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华政策:从“两面下注”到“主动制衡”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n000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政治研究中,日本一直扮演着缺席者的角色,似乎仅仅是消极的国际事务参与者。然而21世纪以来,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动作频频,已经远远超越了消极主体的行为范畴,即便是西方学者也开始呼吁改变对日本的国际政治角色的认知。近期,华威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克里斯托弗·休斯(Christopher W. Hughes)发表题为《日本“怨恨的现实主义”及其对中国崛起的制衡》的论文,指出当今日本的国际政治活动已经大幅偏离了战后“吉田路线”的政治传统,如果仍用传统的理论框架来看待日本当下的行为,就无法认识到这些行为可能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都将日本视为一个在国际舞台上安于现状的国家,面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和平崛起,日本政坛持有一种“两面下注”的态度——既接触又防范,也正是这种保守的政治策略防止了两个东亚大国的直接对抗。即便是安倍最近几年的国际政治活动,也仅仅是以一种“勉强的现实主义”(Reluctant Realism)来面对中国崛起,并没有完全颠覆之前的政治路线。
  然而,休斯在文中通过列举大量的政治事实和数据,试图破除既有理论的障碍。他认为,日本过去“两面下注”的政治态度有其特定条件,包括试图对中国意图进行善意的理解、国内主流政治舆论的一致性、对东亚各方势力均衡的自我认知等等,然而这些条件在21世纪初期很难继续维系下去。特别是安倍晋三再次出任首相之后,日本的对华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逐步从之前相对保守的姿态转向了积极制衡:一方面是柔性的牵制,安倍及其内阁官员通过大量的外交活动进行布局,其出访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日本盟友,尤其是对那些在中国的地缘政治和资源政治上有着重要位置的国家进行有针对性的访问;另一方面是在硬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上谋求制衡。日本自卫队已经大幅拓展了自身的“防卫”范围,并将中国看作军事上的假想敌。事实上,正如休斯所担忧的,近几年日本的军费增幅前所未有,重点强化了武器装备和战斗能力,似乎有意主动掀起一场军备竞赛。与此同时,日本还在国际上寻求盟友来支持其制衡战略,从强化旧有的美日安全同盟到签署新的日澳军事合作战略,其意图无疑是针对中国。
  根据这些事实,休斯教授得出结论,国际政治学界的主流理论对日本的认识早已过时。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不久,日本对华战略的重心就逐渐转向积极主动的制衡。目前,这种战略上的转变还没有彻底完成,然而,一旦对美日同盟失去信心,日本就可能采取更加自主的行动,这种对抗性的姿态给整个东亚的区域安全带来威胁,也会使其安保盟友美国觉得棘手。这不是所谓的“勉强的现实主义”,而是“怨恨的现实主义”(Resentful Realism),即在妄想症的支配下害怕中国、不信任美国,最终反而会使得日本成为东亚地区难以预测的定时炸弹。立足于此,作者建议美国需要向日本保证自己并没有对其安全置之不理,打消日本主动挑起事端的念头,而日本当局则应该重新考虑“吉田路线”的优势,对邻国采取善意的态度,否则国际社会将会视其为一个带来不稳定的安全威胁。
其他文献
笔者有幸主持了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2015年间内蒙古城市化建设的国情调研重大课题。在深入内蒙城镇的调研期间,主要接触的有三类人,一类是学者,如朝戈金、恩和、海山等;另一类是当地的农牧民;还有一类是内蒙古自治区行政部门的政府官员。坦率地说,当地政府官员较难打交道,行政部门主管官员对科研工作者表现出不信任,除个性方面的原因之外,一般而言,当地一些政府官员担心我们这些与当地发展、政府业绩没有利害关系
期刊
方法主义是今日学界危机的根源  《文化纵横》:中国的社会科学形成与发展有一百余年了。不过,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似乎仍然缺少有关现实生活的、有理论含义的话语。今天的一个普遍情况是,无论是站台面上有话语权的,还是在做实际的经验研究的,社会科学家好像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概念话语,更丰富、准确、深入地理解今日现实状况及其历史经验。  渠敬东:说社会科学是一门有关经验现实的科学,倒也没错。不过,今天很多研究讲现实
