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视新闻报道看改文风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boat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概述
  文风关系到党风、政风,关系到媒体的公信力,文风的背后其实是媒体的新闻观、价值观问题。
  谁都知道,观众看电视是为了获取信息,新闻报道就是为老百姓提供信息服务的。既然如此,媒体的表达方式对于信息传达的效果至关重要,如果不对文风上的沉疴痼疾下猛药,任它泛滥成灾,到头来,媒体在老百姓心中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改文风”是新闻媒体改革创新的需要,是遵循和把握新闻传播规律的需要,也是强化舆论引导和传播力建设的需要。
  从2011年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开始,到2012年底中宣部发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以来,内蒙古电视台全体采编人员不断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进行采访制作,在全台蒙、汉语节目中推出了一大批有深度、有底气、有分量的报道。同时,围绕深化“走转改”活动,内蒙古电视台还专门召开了两次高端研讨会。2013年4月至8月,内蒙古电视台在开展“四进三问”基层蹲点调研活动中,针对内蒙古电视台“走转改”“改文风”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将内蒙古电视台的节目与基层调研结果相结合进行具体分析,结论是:内蒙古电视台近两年“改文风”的成绩确实突出,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思考和解决。
  二、“改文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内蒙古电视台开展的“四进三问”调研活动中,我们从基层观众那里了解到很多有关内蒙古电视台各类节目在“改文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些新闻节目时政新闻过长,过分关注领导活动,领导镜头多,群众画面少,“僵硬、雷同”等拍摄方式还在延续。
  2.会议新闻过多过长,有时候会导致新闻节目整体信息量不大,可看性减弱。
  3.在“贴近性”上存在偏差,过分强调引导,一味地灌输,不顾观众感受,造成观众流失。
  4.一些专题报道的语言不够贴近百姓,宣传腔较重,自说自话,与观众拉开距离、形成隔膜。
  5.新闻选题单一,报道方式简单、雷同,导致很多报道内容相近,引起受众审美疲劳。
  6.当前媒体报道面窄,不够均衡,如:关注城市居民的民生话题较多,对居住在农村、牧区的老百姓生产、生活方面的关注较少。
  7.有些报道中语言使用不规范,在表述时随意夹杂英语等外来语或者引用过多含义不清的概念和术语。
  8.由于多年形成的语言习惯,一些节目的电视语言生硬、死板、缺少特色,说教味道浓厚,没有吸引力。
  9.个别主持人缺乏个性,主持风格不够自然、不够贴近观众。有些主持人听不懂老百姓的土话或者方言,和老百姓有距离,这也是部分观众不喜欢内蒙古电视台个别节目主持人的原因之一。
  三、“改文风”怎么改、改什么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速成为时代的宠儿,140字的篇幅已经能够传达明晰的事实、有力的观点。有调查显示,目前年轻人关注电视的程度正在下降,在这种背景下,电视媒体要想继续保持相对领先的地位,同时求得自身更好地发展,就必须不断改进文风。那么,面对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内蒙古电视台该如何进一步落实好“改文风”呢?
