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茶陶,孤立地看也就是饮茶用的陶器而已,但就是这些简单的陶器,在日本文化中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日本中古文明主流文化的象征,关乎着日本民族独特性格和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审美取向。
说起茶陶,就不能不说茶道。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12世纪的镰仓时期,两度入宋求法的日本荣西法师(1131-1215年)从中国带回茶种,开始在日本推广饮茶。中国参禅及茶饮之风也通过来华的日本僧人传入日本,经历代茶人如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等人的不懈努力、潜心研究和改革创新,成功地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融入其中,从而将饮茶这种简单的日常活动升华到极具形式美和内在美的艺术高度,形成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文化式样—茶道。
日本茶道从“茶禅一味”的观点出发,有自己对美的特殊追求。茶道之美崇尚枯高幽玄,无心无碍,对世俗美采取否定的态度,比如茶室内不取世俗喜爱的豪华艳丽之色,而以暗淡的朽叶色为基调。饮茶之碗起初曾珍视中国建窑、吉州窑等地的作品,即日本所称天目茶碗,也被称作“唐物”。后来根据茶道美的标准,改用朝鲜陶碗,这种碗的胎土未经仔细淘洗,夹杂石粒,表面有黑斑,相当粗糙,却被日本茶人看重,称作荞麦茶碗,视之为艺术品,这种来自朝鲜的陶瓷茶具被称为“ 物”。同时,为满足迷恋“茶禅”的武士们的需要,在濑户、美浓、信乐、备前等古窑烧制“唐物”和“ 物”的仿造品。
“和物”茶陶出现于桃山后期。这时,日本的茶道文化从武士拓展到庶民,形成普及的民族化的生活趣味。与之相应的茶陶形态也开始摆脱“唐物”和“ 物”的单纯仿制,在著名茶匠千利休、古田织部、小堀远州等人的推动和亲自参与下,经过各窑场陶工的不懈努力,逐渐形成日本风格的“和物”茶陶,如京都的“乐烧”,美浓的“志野烧”“黄濑户”“濑户黑”“织部烧”,以及“远州七窑”等茶陶派系。各窑生产的茶陶虽在总体上都具有“和物”风格,但也因地域和那些著名茶匠个人茶陶观的差异而又显现出各具特色的不同形式和风格。以下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以随意为美的茶陶“和物”—京都的“乐烧”。
“乐烧”是桃山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茶陶,是在千利休指导下由陶工长次郎烧制出来的。千利休(1522-1592年)是日本桃山时代的武将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御用茶师,同时也是日本茶陶文化的奠基人。他曾师从武野绍鸥(1502-1555年)学了15年茶道,是他首先将流行于特权阶层的茶道推广到普通民众之中,倡导“幽茶”并提出“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即:和悦的感情,尊敬一切的至诚,一尘不染的清净,同自然化为一体的空寂。而体现利休这种茶道精神的茶道用器—乐茶碗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制坯时不用陶轮,而是凭着陶工的意念徒手捏制,并经过切削而成,早期时还特意保留削切的痕迹,故器形不甚规整,器壁较厚,通体施深色釉,但浓淡不匀,釉面出现隐约的斑块,蕴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自然美。“乐茶碗”就像千利休倡导的茶室一样,清净质朴,随意自然,也绝非武将使用的“唐物”和“ 物”那样珍贵难寻,是利休茶陶观和人生观在茶陶创作上的体现。