期刊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编纂完成,这是康、雍、乾三世百年来开疆拓土的成果,是中国疆域的最终奠定,也几乎是中国疆域的最大范围。历史学家谭其骧曾经纲领性地把“历史上中国”的范围规定为“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而这个“历史上中国”的范围其实就是《嘉庆一统志》中的清朝疆域。  清朝的疆域何以会如此大?它是如何形成的?何以是北方民族建立的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推动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在发展背后,是社会矛盾的不断积累,这些矛盾给政府的治理带来了各种挑战。经济发展和社会冲突的并存,使得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转型呈现出一幅悖论的景象,蓬勃发展并逐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政治体制之间能否长期和谐共存亦成为民众与执政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与上述现象并存的则是中共在相应领域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惠民政策的推行、更严格的党内纪律以及恩威并
期刊
在纷繁变动的台湾选举大戏的背后,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社会-政治关联结构已经出现。这个关联结构的规模如此之庞大,以至于非拉长时段、拓宽视野无法观察其整体。2016年初的台湾大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观测点,从这个据点往前看,往左右看,近十年来,在亚太及两岸政经潮流的冲击下,台湾的经济波动和社会分化不断刺激着选举政治的脉动,不仅促成了两次政党轮替,而且催生出一个政治周期。一个如摩天轮般沉沉周转的复杂政
期刊
杨万江推荐:在经历蒋庆发起的“政治儒学”转向后,最近十多年来,寻求基于儒家传统的宪政秩序,并建立“宪政儒学”的基本论述,一直是大陆新儒学研究的热点:蒋庆基于公羊学传统“天地人三重合法性”之义理,提出了一套儒家宪政的方案;秋风受哈耶克“自发秩序”思想影响,试图通过对华夏治理秩序史的叙事来建立中国传统与宪政之间基本关系。但是,蒋庆论说的“天地人三重合法性”在义理上显得单薄和空疏,其宪政方案在儒门内外均
期刊
围绕《查理周刊》事件,伊斯兰运动对全球政治的冲击再次引发关注。从“基地”组织、“伊斯兰国”,到索马里青年党、尼日利亚“博科圣地”组织、中亚泛伊斯兰运动、东南亚国家佛教激进化、南美五旬节运动等等。我们注意到,当今世界的动荡,已不仅仅是主权国家的地缘摩擦,也不是意识形态的冷战较量,而多数冲突背后,似乎都有宗教力量全球复兴的魅影。正如刘义所言,全球宗教复兴与宗教政治化正在成为一个同义词。  近代社会的宗
期刊
何怀宏推荐:“洞穴奇案”是一个虚构的“人吃人”的案件,但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类似的真实案件,比如19世纪在一艘救生艇上发生的“杜德利案件”。先是著名法学家富勒稍稍改变条件虚构了这个在洞穴中发生的悲剧,旨在聚焦五种主要的法学观点将会对之做出怎样的判决。近半个世纪之后,萨伯又根据新发展的法学观点,增加了九份法官的判决。然而,有罪还是无罪的判决基本还是相持不下。作为一本书,《洞穴奇案》重要的不是列举各种案
期刊
中国企业在非洲是否本土化,是否以雇佣当地劳工为主,是一个具有政治影响的国际性的话题。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政客媒体,常常宣称中国公司在非洲喜欢用自己人,不实行本土化,原因不是中国公司有“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拒绝本土化更有利可图,或者两者兼有。在2014年美国和非洲的峰会上,美国政客口径非常一致,总统奥巴马提醒非洲领导人, “要确保,如果中国再修桥建路的话,第一,他们要雇佣非洲工人”。副总统拜登则说:“
期刊
英国脱欧、南海问题的舆论热点尚未消退,突然发生的法国尼斯恐怖袭击事件和土耳其政变又持续刺激着公众的神经,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事件中,中国已经很难作为独善其身的看客,甚至直接成为冲突的参与主体。伴随着网络上每每出现的“中国恐将成为最大输家”的调侃,反映的恰恰是中国已经与世界高度融合并且成为世界秩序中的重要主体这一基本事实。与此同时,中国本身也在发生着复杂的变化。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格局与政治情势在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