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苏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试题看对比与映衬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6vi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学习与考试中,对比与映衬是学生们较易混淆的两种表现技巧。江苏省高考2010年与2011年的现代文阅读题又都涉及到了这两种表现技巧。
  请看2010年第12题: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此答案(2)中分别用到了“映衬”与“反衬”两个词语。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不用“对比”的说法?这要从它们的不同之处说起。
  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文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可用下列公式表达:映衬=衬托=正衬 反衬。
  衬托和对比不同:一.衬托有主次之分,用客体来陪衬主体,客体是为主体服务的。也就是说,用陪衬事物来突出被陪衬事物。而对比则是表明对立现象的,并无主次之分,都是作者要表现的重点,两种事物是相互依存的。二.衬托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有相反的、有相类的,客体可以从反面来衬托,也可以从正面来衬托,描写的重点只有一个,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有主次、偏正之分。而对比中的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一定是对立的,即两者相对照,表明两者之间的对立的现象。
  上例中,人物为主体,牛为客体;牛与“我”的关系是相类的,牛与领队及汉子的关系是相反的,所以,写“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是为写“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上述答案中,用“反衬”一词作答,很好理解,但用“映衬”一词,有些不好理解。其实,映衬就是相互映衬的意思,即互衬,牛与“我”面对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的恐惧害怕心理是相似的,用映衬比用互衬表达这层关系更为恰当,当然,如果将答案中的映衬说成是正衬,谁又能说不对呢?
  再如:2011年第13题: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
  本题的题干已经明确告诉学生运用的是对比的写作手法,对比,是正反、好坏……之间的对比,对比的双方必须是矛盾对立的。这种矛盾、对立,可以体现在不同的事物之间,也可以体现在同一事物的内部。为此,根据谁与谁对比,可以把对比的修辞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两体对比。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等等。第二,一体两面对比。同一事物中具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将这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从而把事物说得更透彻,更全面。
  2011年第13题(1)学生形象对比,属于两体对比,国难当头,同是高才生,四年级的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恶;三年级的澹台玮毅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
  (2)对话情境亦是属于两体对比:前者先平和交流而后尖锐冲突,一波三折,富于戏剧性;后者对话含蓄内敛,互通衷曲,蕴含诗意。这种对立的对话场景,让人们对其中的美丑留下了极为鲜明深刻的印象。
  关于一体两面对比,江苏省2004高考第20题(6分)也属于此类。请看题目:(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此例的答案①属于同一场景的两面对比;而其余的几个答案均属于同一个人的两种境况对比。
  当然,对比根据结构标准,参考传统分类法,又可分为平比与差比两小类。
  平比,指两件事物平等并列地比较,往往采用并列句式。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此句用并列句式对比“虚心”与“骄傲”的不同结果,利弊立显。差比:指两事物有轻重差别地比较。差比则常常采用转折句式,或递进句式。例如: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杨朔《荔枝蜜》)本句用“转折句式”差比,揭示了蜜蜂的工作与生活貌似“渺小”,实则“高尚”的普通真理。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本句用“不及”关联词语表示差比,强调后者程度上比前者更深一层。
  这样看来,对比的表现技巧容易把握,为了更好地理解映衬的表现技巧,有必要对映衬的表现手法进行补充,只有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这种表现技巧,在阅读和答题时才能较为准确地选择合适的术语进行表述。
  准确一些讲,衬托就是充分利用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相近或相反之处,把它们放到一起,以突出表现某主要事物或事物的某个主要方面。
  我们在写作当中为了突出某个重点人、物、景甚至某种情绪也需要一些衬托,犹如绿叶扶花、烘云托月一样,以达到“绿叶点缀花更艳,淡云掩映月愈明”的艺术效果。
  衬托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一是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活动;二是营造场面气氛来衬托;三是用次要人物作衬托。
  衬托的表现方法很多。根据性质来分,可分为正衬和反衬;根据对象来分,可分为以物衬物,以物衬人和以人衬人,等等。
  陪衬,又称正衬。指用相同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之类。
  反衬,在写作中,为了使所写事物的特色突出,往往根据某事物与陪衬事物相反或不同的特点,把相反、相对的两个事物有主次地放在一起,以次要的事物从反面衬托主要的事物,使其更加鲜明。如以静衬动,以丑衬美,以哀衬乐,以怯懦衬英勇等等。
  互衬就是把有一定相似点的两个事物通过适当的艺术手法同时展现,从而起到相映生辉,使主体形象更加丰满的艺术效果。
  既是相互映衬,文章中就必然会出现作为映衬的载体,其中一个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可称之为主体;另一个是为陪衬主体而设置的,可称之为客体。客体为主体增添光彩,主体凭借着客体而更为丰满。