  (一)新闻联播怎么改
  1.改进时政和会议报道。“改文风”的核心问题,说到底是内容和题材问题。内容好坏直接关系到观众喜不喜欢你的新闻节目。因此,选什么样的内容、抓什么样的题材,是“改文风”的先决条件。
  (1)新闻联播“改文风”,首先要把改进时政和会议报道作为转变文风的重要内容,时政报道应该进行创新和突破。以往,大家对时政报道的抱怨不光是因为长,更是因为空,因而时政报道改文风应该多用一些原汁原味的同期声来增加新闻的感染力和生动性。
  (2)时政新闻报道包括一些政治宣传性强的主题报道与典型报道,对于这类报道应该着力做深做活,注重挖掘生动鲜活的故事和人物,注重情节和细节,尽可能多采用伴随式、行进式和原生态的采访。如内蒙古电视台迎接党的十八大大型主题报道《沿黄沿线记者行》,就是以行进的方式,纪实的手法,将大型主题新闻宣传报道与为自治区大局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相结合,将迎接党的十八大与走基层相结合,科学选取沿黄沿线发展战略,从宏大命题中梳理、提炼出一系列主题,将宏观部署化为具体内容,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在播出期间,大幅度提升了《内蒙古新闻联播》的收视率。
  (3)在报道一些重要会议时,要从会议的框框里跳出来,不能把报道仅仅局限在综合消息上,还可以配发侧记、做新闻特写,或做些花絮报道。总之,要不拘一格,使得会议新闻更好看、更精彩。有时在室内召开的会议,画面比较单调,可以在报道时穿插一些与会议主题相关的会外镜头,或通过图表、特技演示等方式,增加画面的信息量,使画面动起来,增强会议报道的可看性。内蒙古电视台这些年也在会议新闻的报道上,不断转变这方面的报道风格,例如“李琳视点”就是近几年《内蒙古新闻联播》在自治区“两会”报道中打造的一个品牌。“李琳视点”的选题确定为观众普遍关心的脱贫、就业、医疗、物价、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的内容,从普通人的身边小事展开话题,采访来自全区各地的基层人大代表,就这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请代表说想法、提建议。热点、贴近的内容得到了代表的热情参与和积极配合,每一期 “李琳视点”从一个身边的小话题谈到解决问题的定位设计,每一期都能收到各方面的良好反响,也使我们的“两会”报道实现了百姓听得懂、看得明白、反响热烈的目标。
  2.改进节目内容,贴近百姓、贴近民生。党的十八大唱响了人民至上的主旋律,电视新闻报道文风的改进也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人民至上这个最基本的理念之上。一方面要从选题入手,多选择以老百姓作为报道主角的题材,把镜头转向民生,关注普通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另一方面,还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实反映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愿,及时和大胆地回应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引发理性的公共讨论。比如,《内蒙古新闻联播》近两年就有很大的改变。它一改过去领导活动多、会议报道多的局面,大量篇幅放在了民生类的主题上,如春耕、接羔保育、抗灾自救等。头条的变化就更大了,2013年4月11日、13日《内蒙古新闻联播》的头条,关注的就是棚户区改造的实施情况。关注老百姓的安居乐业,老百姓自然爱看、叫好。
  有些新闻事件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法律关乎民生,意义重大,是老百姓非常想知道的,因此对媒体来讲,把老百姓关心的事报道好至关重要。《内蒙古新闻联播》近几年的政策解读报道就有了很大改观。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提出“五个基地”“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的内蒙古发展8个新定位后,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新闻联播》从2013年3月22日起,及时推出了《新思路、新举措、新发展》系列解读专栏,邀请有关专家对8个新定位进行解读。在“清洁能源输出基地”解读中,专家从我们身边的风光互补灯开始谈起,解读我区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电能、天然气等清潔新能源的优势,并延伸到输出通道建设的新认识,把输出新能源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解释得非常到位。
