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一个视角

来源 :文史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qiangwu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序言:分类与界线
  当人们思考某种事物的时候,作为思考的线索,首先会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以各种各样的基准来对事物进行分类。对此,乔治·佩雷克(Georges Perec)曾说:“是在分类之前思考?还是在思考之前分类?我们所思考的是应该如何分类?打算分类的时候应该如何考虑?”分类就是将没有归类的事物进行划分的工作。那么,原本没有被归类的事物应该如何分类呢?
  例如,在图书的四部分类中有“史”部,这个分类被认为诞生于魏晋时期。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是在汉代所没有的“史”的意识在魏晋时期诞生出来,并产生了史部吗?抑或是在“史”部分类发生后孕育出了“史”的意识?这个疑问很有可能引发如果没有“史”书就不会存在“史”部;或者如果不存在“史”部,就不会有“史”书等争论。
  另一方面,一旦进行分类,就会产生界线,此乃理所当然之事。只是这种界线并不是任何人眼中都十分清晰明确的线。由于是在前人未涉的领域中进行划线分割,其界线往往不是明确的线,而是模糊的区域。而且对这种模糊的分界区域的理解有时也会因人而异。尽管如此,当涉及“界线”一词时,人们往往会认为“界线”是不言自明的。因此,历史事实和历史认识之间有可能发生偏离。因为在分类之前,在该区域并不存在界线。
  界线通过分类而被明确化。在分类之前,被区分的双方在无意识中被认为属于同类。也就是说,分类原本是一种在没有明确界线的地方做划线的工作,这条线与其说是明确区分两者的一条分割线,倒不如认为它是连接两者而且包含可变动范围的一个区域。因此,本文使用“界线区域(境界领域)”这个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如上所述,界线有时包含一定的可变动范围。
  加上,本文中使用的“界线”这个概念包含两个含义。例如,相邻两个王朝的边境,狭义上指对立的政权之间的边界地带。虽然到了形势紧张的时期,这里将成为两国政权对峙的攻防线,但是在两国政权关系稳定的时期,这里则是人和物资交流的场所。另一方面,从广义上看,狭义界线区域的存在会对当时人们的意识产生影响,包括因此产生的意识上的界线区域。本研究的核心目标正是在这个狭义界限区域与广义界线区域之间的关系中找到该时代的历史特征。
  一、历史研究框架变更——“魏晋南北朝史”的分类和界线区域
  提到历史研究的分类,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自己的研究对象属于中国历史分期中的哪一段。在这里笔者试举日本史学界对中国历史分期的一种学说为例:在日本的《史学杂志》的《回顾与展望》中,中国历史被分为:殷、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现代,共七个时间轴。
  当然,这一分类也不是绝对的。岸本美绪在《地区论·时代区分论》中方,针对时代区分论和地区区分论指出:“至20世纪末,(关于历史时代划分的争论中)进化出了不以既成实体框架为前提,而是根据历史学者的课题意识而设定的可变且多样的关于方法论的讨论。”正如岸本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中古史这一分类,其边界也是具有可动范围的界线区域。
  由于近三十年中发现了大量的新的出土资料,作为中国中古历史一部分的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积累了很多新的知识和见解。而另一方面,研究对象逐渐细化,各领域的研究手法开始具有某种专业性。即使同样是魏晋南北朝史的学者,他们之间也出现了学术上沟通困难的情况。甚至可以感到将魏晋南北史作为研究对象分类在同一个时代的必然性变得越来越小。
  在1976年的《史学杂志·回顾与展望》中,安田二郎指出:“六朝史研究中学者们面对的研究中的困难,就是迄今为止我们获得的六朝史研究的成果,但是毋庸讳言,我们必须克服这种困难。因此,理解和分析学者们的方法和其理解历史的思想是不可缺少且有实际效果的。”首先在深入了解学者的研究方法和其理解历史的思想后,对他们的研究进行分类,也许就是我们克服“困难”的第一步。但是,从那时起时间已经过了四十多年,此间积累了更多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成果的丰富化,我们应该如何对魏晋南北朝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呢?现在,分类分析这一视角出现了波动。
  作为一种尝试,这里列举《史学杂志·回顾和展望》中对近十年日本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进行的分类:
