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要一分报酬,不怕条件艰苦,所有行李自带,所有费用自理。”2005年8月10日上午,56岁的刘正龙、杨丹如夫妇从贵阳出发,自驾车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的一个村办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义务支教活动。一年来,夫妇俩克服气候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等困难,为当地的维吾尔族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认识外界的窗户。2007年3月初的一天,记者走访了这对“平常”夫妻。
一个节目激活青春梦想
2005年5月的一天,刘正龙夫妇俩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节目,这期名叫《佰什坎特的孩子们》的节目深深吸引了他们。那里因为贫困,缺乏汉语老师,很多班级无法正常上课,有的孩子甚至濒于辍学。电视上那些维吾尔族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神深深地打动了刘正龙夫妇。
其实,到贫困地区支教的想法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在这对夫妇的脑海中定型了。刘正龙是交通银行贵阳分行退休职工,妻子杨丹如去年刚从省环境检测站退休。刘正龙夫妇告诉记者,他们都是建国前后出生的,是在国旗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退休了也能为别人做点事,我们觉得很有意义。”曾经当过兵、打过仗的刘正龙说起话来铿锵有力,“前几年我们就曾约定,退休后要到乡下支教。”
闲适的生活磨不去理想的光辉,平淡的经历挡不住精神的力量。一旦岁月老人将一颗星火点燃,理想之光就会喷薄而出。刘正龙夫妇多年前就打算退休以后到农村义务支教的愿望再次被激活,他们决定到新疆义务支教一年。
四次电话达成支教愿望
经过一番周折,刘正龙夫妇与佰什坎特双语学校取得了联系。刘正龙记得,那是6月上旬的一天,接电话的是一名女教师。她得知刘正龙夫妇的想法后,非常感动。但她告诉刘正龙,因学校的黄校长在北京开会,要等他回来才能决定。在经过4次电话联系后,夫妇俩终于与黄校长取得了联系。
听了刘正龙夫妇想义务支教一年,不要任何报酬的意愿,黄校长诚恳地告诉夫妇俩,那里条件艰苦,希望他们认真考虑考虑。刘正龙当即表示:“我曾经是野战部队的一名军人,再苦再累的事情我都经历过。我妻子由于工作的需要,也经常到野外考察,吃苦对她来说也不是问题。到那边后,条件再艰苦,环境再恶劣,我们都会坚持下去。”夫妇俩的执著与热忱,深深打动了黄校长,也是凭着这份执著与热忱,让他们后来在喀什地区的艰苦条件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孩子的喜爱和尊敬。
儿子的支持,使刘正龙夫妇新疆支教得以顺利实施。他们的儿子沙舟说:“父母退休前一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想在退休以后,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当初猜想可能是他们在退休后资助几个孩子上学呀,或是抚养老人呀……对于‘支教’当然也想到过,但绝对没有想到是去新疆那么遥远的地方,尽管我有点儿担心,但仍然支持爸妈做出的决定。”
杨丹如80高龄的父亲得知他们的决定后,亲自设宴邀请亲朋好友,为他们送行。
有的朋友提出搞一个出发仪式,但是,被他们谢绝了。“到新疆支教,我们只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杨丹如说。
就这样,喀什地区莎车县的佰什坎特多了两位从贵州来的汉族老师。
两位老师困境中的坚守
莎车县佰什坎特镇是一个离县城30多公里的小镇,全镇只有3万多人。佰什坎特双语小学是全镇惟一的教授汉语的学校,有近600名学生。
到达佰什坎特镇,学校已为刘正龙夫妇准备好了宿舍,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那是学校最好的宿舍,虽然当地只能收到中央台和县里的维吾尔语台的电视信号,但是黄校长还是特意给我们搬来了电视机;怕我们水土不服,又给我们配了一台饮水机,对我们相当照顾。”杨丹如说起这些,仍然显得很过意不去。
杨丹如告诉记者,当地人几乎都只收看县里的维语电视台,因此所有的孩子都非常封闭。在他们去那儿以前,孩子们对外界的了解,除了乌鲁木齐以外,只知道北京。“我给一到六年级的孩子上语文和自然。除了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课本上的知识外,我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希望能多教他们一点知识。”杨丹如说。
对于新疆的艰苦,杨丹如、刘正龙在心理和物质上早有准备,但到了新疆以后,他们才真正领略了边疆多变的气候。刚到新疆时,正值8月,是新疆最热的时候,初次进疆的他们觉得白天哪儿都特别的亮,白得刺眼,带着墨镜就像是在贵阳没带墨镜一样。不久他们就被晒得脱了一层皮。到了冬天,天气又特别冷,最低达零下24.6度,气候干燥、风沙大。
佰什坎特镇不是每天晚上都供电,而且来电的时间也不固定。刘正龙说,当看到在烛光下埋头苦读的孩子们稚嫩的脸时,心中油然而生的责任感驱使着他们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教学中。“看着学生们这么刻苦,我们觉得幸苦算不得什么!再苦也要坚持下去!”刘正龙说得很坚定。
六百童心道出的“亚克西!”
