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我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机响时,她正在浇花。
   她一听就知道是微信,微信的铃声没有电话的急切,而是一种扯闲篇的暧昧和诱惑。
   “难得还有人惦记。谁@我呢?”
   她想过去拿手机,可又有点儿狐疑,伤腿也疼。她扶着墙壁停下,像只猫盯着风吹落叶似的盯着手机。
   手机就那么響着,似乎透出一种诱惑。
   她猜测可能是谁,一直猜到铃声戛然而止。
   这时她才慢慢踱过去,拿起手机一看,“农民工”,她长吁口气,心底暗生一股暖意。
   微信的昵称是简笔画,虽然可自由随意命名,但还是能从中窥视出一个人的修养和趣味。
   这位“农民工”是她的师范同学,当初的昵称那叫一个高大上,从“壁立千仞”到“壁立”,又到“霹雳”,再到“咔嚓一声雷”,最后成了实实在在的“农民工”。她在笑话他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悠然闲者”变成了现在的“山榛子”(因真实的名字里有个珍字)。
   读师范时,她是班级的团支部书记。他是白丁,真正的白丁,连团员都不是。屈指算来,班级四十多位同学,只有四位还没入团,一个资本家弟子,一个地主女儿,一个右派的女儿,加上一个他。按说1977年恢复高考一张卷考上来的,虽是中师,可也算人尖子,怎么连个团员都不是?别是有什么瞒着吧!
   她不动声色,利用暑假和另一名同学去他的家乡外调,从大队干部到树下纳凉的老大妈都问了,还真没啥问题,就是人噶点儿。不料,村里的信息传递忒快,两人被刚刚赶海回来的他截到家里,嚼了一顿极新鲜的赤甲红螃蟹。
   毕业后,她留校,他分配到中学,后来他又改行当了警察。各干各的工作,各过各的日子,再没有更多的交集。
   没想到多年后的一次偶然,两人有了一段亲密接触。
   市里组织政工部门的人外出考察,当时她是高职专科学校的党委副书记,正处;他则是给领导写材料的秘书科长。两人这一路,出行同车,吃饭同桌,挺惹人眼球的。不过她看出他嘴上挺能装,可骨子里却是极本分的,四十多岁了还很青涩,也许他根本就没把她纳入男女关系范畴。
   她暗自生气,行为就出人意料,甚至出于自己的意料。在张家界景区门口,同行人的众目睽睽下,她挽他甜甜蜜蜜地照了一张合影。
   得,就这一下,虽没将他拴在她石榴裙下,却使他成了实实在在的跟班。
   最可笑的是,过小溪时,她把两臂吊在他脖子上卖萌,他抱着她,一如傻姑爷抱媳妇,身体僵硬得像根木头。然而她无意间做了件煞风景的糗事,让他扳回了一局。
   回程时,她被反关在机场的厕所里出不来,只好喊在外边看包裹的他。两人一里一外,好一顿忙活,才把卡住的门拽开。“我告诉你,回去可千万不能跟同学们乱讲。”她一再恳求,他只是笑。
   从那以后,两人的联系多了些,同学们聚会也爱往一起凑,说话也随便了。有同学看出端倪,相相面说:“你们俩有情况啊!”
   可直到退休,她和他也没有什么新情况。挺大岁数了,两人还能把握人生的底线。不过回想起来,她的心里就隐隐泛出一丝的恨劲儿,牙痒痒地想咬他一口。
   半年前,她遭遇了车祸,骨折,左脚的半边骨肉分离。同学们知道后,该看的看了,该打电话的打了,很快一阵风似的就过去了。
   这时的她算是尝到了寂寞的滋味。
  谢天谢地,“农民工”总算@了一下,可她偏偏又没接。再看屏幕,也没有文字留言和语音留言。她就等他的微信。等了好长时间,她放下矜持@他,没人接。再@,还是没接。她想这是报复我呢!兀自摇头。
   过了一个多钟头,手机再次响起,还是“农民工”打来的,她第一时间接通。
   “想死你了!”先是冯巩式的一贯招呼,接着就问恢复得怎么样。
   “还行,能下地了。”
   两人一顿漫无边际的闲聊。这时的她似乎他说什么都爱听。
   话绕回来,她就问今天的微信怎么回事。
   “嗨,我着急上河边呀!”
   她知道他每天要到辽河边走一万步。
   “辽河边怎那么勾魂?”
   “我每天都和一美女幽会。”
   “她漂亮吗?”
   她知道他又开始胡诌了,就顺着往上码。
   “高个,丰满,有点儿西方人的特点。”
   “你们幽会干什么呀?”
   “就是四目相对,有一天看着看着美女还哭了,对了那美女可能有腰脱。”
   说得像真事似的,这一下她疑惑了,忙说:“老了老了你可别整出什么花花事呀!”