  由上可知,近年来《史学杂志·回顾和展望》中该内容的分类,每年各不相同,分法多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来将经济独立地作为一个分类的现象只出现了两次。由28名学者从多个角度研究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魏晋南北朝史的现在》中,其内容分为“政治人物”“思想·文化”“国都·都城”“出土资料”四个分类。在“总论”中,编者窪添庆文指出:过去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时的主要课题“社会经济史”,在该书中没有作为一个单独的分类。这个现象与《史学杂志·回顾和展望》魏晋南北朝史中的分类是共同的。这种现象表明:当深入研究某段历史的特质之时,对其研究对象的分类也是存在变动的。
  二、分析视角的多样化——可见的界线区域与意识上的界线区域
  魏晋南北朝时代被称为分裂时代,其王朝之间是存在着界线的。在划分这种界线时,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都发挥了作用。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正是在这种界线的分割下才产生了所谓“南北方”及“南北方士人”之不同。
  如果在此重提界线这一概念,我们可以说在世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界线。这种界线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可见界线,另一种是不可见界线。所谓可见界线,可举出自然环境的划分、王朝之间的划分、行政划分等例子。不可见界线,是因可见的界线的存在而产生出的各种意识上的界线。意识上的界线,可以经叙述成为可见界线(因叙述而产生的划分/学术上的分类、民族、身份等)。由于可见界线和不可见界线的相互作用,界线可以成为对社会进行定义的力量,比如南北人意识或地区优劣意识等等。
  在这里再次回看分类的本质,可以说是在原本就没有划分的地方设置“应该划分”的界线。在这种界线上,我们看到的并非只有割裂,而且可以看到连接性的历史作用,并可能对其进行分析。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的时代,界线是这种分裂现象的一个指标,笔者很想利用这种方法从界线中找到该时代的共通性。
  在迄今为止正史性的历史叙述文体中,已经形成了王朝史架构下的南朝一北朝型叙事构造。使用界线这种方法,也许可以克服上述王朝史架构下的历史叙述乃至历史認识的不足。已经被细分化的该时代的历史研究中,也许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找到具有共通性的新的理论框架。
  基于这一想法,笔者在《史学杂志》(128-5,2019年)《2018年的回顾和展望魏晋南北朝》中作了如下分类:
  1.具有多样研究视角的研究。
  2.注目于魏晋南北朝时代产生的各种界线中的连接性侧面,探寻历史特质的研究。
  (1)着眼于可见界线的研究;
  (2)着眼于意识上(不可见的)界线的研究。
  3.属于长期性展望的研究。
  结语
  笔者一直以汉晋期(后汉三国西晋东晋期)这个时间轴为中心对历史展开研究。现在主要的魏晋南北朝史的分类方法,是否能明确中国中古史的历史特质呢?基于这个疑问,笔者有了重新对以前的分类进行验证的想法。
  魏晋南北朝时代一般被认为是一个分裂的时代,王朝之间的区分是其这个分裂时代的前提。虽然可见界线已经为大家所认识,但这种界线有很多是十分模糊的。如《南史》《北史》等史书的叙述中似乎明确划分了分割南北的界线。因此笔者在小稿中,打算从“连接性”的角度来审视这个象征分裂的南北分界线,发现两朝历史的共同点,并在共同点中找到独特性。另外,笔者以为需要关注可见界线区域和不可见界线区域的相互作用,即笔者的关注会不仅仅停留于可见界线发生作用以及不可见界线的形成过程。由于不可见界线的叙述会逐渐产生的新的可见界线,于是会有一个界线的再生产过程。这种界线意识的再生产也是笔者计划研究的课题。笔者希望在此基础上能找出魏晋南北朝史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性以及叙述的可能性。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中古史上重要的界线区域之一,本篇小文是为寻找对该时代重新验证的线索而作的。
其他文献
由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的《四川教育史》,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中的一部,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持编撰的首部四川教育通史。该书拓展了四川教育史研究的领域,填补了四川地方教育史研究的不少空白。此前,四川地区尚无一部具有完整意义的教育通史。  《四川教育史》全书约90万字,分别记述了古代、近代、当代四川教育的发展状况,全方位地勾勒出四川教育发展的脉络及全过程
