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在人间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hua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香溪对岸的渡口看,万古寺村的房子散落在陡峭的山坡上。像陡坡上吃草的羊,令人诧异于它们如何能保持平衡。屈万军的家可能是其中最高的那只羊。
  那房子其实不是他的,而是万古寺村纪念屈原的一个祠堂。
  万古寺位于秭归县的归州镇,有2000多人口,大部分姓屈。村里姓屈的人认为,他们是屈原的后裔。
  在清光绪年间,一个屈姓的人修了一个屈原祠堂,他的墓碑刻文上,把他称为“三闾”后人。三闾往往代指屈原。
  从太爷那时起,屈万军这一家就受族人之托,世代守护祠堂。在当时,这祠堂是全村的精神核心。尤其是在端午节,村里人都要来祠堂里纪念遥远的先祖屈原。他们每年过三个端午节,在五月初五、十五、廿五。副村长屈万兵说,村里的端午节总是比春节还隆重,外出的男人、外嫁的女人,都要回来,每年如此。
  尽管这座屈原祠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时间和人为的破坏,使得它外表的白墙、灰瓦、彩绘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但通过外观,依然看得出房屋建设者的朴素严肃的品味,黑、白、土黄是主色调。
  现在这座屈原庙的香火已断,因为村里的祭祀活动改到了县城新建的屈原祠里。原来屈万军家是住在祠堂右侧的一间偏房的,后来他们搬入了正厅,将厅隔开分为几个房间,并抹上了水泥地面。
  村支书屈家明说,万古寺村是全县内屈姓人口最多的。如果不是因为三峡移民移走的1000多人,那就更多。单就这一点就显得意义重大,他使得屈原在秭归的存在显得活生生的。他们要把自己的村子打造成“中华屈氏第一村”,并准备把祠堂翻新一遍,恢复远去的村俗,但苦于资金不足。如果真的要翻新,屈万军这个守护者就得搬走了。屈万军对村里說,如果真有需要,他会让出这个祠堂。
  令屈家明纠结的是,万古寺尽管有屈姓人口的集中,却不被认为是屈原的出生地。在秭归,屈原的出生地被认为是屈原镇的乐平里村,尽管那里姓屈的少之又少。
  沿着香溪河往上游走,我来到香溪河的一条小支流。往深邃的峡谷沟里行驶一大段,支流最后变成了涓涓细流,终于无路可走,乐平里就出现了。如果屈原的确出生在乐平里村,那么这应该是中国古代一次了不起的草根崛起的故事了。
  乐平里是一个典型的秭归山村,有峻峭的山、为数不多的田、淳朴的人。村里最显眼的是山上的一座屈原庙。从山脚到庙里,至少要攀爬200级的阶梯。门口的屈原塑像,是一个瘦高的老人形象,执剑而立,衣带飘逸。
  81岁的老人徐正端守护着这个庙。他告诉我说,他原来是小学老师,教的是语文,因为敬仰屈原的高洁和坚贞,从1991年开始,就义务来守庙。到现在已有20年了。
  徐正端平时就住在屈原庙里,他平时也不下山,吃住在山上。这让他远离了家庭。他的老伴偶尔会走上2公里的路来看他。他还能写一手好字,庙内的石刻,有很多是誊抄屈原的作品,字体端正娟秀,像是精心的画作,凝炼入他对这些作品的熟悉与尊崇。
  秭归县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屈原学会会员谭家斌告诉我,经过他的考证,“乐平里”这三个字中,乐读“粤”音,有生的意思。平指的是屈平,即屈原。里,故里。连贯起来就是诞生屈原的地方。
  谭家斌就是乐平里人,他原本是个乡里的书记,但痴迷于对屈原学说的研究。他告诉我,有很多证据可以表明屈原出生在秭归。例如,屈原原文章中写到的招魂,“和我们秭归的风俗很多相似”;还有,“《离骚》中的香草种类有26种,在秭归可以找到21种。”
  “秭归”这两个字里也和屈原有关。谭家斌说,屈原被流放时,他姐姐回秭归,劝屈原要宽心。屈原姐姐归来,为“秭归”。根据这个故事,当地有一个习俗,在乐平里和万古寺,出嫁的女人在端午回来,看看父母,去屈原庙上香祭拜。
  屈原传说在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过,在当地,人们却并不认为这只是个传说。万古寺村的人相信,他们的身上留着屈原的血。而乐平里认为,屈原就在村里降生;屈原是个实实在在的存在,他不仅是秭归县里那些和他有关的地名、街道名,而是有着真真切切的呼吸和精神的。好比徐正端,他感受到了屈原的召唤,并把他化为生命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不惜为此做一些牺牲。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其他文献
我知道我身上有一股很重的汗味。我还知道,那气味很难闻。  现在是黄昏,我挤上12路公共汽车,从东城去西城。我喜欢12路公共汽车,它有小城所有公共汽车最长的路线。每天我都要往返东城和西城,清晨与黄昏,12路伴我穿越小城。有时我嫌这段行程太短。我喜欢站在汽车上,打量城市的街景。  我讨厌一些作家把我们写得很可怜,偏偏现在的作家大多把我们写得很可怜——在晚上,在睡觉之前,我喜欢翻翻杂志。我翻杂志绝非有什