   微信断了,她呆呆出神等待。
   过了好一会儿,微信又来了。这回发来的是一张照片,辽河航标的美人鱼雕塑,下面还有文字注释:1、美女哭了是那天下雨;2、从美女的造型可看出有腰脱。
   嘿!原来是这个美女。
   好一会儿她才回到现实,继续浇花。一迈步,咦?伤腿竟不疼了。她又试了两下,挺奇怪的,腿还真不疼了。
   她就想哪天得请请@她的这位“农民工”大神。
其他文献
于博,黑龙江省作协会员,东北小小说创作基地秘书长,绥化学院客座教授。有小说、散文见于《小说月报》《小说月刊》《今古传奇》《辽河》等杂志。有作品被《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传奇·传记文学》转载。  刘二先生  年关前,奎县“义信和”货栈一连两宿灯火通明。十几个先生在对账。两人一桌,相对而坐,中间放张八仙桌,账本铺开,一人唱数,一人拨打算盘。报账的声音洪亮,打算盘的手指翻飞,噼啪山响。  刘二先生一
期刊
茶是一首诗,茶香便随着诗歌在蓝天自由飞翔。   卢仝(795年-835年),“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汉族,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自号玉川子。他早年隐居少室山,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有《玉川子诗集》传世,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   “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卢仝既精通诗道,又谙熟茶道,将二者演绎得风生水起。他的第一首诗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称"七碗茶诗")就旗开得胜
期刊
总有一袭月光,给我安慰  总有一袭月光,给我安慰  总有一袭月光,抚摸我沧桑的过往  歌声,被时间举起  流水,被暗夜吞噬  一条归家的路,写着春去秋来  一封思亲的信,不知寄往何处  那些奔跑的少年呢  那些对饮的知己呢  沿着岸畔,是城市的喧嚣  沿着城市,是偶尔的祈祷  夜宴之上,我和自己对白  而八月中秋,我只需一袭月光  我的抒情,是天边的月亮  故乡的柴门,背对斜阳  步履蹒跚的双亲,
期刊
解家庄村的老光棍解宏,最近手头比较拮据,原因是他好久没有打抱不平了。   这天日近中午,解宏从村后的三间破屋里走出来,晃荡到村中心的大街上,东瞅西望听动静。整条大街上不见人影,他很讨厌这种无聊至极的安静。解宏伸手从半新不旧的蓝灰色西服里掏出手機,用指头划了划,微信钱包里还有二百一十元钱。他边看边往东走,不远处就有一家小超市,心想花掉十元零头买包香烟抽。   突然,从隔着两条街的村前某处,隐隐传
期刊
在路上  对一樹白玉兰  敬献沉默而炽烈的火焰  这个料峭的春  我慢慢愈合  受伤的爱  春光无限  吾心狭窄  一只豹子的雷霆  飞奔在路上  雨的镜像  晴朗的年代结束了  一位少年,渐渐消逝  一个狂躁的儿子  在雨水中越跑越慢  他的脸上,出现了久违的彩虹  时光被濯洗  冲刷山岗的大雨  冲刷着肉体的皱褶  “请问,午夜听雨的人  是否归还了  锈蚀的耳朵”  仲春的下午  寂静,悬浮
期刊
当她在刚才的激情中平静下来的时候,她血管里奔腾的热血,逐渐变凉,心也随之凉下来。也许王丽是对的,自己不该这么冲动。反过来她又问自己,我是冲动吗?她非常肯定地摇了摇头。   她本来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可值夜班的刘大夫说家里有急事,要晚来一会儿。她送走最后一位病人,闹腾了一天的诊室,终于安静下来。走廊里的脚步声长长短短,一直没停,下班的,接班的,都是行色匆匆。   值夜班的刘大夫,在晚了两个小时后
期刊
三月春天的气息如发酵的酒香,四处充盈,汴梁城内的许多街巷,亦是繁花点点,年轻的女子携儿带女,在郊外的温和清丽的风中牵着纸鸢,放飞禁锢一冬的舒展心情。浩渺苍茫的天空,云卷云来,不时,可以看见一些南来的大雁,千里之途,那双翅膀依然健朗刚劲。  而此刻,在城北汴河北岸角子门,辎重冗繁,侍从、护卫士兵的犀利眼神不时掠过天空北飞的大雁。千里驿路上,他们仿佛一只只来来去去的大雁,缥缈的身影,负载沉重的岁月印痕
期刊
爹,您到底有什么事儿?电话里说说不行吗?陈涛小心翼翼地问。   我和你娘要死了,你赶紧回来给我们收尸!爹咆哮着,挂断了电话。   陈涛瞥了一眼女朋友余茜。她的脸色已经变成暴风雨前的天空,阴森森的。余茜说,和你谈朋友真是倒霉。每个周末你都没完没了地加班,今天好不容易休息了,你爸又来凑热闹。   陈涛为难地说,我有两三个月没回老家看望父母了,也确实应该回去看看了。要不,你自己开车出去玩,我…… 
期刊
吴霞接到丈夫袁山的电话,匆匆赶到市人民医院。她提着装衣服的包裹,推开院长办公室的门。袁山正在接听座机,一边说着,一边对着吴霞摆手,示意她坐下。吴霞刚坐下,就见桌子上的手机一闪,便顺手拿起来,见是署名“硕稻红”的微友发来的一条信息:“我们什么时间见面?我很急!”吴霞一愣,心里一紧,刚要上划,查看一下他们的聊天记录,袁山扣下座机,一把抓过电话:“霞,我们马上开会了,谢谢你送衣服。这一段时间我不能回家了
期刊
杜景玉,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二十三届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小说见《山东文学》《当代小说》《短篇小说》《宝安文学》《东京文学》《辽河》《牡丹》《北极光》等文学期刊。   在轮椅的问题上,宋加和赵丽产生了分歧。赵丽想把它处理掉,她的表哥是个收破烂的。宋加不愿意,他觉得新楼是拿母亲的房子换的,就该有轮椅的位置。赵丽说什么也不愿意,她说,房子的面积有限,要合理利用。其实,她害怕轮椅。宋加说,轮椅折叠起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