期刊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唐初王勃写的脍炙人口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也是我们今天能读到的题有“蜀州”的第一首诗。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少时即显露才华,以作《滕王阁序》而名扬天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他考举及第,授虢州(
期刊
摘 要:启蒙运动的前见概念强调书写物的前见,海德格尔的前理解注重的是理解者的前理解,而伽达默尔既强调理解者的前见,也关注历史文本作为传承物的意义。伽达默尔反对启蒙运动完全否定前见,但不是完全肯定前见的内容,而是把前见分为合理的前见和非合理的前见,主张理解者和传承物的相互作用构成理解。他的“视域说”重视把自身视域带入作者视域,共同形成大视域,强调理解者的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他认为自己的前见构成现在
期刊
“东有江苏昆山的周庄,西有四川宜宾的李庄”。周庄的特色是:“江南春雨杏花,水乡小桥人家”。而李庄的特色则是:“传承文化有功绩,工艺四绝堪称奇”。  李庄在抗战时期,曾成为与重庆、昆明、成都并列的中国四大文化中心,成为当时中国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重镇。当时李庄的“九宫十八庙”,迁来了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和同济大学等国内第一流的学术机构,云集了傅斯年、梁思成
期刊
成都武候祠大殿西廊保存有一通石碑,是“中华民国十一年夏历壬戌岁(1922)孟夏月立”的《重修诸葛忠武侯祠纪》。这碑算得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不仅因为作记者尹昌龄、书碑者李昶都是华阳(属成都市)名人,而且所记之史实和司职者的德行,也值得后人借鉴效法。兹引碑文延伸解说如次:  成都南郊外里许,汉昭烈帝之陵在焉,唐以来即于其地立庙祀帝。陵之左为诸葛丞相祠。两庑祀有功诸臣,清道光年问双流刘止唐先生重为修葺而
期刊
若干年前,第一次了解到民俗学的时候,还在水利部门工作,成天和数字打交道,对民俗也是“学”颇不以为然,觉得那不就是针头线脑的事嘛。后来被日益膨胀的人文情怀鼓动,成了人文学科的研究生,但对人文学科还是不够了解。去年上半年,在学习新闻专业课之余旁听了江玉祥先生开的《中国民间艺术》课,耳濡目染江先生的严谨治学之风和“授人以渔”的育人思想;不仅如此,还初步体悟到民间艺术之美和民俗学研究的价值。  有学者认为
期刊
去年10月,为了筹备“16~19世纪中国与欧洲——欧洲人眼里的中国和中国人眼里的欧洲”展览,笔者应展览的主要合作单位——德国穗累斯顿国家艺术馆的邀请,前往德国进行为期lo天的考察;主要任务是为展览挑选展品,并考察与展览有关的“不可移动文物”。  考察的重点是德累斯顿国家艺术馆陶瓷分馆。  在16~19世纪的几个世纪中,欧洲从中国进口了数以千万计的瓷器。[1]由于岁月的溅逝和战争的摧毁,这些“外销瓷
期刊
韩国总统卢武铉(英译作RohMoo-hvun)的“武”,英文写作M00,何也?这是因为英语用00表示u,所以Moo就是Mu,为韩语□□和□的音译(韩语音节排列是“□”下加“□”)。  有意思的是,汉语把“武”读成Wu,韩语则读作Mu,其间也有一段文字因缘。汉代许慎《说文》:“马,武也”,早巳从音、义方面把这两个字联系起来了;所以,我们不妨认为“武”的声母和“马”一样都是M。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期刊
摘 要:孟子的超越观念并非“内在超越”,而是继承了孔子“外在超越”的神圣之“天”。这根源于孟子的问题意识,即对人民水深火热处境的关怀所引出的对政治权力的批判,由此导出“规训权力”的根本宗旨。这在逻辑上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是规训者的确立,他必须具有对于权力的价值优越性,于是孟子树立了拥有“天爵”的“天吏”即“王者师”形象,而这又需满足以下第二、第三两个条件;第二是规训者的先天资质,即必须具有与
期刊
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称赌博为“博戏”,这是对赌博最为简明扼要的概括——集博彩与游戏于一身。中国“博戏”的游戏性和技巧性,要求参与的人必须有大量的闲暇时间,这就使有闲阶层成为产生赌徒的渊薮。“博戏”由于集游戏娱乐及财物的转移于一身,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刺激性,因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参与。在中国古代,妇女也是“博戏”的重要参与者。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妇女的赌博有其自身的特点。考察妇女赌博的风俗特点,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