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知识的教学建议是“随文学习”,“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一富有弹性的教学建议,给老师们的教学留出了无限的空间,同时也让老师们感到难以把握。由此导致教学中忽视或偏离语文知识的倾向,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如何突破这一难点,解决好“随文学习”的问题?本文仅就字词和语法修辞两个方面的“随文学习”谈谈个人的思考和看法。
一、课文中生字词的“随文学习”
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语感、理解能力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一篇课文中哪些字词可以算作生字词,这个问题应该由学生来定。因为学生的认识与编者、老师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确定生字词,应当在课文后“读一读,写一写”字词的基础上补充确定。不能简单地局限在课后出示的数量,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手记下不认识、不理解、不会用的字词,并养成习惯。解决生字词,应采取集中学习与随文学习相结合的办法。集中学习侧重于读准、写对并理解,随文学习侧重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法、含义和用法。例如:学习初一下册《丑小鸭》一文,“读一读,写一写”所列词语有“丑陋”、“讪笑”、“嫉妒”、“来势汹汹”四个词语,如果仅仅局限在这几个词语并停留在读准写对这个层次上还不够。如:“丑陋”一词的“陋”字有几个含义,在本词语中的含义是什么?每一个含义的常用词语是什么?再如:“讪笑”与课文中的“嘲笑”、“讥笑”有什么区别?“嫉妒”与“妒忌”的含义相同吗?课文中的“沮丧”是什么意思?换一个“悲伤”来代替可以吗?与“来势汹汹”的“汹”字有关的成语还有什么?经过这样的扩展、比较、推敲,才会使学生对所学词语更加扎实地掌握。
二、语法修辞的“随文学习”
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可见,语法、修辞知识是阅读的一种辅助手段,被置于相对次要的地位。这些“基本的”、“常用的”语法修辞知识,在“附录三”中是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如何掌握好这些知识?关键是结合语言教学的难点进行。教学中语言的难点,一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也就是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在特定语境下表达的意义和所起的作用);二是对课文中一些复杂句子(包括长单句和多重复句)的结构的分析,这关系到对句子的理解。要解决第一个难点,就必须搞好诸如词义与语境的关系、词语的褒贬色彩、同义词的辨析、反义词的作用等知识的指导。这些语汇知识对体味和推敲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有帮助的。要解决第二个难点,必须让学生学会抓住复杂句子的主干,理清“枝叶”,弄清各种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修饰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和意义关系,掌握分析句子的方法,这就需要随文给学生讲解。除阅读教学中随文学习外,写作教学也不能忽视,因为写作教学与语法、修辞知识也是密切相关的。“课标”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如何修改作文。仅就遣词造句来说,应该让学生了解作文存在什么毛病。例如:句子的结构是不是完整,句子成分的搭配是不是恰当,句子的语序是不是合理,句子的结构是不是混乱,句子的表达有没有前后矛盾、不合事理等。要发现并改正这些语病,应该读写结合,随文为学生讲解如何辨析和修改病句的知识。对语法的学习,要抓住“必要的”,单句侧重于病句的修改;复句侧重于关联词语的运用、对复句中分句内容的理解;短语的学习不能脱离句子,要结合短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理解句子的组成。修辞的学习,必须结合课文。例如:七年级上册课本中朱自清的《春》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很突出,就要在这课后面安排比喻的修辞练习。又如:七年级下册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文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在课后就要安排排比和反复的修辞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既掌握有关修辞格的知识,又紧密结合课文实例,了解这种修辞格在课文中的表达作用,并能举一反三,加以运用。
学习语法修辞,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避免出现“随而不学”的倾向,因为课标在教学评价建议中明确规定:“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因此,对它放松和忽视将是一件很随意的事情。我们要立足于为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只为考而教、为考而学,二是“学而不实”的问题。要避免这两种倾向的出现,首先要明确认识语法修辞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中学语法修辞教学的方向。其次,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语法系统,掌握汉语的语言规律,联系学生实际,把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结合起来,重点落在能力的提高上,把语法修辞知识教活学活,让学生感到学了有用。
