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随意为美的“和物”茶陶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huxi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茶陶,孤立地看也就是饮茶用的陶器而已,但就是这些简单的陶器,在日本文化中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日本中古文明主流文化的象征,关乎着日本民族独特性格和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审美取向。
  说起茶陶,就不能不说茶道。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12世纪的镰仓时期,两度入宋求法的日本荣西法师(1131-1215年)从中国带回茶种,开始在日本推广饮茶。中国参禅及茶饮之风也通过来华的日本僧人传入日本,经历代茶人如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等人的不懈努力、潜心研究和改革创新,成功地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融入其中,从而将饮茶这种简单的日常活动升华到极具形式美和内在美的艺术高度,形成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文化式样—茶道。
  日本茶道从“茶禅一味”的观点出发,有自己对美的特殊追求。茶道之美崇尚枯高幽玄,无心无碍,对世俗美采取否定的态度,比如茶室内不取世俗喜爱的豪华艳丽之色,而以暗淡的朽叶色为基调。饮茶之碗起初曾珍视中国建窑、吉州窑等地的作品,即日本所称天目茶碗,也被称作“唐物”。后来根据茶道美的标准,改用朝鲜陶碗,这种碗的胎土未经仔细淘洗,夹杂石粒,表面有黑斑,相当粗糙,却被日本茶人看重,称作荞麦茶碗,视之为艺术品,这种来自朝鲜的陶瓷茶具被称为“ 物”。同时,为满足迷恋“茶禅”的武士们的需要,在濑户、美浓、信乐、备前等古窑烧制“唐物”和“ 物”的仿造品。
  “和物”茶陶出现于桃山后期。这时,日本的茶道文化从武士拓展到庶民,形成普及的民族化的生活趣味。与之相应的茶陶形态也开始摆脱“唐物”和“ 物”的单纯仿制,在著名茶匠千利休、古田织部、小堀远州等人的推动和亲自参与下,经过各窑场陶工的不懈努力,逐渐形成日本风格的“和物”茶陶,如京都的“乐烧”,美浓的“志野烧”“黄濑户”“濑户黑”“织部烧”,以及“远州七窑”等茶陶派系。各窑生产的茶陶虽在总体上都具有“和物”风格,但也因地域和那些著名茶匠个人茶陶观的差异而又显现出各具特色的不同形式和风格。以下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以随意为美的茶陶“和物”—京都的“乐烧”。
  “乐烧”是桃山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茶陶,是在千利休指导下由陶工长次郎烧制出来的。千利休(1522-1592年)是日本桃山时代的武将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御用茶师,同时也是日本茶陶文化的奠基人。他曾师从武野绍鸥(1502-1555年)学了15年茶道,是他首先将流行于特权阶层的茶道推广到普通民众之中,倡导“幽茶”并提出“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即:和悦的感情,尊敬一切的至诚,一尘不染的清净,同自然化为一体的空寂。而体现利休这种茶道精神的茶道用器—乐茶碗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制坯时不用陶轮,而是凭着陶工的意念徒手捏制,并经过切削而成,早期时还特意保留削切的痕迹,故器形不甚规整,器壁较厚,通体施深色釉,但浓淡不匀,釉面出现隐约的斑块,蕴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自然美。“乐茶碗”就像千利休倡导的茶室一样,清净质朴,随意自然,也绝非武将使用的“唐物”和“ 物”那样珍贵难寻,是利休茶陶观和人生观在茶陶创作上的体现。