  蒙古语新闻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把政策解读类的报道做得很细致周到。例如党的十八大和全国、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坚持集中财力保民生的政策,蒙古语《早间新闻》在“两会”期间开设《情暖民生》栏目,就是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12年全区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2271亿元,比2011年增加300多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8.8%这些数据入手,看看这些数字是怎么分配的?支出用在哪儿了?从而体现出了2012年“两会”以来我区在民生领域的变化及发展成就。
  3.善用电视语言,切实改进新闻报道的语态。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特点和优势,在观众喜闻乐见的综合包装上下功夫,从标题、文字表述、同期声使用、呈现方式以及导语、内容提要、串联词等各环节,全面改进语态。
  要重视标题,从报道中提取要点和有效信息,做实题,做言简意赅、一目了然的新闻性标题,避免冠冕堂皇的口号式标题。还要重视导语,要紧扣报道的新闻点、社会的关注点、受众的兴趣点撰写导语,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力戒拖泥带水、刻意拔高。此外,在文字表述方面,要善于把文件語言和学术概念转换成易读易懂的群众语言,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百姓话、大众话、家常话,推动表达方式迈上新台阶,让观众能看得懂、听得明。
  对于电视新闻节目来说,用好同期声很关键,它是“改文风”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能用现场声音表达的尽量少用解说,能在现场解说完成的尽量不采用后期制作。只有这样,电视新闻语言才能真正做到朴素、直白、直奔主题、直奔要害问题、直奔老百姓最关心的元素。如内蒙古电视台《新闻天天看》栏目,从开办之初就以记者的现场报道为主,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尽量采用现场解说的形式,把记者在现场的所见所闻第一时间呈现给观众,达到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4.借助于“改文风”,发挥电视新闻评论的优势。电视新闻评论的优势在于面对面的观点交锋和碰撞,这是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无法比拟的。在“改文风”过程中应该注重这一优势,创新评论表达,改变以往电视评论单向传播、评论员自说自话的现状,引入对话和辩论机制,变灌输教育式的指导为真诚交流式的引导,做到站稳立场、直面问题、观点鲜明、语言活泼、短小精悍。
  (二)民生类新闻怎么改
  不可否认,民生新闻的核心是老百姓,因为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实际,才能被群众喜闻乐见。自从电视民生新闻诞生之日起,它就在践行“走转改”的新闻理念。虽然民生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声、民心、民情、民意,但存在的问题还很多,车祸、失火、婚恋纠纷、房产纷争、偷盗抢劫、酗酒打架等内容还在充斥着节目。即使是关注弱势群体,也是把重心放在展示他们的无知、无助、苦难和悲情上,忽视了他们中绝大部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难题、向往美好生活的主流。
  因此,电视民生新闻更需要“走转改”,深入扎根本土,把握社会脉搏,体察人民群众细微、真实的喜怒哀乐,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维护媒体的公信力和亲和力。“走转改”还能促进民生新闻从“小民生”到“大民生”的提档升级,为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命源泉。
  1.走基层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真正去实践。观察、发现和思考基层中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使报道接地气,才能有了真气,充满活力和新意。这就要求记者,“走转改”要到群众中去,以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作为新闻报道视角,感受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呼声、倾听他们的诉求的真正含义。
  2.“改文风”要求记者一沉到底,人到心到。搞民生新闻的记者,有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但是报道的内容多以都市题材、名人明星、趣闻轶事等为主,导致一些记者没有带着感情和感受走基层,缺乏和群众沟通,不懂群众所思所想,未能融入基层群众的生活和情感,因而采访的新闻肤浅,缺乏亮点和感人之处。
