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教学分组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必要组织形式,近十年来在教学实践中虽然进行过许多积极的探索,但总体上却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的按行政班授课的模式。本文在分析现行几种教学分组形式利弊的基础上,提出和当前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体育教学分组形式的构想。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分组;研究
体育教学分组形式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课的教学目标而确定的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组织结构方式,它受一定的教学思想、一定的学生和场地器材、以及教学内容制约。合理选择和正确运用教学分组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学分组问题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关密切的关系,因此成了一个牵动体育课程改革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一、现行体育教学分组形式的分析
建国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学校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上延袭了传统的班内分组的组织形式(亦称内部分组),就是按照自然的教学行政班为单位进行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在组织上多半采用分组不轮换和分组轮换两类形式。这种以自然班教学组织的分组形式,由于固定性强,组织比较方便,学生互相比较了解,不受其它条件的限制,因而,长期得到体育教师的传承。随后,新课改的推进出现的全班分组的班外分组形式(亦称外部分组),就是打破原先的自然行政班的界限,根据学生的性别、体质、健康水平、体育基础、专项基础与兴趣等情况,重新分组编班,由两名以上的教师分别进行教学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本质上还是一种先分后合相对固定的准行政班)。这些按性别分组、健康分组、体育基础分组的组织形式由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安排生理负荷,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初中以上学校仍广泛采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尤其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不断涌现出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一主多副”、“一主自选”,包括借鉴日本“小集团”教学经验出现的“小群体”教学组织形式,虽然在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学分组的研究仅仅局限在对教学班的组织范围内,因而,理论研究的深度、广度、完整性或支持性不够,没有形成完善的体育教学的理论体系。总体看来,上述分组形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
(一)重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体育教学分组形式来看,无论是采用分组轮换或分组不轮换的按自然行政班授课形式,还是采用先分后合的合班分组的准行政班授课形式,都是采用相对固定的班级授课形式,为了实现课的教学目标都由体育教师制定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统一的评价标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片面的肯定。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际中,尽管每一位体育教师都不容置疑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但是,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束缚,相对固定的班级、统一的教学内容、进度和要求,难以使每个学生装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意识得到较好发挥,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难以得到体现,体育教学的育人目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自然难以得到有力地贯彻。一项调查资料显示,高达76.5%的学生非常喜爱体育活动,但并非喜欢上体育课,究其原因,“一切都要按老师意愿去做”;“我们想学什么?想怎么学?老师并不清楚”。特别是初三学生的体育课,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体育教学也被深深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由此可见,传统的按班级授课的教学分组形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一定的体现,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性和创造性却名不副实。
(二)重视了学生生理层面的提高,忽视了学生心理层面的改善
建国以来很长时间体育课都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首要目标,我们体育教师则是遵照这一首要目标,去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组织形式。考核的内容70%是反映身体认知为主的技能技巧内容,构成整个考核内容的重头,并将评价目标直接指向学生的生理层面。为了有效地实现“增强体质”的目标,我们的体育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寻求合理、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先后涌现出男女合班分组、健康分组、体能分组、体育基础分组等丰富多彩的教学组织形式,着实为实现“育体”目标引发了一场教改的春潮。这些改革,表面上看增强体质的目标实现了,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育人”不仅仅“育体”,只重视“育体”的体育教学只能培养“生物的人”,真正的“育人”应包含既“育体”又“育心”的“社会人”。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体育教学的育人目标应当是在传承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先进文化知识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体魄,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改变学生的行为方式,这是体育教学分组改革的根本着眼点。
(三)重视了统一要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按行政班内实施的教学分组形式,全体学生按同一步调学习,统一的标准,统一要求,试图把全体学生造就成统一的“产品”,达到“划一化”的要求,而没有把“人”的因素,先天的身体条件和自然素质的差异等考虑其中,由此也带来了考核标准的种种不合理现象。依据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素质教育思想,体育教学的评价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能力的综合发展,除了技能评价外,体育教学还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进步状况、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因素给予必要的关注,使成绩评价与学习过程取得必然联系,形成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起点与结果考查相联系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体育教学分组形式必须有利于这一评价思想的体现。