  长次郎及其后人所制的茶陶之所以称为“乐烧”,据说是因长次郎曾在丰臣秀吉的府邸聚乐第内制陶称“聚乐烧”,二代传人常庆(1560-1635年)亦得秀吉赏识,赐其“乐”字金印,其后代所制的茶陶都盖上“乐”字印记。乐茶碗根据釉色分为赤乐与黑乐两种。赤乐的烧制成功早于黑乐,是天正十四年前试烧成功的品种。赤乐施红釉,其制作工艺是以粘土成型后外敷称作“黄土”的化妆土(为掩盖胎体的疵病或改变其呈色而涂刷于胎釉之间的一层陶土),先经1000oC素烧后上釉,然后入窑再以1000oC至1300oC的高温烧成,在釉中还掺入铅以便降低釉的熔点。图1是陶工长次郎早期烧制的一件赤乐茶碗,日本爱知县陶瓷资料馆藏。碗高8.1厘米,口径10.6厘米,足径4.6厘米。厚重的胎体,直腹下垂,至底部直转折回,圈足中心有乳状突起。手工捏制的成型工艺和古拙随意的造型带给茶碗一种特殊的“存在感”和“力度感”。器内外施满较厚的红釉,呈色虽不理想,却也均匀莹净。碗内壁书有“长二郎烧·赤茶碗·枝柿ト云(花押)”铭。日本颖川美术馆收藏的内壁书有“无一物”铭的赤乐茶碗(图2)是由千利休设计、长次郎烧制的所谓“利休七式”,也称“长次郎七式”中的一件,是长次郎名碗中名气最高的一件,也是日本重要文化财之一。碗高8.6厘米,口径11.2厘米,足径4.8厘米。稍显内敛的口部,大于90度的折腹,让足部充分展示在视野之内,使整体造型更具“存在感”和“力度感”。“利休七式”中有四件是赤乐茶碗,“早船”和“利休好”铭也是其中的两件。据说这两件铭文是利休举办茶会时,从客人细川三斋那里征得的铭文。细川三斋是日本第79任首相细川护熙的先祖,桃山时代茶汤大家细川幽斋之子,千利休的弟子。
  传世的长次郎烧制的赤乐名碗中,最早的一件作品铭为“勾当”(图3),“勾当”是日本古代寺庙的事务官的称呼。这件作品形状看起来不对称,完全保留了徒手捏制的原始状态。其次还有称为“道成寺”的赤乐碗。据说这两件是千利休特别注铭的茶碗,所以更显珍贵,同时从其铭文内容也可看出早期日本茶道与佛教的密切关系。
  京都的“乐烧”陶艺家本阿弥光悦(1558-1637年)也有自己的赤乐作品传世,他是当时日本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受德川家康之命在京都北部的鹰鹰峰下制陶,也常往京都的乐窑,用乐家的陶土与釉药烧制茶碗。图4即是光悦传世赤乐作品中极为优秀的一件,碗高10.1厘米,口径9.9厘米,足径4.8厘米。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此碗形体呈修长的直筒状,口缘部削薄,矮圈足,粗糙的胎体竟然在釉面下形成一幅浑然天成的自然美景,艺术家的气质油然再现。图5是江户时期的陶艺家道入的作品,由日本三井文库收藏。此件作品的外壁除红色外,局部还有深浅不等的褐色,据说其工艺是在胎体表面分别用黄土、白土来涂抹,烧成后,由于釉透明度高,釉下显现出红褐两种不同的色调,这是道入作品的特点之一。
  赤乐的釉色没有任何两件是完全相同的,也没有纯粹的红釉(都含有杂色),这是当时日本调配完全红釉的技术尚未成熟的缘故。
  赤乐釉质细腻,而黑乐则显得比较粗犷。黑乐施黑釉,色调黑中泛褐,富于变幻,给人以温厚的感觉。“利休七式”中有三件是黑乐作品,分别名“大黑”“钵开”“东阳坊”。“大黑”(图6)是大件黑色茶碗之意,被后世一致认为是乐茶碗中最温和稳重的典型之作。这件书有“面影”铭文的黑乐茶碗(图7)也是长次郎的名作之一,胎体及口沿较厚,胎质粗糙,形体古拙随意,呈现出手捏成型、不事雕琢的原始状态,釉色也是黑中泛红褐,显得温和厚重。因史料记载中的长次郎名碗“钵开”至今未见现世,有日本学者认为这件书有“面影”的黑乐茶碗有可能是“利休七式”之一。