  3.内蒙古电视台民生类新闻的典范——《百姓热线》。《百姓热线》作为内蒙古电视台唯一一档大型谈话类节目,紧跟时代的脉搏,感知百姓的冷暖,搭建起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桥梁,提升了百姓的公民意识,促进了政府职能部门工作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体现出了媒体的立场、态度和责任。它创造了内蒙古电视台自办节目收视率和满意度连续11个月排名第一的纪录。2006年《百姓热线》又推出了“雷蒙行动”——主持人到现场追踪报道和调查评论。这一新的尝试,把演播室话题访谈和“雷蒙行动”的新闻纪实融为一体,拓宽了访谈节目的天地,更好地促进、监督了问题的解决。《百姓热线》在访谈类、民生类节目方面有很多成功之处,同时在民生类节目“改文风”方面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2001年1月开播至今,《百姓热线》已经走过12年。这个栏目从默默无闻到大名鼎鼎,成为本土媒体中最受百姓喜爱、最受政府部门重视、同时也得到学界认可的谈话节目,源于它无可替代的理念价值与内涵价值。《百姓热线》12年最难得的就是一直坚守着一个“态度”,这个“态度”就是真正以平民视角、朋友身份,关注百姓之关注。
  《百姓热线》的节目内容紧贴百姓生活,着眼本地百姓的生存状况,选取百姓关注的、疑惑的、担心的焦点、热点话题,请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业内人士、热心观众等出谋划策、分析评论,把新闻纪实与话题评论融为一体。仅以《百姓热线》栏目近一两年的选题为例,内容包括:《令人揪心的食品安全》《养老保险怎么算》《五问首府修路》《首府出租车增量咋这难》《蹊跷的房屋面积》《求职故事》《寒冬测温再行动》《细说咱们的菜篮子》等等。在每一个报道当中,在关注的每一个问题当中,每一个点滴都能体现我们媒体的立场、态度和责任,那就是积极的、关爱的、乐观的媒体社会导向。
  电视媒体与其它大众媒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看得见主持人这个元素。尤其是像《百姓热线》这样的访谈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定位必然会传达出节目的品质内涵;而主持人的个性魅力也会感染、影响观众。《百姓热线》发挥了主持人的特色,为栏目注入了“平民视角,民生内容和民本取向”的特质,因此才会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三)服务类新闻怎么改
  电视节目的服务百姓功能,可以说是我们在“改文风”过程中更应该加强的部分。而服务百姓,节目做得好与不好只有百姓说了算。我们从“四进三问”基层调研活动中了解到,有80%以上的基层农、牧区观众反映内蒙古电视台的农村牧区服务类节目太少,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让他们感到困惑的是,曾经很受农村牧区观众喜爱的《绿野》栏目,不知道为什么就停播了,到目前也没有一个类似的节目代替它。希望内蒙古电视台能重视一下这类问题,多开设一些为农村牧区提供科技服务的节目。那么,我们的服务类节目该怎么做、怎么改呢?
  1.注重实用性。关注百姓生活,服务大众是电视服务节目的核心。这种服务理念一定要以实用为基础,实用性应该成为贯穿电视服务节目始终的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每一个电视服务节目都要通过节目的内容体现出为观众服务的精神。如内蒙古电视台的《生活早知道》《生活大调查》等栏目,都是目前内蒙古电视台比较有代表性的电视服务节目,它们从实际出发,为观众提供着直接而具体的服务:一方面在积极倡导科学、先进的生活理念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在密切关注着生活中的现实环境,对影响生活质量的行为进行监督。
  2.突出人文性。电视服务节目的人文性元素从本质上说是以亲切的态度对待观众,节目内容符合目标受众的消费层面和生存观念。如内蒙古电视台的《我爱美丽》栏目,就是以女性人群为受众目标,为女性观众的穿着打扮出谋划策,提供时尚贴心的服务。
  从新闻理念上来讲,服务类节目更贴近,服务的内容更具体,更有人文关照,是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后百姓对自己的生活品质和生活环境的一个要求。这些服务类节目能够在我们台里出现,可以说是新闻节目服务理念的一个转变,同时也应该是“改文风”的一个具体体现。
  怎样才能让服务类节目做得更好,还有待根据受众的特点,根据电视传播的特点再去慢慢地探索和调整。同时也应该下功夫深入基层,真正了解基层百姓的需求和喜好,才能找到服务类节目的真谛,才能做出真正服务百姓的好节目。
  四、采、编、播人员在“改文风”中该做些什么?
