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业余爱好很多,首选是看电影,我对电影的热爱从小到大从未变心。遇到感兴趣的片子,我要约个朋友一起去,看完之后,还要找个地方围绕刚才看的电影谈谈感想,转而扯到各自的心事。我们需要的是从电影中寻找有感的记忆,也就是某个片段激起的生活感受。看电影的快乐是什么——探寻一个陌生的世界和未知的自己。比如,我们谁也不会懂得如何在月球上生活,却可以在电影里幻想外星。通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通过电影,我们可以探秘未来世界。电影看似虚幻,其实对应着真实的人生,让人幻想着属于另一个时空的自己。
我迷恋电影,和我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有关。我大舅是放电影的。大舅从部队复员以后,放映机和胶片就是他赖以生存的工具。他上班的电影院就成了我放学后报到的地方。我不必凑到电影院门口那块破烂的小黑板上看歪歪扭扭的粉笔字才知道今晚放映的片子,而是早早坐在放映机前看着大舅做放映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也就是检查一下机器,试播胶片。检查完了,大舅把胶片按顺序摆放好,我还能看到其中的某个片段。有时候,时间早的话,大舅还会多给我放一会儿或者讲一段其中的情节。晚饭时饭桌上,爸爸妈妈弟弟就听我添油加醋地讲故事,讲着讲着,妈妈就坐不住了,催我们赶快吃,吃完看电影去。
在我印象中,小学老师都没布置过家庭作业,就是有,也是一点点,在教室就写完了。回家父母也没有管过我们的学习,所谓的预习复习就是根本没听说过的名词。我的班主任纪老师,瘦削精干,脖子微偏,一年四季总穿中山装,说一口河北口音的普通话。他下班总要经过我家的院子,看到我爸,就下车打招呼,有时候寒暄着就坐到了我家葡萄架下的方桌上。我爸拿出一瓶酒,我妈在菜园子里拔点菜,纪老师和我爸两人就喝上了。月亮好高了,纪老师摇摇晃晃的推着车子回家,回头看见我,大着舌头说一句,好好学习啊,不好好学我替你爸揍你。
那么宽松的乡村环境,那么随和的老师,那么便利的看电影条件,我的童年太自由了。晚饭后,大舅的自行车前杠上坐着弟弟,后面驮着我,无数夜晚我们都是在电影院里度过的。过了清明天气转暖,放电影就转到露天电影院,一排排木头的长凳子,上面用红油漆写着座号。那也是乡村唯一的娱乐场所,平时人也挺多。电影院门口好多卖瓜子的,瓜子和沙枣都是一毛钱一玻璃杯,瓜子炒得可香了。凳子上有座位号,进去的人也不按号入座,地方小,都是熟人,进去就有人招呼,爸妈就带我们往熟人跟前一坐。露天电影院地上的瓜子皮厚厚一层,踩上去软绵绵的。放映机在露天电影院中间,大舅看天暗了,人进得差不多了,就开始放电影了。吵吵嚷嚷的喧闹声便停了。电影院的墙头上骑着好多小巴郎,也没人赶他们下去。秋冬时候,放电影又转回室内电影院,大舅让我和弟弟坐在最后一排中间的位置上,那是离放映窗口最近的地方,也是离他最近的地方,他就在那个透光的窗口后面,在放映机后面。那一束光,直射到幕布上,古今中外的故事就在那里上演。放映机太神奇了,貌似冰冷的东西,里面却塞满了各种世情和感情。其中,也承载着大舅的爱情,大舅长得英俊,又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的当过兵的小伙子,为他的婚事操心的热心人当然很多。他却不急不躁,要家里人不要管,要自由恋爱。电影院和粮站隔着一堵高高的墙,一天我放学到电影院找大舅,看见粮站的一个姑娘坐在放映机旁,专注地看大舅操作机器。那姑娘见到我有点扭捏,红着脸低声和大舅说了句话就走了。我没明白,她是怎么穿过那堵高墙过来的,她又是怎么认识我大舅的?她也喜欢看电影吗?