  本阿弥光悦的黑乐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书有“雨云”铭的茶碗(图8),这件作品也是日本重要文化财之一,现由三井文库收藏。比之长次郎的作品,光悦的作品胎质较为细腻,口沿较薄,特别是其施釉有如纸上泼墨,大胆挥洒,细心运筹,入窑烧成后,釉料自然交融,釉面出现一种雨雾  、莽莽苍苍的意境,不由让人产生无穷变幻的遐想,这是作为艺术家的光悦其主体意识在陶艺中的展示。图9是道入的黑乐作品,日本乐美术馆收藏。与其赤乐作品一样,这件黑乐茶碗利用釉料的自然窑变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效果。图10是长次郎二代常庆的作品,乐美术馆收藏。与初代长次郎的作品相比,此件黑乐茶碗胎体光滑细腻,口沿部位虽然仍然较厚,但却圆润许多,在造型上器身也变矮了一些,釉面温润匀净,虽然总体风格依然以温和厚重为主,但看起来却更典雅庄重。这一方面是制作工艺的进步,如泥料的淘洗,另一方面也是时代审美要求的变化使然。
  乐烧的胎土是一种含铁量较高的聚乐红土,无论赤乐还是黑乐,都在素烧后多次上釉,再入窑烧成,工艺过程非常复杂、讲究。所以乐烧虽看似粗朴,实则精心制作之产物。尤其是黑乐茶碗,釉料来自京都蕴藏一千多年的鸭川紫石,用这种原料制成的黑釉能产生出“既是黑,又不完全黑”的艺术效果,展现出神秘的窑变之美。黑乐茶碗兼有天目茶碗的釉色之雅与高丽茶碗的造型之柔,又与深绿的末茶在色调上极为协调,是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兼具的茶陶名碗。
  乐烧的匠师们终生制陶,世代制陶,不仅为后世留下诸多具有个性美的名碗名器,更为我们留下了独特的审美享受。
   (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汕头市现代画院是以弘扬现代书画艺术为宗旨的社会文化艺术团体。现代书画艺术在向传统学习的同时,更注重书画艺术的发展、创新和现代化,更着重艺术家个人修养的提高和个人风格的形成。    天资纵逸、气势磅礴的方铝先生,1991年即受邀至美国洛杉矶东方艺术中心举办个展,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方铝现代画》一书,近二十年超然物外,致力于中国画的现代化研究,以中国画的传统笔墨为元素,组织新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
期刊
2001年底,《收藏界》杂志社成立,笔者也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时光荏苒,弹指十年。  十年了,回首检视,陈列在书柜里整整齐齐的一百多期杂志提醒我,离开出发地,我们已经走了好远,杂花生树,草长莺飞。   十年很薄,仿佛是一个转身的瞬间,只留下一抹尘埃;十年很厚,仿佛是斑驳的史书,承载着岁月的变迁。  曾记得,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武侠巨作”—《英雄》中,李连杰饰演的刺客“无名”:十年练剑不
期刊
2003年12月,一个白雪飞扬的日子,王景龙仙逝了。我在南国,听到消息,面对他辛苦创作的三幅画,感慨万千。斯人已去,而画作仍在面前。当时,因俗务未能去悼念送行王老先生,心里总有不安。今借此文,一方面追忆他为我作画和简析其绘画风格;另一方面,在他1979年画画开始到至今30年过去之际,作此文,也算是对这位农民艺术家的纪念吧!  王景龙的画,众说纷纭,有说好的,有说看不懂的,有说粗糙的;美术评论家叫好
期刊