  改文风的最终实施和表现者,应该是广大的采、编、播人员。只有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节目的表现形式上,始终保持最佳的状态,才能在我们的电视屏幕上体现出“改文风”的最终效果。
  (一)記者编辑怎样“改文风”
  记者的责任是什么?是写人、写情节、写故事。记者在报道里面写的东西空泛,观众不会记得。但那些写出的生动故事和情节,观众一定能记住。所以好的文风就是用朴素的语言来表现普通受众最真实的情感,这是我们新闻记者最应该追求的文风。
  群众是真正的语言大师。记者编辑要“改文风”,就要我们深入学习百姓语言,用群众的语言报道群众的事情。我们内蒙古的地方语言非常丰富,有“普通话”、有“蒙古语”、有“东北话”、有“西部腔”、还有带着蒙古语味道的汉语普通话。只有我们多走基层,多和各地的老百姓学习交流,我们才能听得懂、说得出老百姓的话,这样我们才能把带着“地气”、冒着“热气”的新闻报道呈现给观众,把自己锻炼成为下得去深海、捉得住活鱼的能手。
  (二)播音员、主持人怎样“改文风”
  一说到播音员、主持人“改文风”,人们往往联想到要在播报中加点口语,说点家长里短,说点大白话。毫无疑问,这是“改文风”中比较重要的一点,但更重要的是要改变过去播音员主持人下不了播报台的习惯和作风,要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新闻报道和节目制作中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播报采编人员写好的文字稿。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节目的意图,播报起来才更有底气,主持起来也把握得更精准到位。
  内蒙古电视台《百姓热线》节目的主持人雷蒙,就是一位很接地气的主持人。他作为一名主持人在演播室进行访谈,更是作为一名记者,以“雷蒙行动”追踪纪实的方式,去调查解决老百姓各种不同的诉求,使节目更具可视性。虽然雷蒙本人说着算不上纯正的普通话,外型也算不上帅哥,但是老百姓非常认可。他曾在自治区和全国多次获奖,并被内蒙古电视台评为首席主持人,深得来自各界的好评,同时也在“改文风”中,为其他的播音员、主持人树立了一个榜样。
  目前,内蒙古电视台已经开始尝试让更多的播音员主持人在完成自己本职任务之余,下基层、采新闻、制作节目,成为观众的知心朋友,而不是让观众见不到“真人”的屏幕明星。另外,除了每个新闻节目都有自己优秀的出境记者之外,2013年,内蒙古电视台还面向社会招募了一批新闻出境记者,在培养记者型主持人方面不断尝试和努力。
  五、改文风的路还很长,如何继续提升
  作为省级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在自治区内刚刚做出了一些表率和初步的尝试,就已经得到了观众的支持,这说明,只要媒体在文风上有所改变,老百姓就会给予热情的肯定和鼓励。但是,观众对新闻媒体“改文风”有更高的期待,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后,我们要按照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的统一要求,突出特色、坚持三贴近,继续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多到基层群众中寻找素材、汲取养料,把镜头、话筒、时段留给老百姓,与群众心贴心地交流,面对面地互动。此外,我们还要继续开展“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我的群众观的大讨论活动,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用心走基层、用情写群众,下力气“改文风”。只有把收视规律、新闻规律和宣传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明确“改文风”的前进方向。收视规律决定电视台要做老百姓爱看的节目,新闻规律要求报道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宣传规律要求新闻宣传能够起到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在遵循以上三个规律的前提下,各个栏目在选题上要始终坚持为人民采访,为时代放歌,我们要选择记者亲身体验的选题,选择沟通民意达成理解的选题,选择体现关注传递温暖的选题,选择直面社会矛盾的选题,体现政府执政能力的选题,只有做到这些,“改文风”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责任编辑:邰山虎
  
其他文献
摘 要:专业性较强的移动互联网如何在专业领域有所突破?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以自己所在的优顾网为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充分挖掘手機上的浏览数据,对用户的阅读行为进行分析,不断改进产品使用体验,植入金融产品交易模块等已被证明是有效的做法。  关键词:移动互联 金融信息 服务模式 优顾  提到金融信息服务,很多人脑海中最先浮现的是财经媒体或财经新闻,然而它们只是这片“战场”的一部分。金融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挖掘
期刊
新闻阅评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评议媒体的导向及导向的力度,从而对媒体起到引导、调控作用。导向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舆论导向不仅表现在对重大政治问题、党的中心工作、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报道上,而且表现在日常报道的思想倾向上;不仅表现在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处理和把握上,还表现在平时的宣传报道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生产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
