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的青山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uo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仅仅是在这刚刚过去的三月里(但已恍如隔世),在一个充满痛苦的日子——德国发动它最后一次总攻后的那个星期天,我还登上过这座青山吗?正是那个阳光和煦的美好天气,南坡上的野茴香浓郁扑鼻,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我俯身草上,暖着面颊,一边因为那新的恐怖而寻找安慰。这进攻发生在连续四年的战祸之后,益发显得酷烈出奇。
  “但愿这一切快些结束吧!”我自言自语道,“那时我就又能到这里来,到一切我熟悉的可爱的地方来,而不致这么伤神揪心,不致随着我的表针的每下嘀嗒,就又有一批生灵惨遭涂炭。啊,但愿我又能——难道这事便永无完结了吗?”
  现在总算有了完结,于是我又一次登上了这座青山,头顶上沐浴着十二月的阳光,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这时心头不再感到痉挛,身上也不再有毒氛侵袭。和平了!仍然有些难以相信。不过再不用过度紧张地去谛听那永无休止的隆隆炮火,或去观看那倒下的人们,张裂的伤口与死亡。和平了,真的和平了!战争持续了这么久,我们不少人似乎已经忘记了1914年8月战争全面爆发之初的那种盛怒与惊愕之感。但是我却没有,而且永远不会。
  在我们一些人中——我以为实际上在相当多的人中,只不过他们表达不出罢了——这场战争主要会给他们留下这种感觉:“但愿我能找到这样一个国家,那里人们所关心的不再是我们一向所关心的那些,而是美,是自然,是彼此仁爱相待。但愿我能找到那座远处的青山!”关于忒俄克里特托斯的诗篇,关于圣弗兰西斯的高风,在当今的各个国家里,正如东风里草上的露珠那样,早已渺不可见。可能过去我们的想法不同,现在我们的幻想也已破灭。不过和平终归已经到来,那些新近被屠杀的人们的幽魂总不致于再随我们的呼吸而充塞在我们的胸间。
  和平之感在我们头脑中正一天天变得愈益真实和愈益与幸福相连。此刻我已能在这座青山之上为自己还能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里而赞美造物主。我能在这温暖阳光的覆盖之下安然睡去,而不会醒后又是过去的那种恹恹欲绝。我甚至能心情欢快地去做梦,不致醒后好梦打破,而且即使作了噩梦,睁开眼睛后一切也就消失了。我可以抬头仰望那碧蓝的晴空,而不会突然瞥见那里拖曳着一长串狰狞可怖的幻象,或者人对人所干出的种种伤天害理的惨景。我终于能够一动不动地凝注着那么澄澈而蔚蓝的晴空,而不会时刻受着悲愁的拘牵,或者俯视那潋滟的远海,而不致担心波面上再会浮起屠杀的血污。
  天空中各种禽鸟的飞翔,海鸥、白嘴鸭以及那往来徘徊于白垩坑边的棕色小东西让我很是欣慰,它们是那样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一只画眉正鸣啭在黑莓丛中,那里叶间的晨露还未干。轻如蝉翼的新月依然隐浮在天际,远方不时传来熟悉的声音,而阳光正暖着我的脸颊。这一切都是多么令人愉快!这里见不到凶猛可怕的苍鹰飞扑而下,把那快乐的小鸟攫去,这里不再有歉疚不安的良心把我从这逸乐之中唤走。到处都充满着欢欣,一切都完美无瑕。这时举目四望,不管你是看看眼前的蜗牛甲壳,雕缕刻画得那般精致,恍如童话里小精灵头上的细角,而且角端作蔷薇色,还是俯瞰从此处至海上的一带平芜,它浮游于午后阳光的微笑之下,几乎活了起来。没有树篱,一片空旷,但有许多“炯炯有神”的树木,还有那银白的海鸥,翱翔在色如蘑菇的耕地或青葱翠绿的田野之间;不管你是凝视这株小小的粉红雏菊,还是注目那棕红灰褐的满谷林木,上面乳白色的流云低低悬垂,暗影浮动——你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是只有大自然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而且那观赏大自然的人的心情也分外悠闲的时候,才能见得到的。
  在这座青山之上,我对战争与和平的区别也认识得比往常更加透彻。在我们的一般生活当中,一切几乎没有发生多大改变——我们并没有领得更多的奶油或更多的汽油,战争的愁云还笼罩着我们,报刊杂志上还充溢着敌意和仇恨;但是在精神情绪上我们确已感到巨大差别,那久病之后是逐渐死去还是逐渐恢复的巨大差别。
  据说,此次战争爆发之初,曾有一位艺术家闭门不出,把自己关在家中和花园里,不订报纸,不会宾客,耳不闻杀伐之声,目不睹战争之形,每日唯以作画赏花自娱——只是不知他这样继续了多久。难道他这种做法便是聪明,还是他所感受到的痛苦比那些不知躲避的人更加厉害?难道一个人连自己头顶上的苍穹也能躺得开吗?连自己同类的普遍灾难也能无动于衷吗?
