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堂“接地气”教学模式的构建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_f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教育呼唤“将课堂还予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在课堂教与学的交互中快乐学习和获得生活体验”。鉴于高考的压力,目前的教学中还是很多教师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且说不敢将课堂真正还予学生。本文就自己平时在历史课堂中尝试用“接地气”教学法激活历史课堂谈谈点滴思考。
  【关键词】历史课堂 接地气 教学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8-0140-02
  “接地气”这一流行语,百度百科解释为“大地里的力量;大地的气息;顺乎人理,接其自然。”教学模式总是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地构建和完善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突出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这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坚持以生为本,要让教与学接地气,实现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高涨情绪,课堂才会像磁场一样吸引着学生。怎样构建历史课堂的“接地气”教学模式?
  一、以语言激趣为突破,引导“接地气”思考视角
  “成功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的确,要促进课堂优化和有效性教学,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自始自终吸引住,使之全情投入课堂。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施以不同的激趣手法,比如,用教学语言的艺术美积极作用于课堂,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兴趣,就能使课堂教学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易中天《品三国》以时尚诙谐、幽默犀利的语言,刷新了传统讲史方式而为百姓喜闻乐见,他的这种特殊语言表现模式就是“接地气”历史教学模式的最好借鉴。当我们把“诙谐幽默”建立在真实确凿的史料、客观公正的历史观上,在“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中将学生引入有情有理、充满着悲壮和欢乐的历史世界,学生有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历史课堂就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讲《南京条约》内容时,我用简洁有趣的生活化语言“哥买五双鞋,花了两千一”,引导学生发现条约内容,学生瞬间乐开花,争先恐后抢答:“割地、开五口通商、中英双方协定关税、赔款2100万银元”。这样的激趣引导不仅让学生快速记忆了《南京条约》内容,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和认识列强侵略的本质特征。在分析“甲午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时,我利用漫画《时局图》描述:“大清国土犹如餐桌上的一盘肥肉,一群魔鬼相扑而至,何等猖狂!黑不溜秋的大熊在东北和蒙古地区横行霸道,它是吃人不眨眼的沙俄;狂啸不止的饿虎扑向长江流域,它是吃人不吐骨的英国;哇哇大叫的癞蛤蟆从越南跳向珠江流域,它是想吃天鹅肉的法国;心怀叵测的秃鹰从菲律宾飞向中国,大叫着:‘女士们、先生们,慢点吃,有食大家来,’就是吃人不见血的美国……张牙舞爪的太阳,拥抱了台湾,又想亲吻福建,就是色胆包天的日本。”幽默风趣的语言描述深深吸引着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凶残、贪婪的真面目”,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在中国瓜分势力范围的印象,爱国主义教育得到升华。这样的语言教学模式,既不使历史失去原有的严肃性和时代特征,课堂思考视角和动态生成还很接地气。
  语言激趣策略可运用于课头导入,或课中重难点突破,使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使之产生非知不可之感。或是运用于课尾,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使学生感到余音绕梁,余味无穷,因而激起继续学习的热情。
  二、以情景引疑为抓手,构建“接地气”教学场
  学贵有疑,质疑是学问的初步。如果能够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矛盾,通过积极思考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素养,学生就主动地完成了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向情景借力,诠释历史,还原历史,实现学生与历史现象的零距离接确,提升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和构建接地气教学场。
  在必修3第18课现代美术的教学中,我凭借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的图片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画家笔下的具体形象——“濒死长嘶的马匹、奔跑的女人、断臂倒地的男子、仰天嚎哭狂叫的母亲、举灯女人、断裂残缺的肢体”,并设置一连串的问题情景:作品中各种形象的象征意义?由具体形象联想到什么?这幅画表达的主题?画家的绘画风格体现了怎样的时代变迁?在问题和立体离奇画面下,学生如身临其境,课堂一下子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中。这一连串问题其实牵涉到民族情感和艺术的审美情趣,在心理矛盾和认知冲突的情景中,引起学生的深思和灵魂的碰撞,沉默过后则是表现欲和思维火花的绽放,画家笔下那些“支离破碎、变形夸张”的残肢,成为学生思维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蕴含着愤懑的抗议,控诉着法西斯的暴行和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的新知。历史知识因情景凭借而具体形象、因探究质疑而充实深化,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情不自禁地随着教学场效应形成的“波”而流转、撞击、飞跃,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获得对新知识的正确建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三、以课堂讨论为载体,激发“接地气”教学生成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说明问题和疑问是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的动力。而课堂讨论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能有效促进师生、生生互动,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生成在讨论中出现,课堂教学就会进入一种近似自动化、高效化的轨道,从而完成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问题主轴、学习主线”课堂模式的构建。