慢慢地孩子们和这对从未听说的贵州来的老师夫妇熟悉起来,开始围住他们问:“贵阳会下雨吗?”“是乌鲁木齐远还是贵州远?”当孩子们问这些问题的时候,杨丹如就指着墙上的大地图,教会他们怎样看地图,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秋天,学校的操场上不时有一些蟾蜍出现,有的学生就踩蟾蜍玩。杨丹如发现后立即制止,并告诉学生:“蟾蜍是吃害虫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不能伤害它。”
杨丹如还自费买来了软抄本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每天都必须在上面写日记,“你们写什么都可以,但必须认真写,写完这一本后,我相信你们的汉语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杨丹如常常这样鼓励着她的学生们。
上体育课的刘正龙和学生们一块编篮筐,和孩子们一起用石板做乒乓球台,最“浩大”的工程要算是运动场上的250米跑道,整个跑道是他和学生们用一块砖一块砖接出来的弧线,看上去还挺美观实用。回想着被自己一点一滴改变的校园,刘正龙脸上满是欣慰。
有一天上体育课,刘正龙发现一个名叫帕力旦姆的学生穿的是塑料凉鞋。“头一天还是艳阳高照,当天就降到了零度。因为是寄宿学校,学生没回家去换衣服。”下课后,刘正龙跑到学校外给帕力旦姆买了一双红色球鞋。在去之前,刘正龙还特意量了一下她脚的尺寸。课间休息时,刘正龙拿着新鞋叫帕力旦姆赶快换上。班主任看到了这一幕,拍着刘正龙的肩膀说:“刘老师,亚克西!”
星期三是当地人的赶场天,帕力旦姆的母亲到学校来看她,还给她带了几个卤鸡蛋。帕力旦姆接过母亲手里的鸡蛋二话没说转身跑进刘正龙的办公室,想请刘老师和杨老师吃鸡蛋。“我们婉言谢绝了。”刘正龙和杨丹如心里可比吃了鸡蛋还高兴。
当他们一年支教期满,准备离开新疆时,经常有学生问他们:“老师,您走了,要是我们想你们了怎么办?”
一份承诺,两地守望:相约2010
2006年7月1日,刘正龙、杨丹如夫妇离开佰什坎小学时,学校为他们举行了欢送大会,为了给这对老师夫妇送别,所有班级的孩子都排练了节目,当天,高温的佰什坎特烈日当头,可孩子们顶着烈日,非常认真地为刘正龙、杨丹如演出了他们精心排练的节目。节目很稚嫩,可是节目背后,却是一颗颗真挚的童心,不少孩子唱着、跳着就哭成了泪人儿。轮到刘正龙、杨丹如夫妇致词时,夫妇俩刚说了几句话就哽咽了。
2010年,佰什坎特双语小学将迎来建校10周年。在依依惜别时,刘正龙、杨丹如与佰什坎特的老师和孩子们约定,2010年他们将再回到佰什坎特。
“老师,你们到家了吗?我想你们。”2006年8月3日,刘正龙、杨丹如夫妇回到贵阳后接到的第一个电话,是他们的二年级学生开丽比努尔从5500多公里外打来的。
现在,刘正龙夫妇依然牵挂着孩子们。那个用石板拼成的球台用坏没有?孩子们有没有写字的本子?帕力旦姆学习怎么样了?一年的支教生活,刘正龙和杨丹如付出了太多,也收获了太多……
“我们想这些孩子,也许我们等不到2010年就要再去佰什坎特。”刘正龙说。
时尚感言:
杨丹如:我们只是平常人以平常心做了一件平常事。
刘正龙:这一年让我们拥有了说不完的故事。
一个节目激活青春梦想
2005年5月的一天,刘正龙夫妇俩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节目,这期名叫《佰什坎特的孩子们》的节目深深吸引了他们。那里因为贫困,缺乏汉语老师,很多班级无法正常上课,有的孩子甚至濒于辍学。电视上那些维吾尔族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神深深地打动了刘正龙夫妇。
其实,到贫困地区支教的想法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在这对夫妇的脑海中定型了。刘正龙是交通银行贵阳分行退休职工,妻子杨丹如去年刚从省环境检测站退休。刘正龙夫妇告诉记者,他们都是建国前后出生的,是在国旗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退休了也能为别人做点事,我们觉得很有意义。”曾经当过兵、打过仗的刘正龙说起话来铿锵有力,“前几年我们就曾约定,退休后要到乡下支教。”