那姑娘个子不高,盘发细眼,把自己收拾得挺利索。此后,好几回,我都看到她坐在放映机旁。再后来,大舅就不带弟弟看电影了,只带我一个,自行车前杠上坐着我,后面驮着那姑娘。电影散场后,大舅晃晃悠悠先送姑娘回家,再送我回家。那时候我不知道他们这种行为叫“谈恋爱”,也不知道自己充当了“电灯泡”的角色,可能他俩还挺乐意带着我这个累赘晃来晃去的。有天晚上看完《卡桑德拉大桥》,下过一场雨,散场时雨刚好停。或许是战争片的缘故,大舅那天心情特别好,平时话不多的他,不时扭过头去和姑娘说部队的事情,我也听得很有意思,乐不可支。姑娘家的巷口有条渠沟,还有个电线杆,那一片黑灯瞎火的。大舅讲故事太投入了,忽视了路上的障碍,可能还时不时扭头朝姑娘传情,刚拐进巷子就连人带车掉进了渠沟里。我们三个爬起来,身上都是泥水,我身上到处都疼,也看不见是哪磕破了皮。大舅吓坏了,顾不上拽起自行车,赶快把湿淋淋的我背上回家了。他和姑娘眉来眼去那几个月,家里人谁都不知道,我也没有给妈妈透过风。这一绊子,衣服上全是泥糊糊,胳膊腿都是伤痕,想瞒也瞒不住了。一个星期后,姑娘推了一辆亮锃锃的新车站在电影院门口等大舅。一个月后,她穿着一条蓝裙子出现在姥姥家的苹果树下。一年以后,她成了我的大舅妈。我大舅说姑娘是孤儿,带着一个妹妹生活,懂事能干。果然,三十年过去了,大舅妈敬老携幼,家里事情都摆得平,作为长媳,她太合格了。
大舅当然没有一直放电影,电视机出现以后,电影院拆了,盖了商场。进入市场经济以后,一切有利于市场繁荣的东西都可能成为通货,去兑换更多的生存资源。人类进程里的所有便利和进步,都会需要某种牺牲。大舅很宠我,从小到大都是。后来我出去上学、工作,只要回去,大舅知道了必然宰只鸡或者买些羊骨头,骑车来接我去家里吃饭。我还是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他的腰背有些驼了,人也没有当年英气了。坐在车子后面揽住他的腰,那感觉还是童年的温暖。大舅家里还有几盒胶片,一直摆放在电视柜上,那也是他年轻时代的纪念。我每次去,都拿起胶片看一看,再把它放好,大舅也不言语,默默吸烟。北野武导演的《花火》中有一句台词,其实我的内心很害怕,所以我带着枪。大舅曾经也是拿过枪的军人,那时候,他什么也不怕。曾经,放映机也是他的武器,他放着电影谈着恋爱。如今人渐老,一方小院,一片菜地,几亩薄田,一儿一女便是活着的依靠。他留着胶片,当然不是怕失去电影,真正害怕的是失去情感寄托。很巧合的是,纪老师退休后和大舅住邻居,我有时候也顺便去看看,他还是那么清瘦。纪老师比我爸还操心我的婚事,每次都要絮叨。我也和他开玩笑,是不是嫁不出去你也替我爸揍我。电影院消失了,大舅和他的爱情往事便成了永恒。当初的乡村学校也搬迁了,操场变成了一个车站,纪老师站了三十年的讲台或许就是某个车轱辘停驻的地方。我家的老院子也消失了,我们在院子里度过的快乐时光便永远无法再现。我和他认识的时候,正值深秋。第一次约会,我们下班后在西大桥见面,在解放路上随便走走,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走到了绿洲电影院,他打破尴尬,说进去看场电影吧。上映的是《离开雷锋的日子》,电影院里很冷清,只有稀稀拉拉几个人。电影院外面的夜市倒是灯火辉煌,人声鼎沸。五个月以后,我们结婚了。一年以后,绿洲电影院拆了。这个曾被列为自治区十大建筑、伊犁大发展时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见证的标志性建筑物,从这个城市消失了。留不住的就让它去吧,电影《一天》里的艾玛说,我们无法追回过去,也无法预知未来,那么就好好珍惜现在Ⅱ巴。 时间是一个圆,离开的总会回来。现在的电影院又恢复了从前的辉煌,一到节假日或者大片上映场场爆满。我还是那么喜欢看电影,一个人,约朋友,或者带孩子,每次都选最后一排中间的座位。