古代书画名作,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一向为人们所宝重,因此,品评、鉴赏、收藏风气历代兴盛。  新年伊始,安徽省博物馆举办“馆藏明清花鸟画精品展”,受到普遍的欢迎,尤其受到热爱花鸟画的美术爱好者的青睐。60件展品,不但有明清时期重要画家和主要画派的佳作,而且多幅为存世孤品,一定数量的属国家一级文物。艺术殿堂,鸟语花香,如此丰富多彩、艺术化了的花鸟,以其优美的品性和生动的形象,给人以精神上的陶冶和美的享
期刊
印盒,文房用具之一,其质地、造型、题材诸多,通常尺寸不大,从古至今深受文人青睐,其中以白玉为材雕琢的各式印盒传世相对稀少。今简介两件清代雕玉印盒,以供大家品赏。  白玉方形印盒 长5.5厘米,宽5.5厘米。白玉质纯而灵,冰纯月洁,完美无缺,材质之美,动人心魄。此印盒呈方形,整体纹饰简洁古朴,仅上下口沿处刻有回形纹,底雕有四只长方形足。印盒整料掏膛,深腹薄壁,光亮如镜,盖与盒子母口严丝合缝。器型悦目
期刊
这一组动物瓷塑是1997年秋天在安徽望江县城郊一座北宋砖室墓出土的。计有鱼、鸭、龙、蛇、龟等,现藏于该县博物馆,经国家文物出境安徽省鉴定站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将这组动物瓷塑做一简要介绍。  鱼形瓷塑(图1)1件,长11厘米,高5厘米。瓷质青白釉。刻有鱼鳞纹,平首隆背翘尾,背上鳍竖起,呈游动状,生动活泼,富有“桃花流水鳜鱼肥”之质感。  鸭形瓷塑(图2)1件,长9.8厘米,高6厘米。瓷质青白釉
期刊
几年前,我在一个收破烂的人手中发现这枚铜币,如获至宝,并一直保存至今。这枚铜币为红铜铸造,币径2.82厘米,厚0.5厘米,正面有“大汉铜币”字样,中心为阴文“赣”字,上方为“江西省造”。铜币两侧刻有“辛”、“亥”二字,下有“当制钱十文”字样。而在铜币背后,有连体十八星的圆形图案,在十八星图外面,衬以细密的网纹。  查阅大量书籍表明,这枚铜币为江西辛亥大汉铜币,素有“中国铜元十珍”的美称。1911年
期刊
翻阅十多年前旧著《中国花钱集藏指南》,由于出版社为节约成本,将书稿送至某县印刷厂,可惜我当时精心拓制之珍贵花钱图片,竟印成一塌糊涂,眉目都看不清,痛惜之余,也觉得对不起热情的读者。  总的来看,此书较《中国古钱集藏指南》学术性稍强,资料性亦较丰富,虽时隔十多年,然其一些观点仍具有实际意义,除当时花钱价格根据市场情况整个偏低外,一些结论性意见在当今亦不为过时。  一、中国最早的花钱,始于何时?  以
期刊
贵刊在今年第八期“老董泉苑”栏目中的《千载盛世与“驺虞峙钱”》一文中提到“太平百钱”,董老也载文提及“此钱的形制,钱文风格与‘太平百钱’‘世平百钱’极为接近……”  本人正好在一年前集到一枚“太平百钱”和近期集到一枚“驺虞峙钱”,今见贵刊的报道,特别是董老精彩的点拨,使我加深了对两币的认识,现将两币的照片显露于后,供大家欣赏。  一、“太平百钱”币(图1)  是品制作规范精美,包浆熟旧,钱文是篆隶
期刊
随着今年6月1日《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在台北的合璧展出,其作者元代大画家黄公望也成为近期传媒关注的焦点人物。  黄公望可谓是中国山水画变革的集大成者,他不但当时名列“元四家”之首,且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成为明清山水画界推崇的宗师。他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更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也是黄公望倾力构制的旷世名作,被后世誉为中国山水画中“第一神品”。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元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