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陕西省榆林市党员干部培训中心规划以营造与黄土地貌地势相适应的自然景观相协调的校园环境为出发点,构建“一心、两轴、一环、三片区”的总体规划结构,营造多层次、多功能的交流空间,塑造庄重又不失活泼的建筑形象,使之与空间环境融为一体。
【关键字】:黄土高原、党校、空间特色、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党校教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针对党政干部教育培训的特殊教学形式,产生于战争年代,发展壮大于中共执政时期。它在我国分布甚广,上至中央、下至各省市自治区及各市(县),都已建有党校。如何做好党校的规划设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1.项目概况
本项目以营造与黄土地貌自然地势相协调的校园环境为出发点,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量,在有限的用地内构建有序承载各项功能需求的整体性、个性化校园。基于以上考虑,规划以教学区、生活区作为校园功能的主体,其他功能则根据党校教学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如体育运动设施的布置考虑学员年龄等因素,以室内的健身空间为主,室外活动场地靠近生活区布置,在满足需要的同时节约用地。针对党校教学周期和规模的特点,学员宿舍采用旅馆模式,设单间、标间,可满足不同层级学员的住宿需求。
2.现状解读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地处黄土高原腹部,位于陕西省北部东侧,北距榆林市76公里。高西沟村是米脂县高渠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米脂县城东北20公里处,处于无定河以东的金鸡河流域,总面积4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区。沟壑起伏纵横交错,由 40架山, 21条沟组成,属于厚层黄土覆盖的石质丘陵地质类型。
项目基地属于高西沟主沟支脉,形成三山合抱形地貌格局。西侧为护山,相对高程为45米。北为靠山,相对高程为28米。南邻缓坡及支状沟壑。中部地势低平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逐级降低趋势。因此,设计地形为依山就势进行地形整治,整理后地形形成三山环抱的地势,建筑设计为坡地建筑,避开沟谷,依山而上。
3.规划构思及规划布局
3.1 规划构思
校园特色的创造,始于对功能需求的把握,对自然环境的融合。根据党校功能的特殊性,在分析项目用地特点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依山而上、以土为魂”的原则,从借山造景、有机空间、台地建筑、生态建校等方面入手,对规划方案进行构思。
3.2 规划布局
规划依照地形,结合自然地势,构建“一心、两轴、一环、三片区”的总体规划结构的校园功能、景观格局。规划利用基地中部沟壑作为天然界线,将党校两大功能区即教学区、生活区分别布置在主要道路两旁,功能分区简洁、明快。其中,教学区包括办公综合楼、教学楼、多媒体教室、图书馆、报告厅等;生活区包括餐厅、学员宿舍、、行政后勤管理人员休息楼以及特别为领导所设计的四合院空间。规划在考虑功能合理的同时,以轴线的形式组织两大功能区,利用自然地势将种植区、教学区、生活区有机联系在一起,利用空间及视觉效果的变化,创造丰富的校园景观。轴线西端为连接盘山公路的主入口,向北直接进入最主要的建筑单体,即综合楼、教学楼、多媒体教室等所形成的培训楼,向南延伸,连接位于主干道的生活区。同时,两大功能区通过“o”字形车行环路相联系,清晰便捷(如图1)
图1:规划总平面图
4 空间设计意向
党校的规划设计首先要保证有一个不受干扰的宁静的学习环境。通过党校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牢固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由此,“环境育人”的理念为空间设计指明了方向:设计优美宁静的环境,营造充满远大理想的人文情怀。
4.1 交流空间的营造
学员之间的思想交流互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规划在教学区与生活区中营造出大量以自然地形的起伏产生的高低变化不一的景观步道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空间为学员提供了交流的外部空间。规划还对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即“灰空间”加以利用,在办公层、培训层、多媒体教室、报告厅不同垂直空间设置上下贯通的景观电梯相连,而中间的连廊部分除避免风吹日晒、带来行动上的方便外,还连接了室内外,提供了一个既可充分与自然沟通,又能感受到室内外空间转变的交往空间。
4.2 丰富活泼的空间环境
规划塑造“一心两轴一环三片区”的空间格局,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信息联系和情感交流场所,力图创造丰富、活泼的外部空间。其中,“一心”指贯穿党校两主轴的公共活动中心,也是联系教学区和生活区的景观中心,以及多层次系列空间场所的延续。“两轴”只贯穿校园东西、南北的中軸,南北主轴始于校园主入口广场,延伸至培训楼办公入口空间、止于景观区休闲广场,空间序列丰富多彩,体现了校园可持续发展、奋发向上的意向。“两区”指教学区和生活区。“两区”虽隔山相望,但台地式的建筑形态更贴合自然地势,并不遮挡视线贯通。客房楼为了更好的与黄土地貌相适应,采用了分台、延层、递进形式及庭园式平面布局。教学区建筑群在立面设计上具有基本统一的风格,集中体现了黄土高原地域化的特色。