闲适的生活磨不去理想的光辉,平淡的经历挡不住精神的力量。一旦岁月老人将一颗星火点燃,理想之光就会喷薄而出。刘正龙夫妇多年前就打算退休以后到农村义务支教的愿望再次被激活,他们决定到新疆义务支教一年。
四次电话达成支教愿望
经过一番周折,刘正龙夫妇与佰什坎特双语学校取得了联系。刘正龙记得,那是6月上旬的一天,接电话的是一名女教师。她得知刘正龙夫妇的想法后,非常感动。但她告诉刘正龙,因学校的黄校长在北京开会,要等他回来才能决定。在经过4次电话联系后,夫妇俩终于与黄校长取得了联系。
听了刘正龙夫妇想义务支教一年,不要任何报酬的意愿,黄校长诚恳地告诉夫妇俩,那里条件艰苦,希望他们认真考虑考虑。刘正龙当即表示:“我曾经是野战部队的一名军人,再苦再累的事情我都经历过。我妻子由于工作的需要,也经常到野外考察,吃苦对她来说也不是问题。到那边后,条件再艰苦,环境再恶劣,我们都会坚持下去。”夫妇俩的执著与热忱,深深打动了黄校长,也是凭着这份执著与热忱,让他们后来在喀什地区的艰苦条件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孩子的喜爱和尊敬。
儿子的支持,使刘正龙夫妇新疆支教得以顺利实施。他们的儿子沙舟说:“父母退休前一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想在退休以后,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当初猜想可能是他们在退休后资助几个孩子上学呀,或是抚养老人呀……对于‘支教’当然也想到过,但绝对没有想到是去新疆那么遥远的地方,尽管我有点儿担心,但仍然支持爸妈做出的决定。”
杨丹如80高龄的父亲得知他们的决定后,亲自设宴邀请亲朋好友,为他们送行。
有的朋友提出搞一个出发仪式,但是,被他们谢绝了。“到新疆支教,我们只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杨丹如说。
就这样,喀什地区莎车县的佰什坎特多了两位从贵州来的汉族老师。
两位老师困境中的坚守
莎车县佰什坎特镇是一个离县城30多公里的小镇,全镇只有3万多人。佰什坎特双语小学是全镇惟一的教授汉语的学校,有近600名学生。
到达佰什坎特镇,学校已为刘正龙夫妇准备好了宿舍,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那是学校最好的宿舍,虽然当地只能收到中央台和县里的维吾尔语台的电视信号,但是黄校长还是特意给我们搬来了电视机;怕我们水土不服,又给我们配了一台饮水机,对我们相当照顾。”杨丹如说起这些,仍然显得很过意不去。
杨丹如告诉记者,当地人几乎都只收看县里的维语电视台,因此所有的孩子都非常封闭。在他们去那儿以前,孩子们对外界的了解,除了乌鲁木齐以外,只知道北京。“我给一到六年级的孩子上语文和自然。除了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课本上的知识外,我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希望能多教他们一点知识。”杨丹如说。
对于新疆的艰苦,杨丹如、刘正龙在心理和物质上早有准备,但到了新疆以后,他们才真正领略了边疆多变的气候。刚到新疆时,正值8月,是新疆最热的时候,初次进疆的他们觉得白天哪儿都特别的亮,白得刺眼,带着墨镜就像是在贵阳没带墨镜一样。不久他们就被晒得脱了一层皮。到了冬天,天气又特别冷,最低达零下24.6度,气候干燥、风沙大。
佰什坎特镇不是每天晚上都供电,而且来电的时间也不固定。刘正龙说,当看到在烛光下埋头苦读的孩子们稚嫩的脸时,心中油然而生的责任感驱使着他们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教学中。“看着学生们这么刻苦,我们觉得幸苦算不得什么!再苦也要坚持下去!”刘正龙说得很坚定。
六百童心道出的“亚克西!”
