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我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谈了几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我认为,激发兴趣、创造机会,让学生想交流、会交流、交流好,这样必将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維的标准性、灵活性、逻辑性,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交流;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学生能熟练地解题,就以为达到了教学目的,却忽视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最后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思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一下个人的教学实践。
一、培养自信,激发学生数学交流的兴趣
1、及时评价,让学生乐于交流。自尊与自信是孩子发展的力量源泉。师生之间民主、愉悦、激励的氛围,以及生生之间合作、融洽与平等的关系是讨论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交流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长处,又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便会增强,从而会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给予价值取向的指导,使学生从老师的信任和赞赏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潜力,产生学习的自信,从而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发现、疑问,充分地激发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兴趣。
2、允许出错,正确引导,让学生敢于交流。”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够体面地坐下来”应作为课堂教学原则来恪守。课堂应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场所。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评判、急于给一个标准答案。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二次成功”的机会,给弱势群体充分思维的时间,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多给学生一些类似于”你能够举手发言已经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了””你再深入的想一想,一定会找到答案”的鼓励性语言,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从而产生”要交流”的兴趣,”敢交流”的自信,达到”会交流”的效果。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数学交流的途径
1、教师主动设问,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机会,让学生多动口,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日积月累、不懈地训练,就能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主动质疑,让大家有思考交流的素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动口,在疑难处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无疑能使学生拓展解题思路,年终总结达到思想的开放性。如果我们能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口,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3、结合实践,交流操作探究的发现。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教师在数学课上应针对学生抽象水平较低的现象,重视实践操作,通过直观演示和教具的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节中,推导数学公式是难点,比较抽象,如利用教具进行演示,便会一目了然: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这个三角形面积的两倍,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然后提问:”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能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这时,再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进行实验,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然就能回答出上面的问题了。借助学具练口语,有利于交流的进行和知识的提升,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数学交流的习惯。
三、操作阐释
1、情境导人,明确目标。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小学生的学习则更加依赖于实际情境,多媒体创设和模型虚拟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在新课开始前,教师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学习知识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兴趣。然后,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内驱力。
2、实践应用 拓展创新。这一环节既是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情况和检测掌握运用学法的效度,又是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能力的训练,也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和身边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阶段。由于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教学由于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用同样的要求对待学生,造成高层次学生”吃不饱”,学习动力丧失,低层次学生”吃不了”,学习兴趣全无。为了在课堂上尽可能的照顾这种差异,采用分层练习的方法,即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设计基础题、提高题、综合题,分成A、B、C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教师分类指导,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能力都有新的提高,也可以将开放题引入课堂,由于开放题答案不唯一,在解答过程中能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能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要,能充分体现人人都能发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它比分层练习更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
3、反思总结,自我建构。这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是突出新知,再现重点,完善认知结构。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归纳所学的内容,回顾梳理形成知识体系;谈本课的体会与收获,总结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交流;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学生能熟练地解题,就以为达到了教学目的,却忽视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最后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思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一下个人的教学实践。
一、培养自信,激发学生数学交流的兴趣
1、及时评价,让学生乐于交流。自尊与自信是孩子发展的力量源泉。师生之间民主、愉悦、激励的氛围,以及生生之间合作、融洽与平等的关系是讨论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交流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长处,又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便会增强,从而会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给予价值取向的指导,使学生从老师的信任和赞赏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潜力,产生学习的自信,从而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发现、疑问,充分地激发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兴趣。
2、允许出错,正确引导,让学生敢于交流。”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够体面地坐下来”应作为课堂教学原则来恪守。课堂应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场所。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评判、急于给一个标准答案。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二次成功”的机会,给弱势群体充分思维的时间,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多给学生一些类似于”你能够举手发言已经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了””你再深入的想一想,一定会找到答案”的鼓励性语言,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从而产生”要交流”的兴趣,”敢交流”的自信,达到”会交流”的效果。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数学交流的途径
1、教师主动设问,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机会,让学生多动口,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日积月累、不懈地训练,就能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主动质疑,让大家有思考交流的素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动口,在疑难处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无疑能使学生拓展解题思路,年终总结达到思想的开放性。如果我们能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口,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3、结合实践,交流操作探究的发现。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教师在数学课上应针对学生抽象水平较低的现象,重视实践操作,通过直观演示和教具的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节中,推导数学公式是难点,比较抽象,如利用教具进行演示,便会一目了然: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这个三角形面积的两倍,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然后提问:”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能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这时,再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进行实验,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然就能回答出上面的问题了。借助学具练口语,有利于交流的进行和知识的提升,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数学交流的习惯。
三、操作阐释
1、情境导人,明确目标。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小学生的学习则更加依赖于实际情境,多媒体创设和模型虚拟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在新课开始前,教师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学习知识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兴趣。然后,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内驱力。
2、实践应用 拓展创新。这一环节既是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情况和检测掌握运用学法的效度,又是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能力的训练,也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和身边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阶段。由于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教学由于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用同样的要求对待学生,造成高层次学生”吃不饱”,学习动力丧失,低层次学生”吃不了”,学习兴趣全无。为了在课堂上尽可能的照顾这种差异,采用分层练习的方法,即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设计基础题、提高题、综合题,分成A、B、C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教师分类指导,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能力都有新的提高,也可以将开放题引入课堂,由于开放题答案不唯一,在解答过程中能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能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要,能充分体现人人都能发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它比分层练习更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
3、反思总结,自我建构。这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是突出新知,再现重点,完善认知结构。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归纳所学的内容,回顾梳理形成知识体系;谈本课的体会与收获,总结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