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目前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的现状,应从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活动引领提升素质,打造环境凸显特色,家校联合形成合力等方面入手,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让传统文化教育重新焕发新的光彩和活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传统文化教育;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引领世界文化的高度,高瞻远瞩的提出了文化自信的精辟论断。然而,当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是:学校重视程度明显不足,教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更像老虎吃天,无处下口。为此,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性的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 加强宣传 营造氛围
加强宣传,营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舆论环境。学校要充分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宣传渠道,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引导。学校互联网、电子屏、宣传栏、校园广播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经常性、多角度的展开宣传。另外,可带领广大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古典建筑、名胜古迹等教育场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领略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正确、积极、健康、上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通过教育学习,让学生学做真人。
二、 活动引领 提升素质
学校以“培养健康人、知识人、道德人、文化人,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宗旨,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通过开展形式各异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教育的育人功效。
1. 突出一个主题——高扬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坚持和完善每周一升国(校)旗制度,国旗下的讲话围绕传统文化教育每周确定一个主题。要求主题突出,重点鲜明,一周一议,力避重复。关注文化热点,切合学生实际,严禁网上下载,谈出心得体会。让周一升旗仪式成为对师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大课堂。
2. 狠抓一个教育——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建设良好的校风。以落实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结合学校“行为规范月”,以语言规范、仪表端庄、举止得体、爱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出行等为基本内容,扎实开展师生文明素质大提升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文明意识、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要求学生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通过校园网、校广播站、手机短信互动平台、校宣传栏、电子屏幕,不失时机地对全校师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让传统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以切实提高学生素质。
3. 开展多项活动——以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为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特长、活跃校园文化,可结合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内组织各学科课外活动小组,涉及文化、艺术、学科竞赛等素质和能力培养内容,通过定人、定责、定经费、定地点的方式加以落实。同时,语文、政治、历史各学科教师积极举办学术讲座,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爱好,发展学生特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努力在学生中组织开展导读活动,营造读书氛围,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好读书的习惯,让学生与书本交友,与大师对话,通过大量的优秀作品来净化灵魂、升华人格,把书中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追求。真正做到“让书本成为学生的课堂,让知识浸润学生的心灵,让书香陪伴学生终生”。学校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动、古诗词大赛,让学生将经典诵读作为每日的必修课,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三、 打造环境 凸显特色
优美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位师生,一步一景、步步育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面墙都说话。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看得见的校园文化,主要是指校园环境。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提高审美能力、激发灵感。学校可将校园环境的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想方设法加强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精心创设校园环境,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充分发挥了环境的育人功能。内高标准地悬挂张贴了一批名言警句和名人、伟人画像,让这些警句、名言、名人时刻陪伴着学生,鼓励学生健康成长。
四、 家校联合 形成合力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长态度积极与否直接决定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程度的高低。为此,要不断增强家长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的品行和修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的子女,同时也要鼓励家长支持孩子参与阅读古经、学习民乐、工艺制作等课余活动,不断教给孩子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做人的道理,以达到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的目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传统文化教育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大家付出不懈努力。相信趁着党中央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东风,经过我们大家的不懈努力,传统文化教育之花定会绽放美丽的校园,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作者简介:陈翔,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传统文化教育;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引领世界文化的高度,高瞻远瞩的提出了文化自信的精辟论断。然而,当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是:学校重视程度明显不足,教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更像老虎吃天,无处下口。为此,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性的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 加强宣传 营造氛围
加强宣传,营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舆论环境。学校要充分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宣传渠道,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引导。学校互联网、电子屏、宣传栏、校园广播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经常性、多角度的展开宣传。另外,可带领广大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古典建筑、名胜古迹等教育场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领略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正确、积极、健康、上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通过教育学习,让学生学做真人。
二、 活动引领 提升素质
学校以“培养健康人、知识人、道德人、文化人,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宗旨,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通过开展形式各异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教育的育人功效。
1. 突出一个主题——高扬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坚持和完善每周一升国(校)旗制度,国旗下的讲话围绕传统文化教育每周确定一个主题。要求主题突出,重点鲜明,一周一议,力避重复。关注文化热点,切合学生实际,严禁网上下载,谈出心得体会。让周一升旗仪式成为对师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大课堂。
2. 狠抓一个教育——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建设良好的校风。以落实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结合学校“行为规范月”,以语言规范、仪表端庄、举止得体、爱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出行等为基本内容,扎实开展师生文明素质大提升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文明意识、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要求学生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通过校园网、校广播站、手机短信互动平台、校宣传栏、电子屏幕,不失时机地对全校师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让传统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以切实提高学生素质。
3. 开展多项活动——以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为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特长、活跃校园文化,可结合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内组织各学科课外活动小组,涉及文化、艺术、学科竞赛等素质和能力培养内容,通过定人、定责、定经费、定地点的方式加以落实。同时,语文、政治、历史各学科教师积极举办学术讲座,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爱好,发展学生特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努力在学生中组织开展导读活动,营造读书氛围,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好读书的习惯,让学生与书本交友,与大师对话,通过大量的优秀作品来净化灵魂、升华人格,把书中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追求。真正做到“让书本成为学生的课堂,让知识浸润学生的心灵,让书香陪伴学生终生”。学校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动、古诗词大赛,让学生将经典诵读作为每日的必修课,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三、 打造环境 凸显特色
优美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位师生,一步一景、步步育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面墙都说话。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看得见的校园文化,主要是指校园环境。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提高审美能力、激发灵感。学校可将校园环境的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想方设法加强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精心创设校园环境,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充分发挥了环境的育人功能。内高标准地悬挂张贴了一批名言警句和名人、伟人画像,让这些警句、名言、名人时刻陪伴着学生,鼓励学生健康成长。
四、 家校联合 形成合力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长态度积极与否直接决定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程度的高低。为此,要不断增强家长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的品行和修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的子女,同时也要鼓励家长支持孩子参与阅读古经、学习民乐、工艺制作等课余活动,不断教给孩子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做人的道理,以达到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的目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传统文化教育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大家付出不懈努力。相信趁着党中央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东风,经过我们大家的不懈努力,传统文化教育之花定会绽放美丽的校园,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作者简介:陈翔,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