常意义上看《起风了》不是一部用解构主义方式创作的作品。故事情节松散,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线,而影片一直在努力打破中心对叙事的束缚,打破中心化的结构所产生的确定性在场和对实在意义的寻求形成的那种关闭。整部影片在保罗·瓦勒里的《海滨墓园》(Le cimetière marin)的这句诗中不断地转换与交织不同的情节。在秉承了宫崎骏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