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高考背景下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地位中举足轻重。为贯彻这一要求,积极融入甘南乡土人物开展教学,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教材内容,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以身边人物的个人事迹折射整个抗战时期的家国情怀,凸显了学生对当今国家情感的高度认同感。
关键词:房西苓;课堂教学;抗日战争;家国情怀
伟大的抗日战争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核心凝聚力与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素养,拨动他们心底的“家国情怀”之弦。
一、借助鄉土人物,唤醒学生内驱力
笔者结合教学内容阅读甘南州地方志搜集素材,用身边的乡土人物触动学生。教师给学生介绍抗日名将房西苓的个人简介:房西苓出生于甘肃舟曲,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少年房西苓,脚踏实地,志向高远,克服种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于1918年考入当地县立高等学堂,接受近代新式教育。1921年,他放弃学业,改作从军,同年考入陇南军事学校。九一八事变前夕,房西苓担任29军221团二营营长,年轻有为。
课堂上,学生从不同侧面七嘴八舌地开始解读舟曲籍房西苓的抗战故事。这段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内驱力,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融入乡土人物,拓宽学生历史视野
教师介绍:多年前,甘南州舟曲县涌现出了一位抗日将领房西苓,他意气风发。当我们缅怀身边的先烈时,他身上浓浓的“家国情怀”气息愈演愈烈,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展示时空坐标轴,让学生梳理长达十四年的中国抗日历程:
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日军开始侵略中国,不久东三省沦陷;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被中国守军击溃;1933年日军进攻长城各隘口,中国军民顽强抵抗;1935年,日军通过实施“华北事变”,企图占领华北;日军于1937年7月初全面侵华;从1937年到战争结束,日军大举进攻,我国人民组织了多次重大战役,均重创日军,加速了抗日战争的结束。
教师讲述:对标抗战时空轴,房西苓所在的第29军,奉命参加了长城抗战,终因后援不济、寡不敌众而撤退。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一直牢牢守卫着北平城的房西苓所在的221团,被迫奉命撤出北平城。台儿庄等战役中,多次打退日军进攻,积极配合友军,给予日军沉重打击。
师生共同归纳:长城抗战后,短短几年间,日军向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发动攻击,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沦陷区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战。中国军队打通了滇缅公路,建立了海外战场,有力地遏制了日军在东南亚的攻势。这样的材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在正面战场上,我们熟悉的人物抗日将领房西苓,抱有一腔报国热忱,以国为先,抱定“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的决心,不畏牺牲,英勇抵抗日本的侵略,体现了抗战时期的家国情怀。
三、根植乡土人物,培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
房西苓于1945年8月奉命接受所在地日军投降,在受降仪式上,日军如数缴纳武器装备,日军投降将领毕恭毕敬交出配枪与指挥刀,从这一刻起,房西苓看到了中国的抗日战争终于结束。当时房西苓的直属上司冯治安将军对他充满激情地说:“你跟随我参加了抗战,这一幕见证了多年艰苦抗战的不易!”但是,好景不长,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悍然挑起内战,房西苓忧心忡忡,郁郁寡欢,于1948年12月28日溘然长逝,享年50岁。
教师设问:如果是你,你会像房西苓一样从军吗?回顾他的从军历程,你能从房西苓身上找到哪些优秀品质?(参考答案:从房西苓的人生经历中汲取丰富的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了乐观向上、锐意进取的价值追求。在抗战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视死如归、自强不息、舍小家为大家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房西苓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折射出他身上那种浓浓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课通过展示甘南乡土人物房西苓一系列的抗战事迹,缩短了学生和历史的时代距离,让身边的英雄人物事迹走进学生的内心,引起了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觉得这些历史人物就在身边,榜样的力量时刻感召他们,个人的荣辱与民族危亡、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学生也可以像房西苓一样,通过角色扮演,完成对角色的科学判断与评价,立足于各行各业,事实上是完成了一次某项职业的初体验,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
简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挖掘甘南乡土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有效地开展立德树人的情感教育,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又涵养了家国情怀,也指引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较好地提升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邹卫东.舟曲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
