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新闻传播的不平衡发展状况与思考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rt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当代新闻传播事业已进入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资讯齐头并进的全媒体时代。但对偏远牧区来说,谈起全媒体为时尚早。就笔者所工作的锡林郭勒草原来说,牧区信息闭塞、获取新闻渠道单一的状况仍未得以解决。
  当城里用微信传递信息、用微薄获取一手新闻的拇指一族日趋增多的时候,偏远牧区里仍有很多人守着一台破旧收音机,依靠每天几十分钟的新闻节目来了解大千世界。差异来自哪里?如何解决?本文就锡林郭勒草原牧区新闻传播的特性和受众的特点、发展现状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对其发展前景的对策性建议。
  牧区新闻传播业的基本特点
  1.草原新闻传播具有国际化影响力
  作为与蒙古国相邻的蒙古族聚居地、我国最大的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我国北方最主要的生态屏障,发生在锡林郭勒草原上的重大新闻一直受到众多新闻媒体的关注。特别是近些年来,草原生态恶化以及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的矛盾等,更让草原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
  2.草原新闻传播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本文中所指的牧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历史长河中,他们所创造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非常悠久而灿烂,从而决定了草原上的新闻传播事业也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在新闻作品中,浓郁的民族风格随处可见:有的揭示生产生活方式,有的记述民族风俗习惯,有的反映民族心理特征,有的表现民族语言特色……。这些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让草原新闻传播业与众不同。同样,草原新闻传播事业的地域特色,也显著地体现在当地新闻作品所报道的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草原牧区人们生居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各类生产、生活当中。
  牧区新闻传播受众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牧区新闻受众以祖祖辈辈生活在草原上的牧人为主。流传几千年的传统生产方式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游牧文明,但同时也让草原长期以来与世隔绝,导致其文化的单一性。源自这一性质,追溯牧区新闻传播事业史,真正的实际上只有短短几十年。
  1.语言环境导致牧区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空间的狭隘。在过去,生活在草原上的牧人们一辈子除了自己的母语以外,没有其他语言环境。就以现在来说,草原上50岁以上的牧民当中,能用汉语获取新闻信息的人少之又少,其中有一部分更是读不懂文字,只能依靠看地方母语电视或听地方母语广播来获取外来信息。这种文化层面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导致牧人们获取信息的空间非常狭小。
  2.牧区的广阔性导致与媒体的距离相对遥远。以锡林郭勒草原为例,在2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生活着20万牧民,家家户户住处之间都有相当的距离。这一现状让报纸媒体很难及时送到牧人家,广播和电视媒体信号的覆盖也存在一定的难度,新兴网络媒体更是无从谈起。从这一角度来说,草原的辽阔,住户的分散,直接导致其接受新闻渠道的无畅通性。
  3.牧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阻碍着新闻传播的发展速度。在广袤的草原上,能使用常电和能通柏油路的牧户很少,更谈不上电脑的普及。如此的基础条件,让牧区新闻传播的发展陷入无法快速发展的窘境。
  4.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弱化了牧民群众对新信息的求知欲。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畜牧业生产方式,让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们从根本上没有必要为获取新闻而努力。长期以来,他们关心的只不过是自家生产,对世界的发展、时代的变革缺乏求知欲,这也是导致牧区新闻传播事业长期得不到发展的内在原因之一。
  以上四个方面是作者对牧区新闻事业为何长期停留在起步阶段,而得不到发展所观察得出的结论。好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拉近了草原与城市之间的距离,牧人们获取新闻的需求日益迫切,很多牧户家越来越关注事关时代发展的大事、大新闻。几年前,草原上难得一见的电脑已逐步进入到少数牧户家里,年轻一代牧民们更是多语种地接受新闻传播,利用手机上网获取信息。牧区新闻传播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但是,群体非常有限,阻力依然很多。作者作为媒体人,鉴于自己长时间的观察、思考,对牧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有如下建议以及解决瓶颈问题的对策思考。
  推进当代草原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从媒体的角度思考解决方法
  1.整合资源、创新求变。在信息传播渠道与日俱增的今天,整合新闻传播资源正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所重视。尤其是网络、手机报占优势的时代,优化新闻传播资源,扩大信息来源,建立相关数据库,已经显得非常必要。同时,新闻传播事业还应在形式、内容、观念上有所创新,多方位地满足各类受众的需求。
  2.在媒体融合趋势下,加快传媒产业战略转型。在不断巩固和发展新闻出版业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采用数字网络、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网络建设,促进产业升级,拓宽和畅通传播渠道,是草原新闻传播业创新发展的必要战略选择。
  3.加强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提高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随着传播事业的发展,对一些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采访报道要求越来越高。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公众的心理危机极易转化为社会危机,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激报道,就是为紧张、焦虑的社会情绪安装“减压阀”。
  4.提高蒙古语新闻媒体为载体,让全媒体全面进入牧区。对牧区受众来说,蒙语新闻仍是第一选择。如何加强蒙语新闻,使其找到捷径,以此带动牧区新闻传播业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民族地区新闻媒体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政府应推动牧区新闻传播业的持续发展