  运用互相映衬的手法来表现事物,一定要找准主体与客体的相似点,无论是人与人相衬,物与物相衬,事与事相衬,还是人与物相对衬,这相似点可以是形态相似,精神相似,也可以是性质相似。
  以物衬物,指通过描写别的事物来衬托主要事物。
  以物衬人,指通过描写景物或其它事物来衬托人物。这种方法不正面描写人物,而用别的事物来烘物,反而取得好的效果。
  以人衬人,指用人物来衬托人物,使被衬托的人物形象更突出,给读者的印象更深刻。可以通过其它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来烘托人物。
  总而言之,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它们之间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感情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朱凯,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宿豫。责任编校:王 玲
其他文献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最活跃的因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迸发,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多年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让音乐荡漾在语文课堂,尝试用音乐涤荡学生的心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三年级语文《让我们荡起双浆》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一、用音乐激发学生走近作者  三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对乔羽的作品知道的不多,为了让学生走近乔羽,我是这样给学生介绍著名词作家乔羽的
期刊
日本画是具有其民族特色及其精神的绘画.公元6世纪,由于佛教的传播,中国传统绘画也同佛教美术传到日本,从而日本的绘画吸取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方式方法,接受了中国绘画的矿物质
到目前为止,新课标已走过了7年的历程,课改理念也耳熟能详,那么怎样才能让新课改理念来改变与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教育应有的效果呢?笔者认为要把新课标理念贯彻到教育上,不仅要逐渐转变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更应该关注课堂这块主阵地,把课堂作为第一观测点,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适合的知识与技能,让课堂真正富有生机与活力,以此来确保新课改持续有效地进行。而语文课堂要想真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要求教师正视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个性化色彩和主体地位,设计语文话题突出有效对话教学。  一、在兴趣点处对话  “兴趣是最佳老师”,学生在学习中只有感兴趣了,才会自主的投入知识学习,并且乐此不彼。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优势,寻找语文教学兴趣点,围绕兴趣点设计话题,吸引学生探究注意力
期刊
我来自农村,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从小就与乡间的泥巴为伍;后来在城市读大学,念硕士;现在,仍是一名普通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  1  听母亲说,我读小学低年级时,语文常不及格,可到了中高年级,语文成绩却有了显著提高。或许是连环画看多了罢。那时,我父亲在镇小教书,每周都从学校给我带回几本连环画。这在当时的农村,特别是在没有电视的年代,是非常吸引人的。对于这些连环画写的什么内容,我现在已没有太深的印象,
一、创设情境,引生入境  创设情境是关键,而创设理想的情境则是成功教学的关键。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理想的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想学、爱学、乐学的良好境界,我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草原》时,我运用课件创设情境,引生入境。先让学生欣赏歌曲《草原》,高亢、深情的歌声,一下子打动了学生的心弦,歌声
期刊
新课程理念提出:语文课堂要以生成为价值追求——生成是师生在课堂互动中形成知识的过程,超越了预设的目标和价值。因此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巧用各种小抓手,去促进课堂中的精彩生成,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巧用课堂评语  生活中总有一些话语,让我们心中漾起情感的涟漪,让我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做人,产生了前进的动力。课堂互动中也是如此,不管哪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老师的课堂评语会影
期刊
阅读指导似乎该精益求精。这一类读物对少年儿童的好处既然在潜移默化,就得让他们在认真阅读之中自己有所领会,而不宜把他们能够领会的先给指出来。自己领会出于主动,印象深,经人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把一种教学方法比作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活’”(吕叔湘语)。活是变革的前提,活是创新的基础。迎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广大教师正在不断地学习新理念,尝试新方法,力求新突破,努力构建一个活生生的语文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法很值一试:  一、让教学内容“活”起来  在信息处于瞬息万变的二十一世纪,仅仅依靠几本
期刊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出来后往往受到业内外人士的抨击。高考作文命题究竟存在什么问题,我想倘若把它放在纵横比较的框架中,我们的认识会全面和清晰一些。  整理相关文章,很多人把视线放到了民国时期的高考作文题,有感叹今不如昔的,也有觉得不过如此的。我把民国高考作文题目搜罗了一些,可以分成几类,一是日常生活类型,如:衣服的功用——女衣和男衣的比较;现在社会上最流行的帽类;我最喜欢穿的鞋子;我最喜欢吃的食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