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花鼓戏的传播现状调查及相关对策探究

来源 :文艺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aaa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皖南花鼓戏是安徽省5大地方剧种之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笔者在《皖南花鼓戏的现代传播机制研究》课题研究中,对宣城市皖南花鼓戏的传播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因为传统的传播机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传播体量减小,受众锐减。故提出皖南花鼓戏传播的实质是群众文化的传播,是群众文化工作重要内容的观点,并探索皖南花鼓戏传播服务的供、需双方进行的联合干预,建立将皖南花鼓戏传承、传播引入中学音乐课堂和将皖南花鼓戏传播引入社区的新型传播机制。编制皖南花鼓戏音乐教程、制作“广场舞”伴奏音乐等,丰富供方传播服务的传播载体、方法及途径。改变传统的“演员—观众”的单向、单一传播途径,实现受众之间交互传播和广泛传播。扩大传播体量,增强传播实效。以期为当地政府制定皖南花鼓戏发展策略提供实证资料,也可为其他剧种的地方戏剧的现代传播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二胡作为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上千年历史的洗礼,随着二胡演奏技法的突飞猛进,人们对二胡演奏技术的要求更高。但人们在练习中往往忽视了二胡气息的运用。为了使得二胡演奏出更加优美的、动听的音乐,需要对气息进行良好的运用和控制,本文主要对二胡演奏中的气息问题展开分析论述,介绍气息的概念和界定,分析气息对音乐语言的影响,并结合自身的问题分析如何运用和控制气息,以求对二胡演奏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很多学者认为平水韵不但是金元明清的官韵或者考试用书,也是宋元以后文人用韵的标准.但是有关历史文献表明,在整个明代乃至元、清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科举或者有科举但是不考诗赋,现代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的大多数诗人并未严格遵守平水韵,因此笼统地讲平水韵是金元明清的官韵、考试用书抑或是宋元以后文人用韵的标准都是值得商榷的.
随着我国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钱鼓舞在潮汕文化中的作用和潮汕传统文化是如何从舞蹈中体现出来的成为了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舞蹈《月影鼓乡随》舞蹈服饰,音乐,动作,情感,舞台空间调度的研究,发现钱鼓舞在潮汕文化中的表现形式,社会功能,文化内涵等艺术呈现形式,由此论证出潮汕人民对于神灵祖先宗教的信仰、更接近自然主义的审美。
赣剧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的赣剧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电脑的出现,逐渐被缩减自己的生存空间。相比独特的地方传统艺术,年轻人更加喜爱拥有短暂刺激的短视频电影。本文从新媒体时代赣剧的文化传播现状出发,分析其所面临的困境及传播对策。
科研工作是不少高职院校尤其是文科类高职院校的短板,如何真正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发展科研,无疑是高职院校提升内涵的重要路径.近五年校本科研数据的实证分析不仅有助于学校本身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从而量体裁衣适时调整发展思路,而且总结所得的经验和思路对同类兄弟院校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现代艺术文化表现体系中,戏曲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优秀的表演固然重要,但是良好的舞台美术设计也很关键,其可以有效提升戏曲综合表现力,引发观众共鸣。作为舞台美术设计人员,需要掌握戏曲的精神内核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此才能创作出大众认可的舞台美术,吸引更多的人欣赏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本文将视线聚焦在广西省的桂北地区,该地区的桂剧是广西的代表剧种,更因为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使得桂剧和舞蹈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本文将从桂剧的文化特色、桂北地区的舞蹈特征及现状、桂剧与舞蹈的关系这三方面来探讨桂剧对舞蹈的传承,希望对桂剧和舞蹈的发展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基于微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有较广泛的探索应用,但应用效果却缺少实证支持.研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通过对比两组学生的学习评价,探讨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微课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生动性、达成教学目标、加深学习印象等显著优势,可以有效提高高职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同时课堂教学也是微课实现其教学辅助功能的重要渠道.
戏曲表演是一项综合性的表演形式,对于节奏的要求比较严格,要求戏曲演员在舞台表演中需要熟练掌握主要的行为节奏,从而更好地将人物性格展现出来,将整个剧情发展变化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本文就对戏曲舞台表演中节奏的构成因素、节奏类型、节奏的具体把握措施以及价值进行探讨。
基于熵权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的数字政府构建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协调发展度进行评估.总的来说,我国各省级政府在这两方面处于一种“相对协调发展”的态势,但是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其原因在于:宏观上,各省出现协调发展性问题的类型各有不同,存在地域特殊性;微观上,部分省份在云端服务可及性和社会组织反哺性上存在着一定劣势.鉴于此,要进一步打造多元云端服务路径,构建合理的“社会组织—公共部门”协作模式,明确各地发展方向和定位,进一步实现数字政府构建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