  1.应加大牧区文化建设力度,让广大牧民有渠道接受信息。比如,锡林郭勒草原上文化牧户已遍地开花,但这一形式从目前来看,只局限在几本不知哪年印刷出版的书籍上,根本担当不了获取新近事物载体的要求。既然叫文化牧户,就应有政策倾斜,在经济上给予更多的支持,让他们悉心尽力去进行文化信息传播,使其成为相对闭塞的牧区及时瞭望世界的新窗户。
  2.发展中应更加注重城乡统筹,让牧区牧民有条件接受先进文化。这里所说的有条件,是指道路、常电、报刊递送等最基础的条件。话说回来,没有常电,哪能接受网络?没有畅通的报刊递送机制,何来订报订刊?但对一个牧户来说,依靠自身解决上述问题,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还得依靠政府部门的政策以及相关项目的实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总而言之,当代全媒体时代,草原新闻传播业仍处在发展的低级阶段。让牧区广大牧民受众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们首要工作就是扩大新闻传播业在牧区的影响力,让牧民主动接受新闻传播,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上齐头并进。在此文中,作者从自身工作的锡林郭勒草原为例,浅谈发展现状及应采取措施,望为牧区新闻传播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驻锡林郭勒记者站)
  责任编辑:邰山虎
其他文献
新闻阅评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评议媒体的导向及导向的力度,从而对媒体起到引导、调控作用。导向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舆论导向不仅表现在对重大政治问题、党的中心工作、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报道上,而且表现在日常报道的思想倾向上;不仅表现在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处理和把握上,还表现在平时的宣传报道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生产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
期刊
专刊,是专门性副刊的简称。作为纸媒尤其是党报,做到专中求活、专中求新,努力提高专刊宣传质量和水平,无疑可以提升党报的引导力,兼顾报纸的新闻性和实用性,找准报纸新闻的第二落脚点,创造出自己的鲜明个性和地方特色。  笔者认为,党报专刊要以更直观地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衣食冷暖和喜怒哀乐等内容。专刊的新闻,就是要充分利用专刊版面优势,在“专”字上下功夫,把读者反映的或记者了解到的典
期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内蒙古科技报》自从创刊起就是一份面向“三农”、宣传科普的报纸,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科技媒体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及时传播致富政策、致富典型、致富技术,并在培养、提高农牧民素质方面加大了引导力度,努力当好“三农”的宣传员。     一、及时传播党的富民政策   科技媒体也如党报一样,肩负着传播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任务。《内蒙
期刊
相对于一般的新闻栏目,编辑类新闻栏目没有强大的记者、编辑配备,可近几年此类节目却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势头。一方面是因其成本低廉,新闻素材较易取得。更重要的是,只要找对正确的制作方法和发展方向,并不会妨碍此类栏目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像辽宁卫视的《说天下》、安徽卫视的《超级新闻场》、贵州卫视的《午间道》等,现在都具备强大的观众基础和网络影响力。  通辽广播电视台开设的《都市漫话》从
期刊
《神舟9号返回舱成功着陆四子王旗草原/3名航天员平安归来》这则消息在电视上成功播发后,分别获得第二十一届内蒙古自治区新闻一等奖、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电视消息类一等奖,得到业界同仁的认可与鼓励,这对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来说是莫大的荣耀。但细细回味,创作过程中,也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和启示。  在整个采访报道中,我们始终在想如何拍摄好这条消息,如何充分展现其新闻价值。我们以记者现场记录的方式,抢抓到了“神9”返
期刊
如何提高党报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3个环节:一是办好报,使党报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得到群众的喜欢,真正使党报根植于群众之中;二是印好报,使用当代最先进的印刷技术,使党报成为平面媒体中的技术领先者;三是发好报,不断扩大党报的覆盖面,提高党报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包头日报社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抓住党报发行这一生命线工程,引进民营资本合资组建发行公司,走出
期刊
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新闻记者以及通讯员、撰稿人用以认识实际和反映实际的专业技术手段,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近年来,特别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的当下,一些年轻的新闻工作者越来越淡化采访。除了会议采访以外,大多数采访都通过电话、相关材料或者依赖互联网,在电脑上把材料一拼凑,加上个本报讯,一篇消息就这样出炉了。没有经过到第一现场进行深入调查采访而写成的新闻,既违背新闻
期刊
这篇人物通讯发表在《内蒙古日报》2014年3月25日第六版,署名本报记者邓玉霞。  通讯从杜小平脚上那双污垢的大头鞋入笔,经过记者的直接观察、间接釆访、面对面沟通三部分,用细腻的笔触,将一个平平凡凡、辛辛苦苦、坦坦然然的环卫工呈现给读者。整篇通讯都是记者的亲见、亲闻与被采访者的亲诉,没有材料“二传手”的痕迹,将被釆访者写得生动形象、亲切感人。  通讯虽然没有明确分几个部分,也无小标题,但在行文中思
期刊
随着3G、4G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已进入百姓的生活,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使现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流媒体的统一声音逐渐变弱,人们更多的是被多媒体信息所包围,真伪难辨,对社会舆论形成很大的影响。  一、重点新闻网站在多媒体时代肩负的职责  随着媒体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有些媒体和网站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和吸引眼球,不惜转载发布虚假新闻、虚假广告,甚至制造假新闻
期刊
一、概述   文风关系到党风、政风,关系到媒体的公信力,文风的背后其实是媒体的新闻观、价值观问题。  谁都知道,观众看电视是为了获取信息,新闻报道就是为老百姓提供信息服务的。既然如此,媒体的表达方式对于信息传达的效果至关重要,如果不对文风上的沉疴痼疾下猛药,任它泛滥成灾,到头来,媒体在老百姓心中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改文风”是新闻媒体改革创新的需要,是遵循和把握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