朋友们都觉得我进电影院喜欢坐在最后一排简直就是怪癖,我却从来没解释过原因。如今电影院设施豪华舒适,吃喝玩乐购物无所不有,就是一座不夜城。过年的时候,我家附近又新开张了一家电影院,据说是本市最大最豪华的。我请一大家子去看电影,走进大厅,里面熙熙攘攘,年轻人一边排队一边玩手机,情侣们牵着手商量着看哪部电影,甜甜蜜蜜的,少男少女拥在杂货铺、饮品店、甜品店里……我带着爸妈、大舅大舅妈一行人穿梭其中,我不时回头招呼他们,问他们想喝什么,想看什么片子。在年轻人霸占的空间里,他们显得格格不入,我明显能感觉到他们的新奇、恐慌和行走于其中的不安。这个世界,永远有人在老去,永远有人正年轻。过去电影院是多么简陋,可是,童年时那种在电影院里的热闹、自在、人情味,再也不会出现了。幸好,电影院还在,电影院里的爱情还在随时发生。至少在爱情里,我们能在另一个人的回忆里不朽。
我依然坐在最后一排,一会儿看看大屏幕,一会儿看看他们的后脑勺,心绪难平,一种孤独感油然而生。这种孤独感是我们这一代和上一代的隔阂,过去的时代与现在的时代之间的对撞。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在《寂寞的公因数》中,因纽特人尤利克的短暂经历注解了这句话。从冰天雪地人迹罕至到喧嚣鼎沸的不夜城,尤利克跌落在传统与现代的鸿沟中,在身不由己中反思存在的意义。我也有这样的迷茫,不管怎么说,那些逝去的,终将变得美好而可爱。
沙枣花
随着手指敲下“沙枣花”三个字,馥郁的香气弥漫开来,汇集成一堵墙,立在我的鼻孔前面。墙的另一边,是十八岁的我,手里拿着一块香皂在宿舍楼的水房里洗漱。一个姑娘循着味道走过来,她在水汽迷蒙的空间,穿过夏士莲的味道,穿过硫黄药皂的味道,穿过蜂花护发素和海鸥洗发膏的味道……笑吟吟地走向我。她叫卢燕,是个来自东疆小城鄯善的回族姑娘,我们初次相识,只因她的嗅觉捕捉到了我的毛巾上潮湿的沙枣花味道。
难道气味比其他任何感官更能传递记忆的内容?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我回想十八岁的光阴,首先唤醒的是嗅觉里沙枣花的味道,其次才是在脑海里复苏的校园时光呢?正如《香水的故事》所谈,某种气味突然间就能够栩栩如生地再现人们当初的某种经历,昔日重来、音容宛然,时间也仿佛根本没有偷偷溜走过。
我和卢燕同班,也住一间宿舍,天山南北八个姑娘,她与我最亲近。她有个姨姨家住乌鲁木齐二道桥,在二道桥有名的小吃街卖黄面和凉皮子。每个周末,她都到姨姨家去。周日傍晚她回来先看我在不在宿舍,叫上我去楼顶,拿出凉皮子或者是黄面烤肉,在夕阳下看着我吃。我们俩挨得那么近,即使在烟熏火燎的市场里帮忙了一天,她的衣服上、发丝里残留着孜然味道,当我吃完心满意足地靠在她的肩上时,我依然嗅到了来自她的颈窝里细若游丝的沙枣花香。
人间智慧常常不是在文字里出现的,而是应用于民间的温饱冷暖。夏季的旷野里,沙枣花碎米粒般的花心隐藏在叶片的银光里,那不断随着热风涌来的香气,令人陶醉晕眩,蕴藏着一种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力量。主妇们折几枝沙枣花插在窗台上,把干花放在衣柜里;捡拾它的枯枝烧柴打馕;落在地上的果实多半也是羊儿的食物。沙枣花蜜总比山花蜜多了一层浓郁的香气。沙枣树根植于民间,把它自身的一切都回赠给民间,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理所当然。
我常常在香气中迷惑:土地如此贫瘠,为什么它的枝条瘦弱纤细却生长着坚韧的骨骼,它的花朵细碎幼小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扎根的力量从哪里来?开花的气力又从哪里来?
