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式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k3do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不想成长的教师,即使给他提供触手可及的平台和機会,他也不会珍惜。相反,一个愿意进步的教师,即使没有合适的平台和机会,他也会不断突破自我成长的瓶颈,进行职业规划,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
  改变——从内打破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教师的成长亦然,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李镇西老师在《自己培养自己》一书中写道:说到人的成长,我们总是喜欢说是“领导的培养”。这里的“培养”可以指热情鼓励、真诚批评、提供平台、创造机会……“鼓励”“批评”“平台”“机会”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但最后并非每个人都能成长起来。就像地球上,空气、阳光和水无处不在,但并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发芽,每一朵花儿都能结果。成长与否在于自身。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打听到华池柔远初中将举行庆阳市李镇西教育研究年会。我主动联系早胜小学的郝建平校长,问清楚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并提交参会申请表,最终获得参会资格。
  到了会场才知道,所有参会教师都是县教育局派来的,吃住报销,只有我是自己掏腰包。有同行的教师开玩笑说,这不是花钱找罪受吗?我想,教师成长与否全在自身,与其等待,不如主动寻找成长的机会。
  叩问——我还能再往前走一步吗
  李镇西老师获得了很多荣誉,却没有止步不前,也一次又一次地叩问自己:我还能再往前走一步吗?他在著书立说、闻名全国时,报考了博士,深造学习。博士毕业后,李镇西老师主动要求回到学校教语文、当班主任。他出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后,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镇西老师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在于他不断地叩问,在叩问中成长,在叩问中进步。我选择做教育,每天都做着重复而枯燥的工作。我想,对于问题,如果我再往前走一步,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我能往前走一步,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写下来,总结好经验和做法,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有所借鉴;如果我能再往前走一步,反思自己还可以怎么做,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并记录下来,我就能将经验分享给更多教师……
  坚持——不断自我“越狱”
  教师要不断自我“越狱”,翻过名利的高墙,越过世俗的藩篱,带着一颗朴素的心回归教育,用儿童的视角关注每个学生生命的成长。
  李镇西老师不自恃年高,不满足于取得的荣誉,不以资历、经验自居,始终保持着一种空杯心态,重新审视自己,不断自我“越狱”。
  向李镇西老师学习,自己培养自己。学习他的“四个不停”,即不停实践、不停思考、不停阅读、不停写作;学习他的“五个一工程”,即每天上好一堂课、至少找一个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研究一个教育问题、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随笔。他一生都在寻找让自己惊讶的“我”。
  世界上有两种动物可以到达金字塔顶端,一种是雄鹰,在于它强有力的翅膀;一种是蜗牛,在于它坚强的毅力。我没有雄鹰的翅膀,却有蜗牛的毅力,坚持寻找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式,听、说、读、写、思,不断自我“越狱”。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宁县长庆桥镇安河小学)
  责任编辑 何欣容
其他文献
小董是我们班上的“调皮大王”。  他以绊倒同学取乐,上课时偷偷吃东西,在地上打滚是家常便饭。老师提醒他,他暂时能改正,老师看不见时,他便玩得不亦乐乎。他什么道理都不认,可只要父亲对他施以暴力,他就意识到做错了。至于为什么错,他也不知道,他对错误的判断标准是:老师和父亲生气了……总之,问题学生有的问题,在他身上都能找到。  针对以上问题,我从4个方面做好转化工作。  “了如指掌”与“琢磨不透”  教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马志国  群体领导者影响力来源的心理机制  鸟无头不飞,人无头不走。这个“头”,用群体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孩子的管教办法,在小学低年级的教育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笔者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讲述正面管教中的两种工具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案例,并尝试寻找低年级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  启发式提问  和孩子沟通不顺畅时,教师应尽量使用“什么”“哪里”“何时”等针对事实的疑问词。例如:“发生了什么事?”“你当时在哪里?”“他说了什么?”等。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孩子会主动思考,回答教师的提问,有
上期我们谈到,班级群体是由在结构特征上不同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构成的,这两类亚群体及其关系实际上就构成了一个班级群体的两重结构:一重是由正式群体及其关系构成班级外显的正式群体结构;一重是由非正式群体及其关系构成班级内隐的非正式群体结构。  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应该促使班级群体两重结构最大限度交融,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班级两重群体结构整合应遵循的心理原则  一是心理同向原则。这个原则是
班主任常常会因为学生不懂得如何保持教室的整洁而烦恼,这其实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建立与卫生相关的规则意识。所以,在帮助他们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是学生养成爱护公共环境卫生意识的开始。  让事件变成契机  一次,我开会后来到教室,发现我不在的两节课内,教室里又变得凌乱不堪。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并不是没有卫生意识,而是没有保持卫生的方法和自觉性,这便是问题所在。  我立即召开简短班会:  1. 让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谈到顺从心理,我们先看一个教育案例。  甄老师中途接手做初二(3)班的班主任。接手第一
班会课是学校最重要的德育活动课程之一,也是班级育人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受育对象全类化。班会课的受育对象应包含教师和学生,而其中容易被忽略的是教师这个主体。这被称为第一个消失的“我”。二是受育个体自省化。受育个体应处于道德“自省”过程,而不是“责它”过程。缺乏道德自觉意识的受育个体不是班会课最终要培育的受育主体,这被称为第二个消失的“我”。这两个“我”的消失,会使班会课效果大减
“你们都来看看这大块大块的馒头和成堆的剩菜,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不懂得勤俭节约呢?”一位班主任对着已冒尖儿的垃圾桶感慨着,其他人立马随声附和:“是呀,关于节约粮食的主题班会每学期不知道开多少次,怎么依然无效呢?”  作为班主任,大家的慨叹亦是我的心声——为何绞尽脑汁设计出来的教育方案,总是入不了学生的心?为何不管是严格要求还是谆谆教诲,都刹不住这股浪费之风?  一次手工课上,一个细节引发了我的思考:
现实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挫折在所难免,小学生也必须学会应对挫折。本节班会课中,我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情境……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认识挫折、体验挫折、提出战胜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认识挫折  1.猜一猜  (1)师:请从老师的描述中猜一猜这是一本什么书?这是一本名著;这是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一本;这本书讲的是西天取经的故事……  生(异口同声):《西游记》。  (2)师:请从老师的
秦望  “8 1”工作室主持人,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教师。河南省“十佳”班主任,河南省最具影响力班主任,主编《高中系列班会课》,著有《光辉岁月》等。  教师不会写教育案例,就会极大妨碍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那么,如何才能写好教育案例呢?原始案例的撰写  首先要了解案例的结构。  案例的内在结构:主题、背景、结果、细节、评析。  案例的外在结构:案例背景、案例介绍、案例分析。  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