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动漫出版规模的扩大、市场的扩大、受众群的扩大,动漫出版产业与动漫影视产业正在自发寻找一些契合点,动画会从漫画中寻找创意,漫画也会根据成功的动画作品改编。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动漫出版和动漫影视作品的产业连接将会更加紧密。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版权环境的逐步改善和市场的逐步拓宽,中国动漫出版面临诸多方面的发展路径选择。笔者将在本文中简要地梳理一下中国动漫出版的转型与趋势。
一、中国动漫出版的转型
中国动漫出版行业目前面临着转型,这种转型,有时是源于大势所趋,有时是开明的企业家的战略眼光所致,有时是中国动漫出版人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所得。有的转型是历史必然,不这样就无法生存下去,就要被时代淘汰;有的转型,则是人为选择,它更凸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对未来的预测与把握。对于中国动漫出版的转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体制转型
中国出版机构正在大跨步地从事业体制向企业体制转型,这是在党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方针指引下不断深入开展的一项内部变革。它给动漫出版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原先事业体制出版社旱涝保收的保守思维必须被残酷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出版社的思维从社会效益优先向市场效益优先转变。
这两年,江苏凤凰少儿出版集团、河南报业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等多家出版机构在企业化运作后均推出面向青少年消费者的连载漫画刊物。在事业体制下可以说它们既没有这个动力,也没有这个必要去开发漫画刊物,但是在企业体制下,他们千方百计寻找市场所需。可以说,体制转型在很大意义上促进中国动漫出版业的发展。但体制转型在给中国动漫出版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蕴藏着种种风险与挑战。企业化运作意味着要向市场要效益,然而向市场要效益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漫友文化、知音漫客等私营漫画出版公司是这一领域的先入者,早已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市场培育,拥有了较为成熟的市场经验;而对于从事业型出版机构转型而来的传统出版社来说,对中国动漫出版这块市场可谓并不了解,面临诸多考验。最主要的考验就在于如何在短时间内吸引创作人才和出版人才,如何找到优秀的又符合市场需求的动漫出版创意,如何培育动漫出版市场和打造品牌。
2.媒体转型
出版媒体从传统纸媒向新媒体转型,这不仅是中国出版业所面临的变革,也是世界出版业所面临的变革。对于这种趋势化,如果你被“化”在趋势之中,就有可能搭上顺风车,得到迅速发展的机会;反之则很有可能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
媒体转型并不单单意味着出版媒介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由于媒体转型所带来的出版产品样态的转型以及读者阅读习惯的转型。在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智能移动终端迅速发展的环境下,中国动漫出版从单一的图书杂志样态向多形式、多媒体的混合样态转型,中国动漫出版物的读者阅读习惯由单一的纸媒阅读向电子阅读转型,纸媒逐渐退化为只有收藏价值。
和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的媒体转型不同,我国动漫出版行业的媒体转型是在动漫出版物还没有被全社会广泛认知和喜爱的时候推进的,而日本和美国,它们的转型都是建立在拥有规模庞大的全年龄层漫画受众的基础上进行的变革。一方面,我们可以说跟上了世界的步伐,有点“一步到位”的感觉;另一方面,从文化建设的层面以及动漫出版物的社会认知层面上来看,我们距离西方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中国动漫出版目前的现状可谓是硬件条件高,软件条件低,就好比在双核奔腾系统上只放了Win95一样。与数字媒体时代相匹配的大量优秀作者和作品的涌现状况没有出现,与数字媒体时代相匹配的大量对动漫内容的读者阅读需求也没有形成。这是中国动漫出版媒体转型的最大隐患。