放羊的老汉年复一年在林间游荡,却从不知道答案。
丝绸之路,一路芬芳。西域作为沟通东西方的必经之路,有无数香料曾经在这里汇聚,人们对沙枣花香情有独钟,沙枣树也被称为“中亚香水之树”。据说在南疆,沙枣树就是沙漠中的美人——不以花容取胜,而以香韵夺爱。西域传奇女子香妃,身上散发的香味就是中原所没有的沙枣树所开的花的香气,也因此“异香”而成为乾隆皇帝万般宠幸的容妃。传说她自小便有用泉水浸泡沙枣花沐浴的习惯,用沙枣花香来熏衣,甚至用沙枣树油护理头发。哦,我想起住在河边的阿米娜,丈夫早逝后一个人养育着三个孩子,穿着破旧的衣衫在田间劳作。即便是终年生活在穷困里,出现在巷子里谁家婚礼上的阿米娜依然明艳动人,穿着沾染沙枣花香的裙子,头发经过沙枣树胶的梳理,两条长辫子顺直地垂在她消瘦的后背上。
从古至今,从皇宫到民间,从城市到乡村,人们对香料的使用很大一部分是就地取材,宫廷贵妇与农家女子鲜活的心是一样的,热衷于美丽是女人的一种本能,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她们对美的执念。
边地辽阔,生命便勃发出与命运相随的孤寂。在那烈日、酷寒、贫苦与焦渴里,胡杨、芦苇、白杨、红柳、梭梭、沙棘、芨芨草、沙枣树……依然展现着生的欣喜、悲伤、启示和体验,还有那不屈服的韧性与耐力。沙枣树的幼枝披着银白色鳞片,老枝露着红棕色的光亮皮肤,树干也因为承受了太多的风力而歪斜着生长,与阳光强烈、疾风暴雪的边地环境如此相宜。上天总是用无形的力量平衡着自然界的一切,让世界精彩纷呈、不可思议。风把种子吹到哪里,就在哪里落地发芽,每一种植物的叶茎里,都藏着说不尽的暗语。这片土地上的人也一样,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各种各样的方言,他们是出生之地的过客,是他乡之地的外来者。为了生存在荒原里打出一口又一口水井,开垦一片又一片农田,生养一代人又安葬一代人,终将自己和自己的后代变成了他乡的主人。当初,我的先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理由和信念,从辽阔的长江流域来到了遥远的伊犁河畔,他在风餐露宿的路途上怀揣着怎样的一个梦想?他是否被歪斜的沙枣树挂住了褴褛的衣裳,才停驻在这条河的右岸,筑起了一处小小的家园?至今我都不知晓真正的答案。命运就是这样一双看不见的手,把人推到自己未必都想去的路上。家园的确立不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的考察,也不一定是周密谋划的结论,或许取决于树底下第一缕炊烟,或许是陌生人递过的一碗水,或许是途中休整时的临时起意,更多的是对一片土地抑或一条河流产生的信任与眷恋。无论是心甘情愿还是被迫无奈,就这样认命了,在异地他乡安居了,低头劳作没有怨言地活下去了。在那随时丧失生命的险恶环境里,面对那不能逃避的苦难,如何适应环境安身立命,而且能够活得泰然,便是对“活着”这两个字最好的诠释了。
野生植物与庄稼相依,遍地蓬勃无声地生长,或许就是大地的本相。沙枣树叶面上的白霜,是否预示着命运无常和无法把握的人生苍凉?人生从未停止过挣扎与漂泊,什么人和什么树会在什么地方相逢是无法预知的,也是机缘与宿命使然。
人和树的命运是一样的啊,有什么区别呢?
远离家乡的人闻到沙枣花的香味,让人感到一种亲切和温暖。用不起名牌香水和护肤品的学生时代,舒尔曼香皂的沙枣花香是我们的钟爱,那是家乡的味道,也是青春年华里最明亮的印记。我和卢燕,走到哪儿都带着它的味道。它陪我们坐过公交和火车,住过旅馆和地铺,去过南疆和北疆。在我们难过不安、耿耿难眠或者空虚无聊的时候,它的香气像镇静剂,让我们在奔波中感到安宁和踏实。那时候我们对沙枣树所知甚少,除了它的样子和花香,不知道它还有另外少女般娇柔的名字叫“桂香柳”或者“银柳”“香柳”,知道了又能咋样?卢燕肯定会哈哈笑着捶着我的背说,沙枣就是沙枣嘛,还叫什么香柳,娇气死了。
