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同理心开始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2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年龄感的夏娟娟,时而成熟如知心姐姐,时而纯真得像一个小女孩。
  你很难将夏娟娟和这些荣誉联系在一起:
  “全市教育系统双创主题教育优秀个人”“武汉市功勋班主任”“武汉市十佳班主任”“武汉市第一届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武汉市百优班主任”“武汉市少先队新闻宣传先进个人”“江岸区政府优秀教师”“江岸区首届首席班主任”“江岸区语文学科带头人”“江岸区首届人才培养园丁奖”“江岸教育楷模提名奖”……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市、区优秀班集体,辅导学生获省市作文竞赛奖五十余人次,所教学生被评为“武汉市十佳少先队员”“市现代少年好习惯形象大使”等……
  所谓“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大抵如此。
  教育,最需要的是沟通,而沟通的最优方式是有一颗同理心。站在学生和家长的角度,客观地理解孩子和家长的内心感受,并把这种理解传递给他们。有一颗同理心的人,能够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真心尊重对方,从而化解人际冲突,融洽人际关系,便于迅速解决问题,而且能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这便是夏娟娟的育人智慧。
  别忘了,我们曾经也是孩子
  “记得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孩子,才会以孩子的目光去对待孩子;常思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才会避免以成年人的心理去理解孩子。”
  夏娟娟时刻用这句话警醒自己。
  学生表现不尽如人意之时,夏娟娟并不着急说教。她认为,孩子都有着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他们会分析、会感动、会思考,你对他说一百次“不许”“不准”“不应该”,不如微笑着对他说“让老师给你讲个故事吧”,也许,这个故事就拨动了他心底的那根弦。
  有一段时间,小晨迷上了游戏,成绩一落千丈,作业敷衍潦草。班会课上,夏娟娟站在讲台上,拿着一本旧作业本,说:“我给大家讲讲这本作业本的故事吧。有一个小男孩,他的成绩一直不理想,可是,他非常想给老师一个惊喜。就要过元旦了,他想:‘我要给老师一份最特别的新年礼物。’他打算把自己的作业本送给老师,里面要全是漂漂亮亮的‘甲’。于是,他每天都非常认真地做作业,有时候觉得自己没做好,就重新做一遍,请老师批改。就这样,他默默坚持了一个多月,终于,新年快到了。有一天,我在改这个作业本最后一页时,看到了一段话:老师,这是我送给您的新年礼物,一本最认真的作业!我一定会好好学习,请您看我的行动吧!那一刻,我的心里满是温暖和欣慰。那是我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礼物,所以我一直保存到现在。同学们,两年过去了,我多么希望这个小男孩能够和从前一样努力上进啊!”
  讲到这里,夏娟娟望着小晨,他红着脸,激动得一下子站起来,说:“我一定改掉坏毛病,认真学习,夏老师,我會送您更珍贵的礼物!”
  教室里掌声一片。
  于夏娟娟而言,讲故事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夏娟娟就敏锐地发现孩子喜欢听故事,而她刚好也喜欢读书,同时,她常常留心学生中的小故事,在需要的时候,书上的、身边的故事,信手拈来,何愁学生不受触动。
  在和犯错误的学生交流时,夏娟娟的原则是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昕昕,一名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孩子,与同学的关系并不是很好,但在他眼中,夏老师是他最好的伙伴。
  有一次上课,昕昕忍不住又和同桌讲话,夏娟娟眼神警告他无果,只能语言提醒:“昕昕,你怎么上课又讲话了?”听到夏老师的提醒,昕昕一脸的不高兴,小脸涨得通红,咬牙切齿地说:“哼!我带了两盒饼干,本来要给你一盒的,现在,我打死也不给你了!”
  看着一脸愤怒的昕昕,听着他“绝情”的“誓言”,夏娟娟又好气又好笑,回了一句:“哼!不给就不给。我这个人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同学们都笑了。
  课堂上,这事就暂时告一段落。
  下课了,夏娟娟刚坐到位子上,昕昕就冲进办公室,丢来两盒饼干,装作很酷的样子,说:“这不是送给你的,这是给你儿子吃的 !”
  看着孩子在给自己找台阶下,夏娟娟知道,昕昕的情绪已经平稳了很多,但是,教育的时机还未到。于是,她对昕昕说:“夏老师现在改卷子,你帮我检查吧!”
