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任务驱动型历史教学探究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hb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任务驱动型历史教学,是对接“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重要方法。它可以通过建构历史知识模块来夯实基石,通过问题驱动构筑层级,通过精选历史史料立起墙体,通过打造思维流量铺就阶梯,通过家国情怀彰显格局,通过情感生成保障品质。本文以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为例,探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任务驱动型历史教学方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任务驱动;思维流量;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0-0041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任务驱动型历史教学,是对接“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重要方法。如果把任务驱动型历史教学的教学目标比喻为一栋历史建筑,它可以采用这样的设计模型:通过建构历史知识模块来夯实基石,通过问题驱动构筑层级,通过精选历史史料立起墙体,通过打造思维流量铺就阶梯,通过家国情怀彰显格局,通过情感生成保障品质。本文以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为例,探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任务驱动型历史教学方法。
  一、模块建构筑基石,问题驱动立支柱
  历史课堂是需要历史建构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史料的碎片化拼凑无法达成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目标;优秀的历史课堂需要优秀的历史建构,优秀的历史建构能够强化学生宏观认知领域的层次提升。历史教学应该高度重视历史知识在宏观框架层面的建构,当具体而琐碎的历史知识被恰如其分地建构在宏观的知识框架内,知识的结构性和条理性更容易被彰显。心理学家约翰·D·布兰思福特研究证明:“理解知识的结构为帮助学习者有效地掌握知识基础提供了指导方法。”因此,任务驱动型历史教学首先应解决的是历史知识框架的建构,将历史课标和核心知识合理分解后建构成几个主要的历史模块,这几个历史模块就成为历史课堂的奠基基石,基石之上覆盖有问题驱动的不同层级、史料构筑的墙体、思维流量搭建的阶梯、家国情怀的布局等。历史模块建构的合理与否关系到整栋历史建筑是否根基稳固,它往往是激发学生新思维的突破点,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生长点。
  以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为例,本课一共建构了四个历史模块展开教学。第一个历史模块主标题为《理想篇: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失败尝试》,副标题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第二个历史模块主标题为《反思篇: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副标题为“新经济政策(1921~1927)”;第三个历史模块主标题为《回归篇:社会主义建设里程碑式的创新》,副标题为“斯大林模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第四个历史模块主标题为《启示篇:大道行思话启示》,副标题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行之思”。前三个历史模块以时间为顺序逐次推进,以主标题凸显模块主旨,以副标题说明核心知识。第四个历史模块则进行总结升华,凸显“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四个历史模块以新课标和教材核心知识作为划分基础,以是否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课堂感知力和理解力、是否有助于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作为划分依据,尤其重视不同模块主题间的逻辑脉络是否具有严密性的问题。
  建构起历史模块夯实了历史建筑的基石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以什么为梁柱去支撑起将来的历史建筑体,而问题驱动就很好地承担了这一角色,它是任务驱动中最核心的任务类型和动力源泉。胡小勇教授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创新,创新的核心在思维,思维的核心在问题。”在这一环节,问题设置的质量是影响任务驱动成效的关键,也可以说,问题驱动也是需要进行精心建构的。
  历史问题的建构应该包括问题的建立与问题的结构两个方面。问题的建立应该特别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设置的问题应该是以学生已有认知为起点,且以文本为源头进行深入挖掘的问题。以学生已有认知为起点,是指设置的问题不能脱离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必须让学生发挥了能动性后有能力挑战该问题。以文本为源头进行深入挖掘,是指设置的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挑战性,这类问题不是停留在文本表面一目了然的,往往是学生未能发现或者不曾意识到的,必须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才能回答出来的问题。二是设置的问题应该要引爆学生的兴奋点,应具备调动学生参与思考的吸引力。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从本质上关注的是问题建立的有效性。
  问题建立的有效性得以解决后,还应该关注的是问题结构的层级性。将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的历史问题,通过递进的历史问题构建出一个上下贯通的阶梯,阶梯的尽头通往任务主题的解决,那应该是豁然开朗的开阔地带。本节课教学通过以下十个问题驱动展开教学设计。问题驱动1: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问题驱动2:战时共产主义中哪些措施体现了列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意图?结合战时共产主义的具體措施概括其主要特点。问题驱动3: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实施后发生了什么意外事件?问题驱动4:列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反思的结果是什么?基于反思推出了什么新政策?问题驱动5: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哪里?这与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一致吗?问题驱动6:新经济政策究竟是向资本主义的临时退却,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彻底背叛?问题驱动7: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斯大林废除它转而推行斯大林模式的原因是什么?问题驱动8:斯大林模式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它的实施产生了什么影响?问题驱动9:结合三大政策,探究国家发展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问题驱动10:结合三大政策,探究国家的强大与人民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以上十个问题驱动以细分的《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为参考依据,十个问题驱动构建起历史建筑的十根顶梁大柱,其下立基在四个历史模块的基石之上,其上将承载起历史建筑的整体重量和所有墙体。十大问题以内在的逻辑关联性,以递进的层级构筑起直达教学目标的阶梯。模块《理想篇: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失败尝试》承载着问题驱动1、2、3;模块《反思篇: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承载着问题驱动4、5、6、7;模块《回归篇:社会主义建设里程碑式的创新》承载着问题驱动7和8;模块《启示篇:大道行思话启示》承载着问题驱动9和10。   二、历史史料立墙体,思维流量铺阶梯