4.3 道路景观空间的塑造
校园道路采用“O”字形环形路网,联系校园两个主要功能区。道路车行系统分为两个等级:双向车道规划道路宽7米,单行路规划道路宽5米。环形路主要承担车行交通,人行交通则于两个功能区内自成体系,并通过以及自然地形设计的山路道路相沟通。整个路网格局简洁、系统分明。同时,规划还特别注意改变传统道路只具有单纯交通功能的做法,充分发挥道路对景观空间的组织作用,利用道路与建筑的相互关系、道路走向的线型变化、道路与道路的交叉等,创造出多种形式的空间,突出动态的视觉效果,按照道路性质、红线宽度分别结合绿化配置,形成可游、可赏的道路景观和尺度亲切、宜人的系列空间。
4.4 建筑与空间环境的融合
一个好的校园空间环境的创造,自然离不开构成整个环境主体的建筑形象。党校校园中的单体建筑设计,不但要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符合节能原则,并且要赋予建筑特定的意义,表达出党校建筑所应具有的庄重与活泼、秩序与诗意、理想与现实的人文精神,促成建筑与环境对话,真正使建筑与环境空间融为一体。
培训综合楼是学校主要建筑之一,位于入口广场中轴线上。培训综合楼的平面形状45°“L”型,视觉上给人贴合两面自然地势,向心的感觉。立面造型简洁、地域性较强。教学空间、报告厅、多媒体教室、图书设计首先要保证有一个不受干扰的宁静的学习环境。通过党校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牢固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
5 结语
党校校园特色的创造,应结合功能需求和特定的用地条件综合考虑,从而形成自身的特色。具体做法如下:
(1)功能性始终是设计的出发点,只有满足功能需求而形成的规划布局与建筑空间,才能创造出功能合理高效的校园。
(2)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要素,与功能布局、景观设计相结合,体现地方风貌与规划特色。
(3)党校的校园规划不应是完全对称式的工整严肃,而应在功能合理和空间变化的趣味中谋求最佳的结合点,突破常规的设计手法,创造富有个性的校园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伯伟.校园环境形态与感染力[J].时代建筑,2002,(2):14-17.
[2]丘建发,邓剑虹.山水校园,人性场所[J].规划师,2006,(4):33-35.
[3]卢济烕,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关键字】:黄土高原、党校、空间特色、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党校教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针对党政干部教育培训的特殊教学形式,产生于战争年代,发展壮大于中共执政时期。它在我国分布甚广,上至中央、下至各省市自治区及各市(县),都已建有党校。如何做好党校的规划设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1.项目概况
本项目以营造与黄土地貌自然地势相协调的校园环境为出发点,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量,在有限的用地内构建有序承载各项功能需求的整体性、个性化校园。基于以上考虑,规划以教学区、生活区作为校园功能的主体,其他功能则根据党校教学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如体育运动设施的布置考虑学员年龄等因素,以室内的健身空间为主,室外活动场地靠近生活区布置,在满足需要的同时节约用地。针对党校教学周期和规模的特点,学员宿舍采用旅馆模式,设单间、标间,可满足不同层级学员的住宿需求。
2.现状解读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地处黄土高原腹部,位于陕西省北部东侧,北距榆林市76公里。高西沟村是米脂县高渠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米脂县城东北20公里处,处于无定河以东的金鸡河流域,总面积4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区。沟壑起伏纵横交错,由 40架山, 21条沟组成,属于厚层黄土覆盖的石质丘陵地质类型。
项目基地属于高西沟主沟支脉,形成三山合抱形地貌格局。西侧为护山,相对高程为45米。北为靠山,相对高程为28米。南邻缓坡及支状沟壑。中部地势低平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逐级降低趋势。因此,设计地形为依山就势进行地形整治,整理后地形形成三山环抱的地势,建筑设计为坡地建筑,避开沟谷,依山而上。
3.规划构思及规划布局
3.1 规划构思
校园特色的创造,始于对功能需求的把握,对自然环境的融合。根据党校功能的特殊性,在分析项目用地特点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依山而上、以土为魂”的原则,从借山造景、有机空间、台地建筑、生态建校等方面入手,对规划方案进行构思。