  “夏老师,您看,这儿错了一题!”“夏老师,您看,这儿又错了一题!”……看着昕昕已经完全沉浸在工作中了,夏老师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
  “我要哭了,我这么辛苦,居然还错这么多!你要安慰我啊!”“夏老师,我保证下次不错!您别哭。”“可是,全班就你一个人全对不行啊!”“那,那我和全班同学一起,下次考好点好吗?您别伤心了。”“嗯,昕昕,你看,你这么会安慰夏老师,那么,你也要学会安慰自己啊,下次碰到伤心或者愤怒的事情,你要自我安慰,别发脾气,懂吗?”“嗯嗯,我知道了,夏老师,我会慢慢学的。”
  瞧!无形中,性格倔强的孩子接受了教育。这得益于恰到好处的等待,得益于见缝插针的教育,得益于教师与孩子的共情。
  因为同理心,所以信任。英国作家麦克唐纳说:“信任是比爱更好的赞美。”
  所以,夏娟娟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将班级管理的参与权、选择权、评价权、设计权还给学生。
  夏娟娟和学生一起制订了《班级自主管理方案》,确定了自主管理的岗位设置,制作了管理流程图,构建了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大到运动会这样的重大活动,小到每日的擦黑板、整理讲台、给植物浇水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做到分工到人,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集体自己管”。
  在夏娟娟的鼓励引导下,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乐于展示自我,他们自己设计、主持班会、晨会,俨然一个个明星主持人;他们参与学校、班级管理,体验管理角色,丰富管理经验;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进行社会调查,体验各种职业,写下一篇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别忘了,我们也是家长   “每一届,我都要带两个班!”看着记者疑惑的眼神,夏娟娟调皮地说。“一个是孩子班,一个是家长班。”
  此话不假。教育,如果没有家长的一席之地,很难乘风破浪。
  所以,教师还需要与家长共情。
  元元,夏娟娟班上的一个小调皮,特别爱欺负人,屡教不改,這让夏娟娟很头疼。
  有一天,夏娟娟抓住一个机会,编了一个小猴子的故事送给元元:“从前,有一只小猴子,他很想交朋友,但他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他向伙伴丢石头,伸出脚绊倒他们,欺负别的小猴子。渐渐地,大家都不爱和他玩了,小猴子又孤单又伤心。有一天,老猴王对他说:‘只要你真心地帮助别人,真诚地对待别人,友好地和大家相处,你一定会有很多朋友的。’小猴子听了,再也不欺负同伴了,他摘了桃子和大伙儿分享,帮助弱小的伙伴,和每个猴子和睦相处。果然,他拥有了很多好朋友。长大后,小猴子做了猴王。”
  元元听了之后很开心,他觉得,故事里的小猴子就是自己,小猴子后来当了猴王,这让元元看到了希望。
  于是,元元开始试着对同学好,试着和同学分享,融入同学。这让夏娟娟也看到了希望。
  可是,过了两天,元元又管不住自己了。夏娟娟让元元把小猴子的故事写下来,贴在自己的书桌上,时刻提醒自己,并给元元的妈妈写了一封信,说明了情况,她想,家长看到了这封信,一定会配合教育元元。
  第二天,夏娟娟问元元:“你写的故事呢?”元元说:“妈妈说我不用写,我爱欺负人不是我的错,是因为我寂寞,我没有同桌。”
  乍一听这话,夏娟娟心里凉了大半截,自己呕心沥血地教育孩子,家长一句话就粉碎了。委屈、失望、生气,各种情绪夹杂在一起。
  可是,冷静一想,元元的确没有同桌。班级学生人数是单数,必定会有一名学生没有同桌。因为元元太调皮,夏娟娟怕他影响别的同学,就把他单出来了。可是,这样对元元公平吗?如果自己是元元的家长,是否也会觉得孩子遭到了歧视呢?
  站在家长的角度想问题,夏娟娟便不再有埋怨和委屈,而是着手解决问题。
  那么,谁和元元坐呢?夏娟娟想起了一个故事:美国某中学教学楼的门总是被调皮的孩子踢破,修了多次也不见效。学校负责人开会讨论,有人说,装一个铁门吧!有人说,要用厚重的木板做门。然而,校长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为教学楼安了一扇晶莹透亮的玻璃门!玻璃门易碎,可一次也没有碎过,因为学生出入时异常小心。这就是信任的力量吧!
  于是,夏娟娟安排班上最好哭的小丰和元元同桌,她对元元说:“我交给你一个秘密任务,请你帮助小丰同学,他太喜欢哭了,你的任务是,不让他流一滴眼泪,让他坚强起来,好吗?” 元元拍着胸脯答应了。果然,元元从不欺负同桌,同桌哭的时候,他还经常劝慰呢!