长次郎及其后人所制的茶陶之所以称为“乐烧”,据说是因长次郎曾在丰臣秀吉的府邸聚乐第内制陶称“聚乐烧”,二代传人常庆(1560-1635年)亦得秀吉赏识,赐其“乐”字金印,其后代所制的茶陶都盖上“乐”字印记。乐茶碗根据釉色分为赤乐与黑乐两种。赤乐的烧制成功早于黑乐,是天正十四年前试烧成功的品种。赤乐施红釉,其制作工艺是以粘土成型后外敷称作“黄土”的化妆土(为掩盖胎体的疵病或改变其呈色而涂刷于胎釉之间的一层陶土),先经1000oC素烧后上釉,然后入窑再以1000oC至1300oC的高温烧成,在釉中还掺入铅以便降低釉的熔点。图1是陶工长次郎早期烧制的一件赤乐茶碗,日本爱知县陶瓷资料馆藏。碗高8.1厘米,口径10.6厘米,足径4.6厘米。厚重的胎体,直腹下垂,至底部直转折回,圈足中心有乳状突起。手工捏制的成型工艺和古拙随意的造型带给茶碗一种特殊的“存在感”和“力度感”。器内外施满较厚的红釉,呈色虽不理想,却也均匀莹净。碗内壁书有“长二郎烧·赤茶碗·枝柿ト云(花押)”铭。日本颖川美术馆收藏的内壁书有“无一物”铭的赤乐茶碗(图2)是由千利休设计、长次郎烧制的所谓“利休七式”,也称“长次郎七式”中的一件,是长次郎名碗中名气最高的一件,也是日本重要文化财之一。碗高8.6厘米,口径11.2厘米,足径4.8厘米。稍显内敛的口部,大于90度的折腹,让足部充分展示在视野之内,使整体造型更具“存在感”和“力度感”。“利休七式”中有四件是赤乐茶碗,“早船”和“利休好”铭也是其中的两件。据说这两件铭文是利休举办茶会时,从客人细川三斋那里征得的铭文。细川三斋是日本第79任首相细川护熙的先祖,桃山时代茶汤大家细川幽斋之子,千利休的弟子。
传世的长次郎烧制的赤乐名碗中,最早的一件作品铭为“勾当”(图3),“勾当”是日本古代寺庙的事务官的称呼。这件作品形状看起来不对称,完全保留了徒手捏制的原始状态。其次还有称为“道成寺”的赤乐碗。据说这两件是千利休特别注铭的茶碗,所以更显珍贵,同时从其铭文内容也可看出早期日本茶道与佛教的密切关系。
京都的“乐烧”陶艺家本阿弥光悦(1558-1637年)也有自己的赤乐作品传世,他是当时日本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受德川家康之命在京都北部的鹰鹰峰下制陶,也常往京都的乐窑,用乐家的陶土与釉药烧制茶碗。图4即是光悦传世赤乐作品中极为优秀的一件,碗高10.1厘米,口径9.9厘米,足径4.8厘米。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此碗形体呈修长的直筒状,口缘部削薄,矮圈足,粗糙的胎体竟然在釉面下形成一幅浑然天成的自然美景,艺术家的气质油然再现。图5是江户时期的陶艺家道入的作品,由日本三井文库收藏。此件作品的外壁除红色外,局部还有深浅不等的褐色,据说其工艺是在胎体表面分别用黄土、白土来涂抹,烧成后,由于釉透明度高,釉下显现出红褐两种不同的色调,这是道入作品的特点之一。
赤乐的釉色没有任何两件是完全相同的,也没有纯粹的红釉(都含有杂色),这是当时日本调配完全红釉的技术尚未成熟的缘故。
赤乐釉质细腻,而黑乐则显得比较粗犷。黑乐施黑釉,色调黑中泛褐,富于变幻,给人以温厚的感觉。“利休七式”中有三件是黑乐作品,分别名“大黑”“钵开”“东阳坊”。“大黑”(图6)是大件黑色茶碗之意,被后世一致认为是乐茶碗中最温和稳重的典型之作。这件书有“面影”铭文的黑乐茶碗(图7)也是长次郎的名作之一,胎体及口沿较厚,胎质粗糙,形体古拙随意,呈现出手捏成型、不事雕琢的原始状态,釉色也是黑中泛红褐,显得温和厚重。因史料记载中的长次郎名碗“钵开”至今未见现世,有日本学者认为这件书有“面影”的黑乐茶碗有可能是“利休七式”之一。
