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之争”的文化根源探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q5157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宋词在我国文化发展进程中是十分优秀的传承内容,唐宋两种诗学范式足以垂耀千古,经得起百世的赞扬与传承。自从唐宋两种诗体出现相争的局面之后,就一直没有得到一个真正的争论结果。经过不同时代的发展与涤荡,一直到今年各种文学家对于唐宋诗之争进行了总结概述。唐宋诗之争已经存在了将近1000年的时光,显然是占据了古典诗学的半壁江山。对于唐宋诗争论的研究成果主要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从整体上分析产生争论的原因以及开端标志;将关注点放置在宋后断代史时期,最为丰富的研究集中在清代;从个例上分析唐宋诗之争;勾连唐宋诗之争与古代诗学命题;从海外角度分析唐宋诗存在的争论。虽然对于其争论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并且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关于唐宋词的争论至今为止仍旧没有完全地得到解释,其中最重要的争论还是在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具体的文化根源是什么?希望本文对上述争论的理解与研究能够对今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帮助与促进作用。
  一、理论背景和研究历程
  (一)理论背景
  对“唐宋诗”进行研究的整体进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清代时期的成果,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唐宋诗之争”开始的时期是南宋,出现这个命题的争论之后便一直延续到现在,始终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答案与标准,其中涉及的内容与范围也十分广泛,能够非常清晰地体现出南宋以后诗学思想辩难和发展的历史过程。饶毅、张红对“唐宋诗之争”的本质问题做了总结,认为产生这种争论主要的关注点在于唐诗与宋词所展现出来的诗歌本质、写作原则、批判原则以及审美意象等等,而这些内容的不同也正是产生了唐诗宋词繁荣一时的关键所在。上述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诗学见解、所解决的诗歌创作问题、所拓展的诗论领域等等,都表现出了“唐宋诗之争”本身所具有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狭义上讲“唐宋诗词之争”只是专注于唐诗与宋词之间的相关争论,但实际上将其扩展到广义范围而言,本质上是学术之争,是关于诗歌的美学论争。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以清代诗学研究和清诗史研究为背景,说清代是“唐宋诗之争”的重要时期就是因为这个时期创作出了大量的诗歌理论和作品。虽然清代诗歌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着人们对其的不同评价甚至是争议,但是其对各种类型诗词的专门化、细致化分类,以及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普遍包容性是不可否认的。对清代诗的研究比照前代诗学而言整体研究范围和内容都不够深刻,近年来开始逐渐将关注点引到清代诗上面,并且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大批学者都开始致力于对清代诗的文献、理论、思想等进行整理和总结,并且已经出现了大批比较具有权威性的研究成果,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在清代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基础之上,也出现了与之前不同的问题和研究困境,学者们开始去关注清诗的历史定位、艺术特色以及学术价值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展开进一步的论证。清代“唐宋诗之争”包含在整个诗学作品创作的全过程之中,基本上所有流派都会涉及“唐宋诗之争”的问题。基于清代诗研究的成果与基础,本文以其内容为研究对象,对已有的成果和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研究方法展开分析探讨,以期进一步研究“唐宋诗之争”的相关内容。
  (二)研究历程
  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从记载来看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直发展至今,时间跨度上比较长,但是具体的研究过程并不均衡,随着时代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根据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来看,可以将研究的阶段划分为如下两个阶段:研究开创阶段: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研究发展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间没有说明的时期对于清代“唐宋诗之争”的研究资料以及成果都十分少,处于一个时期的断点,本文主要研究开创阶段和发展阶段的相关内容。