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农村学校,学生来自于不同层次。大多数是留守儿童,所接受的知识面有限。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性格特点等存在较大的差异,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分层施教必不可少。分层施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思考、讨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现就我从事的语文教学工作谈一下分层施教的感受。
一、分清学生的层次,做到层层备课
语文教学工作在所有学科教学中属于比较特殊的一门学科,不仅在于语文,即所谓的母语学科最为学生所熟悉,还在于语文学科也是最为学生所忽视的,语文学科的教学成绩要想得到最佳水平实属不易,而且似乎这个学科具有很大的不定性、不可控,因而学生一边热爱语文一边又痛恨语文,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开讲分层教学之首就应该让所有的学生明白这门学科的艰巨性和科学性。所谓艰巨性即任何想不劳而获者在语文上想有所战绩基本上是痴心妄想,但不排除个别的机缘巧合,但巧合不代表必然,具有极大地风险性,而科学性是指只要你是个有心人,想认真学好这门学科,任何人都可以有所建树,关键在于你是如何体悟与消化、加深与强化。鉴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从备课、上课、练习等环节加强不同层次学生的指导,力争能够着眼于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备课环节我比较重视学情分析,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提出自己的有效教学方法,尽量做到不盲目。比如在讲解课文之时,我先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情况,发现绝大多的学生对字词句等基本知识通过预习就能大略掌握,而学生对很多处语言的表述不是很了解,于是我将教学重点列为“分析司马迁的生死观和价值观”,通过和对士大夫“死节观”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收效不错。有专家说“其实我们的语文课上,老师常常讲废话,讲学生已经知道的,不讲学生需要的。课是为学生上的,要对学生有帮助才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活动,要多思索如何用较少的时间取得更多的教学成果,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真正将“教”与“学”有机统一。而对不用层次学生情况的把握便于我们在授课环节中寻找教学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力度。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采取课前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他们预习的情况,也可以在课后询问相关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教师要在不断地变通中把握好备课环节,针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具体差异,在教学中赋予不同程度的要求,达到全体充分发展的目的。
二、按照学生的接受层次,分层上课
这里的分层上课不是把课堂弄得像一盘散沙,只从各个小方面着手保证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而是在统一的教学目标下,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小组讨论法为例,在课堂中设置有效问题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要让自己无形中成为标准答案的代言人,不做过多的强制性引导,要在讨论的过程中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掌握力度以及思考角度,然后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研读学生的疑惑点和障碍点,从而力争在讲解过程中能够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做到知识讲解深入、到位。这样,不仅进一步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最佳,尤其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觉得我能悟出,让中等生感到我能行,使优等生产生试一试就会成功的愿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分层目标要尽可能的明确、具体、准确,并且层间目标跨度不宜过大。这样,可使各层学生技能达到相应的程度,又能激励他们向高一层目标迈进。当然,在教学过程只能感,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发展状况不断进行调整,避免因分层带来的负效应。
三、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层练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强弱之别。如果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都同一标准,则势必是强者兴趣过剩,弱者畏难扫兴。在教学中,采取分层训练的方法,既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的训练,又有因人而异训练的兼顾,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提高整体水平。以作文教学为例,我通常会设立三级训练目标,一级目标为最低目标,让学生能够正确审视作文的立意,选好题材,完成一篇规范的作文;二级目标要求学生在内容上能有所丰富,在形式上能有所创新,尽量采用自己最为熟悉的文体写作;三级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立意上创新,同时能驾驭不同的题材与文体写作,尽量一文多练。這样,可帮助学生克服作文时的某些心理障碍,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提高他们参与作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进而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四、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分层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正确、公平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反之,不正确的评价则严重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甚至造成师生之间的对位。”“分层评价”就是承认差异,在评价上不同操一把尺,按照个体的差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从而调动个体内部因素的积极作用,增强主体性,使活动得到优化。分层评价,要求教师要正确估价学生的能力水平,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闪光点”,都有自身的价值,并从多角度欣赏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就感,添一份欢欣,增强一份自信,从而激励其不断去探索,去争取成功。在评价方法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也应不同,让他们各得其所。对于一些学困生实行“暂不打分”、“舍得送分”。对于一些特优生的表现,实行“突破满分”。这样的评价让学生消除了考试的心理压力。对于优等生,教师可以简单地一句话“很好”、“不错”给予肯定,而对于学困生,教师则不妨多鼓励几句。在作业的批改中,对于优生,批改评定要事实求是,对学困生,如果有较大进步,即使有少许差错,订正后也可以破格评优。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享受成功的乐趣。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要从主体因素着眼,分层施教,并使其不断的发展优化,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性,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一、分清学生的层次,做到层层备课
