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部对高校人才的培养以及要求不断提高,高校的英语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翻译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素养。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较为新颖的翻译方式,对我国的翻译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将探究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教学产生的一些启示影响。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 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 启示
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凯瑟琳娜·莱斯和汉斯·弗米尔等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是一门较为困难而又复杂的课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功能翻译理论主要是强调对翻译内容的整合与规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出现汉语式英语翻译等问题的出现。在英汉互译领域,功能翻译理论为其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进步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概述及其重要性
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翻译界中它是一种基本理论。在对某些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功能翻译理论可以把文本之间中的不同关系充分地挖掘出来,使得翻译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切。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德国,在早期翻译家门对《圣经》进行翻译时,一些功能派学者就提出了,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翻译需要得出不同的翻译结果。在功能翻译理论中,翻译被称之为一种特别的交际形式,它有三种文本新形式,其中有图式、源于和译语文本。
功能翻译理论与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较,有一定的优越性,这种理论把原有的翻译语境重心进行转化,使翻译的内容更加具有语言的价值意义。在功能翻译理论中,翻译的具体过程与情境有其一定的联系性,可以充分体现出文本的基本功能及其作用,这样在翻译的过程中就不会被限制在原文中,翻译者能够以多种翻译形式进行展现。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功能翻译理论给英语教师及其学生提供了一个有章可循的翻译标准,对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的高校发展情况来看,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仍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教师方面。在高校的英语教学发展中,一些高校英语教师虽然拥有一定的英语教学实践经验,但是这些教师在英语翻译教学方面仍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教师对翻译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学过程中是缺失状态,或是很少涉及。其次,在学生方面。英语翻译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头疼的问题,由于高校学生的英语能力有限,在英语教学课中多数同学对翻译本身表现不积极,而且对英语教师的依赖性较高,这样就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进而影響英语教学质量。而且大学英语考试对于英语翻译的考评仍然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对翻译教学的兴趣也不是很高。
三、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应用功能翻译理论得到的启示
英语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虽然设定了一些基本的翻译标准,但是想要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就应该把功能翻译理论融入到教学当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
1.删减法的使用。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删减法的使用能够把译文变得简单明了,能够提升学生的翻译效率。一般来讲,在英语翻译中使用删减法,主要是对一些重复的话语以及行话进行忽略。在一些汉译英的翻译中,对于一些学生陌生的历史以及风俗进行删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保证学生字翻译的过程中不被这些因素所控制。
2.改译法的使用。中国的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一些英语翻译中,中外的翻译者在作品内容的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如果学生对某些英文作品进行直译,就会出现一些翻译错误,这样会使听话者出现困惑等问题。因此,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运用改译法,在不改变原文基本意思的基本上进行修改,从而增强翻译内容的可读性。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翻译的内容经常会出现比较华丽的语言,当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述情况下,就可以使用改译法。例如,翻译中国的长沙被称为“鱼米之乡”。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就会被“鱼米之乡”所困扰,有些学生就会翻译成“a land of fish and rice”,这样会使得翻译语言缺乏美感,一些外国人听了会一头雾水。如果学生能把它改译成“a land follows with rice and fish”就会使得听话者更加明确其中的意思。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教育不断发展的形式下,社会对于高校英语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我国原有的翻译理论对英语翻译教学起到了阻碍作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需要创新的思想理念,这样才能培养当前社会所需人才。因此,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应该把功能翻译理论应用到其中,这对于推动高校英语教学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焦爱娟.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9(3):104-106.
[2]张泽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功能翻译理论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90-91.
[3]黄永红.浅谈功能翻译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2):95,133.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 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 启示
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凯瑟琳娜·莱斯和汉斯·弗米尔等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是一门较为困难而又复杂的课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功能翻译理论主要是强调对翻译内容的整合与规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出现汉语式英语翻译等问题的出现。在英汉互译领域,功能翻译理论为其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进步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概述及其重要性
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翻译界中它是一种基本理论。在对某些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功能翻译理论可以把文本之间中的不同关系充分地挖掘出来,使得翻译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切。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德国,在早期翻译家门对《圣经》进行翻译时,一些功能派学者就提出了,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翻译需要得出不同的翻译结果。在功能翻译理论中,翻译被称之为一种特别的交际形式,它有三种文本新形式,其中有图式、源于和译语文本。
功能翻译理论与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较,有一定的优越性,这种理论把原有的翻译语境重心进行转化,使翻译的内容更加具有语言的价值意义。在功能翻译理论中,翻译的具体过程与情境有其一定的联系性,可以充分体现出文本的基本功能及其作用,这样在翻译的过程中就不会被限制在原文中,翻译者能够以多种翻译形式进行展现。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功能翻译理论给英语教师及其学生提供了一个有章可循的翻译标准,对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的高校发展情况来看,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仍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教师方面。在高校的英语教学发展中,一些高校英语教师虽然拥有一定的英语教学实践经验,但是这些教师在英语翻译教学方面仍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教师对翻译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学过程中是缺失状态,或是很少涉及。其次,在学生方面。英语翻译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头疼的问题,由于高校学生的英语能力有限,在英语教学课中多数同学对翻译本身表现不积极,而且对英语教师的依赖性较高,这样就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进而影響英语教学质量。而且大学英语考试对于英语翻译的考评仍然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对翻译教学的兴趣也不是很高。
三、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应用功能翻译理论得到的启示
英语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虽然设定了一些基本的翻译标准,但是想要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就应该把功能翻译理论融入到教学当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
1.删减法的使用。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删减法的使用能够把译文变得简单明了,能够提升学生的翻译效率。一般来讲,在英语翻译中使用删减法,主要是对一些重复的话语以及行话进行忽略。在一些汉译英的翻译中,对于一些学生陌生的历史以及风俗进行删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保证学生字翻译的过程中不被这些因素所控制。
2.改译法的使用。中国的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一些英语翻译中,中外的翻译者在作品内容的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如果学生对某些英文作品进行直译,就会出现一些翻译错误,这样会使听话者出现困惑等问题。因此,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运用改译法,在不改变原文基本意思的基本上进行修改,从而增强翻译内容的可读性。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翻译的内容经常会出现比较华丽的语言,当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述情况下,就可以使用改译法。例如,翻译中国的长沙被称为“鱼米之乡”。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就会被“鱼米之乡”所困扰,有些学生就会翻译成“a land of fish and rice”,这样会使得翻译语言缺乏美感,一些外国人听了会一头雾水。如果学生能把它改译成“a land follows with rice and fish”就会使得听话者更加明确其中的意思。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教育不断发展的形式下,社会对于高校英语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我国原有的翻译理论对英语翻译教学起到了阻碍作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需要创新的思想理念,这样才能培养当前社会所需人才。因此,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应该把功能翻译理论应用到其中,这对于推动高校英语教学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焦爱娟.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9(3):104-106.
[2]张泽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功能翻译理论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90-91.
[3]黄永红.浅谈功能翻译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2):9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