总之,搞好“随文学习”是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关键。“随文学习”要随好,就必须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加强自身文化的积淀,提高个性化教学能力,提高“随文学习”的教学效果,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一、课文中生字词的“随文学习”
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语感、理解能力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一篇课文中哪些字词可以算作生字词,这个问题应该由学生来定。因为学生的认识与编者、老师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确定生字词,应当在课文后“读一读,写一写”字词的基础上补充确定。不能简单地局限在课后出示的数量,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手记下不认识、不理解、不会用的字词,并养成习惯。解决生字词,应采取集中学习与随文学习相结合的办法。集中学习侧重于读准、写对并理解,随文学习侧重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法、含义和用法。例如:学习初一下册《丑小鸭》一文,“读一读,写一写”所列词语有“丑陋”、“讪笑”、“嫉妒”、“来势汹汹”四个词语,如果仅仅局限在这几个词语并停留在读准写对这个层次上还不够。如:“丑陋”一词的“陋”字有几个含义,在本词语中的含义是什么?每一个含义的常用词语是什么?再如:“讪笑”与课文中的“嘲笑”、“讥笑”有什么区别?“嫉妒”与“妒忌”的含义相同吗?课文中的“沮丧”是什么意思?换一个“悲伤”来代替可以吗?与“来势汹汹”的“汹”字有关的成语还有什么?经过这样的扩展、比较、推敲,才会使学生对所学词语更加扎实地掌握。
二、语法修辞的“随文学习”
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可见,语法、修辞知识是阅读的一种辅助手段,被置于相对次要的地位。这些“基本的”、“常用的”语法修辞知识,在“附录三”中是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如何掌握好这些知识?关键是结合语言教学的难点进行。教学中语言的难点,一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也就是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在特定语境下表达的意义和所起的作用);二是对课文中一些复杂句子(包括长单句和多重复句)的结构的分析,这关系到对句子的理解。要解决第一个难点,就必须搞好诸如词义与语境的关系、词语的褒贬色彩、同义词的辨析、反义词的作用等知识的指导。这些语汇知识对体味和推敲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有帮助的。要解决第二个难点,必须让学生学会抓住复杂句子的主干,理清“枝叶”,弄清各种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修饰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和意义关系,掌握分析句子的方法,这就需要随文给学生讲解。除阅读教学中随文学习外,写作教学也不能忽视,因为写作教学与语法、修辞知识也是密切相关的。“课标”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如何修改作文。仅就遣词造句来说,应该让学生了解作文存在什么毛病。例如:句子的结构是不是完整,句子成分的搭配是不是恰当,句子的语序是不是合理,句子的结构是不是混乱,句子的表达有没有前后矛盾、不合事理等。要发现并改正这些语病,应该读写结合,随文为学生讲解如何辨析和修改病句的知识。对语法的学习,要抓住“必要的”,单句侧重于病句的修改;复句侧重于关联词语的运用、对复句中分句内容的理解;短语的学习不能脱离句子,要结合短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理解句子的组成。修辞的学习,必须结合课文。例如:七年级上册课本中朱自清的《春》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很突出,就要在这课后面安排比喻的修辞练习。又如:七年级下册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文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在课后就要安排排比和反复的修辞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既掌握有关修辞格的知识,又紧密结合课文实例,了解这种修辞格在课文中的表达作用,并能举一反三,加以运用。
学习语法修辞,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避免出现“随而不学”的倾向,因为课标在教学评价建议中明确规定:“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因此,对它放松和忽视将是一件很随意的事情。我们要立足于为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只为考而教、为考而学,二是“学而不实”的问题。要避免这两种倾向的出现,首先要明确认识语法修辞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中学语法修辞教学的方向。其次,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语法系统,掌握汉语的语言规律,联系学生实际,把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结合起来,重点落在能力的提高上,把语法修辞知识教活学活,让学生感到学了有用。
总之,搞好“随文学习”是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关键。“随文学习”要随好,就必须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加强自身文化的积淀,提高个性化教学能力,提高“随文学习”的教学效果,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