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龙家桓作为广西版画艺术家,对于广西版画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现阶段研究龙家桓的版画较少,本文从龙家桓的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入手分析龙家桓在20世纪下半叶所做出的成就,同时对于了解广西版画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版画研究;龙家桓;民族性
1 龙家桓的创作背景
在鲁迅的倡导下,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在上海兴起。版画运动与中国革命运动息息相关,在20世纪30年代,在共产党领导下,版画艺术家用木刻作品来宣传革命思想。抗日战争时期,新兴版画多为社会现实,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劳苦生活,常常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在战争时期,版画作为斗争工具,对于民族救亡和宣扬民主思想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版画吸收当地民间美术的特点,形成具有中国作风和气派的新风格。新兴版画是在版画家用刀和笔等工具在不同材料的版面进行刻画的创作形式,可分为凹版和凸版,凹版如石版画、木版画,凸版如木版画、麻胶版画。抗日战争时期,版画受西画的影响,艺术上显得比较粗糙幼稚,但在内容上心系人民群众,表达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崇高祈愿。战争爆发后,延安、重庆、长沙、桂林、广州等地成为新兴版画创作地区,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版画在广西、桂林等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陈烟桥、阳太阳、黄独峰等人响应国家政策来到广西投身艺术教育中,使得广西美术得到了发展。龙家桓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进入广西艺术学院学习版画,1963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版画专业。龙家桓师从陈烟桥先生,经过系统的版画学习,创作出大量版画作品。如水印木刻《妈妈的心愿》、《启蒙》、《金秋时分》、《苹果熟了》、《半个月亮爬上来》、《故乡的河—漓江》等多次参加全国或省展并获奖。龙家桓深受陈烟桥老师影响,将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时代相结合,表现不同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龙家桓擅长水印版画,他的作品大多以水印版画的形式呈现。他的版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他的版画作品在在至今的绘画创作中仍有许多值得创作者学习和借鉴。
2 龙家桓的艺术创作
在龙家桓的版画艺术中,其作品风格演变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是从19世纪50至60年代,这个时期他大量从现实生活和中国新兴木刻艺术中吸取营养,以及深受木刻家陈烟桥的影响,他坚持为党和人民现实生活进行木刻创作,创作视野开阔,内容丰富。他创作了黑白木刻《启蒙》、套色木刻《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等作品,这些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党的赞颂之情。在后期,从19世纪80年代到至今,他开始着力于少数民族刻画,创作一系列少数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作品,《快乐的卓玛》《漓江风光》《大草原上》《侗寨风雨桥》等作品。《金秋时分》画面中的农民形象强烈地折射出质朴、普良、勤劳、奉献的人格精神。其农村生活场景、自然景物直接吸收了现实生活中的景物,显得那样熟悉,生动,农民形象以及农村景象充满了人文情怀,散发着泥土的芬香。其艺术形象震撼人们的心灵。
龙家桓画水彩,也画油画,更多的还是他的版画创作。他的版画作品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国家大好河山,赞美共产党的作品,如《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金秋时节》《雄伟的布达拉宫》《江南山水》《塞外柿红》《大漠驼铃声》等等,他创作的另一类版画是表现中国不同民族的人民特点,具有抒情趣味的作品,如《快乐的卓玛》《纳西跳月》《芦笙舞》《唱山歌》《金达莱花》《瑶家的花裙》《牧鹅苗女》等等。他的作品以水印版画居多,套色木刻次之。艺术家根据题材及表现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他的版画作品给观众展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族特色,反映了时代精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以刻画不同民族人物形象为主,以水印版画为语言,有意识的对不同民族人物作了形象化的处理,作品装饰性较强并且展现中国少数民族的不同风采风貌。
2.1 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版画作品
龙家桓在创作中始终坚持以写实主义为主,适当将人物环境进行了夸张处理。在《金秋时节》和《大漠驼铃声》中,两幅作品都采用全景式构图,虽然采用不同的形式,但用黄色作为画面的主色彩,使画面波澜壮阔且有新意。《金秋时节》采用套色木刻的形式,有意识的将人物与环境进行对比突出金秋时分人民群众硕果累累。线条流畅自然,通过空旷的田野衬托出前景中画面农民背着巨大的篓筐,既表现农民劳作的艰辛,又透露出秋日满满收获。他对于发展和推进套色木刻的写实深度上有着极大的开拓和创造。而《大漠驼铃声》采用水印木刻的形式,以强烈的光影对比,简洁明快的刀法,刻画一组旅人穿越沙漠的场景。通过旅客与骆驼的背影衬托出空旷辽阔的沙漠,从而表达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写实并带有装饰性的语言是龙家桓版画独有的特点和审美意趣。
