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末年在西方科技与军事的冲击下,一些本来要沿前辈读经应科举的书生,选择学习军事的职业之路,最后成了满清王室的掘墓人。蔡锷将军便是如此。
蔡锷出生在湖南宝庆府的一个贫穷家庭,父亲是一个裁缝,母亲是一个孤儿,这样的家庭,如果没有特殊的机遇,再聪明也很难有出头之日。蔡锷能从偏僻山区的贫穷家庭成长为护国大将军,与早年其两位恩师的鼎力相助分不开。
蔡锷第一位恩师是当地秀才刘辉阁。蔡锷幼时即显露出天资聪颖、有胆有识,秀才刘辉阁认为此儿非池中物,在蔡4岁时,将侄女刘侠贞许配给蔡锷——刘是蔡的原配夫人。蔡6岁时,刘资助蔡锷在自己开办的私塾开蒙读书,亲自督导课业。
蔡的第二位恩师是邵阳赫赫有名的维新派人士樊锥。樊锥自幼好学,15岁时,他遍访城邑藏书,“悉读之”。戊戌变法前,出面组织强学会邵阳分会,并上书湖南巡抚陈宝箴,倡议变法维新。蔡锷12岁考中秀才,入县学。樊锥“一见奇之,携而授之读,衣之食之”。蔡锷跟着樊锥,通习周秦诸子之学,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功底。
樊锥后来因在宝庆倡导变法,为地方的劣绅所不容,不得不带着蔡锷去了长沙,入时务学堂。戊戌变法失败后,蔡锷和樊锥先后逃亡日本。可以说,此时,两人已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樊锥年长蔡锷10岁,当两人离开故乡浪迹天涯时,或许是年纪大了,或许是性格的原因,樊锥过得很不如意,而蔡锷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光绪三十年(1904)初,蔡锷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国。先后应聘任江西随军学堂监督、湖南教练处帮办、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广西测绘学堂堂长、陆军小学总办等职。年轻蔡锷,英俊潇洒,威风凛凛,正在广西陆军小学就读的少年李宗仁对蔡锷“敬若神明”。而樊锥的生活状况近似于落魄,于公于私,蔡锷觉得应该帮助老师,于是礼聘樊锥来到桂林的广西陆军小学担任教习。
蔡锷当时的行为合乎中国传统道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樊锥曾经是他的人生启蒙者。可是他忘记了,一个人角色转换是不容易的。他受业于樊锥门下时,才是个12岁的少年,自然对老师言听计从,亦步亦趋,而今他成了校长,而恩师则成了他手下的教师,关系是很难处,何况樊锥又是那样狂傲的个性。
果然,据石建勋《樊锥传略》所载:“暮年,(锷)以桂抚林绍年中丞电聘赴桂林,设干部小学暨陆军小学,电邀君(即樊锥)往任讲席。与锷言事不合,暴怒,呕血数斗。既而为书投桂抚张鸣岐,终不遇,病亟以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冬返籍,丙午春二月卒,年甫三十有五。”
究竟在哪些方面樊锥与蔡锷意见不合?我没有找到详细的记载,但揣度以人情,樊锥恐怕没有完成从蔡锷恩师到蔡锷下属的角色转变,还以为蔡锷是当年跟着自己读书的宝庆伢崽,对陆军小学的事务可能多有干涉;而于蔡锷而言,他性格坚毅,办事果断,年纪轻轻就掌管一所新式军校,必须有校长的权威,不能迁就一位“教习”的意见——哪怕曾是自己恩师,否则就等于自己上面还有一个“太上皇”,这校务怎么可能正常运转呢?