毕业以后,我们各自回到家乡,就像一棵静默无言的沙枣树,生活在城市边缘。其实成为一棵民间的树,也是我们的意愿吧。边疆的孩子与无边无际的世俗生活紧密相连,那些远方的风景啊都市的繁华啊,对我们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我们的心愿只是在夏天最酣畅的太阳下绽放一树芬芳,度过灿烂与静默的一生。
时间是一种像酶一样的物质,帮助我慢慢消化岁月里的经历和味道。至今我仍在虚无中回味,回味那青涩中的甘甜以及那风沙中飘零的生命。那么多年,我一直在等待别人告知我一个答案,很惭愧我的迟钝,明白得有些晚。其实,放羊老汉的存在,本身就是答案——无论是土著还是移民,无论是树还是人,它总有自己的坚守,也总有它坚守的力量。
我迷恋电影,和我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有关。我大舅是放电影的。大舅从部队复员以后,放映机和胶片就是他赖以生存的工具。他上班的电影院就成了我放学后报到的地方。我不必凑到电影院门口那块破烂的小黑板上看歪歪扭扭的粉笔字才知道今晚放映的片子,而是早早坐在放映机前看着大舅做放映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也就是检查一下机器,试播胶片。检查完了,大舅把胶片按顺序摆放好,我还能看到其中的某个片段。有时候,时间早的话,大舅还会多给我放一会儿或者讲一段其中的情节。晚饭时饭桌上,爸爸妈妈弟弟就听我添油加醋地讲故事,讲着讲着,妈妈就坐不住了,催我们赶快吃,吃完看电影去。
在我印象中,小学老师都没布置过家庭作业,就是有,也是一点点,在教室就写完了。回家父母也没有管过我们的学习,所谓的预习复习就是根本没听说过的名词。我的班主任纪老师,瘦削精干,脖子微偏,一年四季总穿中山装,说一口河北口音的普通话。他下班总要经过我家的院子,看到我爸,就下车打招呼,有时候寒暄着就坐到了我家葡萄架下的方桌上。我爸拿出一瓶酒,我妈在菜园子里拔点菜,纪老师和我爸两人就喝上了。月亮好高了,纪老师摇摇晃晃的推着车子回家,回头看见我,大着舌头说一句,好好学习啊,不好好学我替你爸揍你。
那么宽松的乡村环境,那么随和的老师,那么便利的看电影条件,我的童年太自由了。晚饭后,大舅的自行车前杠上坐着弟弟,后面驮着我,无数夜晚我们都是在电影院里度过的。过了清明天气转暖,放电影就转到露天电影院,一排排木头的长凳子,上面用红油漆写着座号。那也是乡村唯一的娱乐场所,平时人也挺多。电影院门口好多卖瓜子的,瓜子和沙枣都是一毛钱一玻璃杯,瓜子炒得可香了。凳子上有座位号,进去的人也不按号入座,地方小,都是熟人,进去就有人招呼,爸妈就带我们往熟人跟前一坐。露天电影院地上的瓜子皮厚厚一层,踩上去软绵绵的。放映机在露天电影院中间,大舅看天暗了,人进得差不多了,就开始放电影了。吵吵嚷嚷的喧闹声便停了。电影院的墙头上骑着好多小巴郎,也没人赶他们下去。秋冬时候,放电影又转回室内电影院,大舅让我和弟弟坐在最后一排中间的位置上,那是离放映窗口最近的地方,也是离他最近的地方,他就在那个透光的窗口后面,在放映机后面。那一束光,直射到幕布上,古今中外的故事就在那里上演。放映机太神奇了,貌似冰冷的东西,里面却塞满了各种世情和感情。其中,也承载着大舅的爱情,大舅长得英俊,又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的当过兵的小伙子,为他的婚事操心的热心人当然很多。他却不急不躁,要家里人不要管,要自由恋爱。电影院和粮站隔着一堵高高的墙,一天我放学到电影院找大舅,看见粮站的一个姑娘坐在放映机旁,专注地看大舅操作机器。那姑娘见到我有点扭捏,红着脸低声和大舅说了句话就走了。