  筑好了历史建筑的基石,也立起了历史建筑的支柱,就要精选历史史料垒起墙体了,这是任务驱动型历史素材中的基本原材料。叶小兵教授认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教学,其中最具学科本质和特点的,就是学生如何运用材料去研究历史问题。因为探究历史问题靠的是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对问题的看法。”以历史史料为原材料建立墙体,可以使得历史建筑稳重厚实,使得历史本身鲜活丰盈。
  任务驱动型历史教学的教学成效如何,思维流量可以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其既达成了预定教学目标,又具有较多较高质量思维流动的课堂,这才是真正高品质的历史课堂。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认知:一是历史学科的魅力本就在于思考的深度和思维性,二是就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言,能够不被岁月变迁所淹没的往往不是课堂学到某种具体的知识,而是学习中形成的思维品质与保持思维的能力。如杜威所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唯一的直接途径,就是把学生置于必须思考、促进思考和考验思考的情景之中。”
  思维流量作为衡量任务驱动型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参考指标,就要看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流量究竟如何,教师的思维流量有多少,学生的思维流量有多少,思维流出的质量如何;就要看课堂上学生思考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梯度如何,学生思维的价值意义何在。本节课所涉及的十个任务驱动,激发了师生思维碰撞的火花,特别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及斯大林模式三大政策的质疑与反思,在思维流量大幅增长中达成了任务驱动的既定目标。
  本课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破产后列宁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什么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人民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勒紧裤腰带跟着我们走,而在用鲜血与生命换来和平之后,布尔什维克政权却面临被人民抛弃的危险(节选自《新政繁荣》)?”这则史料呈现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前后截然不同的两幅画面,强烈的矛盾冲突充分激发了学生思考任务驱动4的欲望。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呈现出以下两则史料供学生对比研究。
  史料1:“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节选自《列宁选集》)。
  史料2: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节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学生通过研读对比后发现,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则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小农国家实施的,两者建立的社会前提不同,这就较好地促进了任务驱动4的解决。由上可知,历史史料的研究和选择尤其重要,它既关系到能否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流量,还关系到能否较好地达成任务驱动的教学目标,在这个问题上,应选择能够制造矛盾冲突的历史史料以诱发学生加大思维流量,这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三、家国情怀展格局,情感生成显品质
  赵亚夫教授认为:“历史教育史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过敏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中学历史课堂不断加强对生命的关注,如此才能实现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任务驱动型的历史教学应当不遗余力地将对生命的情感倾注于驱动的任务当中,化生命之情为家国情怀,倾家国情怀于任务驱动,这样的任务驱动才是有品格的,是对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一核、四层、四翼”的贯彻落实。
  本节课的第四模块《启示篇:大道行思话启示》,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的学习,启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深度思考;通过三大政策的对比,启发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性与曲折性;通过三大政策的更迭交替启发学生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与反思,启发学生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与反思,启发学生经济建设要注重农业轻重比例的协调发展,国家发展要关注民生福祉;通过对斯大林模式与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比较,启发学生要积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此基础上,本节课抛出两个开放性的问题供师生深度思考与交流。一是国家发展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二是国家的强大与人民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关系?两个问题拓宽了学生的思考维度,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流量。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的思考本身即是对家国情怀的一种沉淀,这种沉淀既能够强化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能够聚焦时代使命,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蘇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曲折的,未来的共产主义建设是高远的,唯其曲折,愈显勇毅;唯其勇毅,愈显可贵;唯其高远,愈显使命。如果说历史结论应该是自然生成的,那么历史情感、家国情怀更应该是自然生成的,越是自然生成的,越显得历久弥坚。
