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来源 :当代教育之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nosu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决定了在中学阶段加强传统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具有恒久的文化生命力和一定的科学价值,采取多种方式将这些精神贯穿于中学语文教育中,对于培养身心和谐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素质教育
  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身份的标志,是全球多元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重要精神资源和材料。继承和传播传统人文精神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之一。中学阶段是人生历程中接受人文科学知识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一生的思想品格、道德基础、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培养和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应该逐渐地引入中华传统人文精神教育。本文主要讨论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及其价值,讨论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加强传统人文精神培养的主要方式。
  1.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分析
  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博大精深,是中华先民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1.1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华先民很早就注意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身心活动规律和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或者契合。比如,在中华哲学和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就有关于人体身心同自然规律相统一的经典论述,并被先哲和圣贤们应用于修养身心的全过程。这也可以看作是中华先哲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紧密联系的富有智慧的体悟,至今仍然是解释人与自然关系经典的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结论。强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培养,对于学生正确认识人身性命与自然运动规律之间的关系,进而确立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理论指导价值。
  1.2仁爱的思想。“仁”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文化概念,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尊重并关爱他人。正如有的哲学家所说,“为父之道就是由爱子之心出发去对待儿子,为子之道就是由爱父之心去对待父亲……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不过,“仁”在孔子看来还具有更深刻的涵义,比如对好恶的判断。“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就是说,一个具有爱心的人不仅要尊重关爱其他生命,而且还要能够判断人品质的良善与邪恶。墨子更是将这种仁爱的思想发展到“兼爱”的境界,并成为其哲学的核心思想内核。可以说,中华文化中关于仁爱的思想和西方人文精神中博爱的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强调了对生命的尊重,对他人及一切生命的关爱,这是人类得以维系合作从而增进福利和自由的重要方式。
  1.3中和的思想。中华先民注重考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阴阳对立和转化的关系,并通过这些对立和转化理解事物运动的规律,逐渐形成了中和的思想。“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这里强调的就是通过对人心的认识并通过自身相对中立的立场来处理人事的一种平衡方法。中和的思想在人事管理、身心调整、社会冲突协调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1.4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古代先贤对于君子的要求。自强不息是一种奋力开拓的进取精神,善于在不利的环境下积极主动地追求人生目标和生命价值。而厚德载物则是一种宽恕包容的精神,是君子应该具有的精神修养之一。作为生命个体,君子应该有一种宽容博大的包容情怀。宽恕包容的思想,对于个人品行修养极为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进人和人之间的友谊和合作,降低合作成本,从而谋求和谐相处共事。
  1.5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中华先贤很早就开始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境界。《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这被认为是关于大同世界的经典论述。古人关于天下大同的理想设计,对于今天建设和谐世界,通过平等对话和合作来解决全球和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以上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一,让学生认识到中华先哲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第二,培养学生健全的思想品格和人文情怀。第三,养成学生自觉继承和传播传统人文精神的行动。因此,在中学阶段语文教育中加强这种精神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2.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人文精神培养的主要方式
  2.1有序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人文著作,理解中华人文精神内涵。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逐步介绍学生阅读《论语》《孟子》《尚书》《诗经》《楚辞》等文化典籍,奠定学生的古文基础和人文精神基础。具体来说,可以在不同年级设定不同阅读对象,通过学生自学、教师指导等方式进行。
  2.2积极倡导学生践行中华传统人文精神,不断提高精神修养。通过课堂教育和经典阅读这个基本的教学环节后,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实践中华人文精神。比如,可以在班级活动中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学生尊敬孝顺老人的习惯,在个人生活中培养学生调节身心健康的意识,等等。然后将这些行为的体会写成笔记等形式,选择优秀的在课堂上讲解或讨论,作为学生身心调节和修养的一种经常性方式。
  2.3组织学生讨论传统人文精神的价值,养成自觉传播传统文化的习惯。在加强经典阅读的同时,组织学生讨论传统人文精神的价值,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加深刻的思想方法。目前,尤其是要通过传统人文精神价值的讨论,让学生尽早确立人生的价值目标,深入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追求的,什么样的生活是富有价值的,以及如何处理和面对生命历程中面临的困境甚至绝境,如何通过身心修养的增进来不断超越自我,等等。这对于增强学生面对社会压力和生活磨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4通过多种方式展示传统人文精神,增强中华文明恒久的传播力。中国的电影、电视、戏曲等艺术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传统人文精神,可以在涉及到的课堂教学内容或者相关活动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文艺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境界,从而增强人文精神的感染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写作、绘画、音乐等)来表达对传统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持久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
