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论述了在物理教学法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使他们对物理学知识爱学;突出物理学知识的实用性,使他们对物理知识从爱学到乐学;教给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使他们从乐学到会学。
关键词:兴趣 爱学 实用 乐学 方法 会学
新课程“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把教学的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努力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
1、抓好入门教育,激发学习兴趣。物理课是八年级的一门新学科,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
2、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友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了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3、挖掘物理学科内在的趣味性,巩固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可充分利用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紧扣“趣、险、奇、新、广”五个字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发挥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功能。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教材,若把“阅读材料”的内容与教学过程融合起来,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介绍了牛顿、安培、法拉第等众多科学家的生平和事迹,我把这些材料与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了思想、精神、道德、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学生从科学家身上学到的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正在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从而增强兴趣
1、“从生活走向物理学,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学用结合。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铊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不法商贩“扣秤”通常会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STS”和“科学世界”。“STS”是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关系的专题,“科学世界”是扩展性知识。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栏目一方面可以增长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体会到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特别是“科学世界”栏目,收入了一些非基础的但十分有用的知识,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对学生乐于学习物理知识起到推动作用。如《时间“放大镜”》,人们对于快速运动和慢速运动的物体,很难用肉眼直接观察。对于前者可以用极高的快门,在很短时间内摄下运动状态;对于后者则可采用较长的曝光时间。再通过快摄慢放和慢摄快放,人们就能观察到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学生就会始终处于积极和自觉的学习状态,就会不断地积极进取直至成功。学生也能从成功中获取快乐,反过来作用于培养和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加自觉地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加强实验探究与强化训练相结合。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可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公布,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
2、引导阅读理解。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在这些关键处应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可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①观察用脸盆泼水的动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②坐公共汽车,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会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发展思维能力。孔子曰:“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为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比如:在初三的串、并联电路实验后,利用“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处断开,整个电路中就没有电流”这一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只有串联这些学生已有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电路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S,两个灯泡L1、L2,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S断开时,L1、L2均发光,但S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就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总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与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改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师大出版社。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缡写。
3、石兴奇《物理教学中的情感交流》.《中学物理》.2003,1。
4、曾泽能《怎样对待课本中的“阅读材料”》.《中学物理》.2003,4。
5、刘庆 徐正黄《学生需要怎样的物理课堂》.《中学物理》.2003,6。
6、乔宗方《初中物理情感教学研究》。
关键词:兴趣 爱学 实用 乐学 方法 会学
新课程“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把教学的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努力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
1、抓好入门教育,激发学习兴趣。物理课是八年级的一门新学科,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
2、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友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了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3、挖掘物理学科内在的趣味性,巩固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可充分利用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紧扣“趣、险、奇、新、广”五个字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发挥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功能。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教材,若把“阅读材料”的内容与教学过程融合起来,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介绍了牛顿、安培、法拉第等众多科学家的生平和事迹,我把这些材料与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了思想、精神、道德、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学生从科学家身上学到的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正在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从而增强兴趣
1、“从生活走向物理学,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学用结合。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铊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不法商贩“扣秤”通常会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STS”和“科学世界”。“STS”是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关系的专题,“科学世界”是扩展性知识。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栏目一方面可以增长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体会到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特别是“科学世界”栏目,收入了一些非基础的但十分有用的知识,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对学生乐于学习物理知识起到推动作用。如《时间“放大镜”》,人们对于快速运动和慢速运动的物体,很难用肉眼直接观察。对于前者可以用极高的快门,在很短时间内摄下运动状态;对于后者则可采用较长的曝光时间。再通过快摄慢放和慢摄快放,人们就能观察到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学生就会始终处于积极和自觉的学习状态,就会不断地积极进取直至成功。学生也能从成功中获取快乐,反过来作用于培养和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加自觉地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加强实验探究与强化训练相结合。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可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公布,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
2、引导阅读理解。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在这些关键处应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可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①观察用脸盆泼水的动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②坐公共汽车,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会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发展思维能力。孔子曰:“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为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比如:在初三的串、并联电路实验后,利用“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处断开,整个电路中就没有电流”这一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只有串联这些学生已有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电路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S,两个灯泡L1、L2,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S断开时,L1、L2均发光,但S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就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总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与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改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师大出版社。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缡写。
3、石兴奇《物理教学中的情感交流》.《中学物理》.2003,1。
4、曾泽能《怎样对待课本中的“阅读材料”》.《中学物理》.2003,4。
5、刘庆 徐正黄《学生需要怎样的物理课堂》.《中学物理》.2003,6。
6、乔宗方《初中物理情感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