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学者开创了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要数汪辟疆和钱钟书对“唐宋诗之争”的论述。汪辟疆的《近代诗派与地域》展现了对近代诗派的总结和评价,主要的研究角度是诗文产生地域以及诗歌风格对比。这篇文章的价值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明确对“唐宋诗之争”的相关内容进行评价需要基于前人的成果并且要能够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发展,这才能称得上是研究;另一方面是具体辨析近代诗人的崇尚源流,从框架上简要描述出了近代“唐宋诗之争”的历史线索。再说钱钟书的《谈艺录》,其对后世研究的主要贡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首先,提出了“诗分唐宋”这一诗学命题,这是能够产生“唐宋诗之争”的关键基础,如果本身诗词没有唐宋之分,那又何来争辩一说;其次,在清代诗歌的历史线索方面首次进行了梳理;最后,在对王渔洋、朱竹垞、钱箨石三家的崇尚和诗歌创作展开整理评价的过程中,所得结果为之后对于“唐宋诗之争”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线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是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对“唐宋诗之争”已经有了比较多的研究并且其结果也具有一定的规模与权威性,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足够多的基础内容与线索思路。
  二、“唐宋诗之争”研究的必要性与路径
  通过对“唐宋诗之争”研究背景与研究过程的总结可知,当前有关两者之争的研究成果已经小有规模,但是由于所要研究的内容与范围都十分广泛,没有办法形成统一的结果与标准,还是具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的。
  (一)要更加全面、具体地进入清代“唐宋诗之争”的历史存在中
  要真正地做到对文学史的整个过程展开系统研究,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搜集到足够多的文学资料与素材,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研究的准确性与科学性。蒋寅说过,“明清两代丰富的文献材料为真正进入文学史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只要我们下功夫去寻找相关的资料并且能够获得资料,那么无论是对于文学现象还是文学事件都是存在完全弄清楚事件始末的可能的,这于文学史研究显然是很有意义的。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清代“唐宋诗之争”本身是历史进程中真实存在的内容,不仅包括人们所关注的诗学问题的辩难,而且与清诗创作的发展紧密相关,同时也会受到当下社会流行的文化、政治、风俗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要想研究结果能够站稳脚跟,就需要研究的内容和材料是符合历史发展事实的。对于“唐宋诗之争”研究的资料大多来源于诗话、文选、诗选、笺注、诗集与诗人小传等等,同时在提要、读书志、墓志铭、史书、地方志、笔记、小说中也存在研究所需要的内容与信息,这些都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学资料。贺国强、魏中林的論文《论清初闽派宗宋诗风的衍生》是在参照了大量文学作品的基础之上,对闽派宋诗风的整体发展过程进行的总结与评价。周薇的论文《同光体与唐宋诗之争》中首次提出了对陈三立的“格韵说”的详细分析,同时也探讨了与之相关的“三元说”和“三关说”,这对后来的研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创新意义的。研究清代“唐宋诗之争”的历史过程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关注诗歌的创作,对于创作中个人创作与诗学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创作之间存在的联系等等都是研究的关键所在。从整体上来看,当前对清代的“唐宋诗之争”的研究还没有达到能够梳理成历史线的成果,依旧处于点状分布的状态。
  (二)进一步分析“唐宋诗之争”中存在的理论性问题
  除了上述对于研究基础资料挖掘的真实性之外,还需要明确其争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具体而言就是诗学观的差异。这种差异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对诗的本质、功能的认知;对诗体、诗风、诗史等诗歌具体存在方式的认识等等,明确了争论的本质所在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唐宋诗之争”研究过程中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确保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相结合,历时研究和共时分析并用,同时区分好研究前提与范畴,以便于更好地完成对“唐宋诗之争”的理论性研究。
  (三)研究过程中不断吸纳新方法