  传统人文精神的价值之一在于它是培养身心和谐人才的必要条件,加强人文精神培养对于塑造健康的灵魂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和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能够让学生自觉继承和传播传统人文精神,这是让中华文明得以发扬光大的重要途径。当然,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不适宜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比如,传统社会中的等级关系限制了合作秩序的拓展,没有能够像西方社会一样演化出现代商业体系和法治国家。这些问题也有必要给学生分析清楚,尤其是通过中西文化精神对比来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不良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在中国经济社会整体转型和大范围制度变迁的背景下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上).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4-06-20
其他文献
有这样一则信息:有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讨论时,突然有一名记者问一位金奖获得者:“您在那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却出人意料,竟然是在幼儿园!“那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学者回答:“把自己好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做错了事情要敢于承认并表示道歉,吃饭时不能吵闹,和小朋友一起要团结、互助……正是在这个不起眼的金色摇篮里,我学到一生取之不尽
期刊
【摘要】汉语拼音是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第一步,它的学习效果将对以后语文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尤为广泛。它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同步,动静兼具的特点。因此我通过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汉语拼音的学习变成一种乐趣,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口、耳、脑、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能优化汉语拼音课堂教学。  【关键词】导入新
期刊
【摘要】合作学习对初中英语写作的教学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教师应将这种教学方式引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合作学习;合作意识     1.前言   英语的实际应用,不仅包括口语交际,也包括使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我国的英语写作教学,往往更注重对学生写作的作文进行讲解、批改和指导,以及作文在拼写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一千个读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当下的教育大背景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新的理念下的教学是要求教师把课程与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融入课堂,进而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去理解。而这样的理念就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视野,创造性地使用课文这个例子,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课堂,又带着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因此
期刊
【摘要】数学实践活动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数学实践活动课要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才能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同时达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关键词】实践活动;实践能力;主动参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这门课,这既是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
期刊
【摘要】“评分标准”——老师手中的这把尺,现在到底怎么样?是长了,还是短了?是高了,或是低了?它所影响的考试成绩能否充分反映不同学生的真正水平?新课程标准下,我们的考试到底需要怎样的评分标准?本人作为一线的教师,以小学数学书面考试为例,就“评分标准”谈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评价;发展;评分标准  1.现状:数学书面考试成绩能否充分反映不同学生的真正水平?  在前不久的六年级数学毕业考试阅卷工
期刊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外研社版选修六第六模块 War and Peace 中的Vocabulary and Reading “D日登陆”。第六册虽然是选修教材,但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它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目标方面对于学生五维度总目标的能力培养和必修教材起着同样的作用。本节课是词汇及阅读课,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下的主要战役“D日登陆”,是这模块中的第
期刊
美育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寓美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美好思想的熏陶下,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是教学中重要任务,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它能适应人类求职、趋善、爱美的天性,能培养学生不断地求知,不断地趋善,不断地爱美,从而达到创造美的目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教书育人原则的体现。  小学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入
期刊
为从根本上完成素质教育赋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必须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1.从小学数学教育的对象看,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适应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能够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不同特点,找到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使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每个人都具有祈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天性。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使
期刊
随着教改的深化,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程正式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教育观念也从根本上发生着变化。在传统教育观中长期以来人们只承认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即客体。那么现在我们应如何认识学生在学习和教育中的地位呢?  在此我们首先应明确学生是学习和教育的主体,而其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所谓主体,《辞海》中注释为“主体指认识者,客体指主体相对应的客观世界,是主体认识和活动的对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