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二极管为何获得诺贝尔奖?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luo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0月7日,瑞典科学院的成员们开会决定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谁。诺贝尔奖委员会通常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非常重大的发现,比如预测希格斯玻色子、观测到宇宙加速膨胀。因此,很多人惊讶于20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一项实用的发明:蓝光二极管。然而,物理学诺贝尔奖授予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恰如其分。
  技术成就
  发光二极管是基础量子科学的诸多实用分支之一。在标准的量子力学的图景中,电子沿着环绕原子中心的轨道运行,有点儿像绕日行星(行星模型并不完全准确,但是其很多特性贴切地展示了量子世界的景象)。根据量子理论,电子可以在一系列分立的轨道上运动,就像是一颗行星可以在水星或金星或任何其他的太阳系行星的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但不能运行于这些轨道之间。
  距离原子核近的电子能量低,距离远的能量高。当电子从高能量的轨道跃迁到低能量的轨道时,会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发光的颜色取决于新旧两条轨道的能量差。能量差越大,光越偏蓝色。
  经过些许改动,这些基本的想法也适用于多原子的系统,例如分子和固体材料。这就给我们带来了发光二极管。要制成一个发光二极管,你要结合两种不同的半导体,一种有多余的电子(n 型半导体),另一种有多余的空穴存放电子(p型半导体)。在二极管两端加上合适的电压,电子会发生移动并和空穴复合,释放能量。早期的二极管只释放很少的能量,即放出红外线。为了使二极管发出可见光,科学家必须增大能量差(即能隙——译者注)。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已经知道了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半导体材料或是巧妙地掺入其他物质来产生明亮的红光、黄光和绿光。
  可是,需要非常大的能隙才能产生的蓝光却让科学家颇费了一番功夫。 终于,1994年, 当时正在日亚化工公司工作的中村修二用氮化铟镓(InGaN)开发出了高亮度的蓝色发光二极管。氮化铟镓是氮化镓和氮化铟的混合。他通过控制铟的含量来调节能隙大小从而让二极管产生蓝光。
  中村修二并不是第一位尝试用氮化镓来制作发光二极管的科学家,可是那时候大部分固体物理学家都已转向别的材料。这是因为,首先,没有人知道如何制出能生成氮化镓晶体的衬底,其次,没人知道怎样长出p 型的氮化镓层。赤崎勇和天野浩证实了可以用蓝宝石作衬底并最终生长出p 型的材料。他们还意外地发现扫描电镜能增强发光二极管的光亮度。
  中村修二制备了自己的氮化镓并且发明了一个更简单的、用加热产生p 型层的方法。他还是第一位解释了为什么电子束能增强发光二极管亮度的科学家:电子束减少了氢原子,正如他发明的加热方法一样。
  现代蓝光二极管的制造使用了一套更复杂的方法,包括改变铟和镓的含量,其基本原理和中村修二当初所用的是一样的。用蓝宝石做衬底,交替生长一系列氮化镓层,有些掺了铟,另外的则掺了铝。这些添加的元素是提高蓝光二极管亮度和效率的关键。更进一步,掺铝使制造更蓝的蓝光二极管甚至紫外线发光二极管成为可能。
  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要搞清楚为什么这项看上去普通的研发能得到诺贝尔奖的认可,就要回到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正是这份遗嘱提供了奖项的初始资金,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在诺贝尔的兄弟过世后,一家法国报纸错登了阿尔弗雷德的讣告。让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感到惊恐的是,他被称为“死亡商人”和一个“通过发现如何更快更多地杀戮而发财”的人。他决心修补身后的名声,遗赠一项奖励,授予“那些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诺贝尔想让世人铭记他曾经努力把世界变得更美好。
  20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正符合他的遗愿。“我认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会对本次评奖感到高兴,”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的负责人皮尔·德尔辛在宣布获奖名单时说道,“这是一项真正的发明,而且它的确让大部分人都受益了。”
  蓝光二极管的发明促成了全新的产业。现在,蓝色、红色和绿色发光二极管被一起用来产生白光,或是任何其他颜色的光。基于这些成就,节能屏幕被应用在手机、电视、电脑、iPad 以及许多其他现代电子奇迹上。
  蓝光二极管的影响可不限于我们这些彩虹一样色彩斑斓的用品。如今,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已经强到可以作为光源。正如爱迪生的白炽灯在20世纪初造就的变革,发光二极管必将革命性地改变21世纪。