我没明白,她是怎么穿过那堵高墙过来的,她又是怎么认识我大舅的?她也喜欢看电影吗?那姑娘个子不高,盘发细眼,把自己收拾得挺利索。此后,好几回,我都看到她坐在放映机旁。再后来,大舅就不带弟弟看电影了,只带我一个,自行车前杠上坐着我,后面驮着那姑娘。电影散场后,大舅晃晃悠悠先送姑娘回家,再送我回家。那时候我不知道他们这种行为叫“谈恋爱”,也不知道自己充当了“电灯泡”的角色,可能他俩还挺乐意带着我这个累赘晃来晃去的。有天晚上看完《卡桑德拉大桥》,下过一场雨,散场时雨刚好停。或许是战争片的缘故,大舅那天心情特别好,平时话不多的他,不时扭过头去和姑娘说部队的事情,我也听得很有意思,乐不可支。姑娘家的巷口有条渠沟,还有个电线杆,那一片黑灯瞎火的。大舅讲故事太投入了,忽视了路上的障碍,可能还时不时扭头朝姑娘传情,刚拐进巷子就连人带车掉进了渠沟里。我们三个爬起来,身上都是泥水,我身上到处都疼,也看不见是哪磕破了皮。大舅吓坏了,顾不上拽起自行车,赶快把湿淋淋的我背上回家了。他和姑娘眉来眼去那几个月,家里人谁都不知道,我也没有给妈妈透过风。这一绊子,衣服上全是泥糊糊,胳膊腿都是伤痕,想瞒也瞒不住了。一个星期后,姑娘推了一辆亮锃锃的新车站在电影院门口等大舅。一个月后,她穿着一条蓝裙子出现在姥姥家的苹果树下。一年以后,她成了我的大舅妈。我大舅说姑娘是孤儿,带着一个妹妹生活,懂事能干。果然,三十年过去了,大舅妈敬老携幼,家里事情都摆得平,作为长媳,她太合格了。
大舅当然没有一直放电影,电视机出现以后,电影院拆了,盖了商场。进入市场经济以后,一切有利于市场繁荣的东西都可能成为通货,去兑换更多的生存资源。人类进程里的所有便利和进步,都会需要某种牺牲。大舅很宠我,从小到大都是。后来我出去上学、工作,只要回去,大舅知道了必然宰只鸡或者买些羊骨头,骑车来接我去家里吃饭。我还是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他的腰背有些驼了,人也没有当年英气了。坐在车子后面揽住他的腰,那感觉还是童年的温暖。大舅家里还有几盒胶片,一直摆放在电视柜上,那也是他年轻时代的纪念。我每次去,都拿起胶片看一看,再把它放好,大舅也不言语,默默吸烟。北野武导演的《花火》中有一句台词,其实我的内心很害怕,所以我带着枪。大舅曾经也是拿过枪的军人,那时候,他什么也不怕。曾经,放映机也是他的武器,他放着电影谈着恋爱。如今人渐老,一方小院,一片菜地,几亩薄田,一儿一女便是活着的依靠。他留着胶片,当然不是怕失去电影,真正害怕的是失去情感寄托。很巧合的是,纪老师退休后和大舅住邻居,我有时候也顺便去看看,他还是那么清瘦。纪老师比我爸还操心我的婚事,每次都要絮叨。我也和他开玩笑,是不是嫁不出去你也替我爸揍我。电影院消失了,大舅和他的爱情往事便成了永恒。当初的乡村学校也搬迁了,操场变成了一个车站,纪老师站了三十年的讲台或许就是某个车轱辘停驻的地方。我家的老院子也消失了,我们在院子里度过的快乐时光便永远无法再现。我和他认识的时候,正值深秋。第一次约会,我们下班后在西大桥见面,在解放路上随便走走,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走到了绿洲电影院,他打破尴尬,说进去看场电影吧。上映的是《离开雷锋的日子》,电影院里很冷清,只有稀稀拉拉几个人。电影院外面的夜市倒是灯火辉煌,人声鼎沸。五个月以后,我们结婚了。一年以后,绿洲电影院拆了。这个曾被列为自治区十大建筑、伊犁大发展时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见证的标志性建筑物,从这个城市消失了。留不住的就让它去吧,电影《一天》里的艾玛说,我们无法追回过去,也无法预知未来,那么就好好珍惜现在Ⅱ巴。 时间是一个圆,离开的总会回来。现在的电影院又恢复了从前的辉煌,一到节假日或者大片上映场场爆满。