3.市场转型
中国动漫出版的市场也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型。一方面,随着人们版权意识的不断加强,中国动漫出版最被诟病的版权环境正在逐步改善。优酷、土豆、奇艺等几大视频网站对内容的管理更加严格,原先随处可见的盗版内容被删去了。可以预测,网络视频版权环境的越发规范将会逐步渗透到文化产业的其他领域——如动漫出版领域中,因为前者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就是中国媒体上的盗版内容是可以被管理的,中国消费者消费正版文化产品的观念也是可以培养的。
另一方面,中国动漫出版市场还在经历从封闭、初级的国内市场向开放、成熟的国际市场的转型。这种国际市场并不一定是指中国动漫出版产品走出去,而是指一种国际视野,包括走出去以及引进来等各种国际合作项目的市场运作。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转型,实际是从国内的运作思维向国际化的运作思维的转型。
当然,在市场转型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或者说是以往中国动漫出版不规范之处遗留的一些问题。如中国版权市场虽然比以往规范许多,但与国际运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国动漫出版物的分类体系建设、分级制度建设以及销售渠道的相关规范都没能与国际接轨,这就导致很多国际项目在中国的推进举步维艰。
二、中国动漫出版的趋势
中国动漫出版的趋势,有些已经发生了,有些可以预见到,而有些则需要我们根据外国发展的经验以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推测。这里有整个行业层面的宏观趋势,也有企业运作层面的微观趋势,本文受篇幅所限,只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宏观趋势为业者参考。
1.垄断竞争格局有望形成
目前,中国动漫出版的市场格局是比较零散的,即使是先入者也不过涉足十几年时间。随着出版主体的体制转型,将有更多出版社、私营公司涉足这一领域,短时间看自由竞争的情况将加剧。但从中长期看,这种自由竞争必然衍化为垄断竞争,即诞生三五家实力强、产业链完整的大型动漫出版旗舰企业。它们将有望占去中国动漫出版市场的80%的份额。这种垄断竞争格局在日、美、欧三大动漫主要出版地区都有可参考依据。日本动漫出版市场上有小学馆、集英社和讲谈社三大出版社,形成三足鼎立格局;北美动漫出版市场上则有漫威和DC出版社两大垄断巨头;而在欧洲出版市场上,则以卡斯特曼、葛雷纳、达高为首,形成五六家最具影响力的出版企业分庭抗争的局面。
中国动漫出版市场也将朝垄断竞争格局发展,这既是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律所致,也是资源配置的合理需求。中国动漫出版的垄断格局,有可能是按地域来划分的,比如北方、中西部、南方各有一个规模庞大的集团;也有可能是按照企业性质来区分的,比如国企、私企各有两家垄断性动漫出版集团诞生。目前在私企之中,漫友和知音两家公司已经初具规模,拥有形成这种垄断集团的潜质;而在国企方面,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无疑是最主要的候选人。
这里值得进一步指出的还有两点:一是笔者认为中国动漫出版的垄断格局不太可能是按照出版题材和品类来分的,即不太可能只生产成人漫画或者儿童漫画的企业最终成为垄断巨头,而一定是极大化地扩充自己的产品题材和产品线的企业才能最终胜出。这不仅是因为外国没有这方面的先例,而且也不符合资源垄断与渠道垄断后企业自发的内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国内所有动漫出版企业,即使是具有一定市场垄断地位、具备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也都还只是具有垄断的初始模型,距离真正的垄断还差得很远。二是笔者认为中国动漫出版企业与外国合作成立的公司,不太可能成为垄断巨头,这种合作模式用在某个具体项目或某个具体产品的经营上还比较适合,但一旦有了垄断利益,就容易引发各种内耗,容易导致分家不欢而散的局面。所以笔者也要提醒正在或者计划推进中外合作的国内动漫企业,要特别注意这个潜在风险。
2.数字化革命深入推进
媒体变革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它不仅是中国动漫出版转型的既成事实,而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代表着一种趋势。新媒体的实质是数字化革命,在未来世界中一切实体皆可虚拟化、一切信息都要数字化。