  整个世界的逐渐恢复——生命这株伟大的花朵慢慢重放——在人的感觉与印象上的确是再美不过的事了。我把手掌狠狠地压在草叶上面,然后把手挪开,再看那草叶慢慢直了过来,脱去它的损伤。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战争的创伤已深深侵入我们的身心,正如严霜侵入土地那样。在为了杀人流血这桩事情而在战斗、护理、宣传、作文、筑工事以及不计其数的其他各个方面竭尽努力的人们当中,很少有人是出于对战争的真正热忱才去做的。但是,说来奇怪,这四年来写得最优美的一篇诗歌,亦即朱利安·克伦菲尔的《投入战斗》,竟是纵情讴歌战争之作!但是如果我们能把自那第一声战斗号角吹响之后一切男女对战争所发出的深切诅咒全部聚集起来,那些哀歌之多恐怕连笼罩地面的高空也盛装不下。
  然而美与仁爱所在的“青山”离我们还很遥远。什么时候它会更近一些?人们甚至在我所偃卧的这座青山里也打过仗。根据这里白垩与草地上的工事的痕迹推测,这里还曾宿过士兵。白昼与夜晚的美好,云雀的欢歌,香花与芳草,健美的欢畅,空气的新鲜,星辰的庄严,阳光的和煦,还有那轻歌与曼舞,淳朴的友情,这一切都是人们渴求不餍的。但是我们却偏偏要去追逐那浊流一般的命运,这样战争能永远终止吗?……
  这是四年零四个月以来我从没有领略过的快乐,现在我躺在草上,听任思想自由飞翔,那安详如海面上轻轻袭来的和风,那幸福如这座青山上的晴光。
  
  赏析
  
  在这篇散文中,“青山”作为一个意象出现,它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层面,就是现实中的青山,近在咫尺的青山,曾经被炮火轰炸、被鲜血浸染的青山;另一个层面,是一个理想的存在,一个诗人歌颂的青山,一个爱好和平的人梦中的青山。
  如同梭罗心中的瓦尔登湖一样,我们仰望星空,会由衷地向往宁静、平和的生活。而和平正是这样一种理想生活状态的保证。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之后,无论胜负,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时间的绵延中,人都是一个失败者。人性中邪恶的力量在人世的某个阶段掌控了人类的发展进程,给人类向往和平与宁静的理想带来了巨大的侵害。然而,在这个世界上,邪恶终究是要过去的,所以,战争结束了,和平到来了。远处的青山演绎成现实中的青山。
  在整篇散文中,作者没有对战争的愤世嫉俗的谴责,没有对苦难的抱怨,而是对能够重返青山充满感激和期待,对远处的青山寄予了更美好的向往和由衷的赞叹。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青山的尊重,更是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期待。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千年之前的中国人。用这样一种乐观的笔调表达了对基于青山的生命的赞美。千年之后。高尔斯华绥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给我们诠释了同样的生命期待。
  (吕翠梅)
其他文献
一个东西的外在,一个人的外表有多重要?我们都知道要重视人的内在和外表,要内外兼修,注重仪表,但包装也要适度,重外在不修“内功”,终究是靠不住的。  请看《颜氏家训》中的—则寓言: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
期刊
感 怀(其一) 王 蒙  此生多事亦堪哀,  九命七羊叹妙哉。  误解方愁诚似巧,  夹击复笑妒犹猜。  河东皓月千山静,  案底闲花四海开。  大块文章皆胜景,  逢源蜀道过蓬莱。    作为当代文学史上引人注目、创作丰硕,始终保持活力的重要作家——王蒙的一系列作品反映了前进道路上中国人民所经历的坎坷艰难,作家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一直乐观通达、充满激情。近年推出的《王蒙
期刊
我所承载的,是最为传统,最为典型的中国式教育。你们堅信,自由,是在一定年龄与前提下所进发出的产物。并且,你们极度奉守“棍棒底下出人才”的箴言。  追忆我的童年,是悲苦与欢乐并存的。为什么这么说?我想,你们应该比我更清楚。我的欢乐是在有伙伴陪同的前提下才会拥有的,而我也深刻地明白,往往欢乐过后,悲苦就会来临。  譬如,我和他们一起上树捅蜂窝,明摆着没有任何人受到伤害,可你们还是把我打得涕泪交加。直到
期刊