语文教学工作在所有学科教学中属于比较特殊的一门学科,不仅在于语文,即所谓的母语学科最为学生所熟悉,还在于语文学科也是最为学生所忽视的,语文学科的教学成绩要想得到最佳水平实属不易,而且似乎这个学科具有很大的不定性、不可控,因而学生一边热爱语文一边又痛恨语文,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开讲分层教学之首就应该让所有的学生明白这门学科的艰巨性和科学性。所谓艰巨性即任何想不劳而获者在语文上想有所战绩基本上是痴心妄想,但不排除个别的机缘巧合,但巧合不代表必然,具有极大地风险性,而科学性是指只要你是个有心人,想认真学好这门学科,任何人都可以有所建树,关键在于你是如何体悟与消化、加深与强化。鉴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从备课、上课、练习等环节加强不同层次学生的指导,力争能够着眼于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备课环节我比较重视学情分析,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提出自己的有效教学方法,尽量做到不盲目。比如在讲解课文之时,我先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情况,发现绝大多的学生对字词句等基本知识通过预习就能大略掌握,而学生对很多处语言的表述不是很了解,于是我将教学重点列为“分析司马迁的生死观和价值观”,通过和对士大夫“死节观”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收效不错。有专家说“其实我们的语文课上,老师常常讲废话,讲学生已经知道的,不讲学生需要的。课是为学生上的,要对学生有帮助才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活动,要多思索如何用较少的时间取得更多的教学成果,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真正将“教”与“学”有机统一。而对不用层次学生情况的把握便于我们在授课环节中寻找教学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力度。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采取课前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他们预习的情况,也可以在课后询问相关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教师要在不断地变通中把握好备课环节,针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具体差异,在教学中赋予不同程度的要求,达到全体充分发展的目的。
二、按照学生的接受层次,分层上课
这里的分层上课不是把课堂弄得像一盘散沙,只从各个小方面着手保证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而是在统一的教学目标下,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小组讨论法为例,在课堂中设置有效问题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要让自己无形中成为标准答案的代言人,不做过多的强制性引导,要在讨论的过程中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掌握力度以及思考角度,然后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研读学生的疑惑点和障碍点,从而力争在讲解过程中能够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做到知识讲解深入、到位。这样,不仅进一步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最佳,尤其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觉得我能悟出,让中等生感到我能行,使优等生产生试一试就会成功的愿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分层目标要尽可能的明确、具体、准确,并且层间目标跨度不宜过大。这样,可使各层学生技能达到相应的程度,又能激励他们向高一层目标迈进。当然,在教学过程只能感,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发展状况不断进行调整,避免因分层带来的负效应。
三、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层练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强弱之别。如果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都同一标准,则势必是强者兴趣过剩,弱者畏难扫兴。在教学中,采取分层训练的方法,既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的训练,又有因人而异训练的兼顾,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提高整体水平。以作文教学为例,我通常会设立三级训练目标,一级目标为最低目标,让学生能够正确审视作文的立意,选好题材,完成一篇规范的作文;二级目标要求学生在内容上能有所丰富,在形式上能有所创新,尽量采用自己最为熟悉的文体写作;三级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立意上创新,同时能驾驭不同的题材与文体写作,尽量一文多练。這样,可帮助学生克服作文时的某些心理障碍,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提高他们参与作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进而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四、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分层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正确、公平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反之,不正确的评价则严重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甚至造成师生之间的对位。”“分层评价”就是承认差异,在评价上不同操一把尺,按照个体的差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从而调动个体内部因素的积极作用,增强主体性,使活动得到优化。分层评价,要求教师要正确估价学生的能力水平,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闪光点”,都有自身的价值,并从多角度欣赏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就感,添一份欢欣,增强一份自信,从而激励其不断去探索,去争取成功。在评价方法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也应不同,让他们各得其所。对于一些学困生实行“暂不打分”、“舍得送分”。对于一些特优生的表现,实行“突破满分”。这样的评价让学生消除了考试的心理压力。对于优等生,教师可以简单地一句话“很好”、“不错”给予肯定,而对于学困生,教师则不妨多鼓励几句。在作业的批改中,对于优生,批改评定要事实求是,对学困生,如果有较大进步,即使有少许差错,订正后也可以破格评优。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享受成功的乐趣。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要从主体因素着眼,分层施教,并使其不断的发展优化,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性,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语文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