没有人会质疑这一趋势的发生,但目前的最大问题是,很少有人明确地知道自己应该在这样一个趋势中做什么?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最典型的举措:建立版权库。它的思维逻辑是,尽可能地把所有数字化的动漫出版产品放到自己的库中,依靠大而全的数据量,来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激发各种盈利模式的诞生。但笔者认为这种库的概念,在数字化革命中其实代表着一个错误的方向。且不说究竟是否能够建立这样一个大而全的数据库,即使建立成功,它是否能顺利激发起后续的各种盈利模式,这是相当存疑的一件事。外国出版企业很少建立这样的数据库,它们大多只是针对本企业的产品进行版权库的建立,抑或是针对业界建立可供查询的有价值的资料库,很少针对消费者建立这样的库。数字化时代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内容的多元化、消费方式的自由化,而库的初衷则是让大家都到自己这里来消费,这和数字化时代的精神是一种根本上的背离,它很难获得大众的认可,从而也就很难有所期望的后续盈利模式的诞生,而这样一个库的前期建设成本往往是相当高的。
这里,笔者更希望提出的一个思维逻辑是,努力观察数字化时代人们的需求在哪里,然后根据这种需求去创造自己的产品。事实上,只有那些原创能力不强的企业才会去考虑创建版权库,真正有原创能力的企业是不会动这个脑筋的。美国人在这方面有很多的尝试,比如“动态漫画”的产生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近几年,一种介乎于漫画与动画之间形式的新媒体产品在北美很流行,被称为“动态漫画”。它们仍然包含一格格的漫画,但是读者在观看时能听到背景音乐,画面上也有简单的人物动作。我们虽不能说它一定将会取代现有的漫画形式,甚至不能说读者已经完全熟悉并接受这种新的媒体产品,但我们应该肯定的是它诞生的动机,企业想到观众看漫画时如果能有一些简单的动感会不会更愿意接受这个需求,随后便加以实践。这是数字化时代一个主要的商业逻辑,因为数字化孕育着无限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需要人们去创造和挖掘的。苹果公司的成功就源于这种创造用户需求的能力,它的iTunes频道也是一个产品库,但它是先建立了消费的需求,而后由用户自发地去创建这个库。回到中国动漫出版的实践中来,如果我们只把目光集中于建立这种版权库、数据库,却无法创造用户对这种库的消费需求的话,那这种库只能沦为一个摆设。
3.动漫出版与动漫影视作品的产业连接更加紧密
动漫出版和动漫影视作品两项产业之间应该有紧密的联系,这虽然在动漫产业先进的国家和地区早已被作为一种成功的模式被验证,但在中国却一直没有形成固定的机制。动漫出版作为动漫影视作品的先导行业,至少有两个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动漫出版的成本是相对低廉的,即无论是纸媒漫画还是新媒体漫画,其制作成本都远远低于商业动画片的拍摄成本;第二,动漫出版的创意容量也远远大于动漫影视作品的创意容量,即出版产品可以先期检验一个故事、一个形象的受众认可度,而动漫出版的门槛相比动漫影视作品要低很多,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它甚至可以是无限大的。然而动漫出版产品这种低成本的创意检验平台作用在中国发挥得不明显。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应该看到,中国的动画企业从一开始就比漫画企业要强势,无论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还是中央电视台动画部,动画企业已经熟悉的运作方式都是自行研发创意、自行酝酿剧本、自行拍摄影片,很少想到从漫画作品中借用剧情和创意。一方面,中国故事漫画产业从未比动画产业发达,漫画产业无法为动画提供创意;另一方面,中国动漫产业整体的起步时间较晚,对于互为相生关系的动画产业与漫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得不是特别透彻,对于版权及其运作方式也并不熟悉,这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从漫画到动画的改编。此外,中国动画与中国漫画(出版)行业的政府管理部门也不相同,这或许也是两个行业之间迟迟无法嫁接起桥梁的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原因。