  在收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清代“唐宋诗之争”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是十分广泛的,要想完整且理性地对这一时期的相关文学作品展开系统研究,需要研究人员具有较为广阔的学术视野,能够采用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结合相关理论展开研究。不同的研究学者在分析过程中肯定会采取不一样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出现当下的多种研究成果并存的情况。在今后的研究进程中,除了对研究资料的不断收集与扩展之外,还需要注重对研究方法的更新与使用。采用新的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之前方法的缺陷和不足,同时也为研究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对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清代“唐宋诗之争”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唐宋诗之争”的研究与争论还将一直进行下去,对于当前的研究成果要吸取其中具备的优势,同时从新的路径上不断对其进行弥补和创新。本文研究主要是对其根源进行简要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发展路径,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福建的冬天,少风少雨,天很蓝、云很白、山很懒、水很散……时间的脚步很舒缓,很悠闲。  每天早晨,阳光悄然无声,怕扰了人们清梦似的,悄悄走下山来,徐徐铺满人间。  阳光里,黄胸鹀(俗称禾花雀)叽叽喳喳,白鹭翩飞,溪水悠悠迂回于青石间,几茎芦苇雪白。间或有一抺微风,在田园、在水面、在人儿的发际间一掠而过,不留一痕。  才收割完的庄稼地,稻茬儿如同听话的小孩儿,一行一行排着队。地里,早没有了水,却依然润
期刊
三月中旬,正是杏花吐蕊的时节。小区里有不少杏树,花朵的颜色多为白色,稍带红晕。  几天前下楼散步看到杏树的枝丫上有米粒大小的绛红花蕾,又两天,满树枝丫上竟是一串串玉米粒大小的花苞了。那些小花苞着绛红色外衣,露出紧抱在一起的粉色花瓣儿球,像极了一个包着小红巾的婴儿脸,娇娇嫩嫩的,很是可爱。  只是一夜春风吹拂,粉嫩的婴儿脸,就变成了纯情的少女娇容,半开着的花朵,花瓣儿半露,含羞带笑,直教人顾盼生情。
期刊
明治维新被看作是日本从封建社会步入近代化的标志,在日本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不如归》的作者德富芦花出生于明治元年(1868年)的一个世家家族,可以说
期刊
每个时代都有流行的审美元素,不管衣食住行还是人们的梳妆打扮,概莫能外。正是因为时代的差距,也才有了老一辈对下一辈的“看不惯”,比如现在的女孩,把头发染成黄色、红色等,好像《西游记》中女妖的装束,六七十岁的人看着肯定不舒服。其实,不管流行什么样的发型、装束,那是谁也左右不了的。不习惯最终还是要接受,总不能在今天还是认为“三寸金莲”就是最美的吧!  当然,就具体在某一时代或者时期生活过的人而言,总有一
期刊
我的家乡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北接漯河,南临信阳,东临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国道从市区穿过。它承东启西,贯南通北,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誉。  我们村有两条河。一条在村南,叫南河;一条在村北,叫北河。南北两条河是从西南方向“二山柳”的大山深处而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泉水从山上流下来被迫分成两条支流,自西向东,绕村而过。等流到我们村东后,两条支流又汇聚到了一起,继续向前流去。
期刊
陶渊明作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鼻祖”,曾经创作过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为广大士人建立了一个永远的精神家园.本文将从陶诗中的“鸟”意象入手,探寻诗人的心态变迁与价
期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令人向往。其实,我的家乡便是这种生活的“世外桃源”。我的家乡坐落在山东省鲁南腹地,千年古县兰陵县(原苍山县),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民风淳朴……  每年春天,雪水消融以后,家乡的郁金香首先从茂密的花丛中,娉婷袅娜地探出来,鲜艳娇美,国色天香,然后各种花儿竞相盛开,争奇斗艳,引得蝴蝶翩翩起舞,演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故事。有时,我们采摘几朵,头顶着春
期刊
1924年到1926年鲁迅完成了作品集《野草》,《野草》由23篇散文诗构成,其中8篇都以 “我梦到……”开始,采取了梦的表现形式,除了这8篇之外也有不少描述梦的世界.《野草》中有
期刊
春天一到,春风盈袖,水波荡漾,花红柳綠,连阳光都飘着春天的味道。  荒野外,溪岸边,山谷中,春风徐来,盛开的桃花唤醒了人间最美的季节。那一抹淡淡的粉彩,诗意栖居,在从容的生命中,一树树的花开灿烂如画。  春天是争奇斗艳的时节,各种花朵相继盛放。而桃花最能代表春天,如同荷之于夏、菊之于秋、梅之于冬。因此,三月赏桃花,是春日最有仪式感的季节追逐。  桃花盛开在春风的约定里,盛开在季节的执着里。那是一片
期刊
我喜欢宋儒周敦颐对莲的传神描写:“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这里,莲的风骨,莲的柔美,莲的风情,莲的古韵,展露无遗。  家乡村子里沟坑、陂池很多。在夏季,密密麻麻的荷叶挤满了水面,远远望去,水塘似一块绿色的大布。偶尔去看,只见一枝枝或粉红或纯白的荷花,袅袅娜娜,被荷梗擎出水面。有蜻蜓飞来,停在花瓣上,有时几分钟不动,有时转身又飞到另外一朵上。倘使两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