我还是那么喜欢看电影,一个人,约朋友,或者带孩子,每次都选最后一排中间的座位。朋友们都觉得我进电影院喜欢坐在最后一排简直就是怪癖,我却从来没解释过原因。如今电影院设施豪华舒适,吃喝玩乐购物无所不有,就是一座不夜城。过年的时候,我家附近又新开张了一家电影院,据说是本市最大最豪华的。我请一大家子去看电影,走进大厅,里面熙熙攘攘,年轻人一边排队一边玩手机,情侣们牵着手商量着看哪部电影,甜甜蜜蜜的,少男少女拥在杂货铺、饮品店、甜品店里……我带着爸妈、大舅大舅妈一行人穿梭其中,我不时回头招呼他们,问他们想喝什么,想看什么片子。在年轻人霸占的空间里,他们显得格格不入,我明显能感觉到他们的新奇、恐慌和行走于其中的不安。这个世界,永远有人在老去,永远有人正年轻。过去电影院是多么简陋,可是,童年时那种在电影院里的热闹、自在、人情味,再也不会出现了。幸好,电影院还在,电影院里的爱情还在随时发生。至少在爱情里,我们能在另一个人的回忆里不朽。
我依然坐在最后一排,一会儿看看大屏幕,一会儿看看他们的后脑勺,心绪难平,一种孤独感油然而生。这种孤独感是我们这一代和上一代的隔阂,过去的时代与现在的时代之间的对撞。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在《寂寞的公因数》中,因纽特人尤利克的短暂经历注解了这句话。从冰天雪地人迹罕至到喧嚣鼎沸的不夜城,尤利克跌落在传统与现代的鸿沟中,在身不由己中反思存在的意义。我也有这样的迷茫,不管怎么说,那些逝去的,终将变得美好而可爱。
沙枣花
随着手指敲下“沙枣花”三个字,馥郁的香气弥漫开来,汇集成一堵墙,立在我的鼻孔前面。墙的另一边,是十八岁的我,手里拿着一块香皂在宿舍楼的水房里洗漱。一个姑娘循着味道走过来,她在水汽迷蒙的空间,穿过夏士莲的味道,穿过硫黄药皂的味道,穿过蜂花护发素和海鸥洗发膏的味道……笑吟吟地走向我。她叫卢燕,是个来自东疆小城鄯善的回族姑娘,我们初次相识,只因她的嗅觉捕捉到了我的毛巾上潮湿的沙枣花味道。
难道气味比其他任何感官更能传递记忆的内容?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我回想十八岁的光阴,首先唤醒的是嗅觉里沙枣花的味道,其次才是在脑海里复苏的校园时光呢?正如《香水的故事》所谈,某种气味突然间就能够栩栩如生地再现人们当初的某种经历,昔日重来、音容宛然,时间也仿佛根本没有偷偷溜走过。
我和卢燕同班,也住一间宿舍,天山南北八个姑娘,她与我最亲近。她有个姨姨家住乌鲁木齐二道桥,在二道桥有名的小吃街卖黄面和凉皮子。每个周末,她都到姨姨家去。周日傍晚她回来先看我在不在宿舍,叫上我去楼顶,拿出凉皮子或者是黄面烤肉,在夕阳下看着我吃。我们俩挨得那么近,即使在烟熏火燎的市场里帮忙了一天,她的衣服上、发丝里残留着孜然味道,当我吃完心满意足地靠在她的肩上时,我依然嗅到了来自她的颈窝里细若游丝的沙枣花香。
人间智慧常常不是在文字里出现的,而是应用于民间的温饱冷暖。夏季的旷野里,沙枣花碎米粒般的花心隐藏在叶片的银光里,那不断随着热风涌来的香气,令人陶醉晕眩,蕴藏着一种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力量。主妇们折几枝沙枣花插在窗台上,把干花放在衣柜里;捡拾它的枯枝烧柴打馕;落在地上的果实多半也是羊儿的食物。沙枣花蜜总比山花蜜多了一层浓郁的香气。沙枣树根植于民间,把它自身的一切都回赠给民间,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理所当然。
我常常在香气中迷惑:土地如此贫瘠,为什么它的枝条瘦弱纤细却生长着坚韧的骨骼,它的花朵细碎幼小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扎根的力量从哪里来?开花的气力又从哪里来?