随着动漫出版规模的扩大、市场的扩大、受众群的扩大,动漫出版产业与动漫影视产业正在自发寻找一些契合点,动画会从漫画中寻找创意,漫画也会根据成功的动画作品改编。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动漫出版和动漫影视作品的产业连接将会更加紧密。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版权环境的逐步改善和市场的逐步拓宽,中国动漫出版面临诸多方面的发展路径选择。笔者将在本文中简要地梳理一下中国动漫出版的转型与趋势。
一、中国动漫出版的转型
中国动漫出版行业目前面临着转型,这种转型,有时是源于大势所趋,有时是开明的企业家的战略眼光所致,有时是中国动漫出版人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所得。有的转型是历史必然,不这样就无法生存下去,就要被时代淘汰;有的转型,则是人为选择,它更凸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对未来的预测与把握。对于中国动漫出版的转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体制转型
中国出版机构正在大跨步地从事业体制向企业体制转型,这是在党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方针指引下不断深入开展的一项内部变革。它给动漫出版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原先事业体制出版社旱涝保收的保守思维必须被残酷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出版社的思维从社会效益优先向市场效益优先转变。
这两年,江苏凤凰少儿出版集团、河南报业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等多家出版机构在企业化运作后均推出面向青少年消费者的连载漫画刊物。在事业体制下可以说它们既没有这个动力,也没有这个必要去开发漫画刊物,但是在企业体制下,他们千方百计寻找市场所需。可以说,体制转型在很大意义上促进中国动漫出版业的发展。但体制转型在给中国动漫出版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蕴藏着种种风险与挑战。企业化运作意味着要向市场要效益,然而向市场要效益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漫友文化、知音漫客等私营漫画出版公司是这一领域的先入者,早已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市场培育,拥有了较为成熟的市场经验;而对于从事业型出版机构转型而来的传统出版社来说,对中国动漫出版这块市场可谓并不了解,面临诸多考验。最主要的考验就在于如何在短时间内吸引创作人才和出版人才,如何找到优秀的又符合市场需求的动漫出版创意,如何培育动漫出版市场和打造品牌。
2.媒体转型
出版媒体从传统纸媒向新媒体转型,这不仅是中国出版业所面临的变革,也是世界出版业所面临的变革。对于这种趋势化,如果你被“化”在趋势之中,就有可能搭上顺风车,得到迅速发展的机会;反之则很有可能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
媒体转型并不单单意味着出版媒介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由于媒体转型所带来的出版产品样态的转型以及读者阅读习惯的转型。在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智能移动终端迅速发展的环境下,中国动漫出版从单一的图书杂志样态向多形式、多媒体的混合样态转型,中国动漫出版物的读者阅读习惯由单一的纸媒阅读向电子阅读转型,纸媒逐渐退化为只有收藏价值。
和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的媒体转型不同,我国动漫出版行业的媒体转型是在动漫出版物还没有被全社会广泛认知和喜爱的时候推进的,而日本和美国,它们的转型都是建立在拥有规模庞大的全年龄层漫画受众的基础上进行的变革。一方面,我们可以说跟上了世界的步伐,有点“一步到位”的感觉;另一方面,从文化建设的层面以及动漫出版物的社会认知层面上来看,我们距离西方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中国动漫出版目前的现状可谓是硬件条件高,软件条件低,就好比在双核奔腾系统上只放了Win95一样。与数字媒体时代相匹配的大量优秀作者和作品的涌现状况没有出现,与数字媒体时代相匹配的大量对动漫内容的读者阅读需求也没有形成。这是中国动漫出版媒体转型的最大隐患。
3.市场转型