这位樊锥也是性格过于狷急了,以为当年的学生翅膀硬了,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自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竟然气得吐血。不得不回宝庆老家治病,最后英年早逝——他学生蔡锷也是如此,但蔡锷在短暂的一生中干了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我以为樊锥恐怕至死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蔡锷闹翻了后,又上书广西巡抚张鸣岐,希望直接找校长蔡锷的上司,以获得重用。这样的人,巡抚老爷不敢用也是自然之理。
百余年后,我们再来分析此事,师生二人,没有谁应该受到责备。樊锥尽管是变法的鼓吹者,但他毕竟是旧式读书人出身,坚持“师道尊严”并不为过;而蔡锷呢,作为一校之长,当然不能由一位教师左右自己的意见,这是起码的职场规则。当旧道德遇到了新的职场规则,于是发生了这样的悲剧。我以为这样的悲剧,是个人的性格和大时代聚合于一起而成的,并无损于蔡锷将军历史上的光辉形象。
蔡锷出生在湖南宝庆府的一个贫穷家庭,父亲是一个裁缝,母亲是一个孤儿,这样的家庭,如果没有特殊的机遇,再聪明也很难有出头之日。蔡锷能从偏僻山区的贫穷家庭成长为护国大将军,与早年其两位恩师的鼎力相助分不开。
蔡锷第一位恩师是当地秀才刘辉阁。蔡锷幼时即显露出天资聪颖、有胆有识,秀才刘辉阁认为此儿非池中物,在蔡4岁时,将侄女刘侠贞许配给蔡锷——刘是蔡的原配夫人。蔡6岁时,刘资助蔡锷在自己开办的私塾开蒙读书,亲自督导课业。
蔡的第二位恩师是邵阳赫赫有名的维新派人士樊锥。樊锥自幼好学,15岁时,他遍访城邑藏书,“悉读之”。戊戌变法前,出面组织强学会邵阳分会,并上书湖南巡抚陈宝箴,倡议变法维新。蔡锷12岁考中秀才,入县学。樊锥“一见奇之,携而授之读,衣之食之”。蔡锷跟着樊锥,通习周秦诸子之学,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功底。
樊锥后来因在宝庆倡导变法,为地方的劣绅所不容,不得不带着蔡锷去了长沙,入时务学堂。戊戌变法失败后,蔡锷和樊锥先后逃亡日本。可以说,此时,两人已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樊锥年长蔡锷10岁,当两人离开故乡浪迹天涯时,或许是年纪大了,或许是性格的原因,樊锥过得很不如意,而蔡锷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光绪三十年(1904)初,蔡锷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国。先后应聘任江西随军学堂监督、湖南教练处帮办、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广西测绘学堂堂长、陆军小学总办等职。年轻蔡锷,英俊潇洒,威风凛凛,正在广西陆军小学就读的少年李宗仁对蔡锷“敬若神明”。而樊锥的生活状况近似于落魄,于公于私,蔡锷觉得应该帮助老师,于是礼聘樊锥来到桂林的广西陆军小学担任教习。
蔡锷当时的行为合乎中国传统道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樊锥曾经是他的人生启蒙者。可是他忘记了,一个人角色转换是不容易的。他受业于樊锥门下时,才是个12岁的少年,自然对老师言听计从,亦步亦趋,而今他成了校长,而恩师则成了他手下的教师,关系是很难处,何况樊锥又是那样狂傲的个性。
果然,据石建勋《樊锥传略》所载:“暮年,(锷)以桂抚林绍年中丞电聘赴桂林,设干部小学暨陆军小学,电邀君(即樊锥)往任讲席。与锷言事不合,暴怒,呕血数斗。既而为书投桂抚张鸣岐,终不遇,病亟以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冬返籍,丙午春二月卒,年甫三十有五。”
究竟在哪些方面樊锥与蔡锷意见不合?我没有找到详细的记载,但揣度以人情,樊锥恐怕没有完成从蔡锷恩师到蔡锷下属的角色转变,还以为蔡锷是当年跟着自己读书的宝庆伢崽,对陆军小学的事务可能多有干涉;而于蔡锷而言,他性格坚毅,办事果断,年纪轻轻就掌管一所新式军校,必须有校长的权威,不能迁就一位“教习”的意见——哪怕曾是自己恩师,否则就等于自己上面还有一个“太上皇”,这校务怎么可能正常运转呢?
这位樊锥也是性格过于狷急了,以为当年的学生翅膀硬了,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自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竟然气得吐血。不得不回宝庆老家治病,最后英年早逝——他学生蔡锷也是如此,但蔡锷在短暂的一生中干了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我以为樊锥恐怕至死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蔡锷闹翻了后,又上书广西巡抚张鸣岐,希望直接找校长蔡锷的上司,以获得重用。这样的人,巡抚老爷不敢用也是自然之理。
百余年后,我们再来分析此事,师生二人,没有谁应该受到责备。樊锥尽管是变法的鼓吹者,但他毕竟是旧式读书人出身,坚持“师道尊严”并不为过;而蔡锷呢,作为一校之长,当然不能由一位教师左右自己的意见,这是起码的职场规则。当旧道德遇到了新的职场规则,于是发生了这样的悲剧。我以为这样的悲剧,是个人的性格和大时代聚合于一起而成的,并无损于蔡锷将军历史上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