  现代发光二极管能够用更少的能量产生比白炽灯或荧光灯更高的亮度。例如,一个白炽灯泡能用1瓦电产生16流明的亮度,荧光灯为70流明,而现代发光二极管能产生300流明的亮度,意味着它只消耗白炽灯5%的电能就能产生和白炽灯相同的亮度。全世界的电力大约有1/4被用来照明,所以节能灯的发明对经济和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还有可能减少造成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发展中国家,明亮高效的发光二极管能为家庭、医院等提供基于太阳能的、远离电网的能源。
  20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奖励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发现与研究,传承了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愿。
其他文献
日本猕猴也叫雪猴,是生活在日本北部的一种猕猴,也是世界上生活地区最靠北的非人类灵长目动物。日本猕猴的毛色为灰褐色,脸部、四肢和下腹部为红色,尾巴很短。在寒冷的冬天,它们会在温泉中洗澡。日本猕猴常常与另一种名叫“叶猴”的猴子住在一起。叶猴只吃树叶,它们不会互相争夺食物。
期刊
这个行星状星云被称为NGC6302,处在银河系内,距地球大约3800光年,外形酷似蝴蝶。当一颗质量相当于太阳5倍的恒星变成红巨星时,便会剥离掉外层。NGC6302属于双极星云。在这种星云内部,快速移动的气体更易从濒死恒星两极逃逸。外逃气体形成一个瓣状结构,让人联想到一只巨大的蝴蝶。图像中,“蝴蝶翅膀”的红色边缘放射的光线来自氮元素,这一区域的温度相对较低。星云中央附近的白光来自硫元素,这些区域的温
期刊
又快到年底了,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要吆喝一番,希望读者朋友能够继续订阅《飞碟探索》。在这个互联网如此普及的时代,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人问我,把本来可以用网络轻松传播的内容印到纸上再分发到全国各地,是否有些画蛇添足?《飞碟探索》的内容能否抛开纸张,只依靠网络传播?  我必须说,将《飞碟探索》的内容印刷在纸张上,是非如此不可。根本的原因只有一点:比较艰深的内容必须印刷在纸上,才能让读者获得更深刻
期刊
1969年11月14日,当“阿波罗12”号飞船飞向月球时,遭遇了若干不明飞行物,两个UFO“陪伴”飞船飞行了大约24万千米的距离。那次登月任务非常成功,登月舱安全地降落在了月球风暴海附近。“阿波罗1 2”号的任务指挥官查尔斯·康拉德后来无法隐藏他心中的快乐:“我们非常幸运!它们待我们真客气!”  然而,这个故事和之前“阿波罗11”号的故事一样,充满了夸张和杜撰,有研究者专门对此进行了澄清。  “月
期刊
自从发明望远镜以来,人类对月亮的观察和探索经久不衰,因此,有关月亮的神话也流传了很久。  比如说,1821年7月,德国天文学家古里伊特费森观测到月面有发出强光的光点;1869年8月7日,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斯威夫特教授与欧洲的两位学者希纳斯和森特梅什尔观察到有一些物体穿越了月球;1877年2月,有人观测到一个明亮的绳索状发光物从南得克萨斯环形山西侧向东移动,历时约1小时,其间这个绳索状物发光约20分钟
期刊
阿姆斯特朗去世之后,我们开始回顾关于他的报道,以及对他的评价。坦白地说,在关于阿姆斯特朗的报道中,很多都是错误的,其中一些只能用荒唐来形容。下面就是我所见所闻的一些例子。  传闻:选择阿姆斯特朗做“阿波罗11”号登月宇航员,是因为他的平民身份。白宫更希望第一个登陆月球的是普通老百姓,而不是军人。  真相:阿姆斯特朗能成为“阿波罗1 1”号的指令长,是因为他的不断进步,以及他在“双子座”航天飞机及早
期刊
科学家近日在规模只有银河系1/500的矮星系M60-UCD1中心发现了一个质量达到太阳质量2100万倍的超大质量黑洞,而银河系中央黑洞的质量只有太阳质量的410万倍。M60-UCD1中心黑洞的质量占这个矮星系总质量的15%。科学家猜测,M60-UCD1可能原本是一个质量更大的星系,后来外部结构被某种力量削去,只剩下目前的这些物质。M60-UCD1星系距离地球5400万光年,距离M60星系2万光年,
期刊
05发现遥远的太阳系天体   科学家在太阳系内寻找类似冥王星这样的天体时,通过比较每间隔2小时拍摄的3幅图像,发现了一个似乎会移动的光点。之后,他们使用6.5米的麦哲伦望远镜来确认它是否是一个真正的天体。根据这些后续观测,科学家认定它确实是一个太阳系天体,将其命名为2 0 1 2 VP1 1 3,其直径为3 0 0千米至8 0 0千米。   这个天体到太阳的最近距离(被称为近日点)为约8 0个天文
期刊
2 0 1 4年年底, 西伯利亚的亚马尔半岛突然声名鹊起。该地区永久冻土层上蔚为壮观的神秘天坑,引发了有关大量温室气体——甲烷进入大气的种种猜测。   这一事件导致大量甲烷由亚马尔半岛西部近海海底进入大气中,涉及区域的面积达5 0 0平方米。甲烷的气压延伸形成2 5米的水柱。在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层中藏有大量甲烷,而这个永久冻土层正在融解。  阿列克谢·波尔特诺夫博士及其同事研究了北冰洋洋底永久冻土
期刊
不明飞行物未必是外星飞船,那些盛传的不明飞行物其实没那么“不明”。“阿波罗1 6”号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1972年4月27日,“阿波罗16”号飞船从月球返航时,宇航员约翰·杨、肯·马丁利和查尔斯·杜克捕捉到一段大约4秒的类似好莱坞电影中的外星飞船的影像。该物体被描述为“带有圆顶的碟状物体”。图像是由一个16毫米摄像机以每秒12帧的帧速从命令/ 服务舱的窗口拍摄的。物体当时看上去好像离月球很近。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