2.2 表现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点的人物形象
龙家桓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观,以严谨的写实技巧、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真诚细腻的艺术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少数民族形象和性格。地区特征和时代精神是贯穿于龙家桓作品的主題,他的作品总是描绘少数民族的人物形象,作品丰富并且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画面色彩丰富,气氛轻快愉悦,注满了画家爱国爱民的情感。
《快乐的卓玛》描绘的是藏族卓玛欢快的跳舞的场景,试图通过卓玛和自然风光的描绘揭示自然与人性的统一,画面色调和谐统一,画面中高原深处的宁寂气氛和单纯凝有松鼠练的色彩显示出一种和谐永恒的精神,使人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律动与内在张力。《金达莱花》同样采用的是水印木刻的形式,主题相似。画面右下角松鼠与朝鲜族族人和谐共舞,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而《瑶家的花裙》色彩丰富,层次分明,表现的是瑶族姑娘生活的场景,画中人物,边哄孩子边做衣,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画面通过不同的静物表现复杂的场景,人物形象生动饱满,襁褓里的孩子也刻画的栩栩如生,憨态可掬,画面充满着温馨与幸福。袁庆禄的创作推进了的水印木刻的发展,通过不同刀法展现了不同物体质感的丰富变化,特别是罐子的处理极为细腻,富于变化的圆口刀侧削法,表现出瑶族独特的风土人情。 3 龙家桓的艺术特色
龙家桓之所以在版画上有所建树,我认为,一是因为他绘画的多样性,擅长素描、水彩、版画、油画。第二方面是他坚持不懈的努力练习,在版画发展相对迟缓的时候,他仍然从事版画创作展现民族特色与风情,执着地拿起刻刀努力创作,积极进取,实属难能可贵。第三方面是他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善于吸收、不断进取,在积极发扬发扬革命传统的同时依据自我修养与爱好去突破、创新,。第四方面是他的激情,龙家桓的作品反映着对生活的激情、对表现人物的感观,微情洋溢,刀笔方能传神复,色彩单纯凝练。正如龍家桓自己所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跟着党走,听国家的话”,正是由于此,他顺应时代的潮流坚持版画创作,将民族艺术元素和时代个性结合,以民族性、地域性为基础,逐渐扩充和丰富民族美术适应时代发展。
3.1 民族地域性
“越是地方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美术源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艺术家必然生活一定的地域环境中,其生活经验和经历是创作的不竭源泉。这源泉,正是特定的地域环境下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正是由于龙家桓居住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受多种民族文化的影响。如他创作的《侗族风雨桥》描绘的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果,再如他创作的《京族小岛》《黎族小姑娘》《佤族篝火》等等。多样的民族构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使他的艺术呈现出多元性、民族性和鲜明的地域性特色。
3.2 时代性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既要体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也要注意与时代相结合,与时俱进,积极创新。龙家桓先生提到“怎样走现代化道路”是目前版画的应该考虑的问题,在发扬革命传统的基础上,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生活相结合。版画与人民群众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表现“民族艺术”的方式上也发生这重大变化。在19世纪50至60年代,龙家桓的艺术是具有时代性的,在那个时代,他从人民生活中汲取营养,与时代紧密结合。作品《启蒙》正是其代表,描绘了正在接受启蒙学习的小女孩,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学习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热情。作品符合时代主题,顺应时代潮流。
4 小结
版画作品是要给观者以享受,不是无病呻吟的空壳状态。创作的作品要有文化背景作为依托,在技法上主张精湛细致、奔放豪迈或情深意切,在内涵上应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龙家桓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文化的同时大胆创新的精神是我们当代人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对当下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和人们普遍情感的关注与表达,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一个很好的创作思路。在研究版画形式表现技巧的同时更要赋予作品深刻的精神内涵,得其骨还要做到“气韵生动”。
在龙家桓的版画艺术中,他总是那样安静地用自己的创作美学去展现现实生活和梦幻生活的情景,巧妙利用古典与现代的处理方式,从而达到感受生活与启迪心灵的特征,展现了一种可视的精神力量。如他轰轰烈烈地创作各民族文化艺术,表明他的生活态度和艺术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也表明他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民族真挚的感情。