中国动漫出版的市场也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型。一方面,随着人们版权意识的不断加强,中国动漫出版最被诟病的版权环境正在逐步改善。优酷、土豆、奇艺等几大视频网站对内容的管理更加严格,原先随处可见的盗版内容被删去了。可以预测,网络视频版权环境的越发规范将会逐步渗透到文化产业的其他领域——如动漫出版领域中,因为前者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就是中国媒体上的盗版内容是可以被管理的,中国消费者消费正版文化产品的观念也是可以培养的。
另一方面,中国动漫出版市场还在经历从封闭、初级的国内市场向开放、成熟的国际市场的转型。这种国际市场并不一定是指中国动漫出版产品走出去,而是指一种国际视野,包括走出去以及引进来等各种国际合作项目的市场运作。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转型,实际是从国内的运作思维向国际化的运作思维的转型。
当然,在市场转型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或者说是以往中国动漫出版不规范之处遗留的一些问题。如中国版权市场虽然比以往规范许多,但与国际运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国动漫出版物的分类体系建设、分级制度建设以及销售渠道的相关规范都没能与国际接轨,这就导致很多国际项目在中国的推进举步维艰。
二、中国动漫出版的趋势
中国动漫出版的趋势,有些已经发生了,有些可以预见到,而有些则需要我们根据外国发展的经验以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推测。这里有整个行业层面的宏观趋势,也有企业运作层面的微观趋势,本文受篇幅所限,只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宏观趋势为业者参考。
1.垄断竞争格局有望形成
目前,中国动漫出版的市场格局是比较零散的,即使是先入者也不过涉足十几年时间。随着出版主体的体制转型,将有更多出版社、私营公司涉足这一领域,短时间看自由竞争的情况将加剧。但从中长期看,这种自由竞争必然衍化为垄断竞争,即诞生三五家实力强、产业链完整的大型动漫出版旗舰企业。它们将有望占去中国动漫出版市场的80%的份额。这种垄断竞争格局在日、美、欧三大动漫主要出版地区都有可参考依据。日本动漫出版市场上有小学馆、集英社和讲谈社三大出版社,形成三足鼎立格局;北美动漫出版市场上则有漫威和DC出版社两大垄断巨头;而在欧洲出版市场上,则以卡斯特曼、葛雷纳、达高为首,形成五六家最具影响力的出版企业分庭抗争的局面。
中国动漫出版市场也将朝垄断竞争格局发展,这既是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律所致,也是资源配置的合理需求。中国动漫出版的垄断格局,有可能是按地域来划分的,比如北方、中西部、南方各有一个规模庞大的集团;也有可能是按照企业性质来区分的,比如国企、私企各有两家垄断性动漫出版集团诞生。目前在私企之中,漫友和知音两家公司已经初具规模,拥有形成这种垄断集团的潜质;而在国企方面,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无疑是最主要的候选人。
这里值得进一步指出的还有两点:一是笔者认为中国动漫出版的垄断格局不太可能是按照出版题材和品类来分的,即不太可能只生产成人漫画或者儿童漫画的企业最终成为垄断巨头,而一定是极大化地扩充自己的产品题材和产品线的企业才能最终胜出。这不仅是因为外国没有这方面的先例,而且也不符合资源垄断与渠道垄断后企业自发的内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国内所有动漫出版企业,即使是具有一定市场垄断地位、具备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也都还只是具有垄断的初始模型,距离真正的垄断还差得很远。二是笔者认为中国动漫出版企业与外国合作成立的公司,不太可能成为垄断巨头,这种合作模式用在某个具体项目或某个具体产品的经营上还比较适合,但一旦有了垄断利益,就容易引发各种内耗,容易导致分家不欢而散的局面。所以笔者也要提醒正在或者计划推进中外合作的国内动漫企业,要特别注意这个潜在风险。
2.数字化革命深入推进
媒体变革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它不仅是中国动漫出版转型的既成事实,而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代表着一种趋势。新媒体的实质是数字化革命,在未来世界中一切实体皆可虚拟化、一切信息都要数字化。