  综上所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任务驱动型历史教学,通过历史模块的建构筑造了历史课堂的基石,通过核心问题的建构建立起历史课堂的支柱,合理化建构起的历史问题又催生出学生探究问题的内在驱动力,再依托精研精选的历史史料层架起历史课堂的主体,建构合理的历史问题与历史史料,驱动出高品质的思维流量,最后回归于生命的主题,让自然生成的家国情怀彰显出持久的品味与魅力,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任务驱动型历史教学可以最优化地达成历史课堂的教学效度。
  参考文献:
  [1]约翰·D·布兰思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赵亚夫.历史学:历史课有效教学的原动力[N].中国教育报,2007(6).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明德实验学校518000)
其他文献
摘要:新时期的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应成为教师开拓思维能力的主体。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提倡精致合作学习有事半功倍之效,肯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在合作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课程模式;课堂教学;精致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4-0111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结合高中英语学科教
摘要:要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即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如何活用“先学后教”模式构建农村初中语文有效课堂呢?笔者就以《老王》教学课例来谈谈自身的思考。  关键词:先学后教;初中语文;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0-0134  目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
摘要:笔者参加了市优质课比赛,经过第一轮的说课比赛,顺利进入第二轮课堂教学比赛环节,抽到的课题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上课地点是蚌埠市第二中学———蚌埠市区最好的学校,笔者所在的学校蚌埠五中是一所普通高中。  关键词:比赛课;精彩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4-0093  《侍坐》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本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教学中师生对错题的忽视态度,分别从几个方面提出了高中数学错题利用的策略,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论证错题辨析对于学生加深知识理解突破概念瓶颈、把握问题本质凸显知识价值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错题利用;错题辨析;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0-0141  很多时候,教师批改学生的作业,发现学生做错了,只是简单打个“×”;而学生
摘要:在小学班主任这方百花争妍的教育领地,我辛勤耕耘、播种,付出了不少艰辛和汗水,也收获了丰盈的果实。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对孩子做到爱心、有心、信心。他们就会回报给你热心、关心、进取心。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班主任;体会  我接手一年级的班主任之前,查阅了大量的班主任工作细则,也找有经验的班主任学习取经。在开学之初,最繁忙的
摘要: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一直在思考并实践研究的,本文先借助“导学卡”辅助学生完成自主梳理知识的过程,利用大数据平台快速反馈学生的前测答题情况。对于这些过程中学生生成的疑问,笔者再通过问题串提问、典例讲解、变式应用、归纳建构等形式逐步解决,最后通过中考问题拓展,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和迁移。  关键词:复习;导学;探究;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黄金时期。物理课堂教学不仅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中考成绩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效果,在物理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和分散性角度上,学生还往往会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出现一定的畏难心理,这对于初中生学习自信心的构建而言极为不利。为此,教师就需要在当前核心素养的发展下进行综合素质能力的分析和研究,并在结合学生当前认知能力和发展规律的角度上提出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为我国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模
摘要:初中美术欣赏课是美术学科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指导课。通过指导青少年欣赏美术作品,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力,陶冶学生优秀情操,更可以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培养他们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进而促使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本文融合了赏识教育与美术欣赏课的主张,希望对各位同仁能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赏识教育;初中美术;美术欣赏课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
摘要: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有建设性成就的工程项目。作为建设主体的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来源,是备受关照的祖国花朵。因此,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当今所有任教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但是,由于先天条件或由于后天环境等因素,班级后进生群体在全国范围内都客观存在。所谓“后进生”通常是指不遵守教学纪律、思想觉悟不强、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教师需巧妙借助相应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在当下进行农村发展的主要方针,进行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就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教学,开展社区教育和文化传递,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农村社区教育质量,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本文主要根据新农村社区变化对社区教育的需求,以“苍南本土乡村社区教育”为例,从社区部分协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社区教育管理关系以及社区教育配置四个方面来阐述具体对策,探究乡村社区教育的需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