3.2 规划布局
规划依照地形,结合自然地势,构建“一心、两轴、一环、三片区”的总体规划结构的校园功能、景观格局。规划利用基地中部沟壑作为天然界线,将党校两大功能区即教学区、生活区分别布置在主要道路两旁,功能分区简洁、明快。其中,教学区包括办公综合楼、教学楼、多媒体教室、图书馆、报告厅等;生活区包括餐厅、学员宿舍、、行政后勤管理人员休息楼以及特别为领导所设计的四合院空间。规划在考虑功能合理的同时,以轴线的形式组织两大功能区,利用自然地势将种植区、教学区、生活区有机联系在一起,利用空间及视觉效果的变化,创造丰富的校园景观。轴线西端为连接盘山公路的主入口,向北直接进入最主要的建筑单体,即综合楼、教学楼、多媒体教室等所形成的培训楼,向南延伸,连接位于主干道的生活区。同时,两大功能区通过“o”字形车行环路相联系,清晰便捷(如图1)
图1:规划总平面图
4 空间设计意向
党校的规划设计首先要保证有一个不受干扰的宁静的学习环境。通过党校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牢固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由此,“环境育人”的理念为空间设计指明了方向:设计优美宁静的环境,营造充满远大理想的人文情怀。
4.1 交流空间的营造
学员之间的思想交流互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规划在教学区与生活区中营造出大量以自然地形的起伏产生的高低变化不一的景观步道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空间为学员提供了交流的外部空间。规划还对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即“灰空间”加以利用,在办公层、培训层、多媒体教室、报告厅不同垂直空间设置上下贯通的景观电梯相连,而中间的连廊部分除避免风吹日晒、带来行动上的方便外,还连接了室内外,提供了一个既可充分与自然沟通,又能感受到室内外空间转变的交往空间。
4.2 丰富活泼的空间环境
规划塑造“一心两轴一环三片区”的空间格局,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信息联系和情感交流场所,力图创造丰富、活泼的外部空间。其中,“一心”指贯穿党校两主轴的公共活动中心,也是联系教学区和生活区的景观中心,以及多层次系列空间场所的延续。“两轴”只贯穿校园东西、南北的中軸,南北主轴始于校园主入口广场,延伸至培训楼办公入口空间、止于景观区休闲广场,空间序列丰富多彩,体现了校园可持续发展、奋发向上的意向。“两区”指教学区和生活区。“两区”虽隔山相望,但台地式的建筑形态更贴合自然地势,并不遮挡视线贯通。客房楼为了更好的与黄土地貌相适应,采用了分台、延层、递进形式及庭园式平面布局。教学区建筑群在立面设计上具有基本统一的风格,集中体现了黄土高原地域化的特色。
4.3 道路景观空间的塑造
校园道路采用“O”字形环形路网,联系校园两个主要功能区。道路车行系统分为两个等级:双向车道规划道路宽7米,单行路规划道路宽5米。环形路主要承担车行交通,人行交通则于两个功能区内自成体系,并通过以及自然地形设计的山路道路相沟通。整个路网格局简洁、系统分明。同时,规划还特别注意改变传统道路只具有单纯交通功能的做法,充分发挥道路对景观空间的组织作用,利用道路与建筑的相互关系、道路走向的线型变化、道路与道路的交叉等,创造出多种形式的空间,突出动态的视觉效果,按照道路性质、红线宽度分别结合绿化配置,形成可游、可赏的道路景观和尺度亲切、宜人的系列空间。
4.4 建筑与空间环境的融合
一个好的校园空间环境的创造,自然离不开构成整个环境主体的建筑形象。党校校园中的单体建筑设计,不但要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符合节能原则,并且要赋予建筑特定的意义,表达出党校建筑所应具有的庄重与活泼、秩序与诗意、理想与现实的人文精神,促成建筑与环境对话,真正使建筑与环境空间融为一体。
培训综合楼是学校主要建筑之一,位于入口广场中轴线上。培训综合楼的平面形状45°“L”型,视觉上给人贴合两面自然地势,向心的感觉。立面造型简洁、地域性较强。教学空间、报告厅、多媒体教室、图书设计首先要保证有一个不受干扰的宁静的学习环境。通过党校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牢固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
5 结语
党校校园特色的创造,应结合功能需求和特定的用地条件综合考虑,从而形成自身的特色。具体做法如下:
(1)功能性始终是设计的出发点,只有满足功能需求而形成的规划布局与建筑空间,才能创造出功能合理高效的校园。
(2)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要素,与功能布局、景观设计相结合,体现地方风貌与规划特色。
(3)党校的校园规划不应是完全对称式的工整严肃,而应在功能合理和空间变化的趣味中谋求最佳的结合点,突破常规的设计手法,创造富有个性的校园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伯伟.校园环境形态与感染力[J].时代建筑,2002,(2):14-17.
[2]丘建发,邓剑虹.山水校园,人性场所[J].规划师,2006,(4):33-35.
[3]卢济烕,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