放羊的老汉年复一年在林间游荡,却从不知道答案。
丝绸之路,一路芬芳。西域作为沟通东西方的必经之路,有无数香料曾经在这里汇聚,人们对沙枣花香情有独钟,沙枣树也被称为“中亚香水之树”。据说在南疆,沙枣树就是沙漠中的美人——不以花容取胜,而以香韵夺爱。西域传奇女子香妃,身上散发的香味就是中原所没有的沙枣树所开的花的香气,也因此“异香”而成为乾隆皇帝万般宠幸的容妃。传说她自小便有用泉水浸泡沙枣花沐浴的习惯,用沙枣花香来熏衣,甚至用沙枣树油护理头发。哦,我想起住在河边的阿米娜,丈夫早逝后一个人养育着三个孩子,穿着破旧的衣衫在田间劳作。即便是终年生活在穷困里,出现在巷子里谁家婚礼上的阿米娜依然明艳动人,穿着沾染沙枣花香的裙子,头发经过沙枣树胶的梳理,两条长辫子顺直地垂在她消瘦的后背上。
从古至今,从皇宫到民间,从城市到乡村,人们对香料的使用很大一部分是就地取材,宫廷贵妇与农家女子鲜活的心是一样的,热衷于美丽是女人的一种本能,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她们对美的执念。
边地辽阔,生命便勃发出与命运相随的孤寂。在那烈日、酷寒、贫苦与焦渴里,胡杨、芦苇、白杨、红柳、梭梭、沙棘、芨芨草、沙枣树……依然展现着生的欣喜、悲伤、启示和体验,还有那不屈服的韧性与耐力。沙枣树的幼枝披着银白色鳞片,老枝露着红棕色的光亮皮肤,树干也因为承受了太多的风力而歪斜着生长,与阳光强烈、疾风暴雪的边地环境如此相宜。上天总是用无形的力量平衡着自然界的一切,让世界精彩纷呈、不可思议。风把种子吹到哪里,就在哪里落地发芽,每一种植物的叶茎里,都藏着说不尽的暗语。这片土地上的人也一样,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各种各样的方言,他们是出生之地的过客,是他乡之地的外来者。为了生存在荒原里打出一口又一口水井,开垦一片又一片农田,生养一代人又安葬一代人,终将自己和自己的后代变成了他乡的主人。当初,我的先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理由和信念,从辽阔的长江流域来到了遥远的伊犁河畔,他在风餐露宿的路途上怀揣着怎样的一个梦想?他是否被歪斜的沙枣树挂住了褴褛的衣裳,才停驻在这条河的右岸,筑起了一处小小的家园?至今我都不知晓真正的答案。命运就是这样一双看不见的手,把人推到自己未必都想去的路上。家园的确立不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的考察,也不一定是周密谋划的结论,或许取决于树底下第一缕炊烟,或许是陌生人递过的一碗水,或许是途中休整时的临时起意,更多的是对一片土地抑或一条河流产生的信任与眷恋。无论是心甘情愿还是被迫无奈,就这样认命了,在异地他乡安居了,低头劳作没有怨言地活下去了。在那随时丧失生命的险恶环境里,面对那不能逃避的苦难,如何适应环境安身立命,而且能够活得泰然,便是对“活着”这两个字最好的诠释了。
野生植物与庄稼相依,遍地蓬勃无声地生长,或许就是大地的本相。沙枣树叶面上的白霜,是否预示着命运无常和无法把握的人生苍凉?人生从未停止过挣扎与漂泊,什么人和什么树会在什么地方相逢是无法预知的,也是机缘与宿命使然。
人和树的命运是一样的啊,有什么区别呢?
远离家乡的人闻到沙枣花的香味,让人感到一种亲切和温暖。用不起名牌香水和护肤品的学生时代,舒尔曼香皂的沙枣花香是我们的钟爱,那是家乡的味道,也是青春年华里最明亮的印记。我和卢燕,走到哪儿都带着它的味道。它陪我们坐过公交和火车,住过旅馆和地铺,去过南疆和北疆。在我们难过不安、耿耿难眠或者空虚无聊的时候,它的香气像镇静剂,让我们在奔波中感到安宁和踏实。那时候我们对沙枣树所知甚少,除了它的样子和花香,不知道它还有另外少女般娇柔的名字叫“桂香柳”或者“银柳”“香柳”,知道了又能咋样?卢燕肯定会哈哈笑着捶着我的背说,沙枣就是沙枣嘛,还叫什么香柳,娇气死了。
毕业以后,我们各自回到家乡,就像一棵静默无言的沙枣树,生活在城市边缘。其实成为一棵民间的树,也是我们的意愿吧。边疆的孩子与无边无际的世俗生活紧密相连,那些远方的风景啊都市的繁华啊,对我们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我们的心愿只是在夏天最酣畅的太阳下绽放一树芬芳,度过灿烂与静默的一生。
时间是一种像酶一样的物质,帮助我慢慢消化岁月里的经历和味道。至今我仍在虚无中回味,回味那青涩中的甘甜以及那风沙中飘零的生命。那么多年,我一直在等待别人告知我一个答案,很惭愧我的迟钝,明白得有些晚。其实,放羊老汉的存在,本身就是答案——无论是土著还是移民,无论是树还是人,它总有自己的坚守,也总有它坚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