本阿弥光悦的黑乐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书有“雨云”铭的茶碗(图8),这件作品也是日本重要文化财之一,现由三井文库收藏。比之长次郎的作品,光悦的作品胎质较为细腻,口沿较薄,特别是其施釉有如纸上泼墨,大胆挥洒,细心运筹,入窑烧成后,釉料自然交融,釉面出现一种雨雾 、莽莽苍苍的意境,不由让人产生无穷变幻的遐想,这是作为艺术家的光悦其主体意识在陶艺中的展示。图9是道入的黑乐作品,日本乐美术馆收藏。与其赤乐作品一样,这件黑乐茶碗利用釉料的自然窑变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效果。图10是长次郎二代常庆的作品,乐美术馆收藏。与初代长次郎的作品相比,此件黑乐茶碗胎体光滑细腻,口沿部位虽然仍然较厚,但却圆润许多,在造型上器身也变矮了一些,釉面温润匀净,虽然总体风格依然以温和厚重为主,但看起来却更典雅庄重。这一方面是制作工艺的进步,如泥料的淘洗,另一方面也是时代审美要求的变化使然。
乐烧的胎土是一种含铁量较高的聚乐红土,无论赤乐还是黑乐,都在素烧后多次上釉,再入窑烧成,工艺过程非常复杂、讲究。所以乐烧虽看似粗朴,实则精心制作之产物。尤其是黑乐茶碗,釉料来自京都蕴藏一千多年的鸭川紫石,用这种原料制成的黑釉能产生出“既是黑,又不完全黑”的艺术效果,展现出神秘的窑变之美。黑乐茶碗兼有天目茶碗的釉色之雅与高丽茶碗的造型之柔,又与深绿的末茶在色调上极为协调,是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兼具的茶陶名碗。
乐烧的匠师们终生制陶,世代制陶,不仅为后世留下诸多具有个性美的名碗名器,更为我们留下了独特的审美享受。
(责编:雨岚)
说起茶陶,就不能不说茶道。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12世纪的镰仓时期,两度入宋求法的日本荣西法师(1131-1215年)从中国带回茶种,开始在日本推广饮茶。中国参禅及茶饮之风也通过来华的日本僧人传入日本,经历代茶人如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等人的不懈努力、潜心研究和改革创新,成功地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融入其中,从而将饮茶这种简单的日常活动升华到极具形式美和内在美的艺术高度,形成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文化式样—茶道。
日本茶道从“茶禅一味”的观点出发,有自己对美的特殊追求。茶道之美崇尚枯高幽玄,无心无碍,对世俗美采取否定的态度,比如茶室内不取世俗喜爱的豪华艳丽之色,而以暗淡的朽叶色为基调。饮茶之碗起初曾珍视中国建窑、吉州窑等地的作品,即日本所称天目茶碗,也被称作“唐物”。后来根据茶道美的标准,改用朝鲜陶碗,这种碗的胎土未经仔细淘洗,夹杂石粒,表面有黑斑,相当粗糙,却被日本茶人看重,称作荞麦茶碗,视之为艺术品,这种来自朝鲜的陶瓷茶具被称为“ 物”。同时,为满足迷恋“茶禅”的武士们的需要,在濑户、美浓、信乐、备前等古窑烧制“唐物”和“ 物”的仿造品。