期刊
专刊,是专门性副刊的简称。作为纸媒尤其是党报,做到专中求活、专中求新,努力提高专刊宣传质量和水平,无疑可以提升党报的引导力,兼顾报纸的新闻性和实用性,找准报纸新闻的第二落脚点,创造出自己的鲜明个性和地方特色。  笔者认为,党报专刊要以更直观地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衣食冷暖和喜怒哀乐等内容。专刊的新闻,就是要充分利用专刊版面优势,在“专”字上下功夫,把读者反映的或记者了解到的典
期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内蒙古科技报》自从创刊起就是一份面向“三农”、宣传科普的报纸,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科技媒体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及时传播致富政策、致富典型、致富技术,并在培养、提高农牧民素质方面加大了引导力度,努力当好“三农”的宣传员。     一、及时传播党的富民政策   科技媒体也如党报一样,肩负着传播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任务。《内蒙
期刊
相对于一般的新闻栏目,编辑类新闻栏目没有强大的记者、编辑配备,可近几年此类节目却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势头。一方面是因其成本低廉,新闻素材较易取得。更重要的是,只要找对正确的制作方法和发展方向,并不会妨碍此类栏目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像辽宁卫视的《说天下》、安徽卫视的《超级新闻场》、贵州卫视的《午间道》等,现在都具备强大的观众基础和网络影响力。  通辽广播电视台开设的《都市漫话》从
期刊
《神舟9号返回舱成功着陆四子王旗草原/3名航天员平安归来》这则消息在电视上成功播发后,分别获得第二十一届内蒙古自治区新闻一等奖、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电视消息类一等奖,得到业界同仁的认可与鼓励,这对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来说是莫大的荣耀。但细细回味,创作过程中,也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和启示。  在整个采访报道中,我们始终在想如何拍摄好这条消息,如何充分展现其新闻价值。我们以记者现场记录的方式,抢抓到了“神9”返
期刊
如何提高党报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3个环节:一是办好报,使党报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得到群众的喜欢,真正使党报根植于群众之中;二是印好报,使用当代最先进的印刷技术,使党报成为平面媒体中的技术领先者;三是发好报,不断扩大党报的覆盖面,提高党报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包头日报社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抓住党报发行这一生命线工程,引进民营资本合资组建发行公司,走出
期刊
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新闻记者以及通讯员、撰稿人用以认识实际和反映实际的专业技术手段,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近年来,特别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的当下,一些年轻的新闻工作者越来越淡化采访。除了会议采访以外,大多数采访都通过电话、相关材料或者依赖互联网,在电脑上把材料一拼凑,加上个本报讯,一篇消息就这样出炉了。没有经过到第一现场进行深入调查采访而写成的新闻,既违背新闻
期刊
这篇人物通讯发表在《内蒙古日报》2014年3月25日第六版,署名本报记者邓玉霞。  通讯从杜小平脚上那双污垢的大头鞋入笔,经过记者的直接观察、间接釆访、面对面沟通三部分,用细腻的笔触,将一个平平凡凡、辛辛苦苦、坦坦然然的环卫工呈现给读者。整篇通讯都是记者的亲见、亲闻与被采访者的亲诉,没有材料“二传手”的痕迹,将被釆访者写得生动形象、亲切感人。  通讯虽然没有明确分几个部分,也无小标题,但在行文中思
期刊
随着3G、4G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已进入百姓的生活,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使现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流媒体的统一声音逐渐变弱,人们更多的是被多媒体信息所包围,真伪难辨,对社会舆论形成很大的影响。  一、重点新闻网站在多媒体时代肩负的职责  随着媒体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有些媒体和网站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和吸引眼球,不惜转载发布虚假新闻、虚假广告,甚至制造假新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