慢慢地孩子们和这对从未听说的贵州来的老师夫妇熟悉起来,开始围住他们问:“贵阳会下雨吗?”“是乌鲁木齐远还是贵州远?”当孩子们问这些问题的时候,杨丹如就指着墙上的大地图,教会他们怎样看地图,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秋天,学校的操场上不时有一些蟾蜍出现,有的学生就踩蟾蜍玩。杨丹如发现后立即制止,并告诉学生:“蟾蜍是吃害虫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不能伤害它。”
杨丹如还自费买来了软抄本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每天都必须在上面写日记,“你们写什么都可以,但必须认真写,写完这一本后,我相信你们的汉语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杨丹如常常这样鼓励着她的学生们。
上体育课的刘正龙和学生们一块编篮筐,和孩子们一起用石板做乒乓球台,最“浩大”的工程要算是运动场上的250米跑道,整个跑道是他和学生们用一块砖一块砖接出来的弧线,看上去还挺美观实用。回想着被自己一点一滴改变的校园,刘正龙脸上满是欣慰。
有一天上体育课,刘正龙发现一个名叫帕力旦姆的学生穿的是塑料凉鞋。“头一天还是艳阳高照,当天就降到了零度。因为是寄宿学校,学生没回家去换衣服。”下课后,刘正龙跑到学校外给帕力旦姆买了一双红色球鞋。在去之前,刘正龙还特意量了一下她脚的尺寸。课间休息时,刘正龙拿着新鞋叫帕力旦姆赶快换上。班主任看到了这一幕,拍着刘正龙的肩膀说:“刘老师,亚克西!”
星期三是当地人的赶场天,帕力旦姆的母亲到学校来看她,还给她带了几个卤鸡蛋。帕力旦姆接过母亲手里的鸡蛋二话没说转身跑进刘正龙的办公室,想请刘老师和杨老师吃鸡蛋。“我们婉言谢绝了。”刘正龙和杨丹如心里可比吃了鸡蛋还高兴。
当他们一年支教期满,准备离开新疆时,经常有学生问他们:“老师,您走了,要是我们想你们了怎么办?”
一份承诺,两地守望:相约2010
2006年7月1日,刘正龙、杨丹如夫妇离开佰什坎小学时,学校为他们举行了欢送大会,为了给这对老师夫妇送别,所有班级的孩子都排练了节目,当天,高温的佰什坎特烈日当头,可孩子们顶着烈日,非常认真地为刘正龙、杨丹如演出了他们精心排练的节目。节目很稚嫩,可是节目背后,却是一颗颗真挚的童心,不少孩子唱着、跳着就哭成了泪人儿。轮到刘正龙、杨丹如夫妇致词时,夫妇俩刚说了几句话就哽咽了。
2010年,佰什坎特双语小学将迎来建校10周年。在依依惜别时,刘正龙、杨丹如与佰什坎特的老师和孩子们约定,2010年他们将再回到佰什坎特。
“老师,你们到家了吗?我想你们。”2006年8月3日,刘正龙、杨丹如夫妇回到贵阳后接到的第一个电话,是他们的二年级学生开丽比努尔从5500多公里外打来的。
现在,刘正龙夫妇依然牵挂着孩子们。那个用石板拼成的球台用坏没有?孩子们有没有写字的本子?帕力旦姆学习怎么样了?一年的支教生活,刘正龙和杨丹如付出了太多,也收获了太多……
“我们想这些孩子,也许我们等不到2010年就要再去佰什坎特。”刘正龙说。
时尚感言:
杨丹如:我们只是平常人以平常心做了一件平常事。
刘正龙:这一年让我们拥有了说不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