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新课标中的“随文学习”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bin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知识的教学建议是“随文学习”,“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一富有弹性的教学建议,给老师们的教学留出了无限的空间,同时也让老师们感到难以把握。由此导致教学中忽视或偏离语文知识的倾向,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如何突破这一难点,解决好“随文学习”的问题?本文仅就字词和语法修辞两个方面的“随文学习”谈谈个人的思考和看法。
  
  一、课文中生字词的“随文学习”
  
  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语感、理解能力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一篇课文中哪些字词可以算作生字词,这个问题应该由学生来定。因为学生的认识与编者、老师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确定生字词,应当在课文后“读一读,写一写”字词的基础上补充确定。不能简单地局限在课后出示的数量,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手记下不认识、不理解、不会用的字词,并养成习惯。解决生字词,应采取集中学习与随文学习相结合的办法。集中学习侧重于读准、写对并理解,随文学习侧重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法、含义和用法。例如:学习初一下册《丑小鸭》一文,“读一读,写一写”所列词语有“丑陋”、“讪笑”、“嫉妒”、“来势汹汹”四个词语,如果仅仅局限在这几个词语并停留在读准写对这个层次上还不够。如:“丑陋”一词的“陋”字有几个含义,在本词语中的含义是什么?每一个含义的常用词语是什么?再如:“讪笑”与课文中的“嘲笑”、“讥笑”有什么区别?“嫉妒”与“妒忌”的含义相同吗?课文中的“沮丧”是什么意思?换一个“悲伤”来代替可以吗?与“来势汹汹”的“汹”字有关的成语还有什么?经过这样的扩展、比较、推敲,才会使学生对所学词语更加扎实地掌握。
  
  二、语法修辞的“随文学习”
  
  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可见,语法、修辞知识是阅读的一种辅助手段,被置于相对次要的地位。这些“基本的”、“常用的”语法修辞知识,在“附录三”中是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如何掌握好这些知识?关键是结合语言教学的难点进行。教学中语言的难点,一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也就是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在特定语境下表达的意义和所起的作用);二是对课文中一些复杂句子(包括长单句和多重复句)的结构的分析,这关系到对句子的理解。要解决第一个难点,就必须搞好诸如词义与语境的关系、词语的褒贬色彩、同义词的辨析、反义词的作用等知识的指导。这些语汇知识对体味和推敲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有帮助的。要解决第二个难点,必须让学生学会抓住复杂句子的主干,理清“枝叶”,弄清各种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修饰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和意义关系,掌握分析句子的方法,这就需要随文给学生讲解。除阅读教学中随文学习外,写作教学也不能忽视,因为写作教学与语法、修辞知识也是密切相关的。“课标”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如何修改作文。仅就遣词造句来说,应该让学生了解作文存在什么毛病。例如:句子的结构是不是完整,句子成分的搭配是不是恰当,句子的语序是不是合理,句子的结构是不是混乱,句子的表达有没有前后矛盾、不合事理等。要发现并改正这些语病,应该读写结合,随文为学生讲解如何辨析和修改病句的知识。对语法的学习,要抓住“必要的”,单句侧重于病句的修改;复句侧重于关联词语的运用、对复句中分句内容的理解;短语的学习不能脱离句子,要结合短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理解句子的组成。修辞的学习,必须结合课文。例如:七年级上册课本中朱自清的《春》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很突出,就要在这课后面安排比喻的修辞练习。又如:七年级下册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文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在课后就要安排排比和反复的修辞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既掌握有关修辞格的知识,又紧密结合课文实例,了解这种修辞格在课文中的表达作用,并能举一反三,加以运用。
  学习语法修辞,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避免出现“随而不学”的倾向,因为课标在教学评价建议中明确规定:“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因此,对它放松和忽视将是一件很随意的事情。我们要立足于为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只为考而教、为考而学,二是“学而不实”的问题。要避免这两种倾向的出现,首先要明确认识语法修辞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中学语法修辞教学的方向。其次,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语法系统,掌握汉语的语言规律,联系学生实际,把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结合起来,重点落在能力的提高上,把语法修辞知识教活学活,让学生感到学了有用。
  总之,搞好“随文学习”是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关键。“随文学习”要随好,就必须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加强自身文化的积淀,提高个性化教学能力,提高“随文学习”的教学效果,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本文探讨了自主学习方式的意义和特征,总结了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自主学习 数学教学初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
期刊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29页的“能说会写”。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能把观察到的事物和同学进行交流。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要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从低年级开始,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口语交际的关键是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着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因此,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年龄小、阅历少,各种心理过程常常有很大的无意性。使学生保持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就是他们感知事物、发展思维的强大内动力。只有学生有兴趣学习,才会集中精力,积极思维,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期刊
班级是每个学生在校生活的“家”,它是学生实现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基础,“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张扬。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努力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使班级成为学生学习的集体,成为学生个性成长的集体,成为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集体,让学生在班级的自我管理中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如何让班级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空
期刊
【摘要】关汉卿是我国古代著名戏剧作家。其语言艺术特征可概括为:字字本色,雅俗共赏。人物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与性格,贴切朴素、自然逼真;人物思想性格的变化通过人物语言逐步呈现出来;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符合生活本身。关汉卿娴熟纯真的本色语言,深深地吸引着历代不同层次的戏剧爱好者。  【关键词】关汉卿 戏剧语言艺术    关汉卿,元代大都(今北京)人,号已斋。他是我国古代戏剧艺术顶峰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他
期刊
创新思维是人脑最高层次的思维,是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思维活动,它既有一般思维的基本性质,又具有自身的独创性、突破性和新颖性。思维的创新给世界带来了无穷多的新东西,然而,创新思维是无法“教”的,但是我们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和培养。  那么,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进行话题作文训练,就是激活学生思维、弘扬个性特长的一个好方法。  所谓话题作文,也叫开放性作文。就是文题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泛自由、具
期刊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非常重要。    一、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期刊
“话题作文”这种典型的开放性作文命题形式在各类考试中出现的频率超高,已经越来越引起老师、同学们的关注。所谓“话题作文”,就是在作文命题时,为学生提供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力的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想象,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是,这个话题只是命题者为学生打开思路而设置的源头,它只给定写作范围,至于立意、选材、文体则由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它的命题意图是放宽作文的限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
期刊
众所周知,感受首先离不开观察。作文教学时,我们比较重视指导学生对大自然进行观察,这种观察的对象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由于观察的途径、要求不同,就产生了科学的观察与文学的观察的不同特点。科学的观察要求尽可能排除一切可能的主观色彩,有时为摆脱人的感觉器官的局限,科学工作者常常又借助仪器排除错觉(如显微镜、放大镜),以避免虚假的观察成果。然而,文学的观察除了那种标准的、带普遍性的眼光外,还得有自己的眼光
期刊
语文课堂应当是这样的:“就像一首让人不知肉味的乐曲,就像一首让人回味无穷的诗歌!”  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绽放、闪光,或者激荡。  让我们用敬佩的眼光来看看成都市石室中学李镇西老师以《心灵飞翔的时刻》(《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4期)为题讲述的“最近一节普通的语文课”吧。  “窗外,银杏树金色的叶子在寒风中顽强地燃烧着自己最后的生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