  在选修Ⅰ《日本明治维新》的教学课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明治维新,日本就不会强大,近代中国就可能不会遭到它的侵略了。对此,大家怎么看?”这是一个思维冲突和开放式的问题情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一下就热闹起来,精彩的生成倏乎而至。五分钟讨论后,两种意见泾渭分明,针锋相对。持“赞同”的同学认为没有明治维新,就没有日本的强大,也许就不会有甲午战争和三、四十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发生,中国的近代化道路就不会那么艰辛曲折。持“反对”的同学认为明治维新确实使日本强大,对中国和世界产生重要影响,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的世界潮流、日本社会的落后与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假如没有明治维新也会有其它变革来推动日本发展,侵略只是时间问题;也有学生回答:日本军国主义传统根深蒂固,必然促成它对邻国进行侵略;即使当年日本不具备侵略中国的实力,也会有其他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入侵,因为中国清王朝统治极其腐败,历经两次鸦片战争洗礼,社会矛盾尖锐,内忧外患,落后挨打。我趁机反问:“落后就一定要挨打吗?”思维火花再次点燃,教室再次一阵热闹翻腾……通过这样的思维冲突,大家的认识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浅薄走向深刻,课堂原生态特质得到展现,动态生成因素得到升华。   课堂讨论常常运用于矛盾问题情景和开放式问题情境。开放式问题是一种探索性问题,其特点是思考空间广,思维活动自由度大,学生思考能提出的问题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多。课堂讨论恰好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实现群体之间的教育功能和启发功能,诱发高质量的课堂生成,构建接地气的教学模式。
  四、以习题演练为引子,营造“接地气”学习心境
  再好的美食,天天吃也会无味。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更新,尤其是课堂最后5-10分钟的环节,对学生而言,通常情况下注意力都不在课堂了,要么疲劳,要么兴奋,兴奋却是因为要下课了;对老师而言,这5-10分钟是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检查反馈,通常都会设计几道习题巩固训练,怎么办呢?横岭侧峰,这关系到教师在习题选择和创设上的教学智慧,我倒是经常借助认知矛盾冲突制造减少学生的“学习疲劳”和抑制“非因素兴奋”的接地气学习心境,聚集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心灵触动,刺激学生再认知兴趣。
  比如,在《欧洲大陆政体改革——德意志帝国宪法》教學过程的最后5分钟,我选择了这样一道习题: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帝国各邦实力的差距。但在这个帝国中( A )
  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 B.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帝国议会
  C.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D.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
  当幻灯片习题打出后,一学生看了高呼:“哇塞,狮子集团来了”,教室瞬间寂静,学生个个望眼屏幕,紧接着发出了阵阵笑声,甚至伴有男生埋怨搞笑同学的小声粗话,我不动声色,任由学生骚动、议论,我断定学生在“骚动”中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思考问题上。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正确,学生很快选出正确答案。因为题目的情景设计新颖又接地气,刚好与学生当时的疲惫状态产生冲突,这样的冲击下,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进入做题的思考状态,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一次的实践和感悟,就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一段思想的磨砺……只要教师能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定能唤醒学生大脑皮层中沉睡的信息,使原本的课堂病点变成亮点,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创造师乐教、生乐学的的互动氛围的最佳场效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冯长远 李明海主编
  [2]陈荣荣 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9期
  [3]《中学历史教学》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6-7月版
其他文献
数学课堂教学是高中教育的基础学科,对学生整体素质及综合技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激励学学生挖掘潜在学习兴趣,持续提升数学问题处理技能已经逐渐成为该科目教师目前最主要的
【摘要】中职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整个中职教学科目中占有重要的比重,而如何提高中职语文的教学效率是目前中职语文教师研究的焦点,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职语文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改变,本文主要对信息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职语文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052-01  中职学校的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配合教学。兴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本文旨在结合学生
为实现企业在短期内产生大量兼具风格继承性和造型创新性的设计方案,以应对产品造型日趋同质化及用户偏好日益多元化的现象,构建了一种在风格约束下的造型文法化推演模型。依
文题就是文章的标题,是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是文章的眼睛,其本身就是文章不可少的一部分。 Article title is the title of the article is a short statement
【内容摘要】从新课改角度来说,导入式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将其有效的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基于此,本文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为例,就导入式教学如何有效应用于初中美术课堂中予以分析和研究,希望对于提高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  【关键词】导入式教学 美术课堂 应用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美术学科的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要,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然,这一前提是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良
教育城市化中的逆向流动在风清水秀的苏北平原,美丽富饶的黄海之滨,有一个被誉为水乡明珠的建湖县。在建湖县城东北十多公里处,有一个叫钟庄的小镇,80年代闻名全国的教育“三
聚酯多元醇、MDI、1,4丁二醇摩尔比为1∶31∶21时,在少量添加剂存在下,经预聚、扩链制得热塑料,经注塑机加工成型制成防滑链。
我国在连续三十几年GDP高速增长之后,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经济发展转型的大幕已经开启。推动智慧(Smart)GDP份额增长,“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