方法指导    作文基本上是写人记事的,一般都或多或少地要写到人。而一些专门写人物的作文又要如何才能写好呢?这个问题说起来,其实同学们都知道,要写好一个人物,无外乎是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肖像)、心理,等等。如鲁迅先生说的:“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这说明人物语言的重要。此外,写人物的行动、外貌(肖像)、心理等,也是必不可少的惯常写法,同样重要。  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下面就
期刊
刀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  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  偶然间,读到这么一首《水调歌头》,也偶然间认识了这么一个人——刘过,当然,仍在偶然间,我翻看历史,发现了如他说的一句:  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令人皆错。  或许,也未必是一切都那么不经意,却又似乎是有人蓄意地造作。我不知道,这到底是一种错过,还是一种缘分,时隔千百年,当辛弃疾带着南宋的风华走向我们记忆深处的时候,他的的座上客刘过也离逝我们近
期刊
清道光十九年己亥,公元1839年,时年四十八岁的龚自珍(定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告别了京师北京。在自谦为龚自珍“同县后学”的吴昌绶所编订的《定盒先生年谱》中留下了这样一笔:  “先生官京师,冷署闲曹,俸入本薄,性既豪迈,嗜好奇客,境遂大困。又才高动触时忌;至是闇斋先生年逾七旬,从父文恭公适任礼部堂上官,例当引避,乃乞养归。四月二十三日出都,不携眷属兼从,以一车自载,一车载文集百卷以行。夷然傲然,不以
期刊
一位诗人写阳光的妙用,说阳光不改变事物,人们却让阳光改变了自身。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阳光世界。在本文中,一位可敬的父亲,一位慈祥的老人,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严冬里,拥抱阳光成了他最最重要的事情。但是最后他还是被阳光带走了。阳光与父亲,父亲与阳光——这篇纯净如阳光,本色如阳光,温暖如阳光的美文,启迪我们面对司空见惯的阳光,对人生的追求与困惑,生存的美好和苦涩,作更深入的思考。    一
期刊
“议论文”阅读    [妙文览胜]  例文一: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 毕淑敏    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这是一个真理。每一个养过蚕的人和没有养过蚕的人,都知道这件事。蚕丝是一寸一寸吐出来的,在吐的时候,蚕昂着头,很快乐专注的样子。蚕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努力劳动,才将自己的身体束缚得紧紧的。直到被人一股脑儿丢进开水锅里,煮死,然后那些美丽的丝,成了没有生命的嫁衣。  这是蚕的悲剧。当我们说到悲剧
期刊
《溪水》是一篇清新动人的美文,作者李汉荣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对溪水的无限喜爱之情,他笔下的溪水就如一个活泼乖巧的少女,充满了灵气。作者运用拟人手法,使得语言质朴而传神,使读者感到愉悦而爱不释手。  李汉荣是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和浓郁的人文精神,《溪水》正是其代表文章。作者在《溪水》中极力赞美溪水的自由自在、活泼灵动,并愿化作一汪溪水。“从林子里流过,穿花绕树,
期刊
一代文学大师梁实秋的散文具有独特的韵味,谈生活,恬静亲切,如涓涓清泉,沁人肺腑;议社会,机智闪烁,似幽默砭针,耐人寻味。《写字》就以轻松幽默的笔调,从常见的生活现象入手,几乎谈透了“写字”这一艺术中的方方面面。说到写字,这是大家常遇到又力求精益求精的事,因此,社会上关于写字、书法的著述甚多,且往往是严肃地去谈“怎样注意”、“怎样做到”一类问题,而梁先生的《写字》一文却不是这样。学者式的概括固然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