期刊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兴修水利。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自领导并参加十三陵水库建设。十三陵水库最终用5个月时间建成,在当时堪称奇迹。  周恩来提出在十三陵地区修建水库的设想  据《昌平文史资料》载:1954年4月,周恩来视察十三陵地区时说:十三陵这个名胜古迹,是外宾必游之地,有山无水是一大遗憾。若能修个水库,有个大的水面,那就更美了。同年夏
期刊
我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不中不西、不文不武的“四不像”。我在美国住740年,今年已经78岁了。我学的是资讯科学,但对文学很有兴趣。当我要出书的时候,出版商把我的自我介绍包装成了——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中国读书人。这个目标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糊里糊涂当上校长  1956年,我大学毕业。梅贻琦校长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成立了原子科学研究所。那个时候,还没有原子科学这一学科。学电机的、物理的、化学的都可以去考
期刊
谁都知道,茧是经过反复摩擦而形成的死皮。死皮不清理,时间长了就会开口,故它的本字应该是:“趼”。  小时曾看过一个戏曲电影,内容忘了,唯记住了一个情节:一经验丰富的老妈告诫小姐,待会相公来了,隔着帘子,他拉你手时,可要仔细感觉他的手心是否有茧?如果没有,说明是货真价实的读书人;如果有,则可能是出苦力的庄稼汉,让他趁早滚蛋。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书生的手自然是养尊处优、温润绵软
期刊
家在海边,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实行农田承包到户,我们则从队里承包了一些牡蛎养殖。可是,父亲一直病着,早把家里戳出了个花钱的大窟窿,仅靠这点收入远远不够。母亲打算扩大牡蛎养殖。母亲没出嫁之前,一直是外婆的掌上明珠,但为了家庭,她毅然作了决定。  据说,牡蛎初生时一直在海水里游啊游,20天左右长出硬硬的外壳。这个时候,就要找到能附着的海边石头。扩大生产得花大价钱买蛎石。母亲舍不得租拖拉机的钱,就与病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上根据地连年遭受自然灾害,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1939年2月,毛主席在陕甘宁边区干部生产动员大会上强调指出,要通过“自己动手”来克服经济困难。为了克服困难,渡过难关,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先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总司令提出“开垦南泥湾政策”  1940年5月,朱德总司令从抗日前线回到延安后,除参与指导抗日战
期刊
小时候,在农忙时,每当金灿灿的太阳在天边升起,爸妈吃完早饭,忙趁天色还早,急急忙忙地扛着谷桶、谷帐等工具,从家里一路而走,到远处“后洋”的稻谷地里割稻打谷,忙碌地进行老家的夏收与耕耘播种。看着一棵棵稻谷低垂着头,沉甸甸的、金黄色的谷粒冲击着内心,乡亲们不由得一阵安慰,心情一片静好。  当光亮的、锯齿形的镰刀伸向绿中略微带黄的稻草,一声声割稻的响声不时在耳边响起,这里那里的打谷声,连同不远处的小树里
期刊
1959年,掏粪工人时传祥受到中央领导接见,成为家喻户晓的全国劳动模范;1990年,时传祥从事垃圾分拣、装卸、运输工作的小儿子时纯利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时家第三代环卫接班人时新春再次捧回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时家祖孙三代劳模完成家族传承的同时,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内核一以贯之,勾勒出60年环卫行业发展的曲线。  国家主席接见掏粪工  解放前,北平城里家家户户大多
期刊
水田凝重,朴实,含蓄,一如勤劳憨厚少言寡语的父亲。  我十岁那年,家里分到三亩水田,父亲没有表现出过分的惊喜,眼角的鱼尾纹却褶出了道道笑意。  数九一完,父亲就急着要下田,说春耕早一天,如把肥来添。田里冬天长出的水草开春后便要疯长,早点犁田,既防止水草扯肥,还可把水草压在泥里肥田。父亲身材瘦小,沉重的铁犁在他背上却显得举重若轻。他赶着老牛,在黎明中走过沾满露珠的田间小道,来到地头,挽上轭缰,在冰凉
期刊
英国32岁古查恩·萨绍塔洗车服务价格却是其他同行的上千倍,生意却好得不得了,他的秘诀是什么呢?  很多人认为洗车只是个简单的体力劳动,似乎没有任何技巧;有的小店,直接用洗衣粉擦洗车辆,这些洗涤剂里往往含有过高的碱,让车患上“皮肤病”,加速老化;有的小店洗一辆车10元钱,十分钟就洗完一辆,一天就洗上百辆……而古查恩却认为现在名车多了,而豪华车主感觉进小店洗车,真掉架,是糟蹋了名车。顶级名车追求的是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