二、建立新的体育教学分组模式的构想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思考,现行的教学分组形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探求全新的体育教学分组形式,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体育学科领域的具体化研究,对传统的按行政班级授课形式进行必要的继承和摒弃、补充与发展。
(一)以单元目标为基础,构建灵活的分组模式
新的体育教学分组形式应体现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过去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过多,学生样样学,结果是一样也学不会,频繁改变的内容使教学形不成单元,形不成体系,也无法采用有效的教学分组形式。在贯彻新的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小学一般采用复合的小单元,而高中一般则采用单一教材为主的大单元,这些单位的构成是进一步设计多种教学分组的依据。
(二)以身心协调为依据,构建有利学生主体发展的分组模式
前面我们提到的体育教学“育人”目标应当包含既“育体”又“育心”,培养“社会的人”。“育心”目标的实现,就是要能给予学生一个足够的、相对宽松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扬自己的个性特点,实现自身的价值。新的体育教学分组形式,应当能够给予学生最大的主动权,去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和选择每次课的学习内容,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去实现体育教学的“育人”目标。由于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学习进度、选择学习点,因而,在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和能力方面得到理性的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运动行为能力和行为态度随着生物价值的改善而同步协调发展。
(三)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导向,构建有利学生个性发展的分组模式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全体性”,体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相对其它学科而言,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差异的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在传统的自然班教学分组形式中,身体能力差的学生得不到有效指导,优等生的运动学习潜力也得不到最大发挥。新的体育教学分组形式,应当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地确定每次课的学习点,并根据本学期各教材规定基本学时数和考核要求,有计划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进度。而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特点发挥导学、导练、导思、导问等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意识得到发挥,身体能力得到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三、结语
有效的体育教学分组形式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新标准的突显特点。新的体育教学分组模式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有效地实现体育教学的“育人”目标。新的体育教学分组模式应创设能有效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主动性,鼓励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当然,体育教学分组只是体育教学措施之一,在体育教学大系统中,它与体育的目标、方法以及评价等是紧密联系的,因此,体育教学分组形式的改革必须与各方面的改革相一致。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分组;研究
体育教学分组形式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课的教学目标而确定的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组织结构方式,它受一定的教学思想、一定的学生和场地器材、以及教学内容制约。合理选择和正确运用教学分组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学分组问题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关密切的关系,因此成了一个牵动体育课程改革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一、现行体育教学分组形式的分析
建国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学校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上延袭了传统的班内分组的组织形式(亦称内部分组),就是按照自然的教学行政班为单位进行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在组织上多半采用分组不轮换和分组轮换两类形式。这种以自然班教学组织的分组形式,由于固定性强,组织比较方便,学生互相比较了解,不受其它条件的限制,因而,长期得到体育教师的传承。随后,新课改的推进出现的全班分组的班外分组形式(亦称外部分组),就是打破原先的自然行政班的界限,根据学生的性别、体质、健康水平、体育基础、专项基础与兴趣等情况,重新分组编班,由两名以上的教师分别进行教学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本质上还是一种先分后合相对固定的准行政班)。这些按性别分组、健康分组、体育基础分组的组织形式由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安排生理负荷,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初中以上学校仍广泛采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尤其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不断涌现出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一主多副”、“一主自选”,包括借鉴日本“小集团”教学经验出现的“小群体”教学组织形式,虽然在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学分组的研究仅仅局限在对教学班的组织范围内,因而,理论研究的深度、广度、完整性或支持性不够,没有形成完善的体育教学的理论体系。总体看来,上述分组形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
