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反思自己近几年的思品课教学实践,发现存在过于强调学科知识本位,过于强调思想观点、知识点、大道理的灌输,过于注重教材体系及内容,过于突出如何应对中考的策略,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即我们往往只重视学生对知识重点、难点的掌握,忽视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重视对中考的预设,忽视学生运用所学联系生活解题能力的培养。这种脱离社会、脱离生活现实的教学无异于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违背了“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新课程理念。
面对教学困惑,如何捕捉生活素材,使思品课不再假、大、空、枯燥无味,让学生贴近生活呢?
首先,要充分钻研教材,切实利用教材中的辅助文段,放手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现用教材正文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辅助文段所引述的事例、资料、数据等与主体内容密切相关,相互呼应,浑然一体,且已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新课标明确指出:“本课程具有实践性,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已将知识与生活捆绑在一起,处处散发着生活气息。
其次,要尽可能地联系本地区的人和事及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将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提出来后,围绕重点、难点设计、加工,结合相应的生活材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生活,接触社会,在感受中提高发展,这就需要执教者努力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使课程根植于生活的土壤。
案例片段:保护环境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身边的环境问题。
1.指导寄宿学生实地参观校园教室、走廊、操坪、食堂、厕所、住宿楼等的卫生状况;要求走读学生实地参观街道及附近工厂、机关等场所的环境情况。
2.指导学生对发现的环境问题进行书面整理,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出题思考:你发现了哪些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通过实地参观调查活动,你有何收获?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
1.上海城市垃圾图片
2.某工厂排放废气图片
3.水体污染组图
要求学生为图片题名
三、学生交流课前活动:
1.学生代表向大家汇报所发现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2.师对学生代表的发言点评,肯定,并在黑板上收集信息。
四、教师导学:
1.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大气质量普遍较差。
2.剧毒农药的使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3.本地区“洗沙外运”现象。
小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五、讨论题:
1.环境问题有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2.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3.我们中学生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学生代表针对讨论题逐一发言,老师逐一整理归纳并板书:
影响:危害人类健康,威胁生态平衡,制约发展等等
原因:(略)
该做到:(略)
通过所举的案例片段,学生了解、感受、体验身边的环境问题,拓展学习空间,增进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做到让思品课贴近生活。
再次,要尽可能地指导学生回归生活,让学生的所学所感所悟变为自觉行动。思品课是初中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这一本质属性要求它不能仅定位于单纯的知识掌握,还应在学习道德知识、政治理论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品课的教育教学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再现和升华,书本观点引出生活材料,生活材料上升到理论层面,再将所学所感所悟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发展,在自我生活天地中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这是教育教学的意义所在。
案例片段: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我们的行动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让我们现在就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1.确定恰当时间,收拾或打扫学校范围内的果皮、纸屑、塑料袋等杂物。
2.宣传环保,拟一份倡议书,或办一期手抄报,倡议全校学生积极保护好校园环境。
3.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承诺并做到:不乱扔乱丢,节约用水用电,不使用一次性用具,向他人宣传环保知识,劝阻污染环境的行为……
4.评选环保之星、低碳标兵。
生活是鲜活的、现实的、具体的,思品课教学贴近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用自己的方法探究,在这样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中成长,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综合素质“天天向上”。
面对教学困惑,如何捕捉生活素材,使思品课不再假、大、空、枯燥无味,让学生贴近生活呢?
首先,要充分钻研教材,切实利用教材中的辅助文段,放手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现用教材正文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辅助文段所引述的事例、资料、数据等与主体内容密切相关,相互呼应,浑然一体,且已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新课标明确指出:“本课程具有实践性,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已将知识与生活捆绑在一起,处处散发着生活气息。
其次,要尽可能地联系本地区的人和事及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将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提出来后,围绕重点、难点设计、加工,结合相应的生活材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生活,接触社会,在感受中提高发展,这就需要执教者努力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使课程根植于生活的土壤。
案例片段:保护环境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身边的环境问题。
1.指导寄宿学生实地参观校园教室、走廊、操坪、食堂、厕所、住宿楼等的卫生状况;要求走读学生实地参观街道及附近工厂、机关等场所的环境情况。
2.指导学生对发现的环境问题进行书面整理,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出题思考:你发现了哪些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通过实地参观调查活动,你有何收获?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
1.上海城市垃圾图片
2.某工厂排放废气图片
3.水体污染组图
要求学生为图片题名
三、学生交流课前活动:
1.学生代表向大家汇报所发现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2.师对学生代表的发言点评,肯定,并在黑板上收集信息。
四、教师导学:
1.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大气质量普遍较差。
2.剧毒农药的使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3.本地区“洗沙外运”现象。
小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五、讨论题:
1.环境问题有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2.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3.我们中学生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学生代表针对讨论题逐一发言,老师逐一整理归纳并板书:
影响:危害人类健康,威胁生态平衡,制约发展等等
原因:(略)
该做到:(略)
通过所举的案例片段,学生了解、感受、体验身边的环境问题,拓展学习空间,增进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做到让思品课贴近生活。
再次,要尽可能地指导学生回归生活,让学生的所学所感所悟变为自觉行动。思品课是初中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这一本质属性要求它不能仅定位于单纯的知识掌握,还应在学习道德知识、政治理论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品课的教育教学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再现和升华,书本观点引出生活材料,生活材料上升到理论层面,再将所学所感所悟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发展,在自我生活天地中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这是教育教学的意义所在。
案例片段: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我们的行动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让我们现在就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1.确定恰当时间,收拾或打扫学校范围内的果皮、纸屑、塑料袋等杂物。
2.宣传环保,拟一份倡议书,或办一期手抄报,倡议全校学生积极保护好校园环境。
3.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承诺并做到:不乱扔乱丢,节约用水用电,不使用一次性用具,向他人宣传环保知识,劝阻污染环境的行为……
4.评选环保之星、低碳标兵。
生活是鲜活的、现实的、具体的,思品课教学贴近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用自己的方法探究,在这样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中成长,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综合素质“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