作者简介:徐珂,女,河南南阳人,研究生,广西艺术学院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史学理论研究。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关键词:版画研究;龙家桓;民族性
1 龙家桓的创作背景
在鲁迅的倡导下,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在上海兴起。版画运动与中国革命运动息息相关,在20世纪30年代,在共产党领导下,版画艺术家用木刻作品来宣传革命思想。抗日战争时期,新兴版画多为社会现实,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劳苦生活,常常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在战争时期,版画作为斗争工具,对于民族救亡和宣扬民主思想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版画吸收当地民间美术的特点,形成具有中国作风和气派的新风格。新兴版画是在版画家用刀和笔等工具在不同材料的版面进行刻画的创作形式,可分为凹版和凸版,凹版如石版画、木版画,凸版如木版画、麻胶版画。抗日战争时期,版画受西画的影响,艺术上显得比较粗糙幼稚,但在内容上心系人民群众,表达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崇高祈愿。战争爆发后,延安、重庆、长沙、桂林、广州等地成为新兴版画创作地区,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版画在广西、桂林等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陈烟桥、阳太阳、黄独峰等人响应国家政策来到广西投身艺术教育中,使得广西美术得到了发展。龙家桓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进入广西艺术学院学习版画,1963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版画专业。龙家桓师从陈烟桥先生,经过系统的版画学习,创作出大量版画作品。如水印木刻《妈妈的心愿》、《启蒙》、《金秋时分》、《苹果熟了》、《半个月亮爬上来》、《故乡的河—漓江》等多次参加全国或省展并获奖。龙家桓深受陈烟桥老师影响,将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时代相结合,表现不同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龙家桓擅长水印版画,他的作品大多以水印版画的形式呈现。他的版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他的版画作品在在至今的绘画创作中仍有许多值得创作者学习和借鉴。
2 龙家桓的艺术创作
在龙家桓的版画艺术中,其作品风格演变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是从19世纪50至60年代,这个时期他大量从现实生活和中国新兴木刻艺术中吸取营养,以及深受木刻家陈烟桥的影响,他坚持为党和人民现实生活进行木刻创作,创作视野开阔,内容丰富。他创作了黑白木刻《启蒙》、套色木刻《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等作品,这些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党的赞颂之情。在后期,从19世纪80年代到至今,他开始着力于少数民族刻画,创作一系列少数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作品,《快乐的卓玛》《漓江风光》《大草原上》《侗寨风雨桥》等作品。《金秋时分》画面中的农民形象强烈地折射出质朴、普良、勤劳、奉献的人格精神。其农村生活场景、自然景物直接吸收了现实生活中的景物,显得那样熟悉,生动,农民形象以及农村景象充满了人文情怀,散发着泥土的芬香。其艺术形象震撼人们的心灵。
龙家桓画水彩,也画油画,更多的还是他的版画创作。他的版画作品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国家大好河山,赞美共产党的作品,如《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金秋时节》《雄伟的布达拉宫》《江南山水》《塞外柿红》《大漠驼铃声》等等,他创作的另一类版画是表现中国不同民族的人民特点,具有抒情趣味的作品,如《快乐的卓玛》《纳西跳月》《芦笙舞》《唱山歌》《金达莱花》《瑶家的花裙》《牧鹅苗女》等等。他的作品以水印版画居多,套色木刻次之。艺术家根据题材及表现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他的版画作品给观众展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族特色,反映了时代精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以刻画不同民族人物形象为主,以水印版画为语言,有意识的对不同民族人物作了形象化的处理,作品装饰性较强并且展现中国少数民族的不同风采风貌。
2.1 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版画作品
龙家桓在创作中始终坚持以写实主义为主,适当将人物环境进行了夸张处理。在《金秋时节》和《大漠驼铃声》中,两幅作品都采用全景式构图,虽然采用不同的形式,但用黄色作为画面的主色彩,使画面波澜壮阔且有新意。《金秋时节》采用套色木刻的形式,有意识的将人物与环境进行对比突出金秋时分人民群众硕果累累。线条流畅自然,通过空旷的田野衬托出前景中画面农民背着巨大的篓筐,既表现农民劳作的艰辛,又透露出秋日满满收获。他对于发展和推进套色木刻的写实深度上有着极大的开拓和创造。而《大漠驼铃声》采用水印木刻的形式,以强烈的光影对比,简洁明快的刀法,刻画一组旅人穿越沙漠的场景。通过旅客与骆驼的背影衬托出空旷辽阔的沙漠,从而表达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写实并带有装饰性的语言是龙家桓版画独有的特点和审美意趣。
2.2 表现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点的人物形象