(一)重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体育教学分组形式来看,无论是采用分组轮换或分组不轮换的按自然行政班授课形式,还是采用先分后合的合班分组的准行政班授课形式,都是采用相对固定的班级授课形式,为了实现课的教学目标都由体育教师制定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统一的评价标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片面的肯定。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际中,尽管每一位体育教师都不容置疑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但是,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束缚,相对固定的班级、统一的教学内容、进度和要求,难以使每个学生装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意识得到较好发挥,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难以得到体现,体育教学的育人目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自然难以得到有力地贯彻。一项调查资料显示,高达76.5%的学生非常喜爱体育活动,但并非喜欢上体育课,究其原因,“一切都要按老师意愿去做”;“我们想学什么?想怎么学?老师并不清楚”。特别是初三学生的体育课,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体育教学也被深深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由此可见,传统的按班级授课的教学分组形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一定的体现,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性和创造性却名不副实。
(二)重视了学生生理层面的提高,忽视了学生心理层面的改善
建国以来很长时间体育课都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首要目标,我们体育教师则是遵照这一首要目标,去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组织形式。考核的内容70%是反映身体认知为主的技能技巧内容,构成整个考核内容的重头,并将评价目标直接指向学生的生理层面。为了有效地实现“增强体质”的目标,我们的体育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寻求合理、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先后涌现出男女合班分组、健康分组、体能分组、体育基础分组等丰富多彩的教学组织形式,着实为实现“育体”目标引发了一场教改的春潮。这些改革,表面上看增强体质的目标实现了,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育人”不仅仅“育体”,只重视“育体”的体育教学只能培养“生物的人”,真正的“育人”应包含既“育体”又“育心”的“社会人”。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体育教学的育人目标应当是在传承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先进文化知识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体魄,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改变学生的行为方式,这是体育教学分组改革的根本着眼点。
(三)重视了统一要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按行政班内实施的教学分组形式,全体学生按同一步调学习,统一的标准,统一要求,试图把全体学生造就成统一的“产品”,达到“划一化”的要求,而没有把“人”的因素,先天的身体条件和自然素质的差异等考虑其中,由此也带来了考核标准的种种不合理现象。依据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素质教育思想,体育教学的评价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能力的综合发展,除了技能评价外,体育教学还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进步状况、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因素给予必要的关注,使成绩评价与学习过程取得必然联系,形成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起点与结果考查相联系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体育教学分组形式必须有利于这一评价思想的体现。
二、建立新的体育教学分组模式的构想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思考,现行的教学分组形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探求全新的体育教学分组形式,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体育学科领域的具体化研究,对传统的按行政班级授课形式进行必要的继承和摒弃、补充与发展。
(一)以单元目标为基础,构建灵活的分组模式
新的体育教学分组形式应体现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过去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过多,学生样样学,结果是一样也学不会,频繁改变的内容使教学形不成单元,形不成体系,也无法采用有效的教学分组形式。在贯彻新的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小学一般采用复合的小单元,而高中一般则采用单一教材为主的大单元,这些单位的构成是进一步设计多种教学分组的依据。
(二)以身心协调为依据,构建有利学生主体发展的分组模式
前面我们提到的体育教学“育人”目标应当包含既“育体”又“育心”,培养“社会的人”。“育心”目标的实现,就是要能给予学生一个足够的、相对宽松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扬自己的个性特点,实现自身的价值。新的体育教学分组形式,应当能够给予学生最大的主动权,去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和选择每次课的学习内容,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去实现体育教学的“育人”目标。由于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学习进度、选择学习点,因而,在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和能力方面得到理性的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运动行为能力和行为态度随着生物价值的改善而同步协调发展。
(三)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导向,构建有利学生个性发展的分组模式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全体性”,体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相对其它学科而言,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差异的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在传统的自然班教学分组形式中,身体能力差的学生得不到有效指导,优等生的运动学习潜力也得不到最大发挥。新的体育教学分组形式,应当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地确定每次课的学习点,并根据本学期各教材规定基本学时数和考核要求,有计划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进度。而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特点发挥导学、导练、导思、导问等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意识得到发挥,身体能力得到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三、结语
有效的体育教学分组形式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新标准的突显特点。新的体育教学分组模式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有效地实现体育教学的“育人”目标。新的体育教学分组模式应创设能有效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主动性,鼓励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当然,体育教学分组只是体育教学措施之一,在体育教学大系统中,它与体育的目标、方法以及评价等是紧密联系的,因此,体育教学分组形式的改革必须与各方面的改革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