没有人会质疑这一趋势的发生,但目前的最大问题是,很少有人明确地知道自己应该在这样一个趋势中做什么?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最典型的举措:建立版权库。它的思维逻辑是,尽可能地把所有数字化的动漫出版产品放到自己的库中,依靠大而全的数据量,来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激发各种盈利模式的诞生。但笔者认为这种库的概念,在数字化革命中其实代表着一个错误的方向。且不说究竟是否能够建立这样一个大而全的数据库,即使建立成功,它是否能顺利激发起后续的各种盈利模式,这是相当存疑的一件事。外国出版企业很少建立这样的数据库,它们大多只是针对本企业的产品进行版权库的建立,抑或是针对业界建立可供查询的有价值的资料库,很少针对消费者建立这样的库。数字化时代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内容的多元化、消费方式的自由化,而库的初衷则是让大家都到自己这里来消费,这和数字化时代的精神是一种根本上的背离,它很难获得大众的认可,从而也就很难有所期望的后续盈利模式的诞生,而这样一个库的前期建设成本往往是相当高的。
这里,笔者更希望提出的一个思维逻辑是,努力观察数字化时代人们的需求在哪里,然后根据这种需求去创造自己的产品。事实上,只有那些原创能力不强的企业才会去考虑创建版权库,真正有原创能力的企业是不会动这个脑筋的。美国人在这方面有很多的尝试,比如“动态漫画”的产生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近几年,一种介乎于漫画与动画之间形式的新媒体产品在北美很流行,被称为“动态漫画”。它们仍然包含一格格的漫画,但是读者在观看时能听到背景音乐,画面上也有简单的人物动作。我们虽不能说它一定将会取代现有的漫画形式,甚至不能说读者已经完全熟悉并接受这种新的媒体产品,但我们应该肯定的是它诞生的动机,企业想到观众看漫画时如果能有一些简单的动感会不会更愿意接受这个需求,随后便加以实践。这是数字化时代一个主要的商业逻辑,因为数字化孕育着无限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需要人们去创造和挖掘的。苹果公司的成功就源于这种创造用户需求的能力,它的iTunes频道也是一个产品库,但它是先建立了消费的需求,而后由用户自发地去创建这个库。回到中国动漫出版的实践中来,如果我们只把目光集中于建立这种版权库、数据库,却无法创造用户对这种库的消费需求的话,那这种库只能沦为一个摆设。
3.动漫出版与动漫影视作品的产业连接更加紧密
动漫出版和动漫影视作品两项产业之间应该有紧密的联系,这虽然在动漫产业先进的国家和地区早已被作为一种成功的模式被验证,但在中国却一直没有形成固定的机制。动漫出版作为动漫影视作品的先导行业,至少有两个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动漫出版的成本是相对低廉的,即无论是纸媒漫画还是新媒体漫画,其制作成本都远远低于商业动画片的拍摄成本;第二,动漫出版的创意容量也远远大于动漫影视作品的创意容量,即出版产品可以先期检验一个故事、一个形象的受众认可度,而动漫出版的门槛相比动漫影视作品要低很多,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它甚至可以是无限大的。然而动漫出版产品这种低成本的创意检验平台作用在中国发挥得不明显。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应该看到,中国的动画企业从一开始就比漫画企业要强势,无论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还是中央电视台动画部,动画企业已经熟悉的运作方式都是自行研发创意、自行酝酿剧本、自行拍摄影片,很少想到从漫画作品中借用剧情和创意。一方面,中国故事漫画产业从未比动画产业发达,漫画产业无法为动画提供创意;另一方面,中国动漫产业整体的起步时间较晚,对于互为相生关系的动画产业与漫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得不是特别透彻,对于版权及其运作方式也并不熟悉,这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从漫画到动画的改编。此外,中国动画与中国漫画(出版)行业的政府管理部门也不相同,这或许也是两个行业之间迟迟无法嫁接起桥梁的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原因。
随着动漫出版规模的扩大、市场的扩大、受众群的扩大,动漫出版产业与动漫影视产业正在自发寻找一些契合点,动画会从漫画中寻找创意,漫画也会根据成功的动画作品改编。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动漫出版和动漫影视作品的产业连接将会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