龙家桓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观,以严谨的写实技巧、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真诚细腻的艺术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少数民族形象和性格。地区特征和时代精神是贯穿于龙家桓作品的主題,他的作品总是描绘少数民族的人物形象,作品丰富并且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画面色彩丰富,气氛轻快愉悦,注满了画家爱国爱民的情感。
《快乐的卓玛》描绘的是藏族卓玛欢快的跳舞的场景,试图通过卓玛和自然风光的描绘揭示自然与人性的统一,画面色调和谐统一,画面中高原深处的宁寂气氛和单纯凝有松鼠练的色彩显示出一种和谐永恒的精神,使人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律动与内在张力。《金达莱花》同样采用的是水印木刻的形式,主题相似。画面右下角松鼠与朝鲜族族人和谐共舞,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而《瑶家的花裙》色彩丰富,层次分明,表现的是瑶族姑娘生活的场景,画中人物,边哄孩子边做衣,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画面通过不同的静物表现复杂的场景,人物形象生动饱满,襁褓里的孩子也刻画的栩栩如生,憨态可掬,画面充满着温馨与幸福。袁庆禄的创作推进了的水印木刻的发展,通过不同刀法展现了不同物体质感的丰富变化,特别是罐子的处理极为细腻,富于变化的圆口刀侧削法,表现出瑶族独特的风土人情。 3 龙家桓的艺术特色
龙家桓之所以在版画上有所建树,我认为,一是因为他绘画的多样性,擅长素描、水彩、版画、油画。第二方面是他坚持不懈的努力练习,在版画发展相对迟缓的时候,他仍然从事版画创作展现民族特色与风情,执着地拿起刻刀努力创作,积极进取,实属难能可贵。第三方面是他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善于吸收、不断进取,在积极发扬发扬革命传统的同时依据自我修养与爱好去突破、创新,。第四方面是他的激情,龙家桓的作品反映着对生活的激情、对表现人物的感观,微情洋溢,刀笔方能传神复,色彩单纯凝练。正如龍家桓自己所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跟着党走,听国家的话”,正是由于此,他顺应时代的潮流坚持版画创作,将民族艺术元素和时代个性结合,以民族性、地域性为基础,逐渐扩充和丰富民族美术适应时代发展。
3.1 民族地域性
“越是地方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美术源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艺术家必然生活一定的地域环境中,其生活经验和经历是创作的不竭源泉。这源泉,正是特定的地域环境下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正是由于龙家桓居住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受多种民族文化的影响。如他创作的《侗族风雨桥》描绘的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果,再如他创作的《京族小岛》《黎族小姑娘》《佤族篝火》等等。多样的民族构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使他的艺术呈现出多元性、民族性和鲜明的地域性特色。
3.2 时代性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既要体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也要注意与时代相结合,与时俱进,积极创新。龙家桓先生提到“怎样走现代化道路”是目前版画的应该考虑的问题,在发扬革命传统的基础上,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生活相结合。版画与人民群众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表现“民族艺术”的方式上也发生这重大变化。在19世纪50至60年代,龙家桓的艺术是具有时代性的,在那个时代,他从人民生活中汲取营养,与时代紧密结合。作品《启蒙》正是其代表,描绘了正在接受启蒙学习的小女孩,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学习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热情。作品符合时代主题,顺应时代潮流。
4 小结
版画作品是要给观者以享受,不是无病呻吟的空壳状态。创作的作品要有文化背景作为依托,在技法上主张精湛细致、奔放豪迈或情深意切,在内涵上应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龙家桓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文化的同时大胆创新的精神是我们当代人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对当下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和人们普遍情感的关注与表达,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一个很好的创作思路。在研究版画形式表现技巧的同时更要赋予作品深刻的精神内涵,得其骨还要做到“气韵生动”。
在龙家桓的版画艺术中,他总是那样安静地用自己的创作美学去展现现实生活和梦幻生活的情景,巧妙利用古典与现代的处理方式,从而达到感受生活与启迪心灵的特征,展现了一种可视的精神力量。如他轰轰烈烈地创作各民族文化艺术,表明他的生活态度和艺术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也表明他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民族真挚的感情。
作者简介:徐珂,女,河南南阳人,研究生,广西艺术学院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史学理论研究。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