“和物”茶陶出现于桃山后期。这时,日本的茶道文化从武士拓展到庶民,形成普及的民族化的生活趣味。与之相应的茶陶形态也开始摆脱“唐物”和“ 物”的单纯仿制,在著名茶匠千利休、古田织部、小堀远州等人的推动和亲自参与下,经过各窑场陶工的不懈努力,逐渐形成日本风格的“和物”茶陶,如京都的“乐烧”,美浓的“志野烧”“黄濑户”“濑户黑”“织部烧”,以及“远州七窑”等茶陶派系。各窑生产的茶陶虽在总体上都具有“和物”风格,但也因地域和那些著名茶匠个人茶陶观的差异而又显现出各具特色的不同形式和风格。以下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以随意为美的茶陶“和物”—京都的“乐烧”。
“乐烧”是桃山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茶陶,是在千利休指导下由陶工长次郎烧制出来的。千利休(1522-1592年)是日本桃山时代的武将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御用茶师,同时也是日本茶陶文化的奠基人。他曾师从武野绍鸥(1502-1555年)学了15年茶道,是他首先将流行于特权阶层的茶道推广到普通民众之中,倡导“幽茶”并提出“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即:和悦的感情,尊敬一切的至诚,一尘不染的清净,同自然化为一体的空寂。而体现利休这种茶道精神的茶道用器—乐茶碗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制坯时不用陶轮,而是凭着陶工的意念徒手捏制,并经过切削而成,早期时还特意保留削切的痕迹,故器形不甚规整,器壁较厚,通体施深色釉,但浓淡不匀,釉面出现隐约的斑块,蕴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自然美。“乐茶碗”就像千利休倡导的茶室一样,清净质朴,随意自然,也绝非武将使用的“唐物”和“ 物”那样珍贵难寻,是利休茶陶观和人生观在茶陶创作上的体现。
长次郎及其后人所制的茶陶之所以称为“乐烧”,据说是因长次郎曾在丰臣秀吉的府邸聚乐第内制陶称“聚乐烧”,二代传人常庆(1560-1635年)亦得秀吉赏识,赐其“乐”字金印,其后代所制的茶陶都盖上“乐”字印记。乐茶碗根据釉色分为赤乐与黑乐两种。赤乐的烧制成功早于黑乐,是天正十四年前试烧成功的品种。赤乐施红釉,其制作工艺是以粘土成型后外敷称作“黄土”的化妆土(为掩盖胎体的疵病或改变其呈色而涂刷于胎釉之间的一层陶土),先经1000oC素烧后上釉,然后入窑再以1000oC至1300oC的高温烧成,在釉中还掺入铅以便降低釉的熔点。图1是陶工长次郎早期烧制的一件赤乐茶碗,日本爱知县陶瓷资料馆藏。碗高8.1厘米,口径10.6厘米,足径4.6厘米。厚重的胎体,直腹下垂,至底部直转折回,圈足中心有乳状突起。手工捏制的成型工艺和古拙随意的造型带给茶碗一种特殊的“存在感”和“力度感”。器内外施满较厚的红釉,呈色虽不理想,却也均匀莹净。碗内壁书有“长二郎烧·赤茶碗·枝柿ト云(花押)”铭。日本颖川美术馆收藏的内壁书有“无一物”铭的赤乐茶碗(图2)是由千利休设计、长次郎烧制的所谓“利休七式”,也称“长次郎七式”中的一件,是长次郎名碗中名气最高的一件,也是日本重要文化财之一。碗高8.6厘米,口径11.2厘米,足径4.8厘米。稍显内敛的口部,大于90度的折腹,让足部充分展示在视野之内,使整体造型更具“存在感”和“力度感”。“利休七式”中有四件是赤乐茶碗,“早船”和“利休好”铭也是其中的两件。据说这两件铭文是利休举办茶会时,从客人细川三斋那里征得的铭文。细川三斋是日本第79任首相细川护熙的先祖,桃山时代茶汤大家细川幽斋之子,千利休的弟子。