注:本文系兰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生涯教育与历史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LZ[2019]GH890)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房西苓;课堂教学;抗日战争;家国情怀
伟大的抗日战争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核心凝聚力与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素养,拨动他们心底的“家国情怀”之弦。
一、借助鄉土人物,唤醒学生内驱力
笔者结合教学内容阅读甘南州地方志搜集素材,用身边的乡土人物触动学生。教师给学生介绍抗日名将房西苓的个人简介:房西苓出生于甘肃舟曲,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少年房西苓,脚踏实地,志向高远,克服种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于1918年考入当地县立高等学堂,接受近代新式教育。1921年,他放弃学业,改作从军,同年考入陇南军事学校。九一八事变前夕,房西苓担任29军221团二营营长,年轻有为。
课堂上,学生从不同侧面七嘴八舌地开始解读舟曲籍房西苓的抗战故事。这段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内驱力,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融入乡土人物,拓宽学生历史视野
教师介绍:多年前,甘南州舟曲县涌现出了一位抗日将领房西苓,他意气风发。当我们缅怀身边的先烈时,他身上浓浓的“家国情怀”气息愈演愈烈,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展示时空坐标轴,让学生梳理长达十四年的中国抗日历程:
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日军开始侵略中国,不久东三省沦陷;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被中国守军击溃;1933年日军进攻长城各隘口,中国军民顽强抵抗;1935年,日军通过实施“华北事变”,企图占领华北;日军于1937年7月初全面侵华;从1937年到战争结束,日军大举进攻,我国人民组织了多次重大战役,均重创日军,加速了抗日战争的结束。
教师讲述:对标抗战时空轴,房西苓所在的第29军,奉命参加了长城抗战,终因后援不济、寡不敌众而撤退。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一直牢牢守卫着北平城的房西苓所在的221团,被迫奉命撤出北平城。台儿庄等战役中,多次打退日军进攻,积极配合友军,给予日军沉重打击。
师生共同归纳:长城抗战后,短短几年间,日军向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发动攻击,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沦陷区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战。中国军队打通了滇缅公路,建立了海外战场,有力地遏制了日军在东南亚的攻势。这样的材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在正面战场上,我们熟悉的人物抗日将领房西苓,抱有一腔报国热忱,以国为先,抱定“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的决心,不畏牺牲,英勇抵抗日本的侵略,体现了抗战时期的家国情怀。
三、根植乡土人物,培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
房西苓于1945年8月奉命接受所在地日军投降,在受降仪式上,日军如数缴纳武器装备,日军投降将领毕恭毕敬交出配枪与指挥刀,从这一刻起,房西苓看到了中国的抗日战争终于结束。当时房西苓的直属上司冯治安将军对他充满激情地说:“你跟随我参加了抗战,这一幕见证了多年艰苦抗战的不易!”但是,好景不长,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悍然挑起内战,房西苓忧心忡忡,郁郁寡欢,于1948年12月28日溘然长逝,享年50岁。
教师设问:如果是你,你会像房西苓一样从军吗?回顾他的从军历程,你能从房西苓身上找到哪些优秀品质?(参考答案:从房西苓的人生经历中汲取丰富的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了乐观向上、锐意进取的价值追求。在抗战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视死如归、自强不息、舍小家为大家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房西苓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折射出他身上那种浓浓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课通过展示甘南乡土人物房西苓一系列的抗战事迹,缩短了学生和历史的时代距离,让身边的英雄人物事迹走进学生的内心,引起了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觉得这些历史人物就在身边,榜样的力量时刻感召他们,个人的荣辱与民族危亡、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学生也可以像房西苓一样,通过角色扮演,完成对角色的科学判断与评价,立足于各行各业,事实上是完成了一次某项职业的初体验,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
简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挖掘甘南乡土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有效地开展立德树人的情感教育,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又涵养了家国情怀,也指引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较好地提升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邹卫东.舟曲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
注:本文系兰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生涯教育与历史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LZ[2019]GH890)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