  难处即是生处。遇到这样的事情,夏娟娟就当是“渡劫”,“劫”渡过了,自己便可以“飞升上仙”了。
  疫情期间,孩子居家学习,家长居家办公,师生只能靠网络连线。家长的焦虑和无助,夏娟娟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夏娟娟立刻行动。
  她先培训家长,达成共识:家长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帮助孩子加强时间管理能力。除了帮助孩子制订计划、建立仪式感、监督孩子实施计划,更重要的是,家长要随时激励孩子。这就类似于嗑瓜子原理,每嗑开一粒瓜子,人们马上就会享受到一粒瓜子仁 ,这也可以称为即时回报。所以,人们一旦开始嗑瓜子,就很难停下来。因此,孩子每次完成任务以后,除了夏娟娟的肯定与表扬,更需要父母及时给予激励。夏娟娟使用班级优化大师软件给学生设置加分项,家长就根据计划完成情况随时激励,双管齐下,让孩子成为时间的小主人。
  “我也是家长,所以我很能理解家长的心情。其实,换位思考后,你会发现,面对同样的问题,你的思考方式会完全不一样!很多家长之所以会有这样那样的表现,可能并不是故意的,他只是不知道要怎么做。所以,就需要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帮助和指导他们。”
  别忘了,老师也只是普通人
  同理心不仅是为了理解别人,也是让别人理解自己。
  “别人”,包括孩子,也包括家长。
  夏娟娟的办法是:“一日班主任”活动。
  设计这个活动的初衷是:班级是我们的家,班主任就是家长。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不能按照“家长”的要求做,就是因为他不理解“家长”。让孩子和“家长”换位思考,体会“家长”的不容易,很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于是,夏娟娟开展了“一日班主任”自主管理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最有范儿的“一日班主任”。“一日班主任”头一天就把“班主任”日记本带回家,把第二天计划做的事情全部写在日记本上,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一日班主任”利用下午托管时间写一天的工作反思,然后交给下一个“一日班主任”。每周五的夕会,同学们轮流念这一周的“班主任”日记,并评选本周“最佳班主任”。
  后来,夏娟娟认为,班主任的工作不仅需要孩子的理解,更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所以,她要求“一日班主任”将“班主任”日记本带回家写反思,家长点评,让家长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
  一个学期过去了,孩子们留下了一本珍贵的《班主任日记》。
  留下的,还有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历程——
  4月3日
其他文献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孩子的管教办法,在小学低年级的教育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笔者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讲述正面管教中的两种工具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案例,并尝试寻找低年级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  启发式提问  和孩子沟通不顺畅时,教师应尽量使用“什么”“哪里”“何时”等针对事实的疑问词。例如:“发生了什么事?”“你当时在哪里?”“他说了什么?”等。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孩子会主动思考,回答教师的提问,有
上期我们谈到,班级群体是由在结构特征上不同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构成的,这两类亚群体及其关系实际上就构成了一个班级群体的两重结构:一重是由正式群体及其关系构成班级外显的正式群体结构;一重是由非正式群体及其关系构成班级内隐的非正式群体结构。  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应该促使班级群体两重结构最大限度交融,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班级两重群体结构整合应遵循的心理原则  一是心理同向原则。这个原则是
班主任常常会因为学生不懂得如何保持教室的整洁而烦恼,这其实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建立与卫生相关的规则意识。所以,在帮助他们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是学生养成爱护公共环境卫生意识的开始。  让事件变成契机  一次,我开会后来到教室,发现我不在的两节课内,教室里又变得凌乱不堪。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并不是没有卫生意识,而是没有保持卫生的方法和自觉性,这便是问题所在。  我立即召开简短班会:  1. 让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谈到顺从心理,我们先看一个教育案例。  甄老师中途接手做初二(3)班的班主任。接手第一
班会课是学校最重要的德育活动课程之一,也是班级育人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受育对象全类化。班会课的受育对象应包含教师和学生,而其中容易被忽略的是教师这个主体。这被称为第一个消失的“我”。二是受育个体自省化。受育个体应处于道德“自省”过程,而不是“责它”过程。缺乏道德自觉意识的受育个体不是班会课最终要培育的受育主体,这被称为第二个消失的“我”。这两个“我”的消失,会使班会课效果大减
“你们都来看看这大块大块的馒头和成堆的剩菜,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不懂得勤俭节约呢?”一位班主任对着已冒尖儿的垃圾桶感慨着,其他人立马随声附和:“是呀,关于节约粮食的主题班会每学期不知道开多少次,怎么依然无效呢?”  作为班主任,大家的慨叹亦是我的心声——为何绞尽脑汁设计出来的教育方案,总是入不了学生的心?为何不管是严格要求还是谆谆教诲,都刹不住这股浪费之风?  一次手工课上,一个细节引发了我的思考:
现实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挫折在所难免,小学生也必须学会应对挫折。本节班会课中,我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情境……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认识挫折、体验挫折、提出战胜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认识挫折  1.猜一猜  (1)师:请从老师的描述中猜一猜这是一本什么书?这是一本名著;这是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一本;这本书讲的是西天取经的故事……  生(异口同声):《西游记》。  (2)师:请从老师的
秦望  “8 1”工作室主持人,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教师。河南省“十佳”班主任,河南省最具影响力班主任,主编《高中系列班会课》,著有《光辉岁月》等。  教师不会写教育案例,就会极大妨碍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那么,如何才能写好教育案例呢?原始案例的撰写  首先要了解案例的结构。  案例的内在结构:主题、背景、结果、细节、评析。  案例的外在结构:案例背景、案例介绍、案例分析。  其次,
一个不想成长的教师,即使给他提供触手可及的平台和機会,他也不会珍惜。相反,一个愿意进步的教师,即使没有合适的平台和机会,他也会不断突破自我成长的瓶颈,进行职业规划,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  改变——从内打破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教师的成长亦然,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李镇西老师在《自己培养自己》一书中写道:说到人的成长,我们总是喜欢说是“领导的培养”。这里的“培养
马志国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員,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问题:孩子没有上进心了  这一天,一对中年父母陪同孩子远道来访。  初步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