传世的长次郎烧制的赤乐名碗中,最早的一件作品铭为“勾当”(图3),“勾当”是日本古代寺庙的事务官的称呼。这件作品形状看起来不对称,完全保留了徒手捏制的原始状态。其次还有称为“道成寺”的赤乐碗。据说这两件是千利休特别注铭的茶碗,所以更显珍贵,同时从其铭文内容也可看出早期日本茶道与佛教的密切关系。
京都的“乐烧”陶艺家本阿弥光悦(1558-1637年)也有自己的赤乐作品传世,他是当时日本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受德川家康之命在京都北部的鹰鹰峰下制陶,也常往京都的乐窑,用乐家的陶土与釉药烧制茶碗。图4即是光悦传世赤乐作品中极为优秀的一件,碗高10.1厘米,口径9.9厘米,足径4.8厘米。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此碗形体呈修长的直筒状,口缘部削薄,矮圈足,粗糙的胎体竟然在釉面下形成一幅浑然天成的自然美景,艺术家的气质油然再现。图5是江户时期的陶艺家道入的作品,由日本三井文库收藏。此件作品的外壁除红色外,局部还有深浅不等的褐色,据说其工艺是在胎体表面分别用黄土、白土来涂抹,烧成后,由于釉透明度高,釉下显现出红褐两种不同的色调,这是道入作品的特点之一。
赤乐的釉色没有任何两件是完全相同的,也没有纯粹的红釉(都含有杂色),这是当时日本调配完全红釉的技术尚未成熟的缘故。
赤乐釉质细腻,而黑乐则显得比较粗犷。黑乐施黑釉,色调黑中泛褐,富于变幻,给人以温厚的感觉。“利休七式”中有三件是黑乐作品,分别名“大黑”“钵开”“东阳坊”。“大黑”(图6)是大件黑色茶碗之意,被后世一致认为是乐茶碗中最温和稳重的典型之作。这件书有“面影”铭文的黑乐茶碗(图7)也是长次郎的名作之一,胎体及口沿较厚,胎质粗糙,形体古拙随意,呈现出手捏成型、不事雕琢的原始状态,釉色也是黑中泛红褐,显得温和厚重。因史料记载中的长次郎名碗“钵开”至今未见现世,有日本学者认为这件书有“面影”的黑乐茶碗有可能是“利休七式”之一。
本阿弥光悦的黑乐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书有“雨云”铭的茶碗(图8),这件作品也是日本重要文化财之一,现由三井文库收藏。比之长次郎的作品,光悦的作品胎质较为细腻,口沿较薄,特别是其施釉有如纸上泼墨,大胆挥洒,细心运筹,入窑烧成后,釉料自然交融,釉面出现一种雨雾 、莽莽苍苍的意境,不由让人产生无穷变幻的遐想,这是作为艺术家的光悦其主体意识在陶艺中的展示。图9是道入的黑乐作品,日本乐美术馆收藏。与其赤乐作品一样,这件黑乐茶碗利用釉料的自然窑变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效果。图10是长次郎二代常庆的作品,乐美术馆收藏。与初代长次郎的作品相比,此件黑乐茶碗胎体光滑细腻,口沿部位虽然仍然较厚,但却圆润许多,在造型上器身也变矮了一些,釉面温润匀净,虽然总体风格依然以温和厚重为主,但看起来却更典雅庄重。这一方面是制作工艺的进步,如泥料的淘洗,另一方面也是时代审美要求的变化使然。
乐烧的胎土是一种含铁量较高的聚乐红土,无论赤乐还是黑乐,都在素烧后多次上釉,再入窑烧成,工艺过程非常复杂、讲究。所以乐烧虽看似粗朴,实则精心制作之产物。尤其是黑乐茶碗,釉料来自京都蕴藏一千多年的鸭川紫石,用这种原料制成的黑釉能产生出“既是黑,又不完全黑”的艺术效果,展现出神秘的窑变之美。黑乐茶碗兼有天目茶碗的釉色之雅与高丽茶碗的造型之柔,又与深绿的末茶在色调上极为协调,是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兼具的茶陶名碗。
乐烧的匠师们终生制陶,世代制陶,不仅为后世留下诸多具有个性美的名碗名器,更为我们留下了独特的审美享受。
(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