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魅力的融合,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峰,抒情是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语文教育有必要将诗歌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可见,诗歌教学应该重视诵读与鉴赏,即通过朗读了解诗歌的内容,初步感受诗中所传达的情感,再通过背诵来积淀语言、加深印象,最后上升到更高层次的鉴赏。
一、诗歌教学的起点———诵读
1.正确朗读。这一阶段要求读准字音,自然上口。课本中出现的生字词和多音字,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在朗读时要做到不增减、颠倒、重复字词,力求读顺诗句。
2.流利朗读。以第一阶段为基础,朗读时做到语气连贯,节奏分明,句读清晰,符合诗句节拍,句中停顿长短适宜,对于各种句式能读出恰当语气。
3.有感情地朗读。《毛诗序》中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这正是古人领悟到了诗中情感后以移情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而新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要做到这一点,还要有几个方面的准备:
(1)了解作者和背景。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就是说要对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比如八年级上册所选陈与义的《登岳阳楼》,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也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该诗就是其中的一首。了解了这些,学生在朗读时就会一步步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靠近。
(2)进入角色。在了解作者和背景后,就要进入角色,将自己化为诗歌生命的一部分,仔细品味,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在朗读时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从而加深对整首诗的感悟和理解。比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要设想诗人当时的心境,读出自然闲适的情趣来。
(3)营造氛围。由于各种原因,不少学生并不愿意去诵读诗歌。此时,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创造条件,多给学生诵读的机会。此外,教师要作好范读,以声情并茂的诵读来感染学生,让他们感觉到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诗歌教学的升华———鉴赏
有了诵读的基础,为我们进一步鉴赏诗歌做好了铺垫。鉴赏诗歌,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怎样去做呢?下面笔者将从三方面谈起。
1.紧扣诗眼,感悟诗意。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关键的词句。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如九年级语文上册所选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由“望”字统摄。“望”字底下,展现了具体的景观。但作者的“望”,又带有很大的想像成分,显示了作者的形象,他的身影是那么高大,他的意兴是那么豪迈。
2.从语言体会诗歌的魅力。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因此,教师在教诗时与其要求学生空洞地概括大意归纳主题,还不如先问他们喜欢哪些句子。例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笔者随即问学生:“你最喜欢这首词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谁想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你听:“老师,我最喜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因为我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北国雪景图。”“老师,我最喜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因为我仿佛看到了一座座群山像银蛇一样舞动,雪白的高原像大象一样奔驰。”……这些都说明了语言本身的魅力和耐人寻味之处,在体味到语言的魅力后,感受到诗中的情感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3.由意象进入意境。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而“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是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要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意境,可以由意象的分析切入。比如九年级语文上册所选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因此“土地”这一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通过意象去理解意境,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巧妙运用各种方法来完成,比如说借助于联想和想象。
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还有很多,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选择。诗歌本身的多义性和非确定性决定了诗歌解读的多重性,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从多角度解读诗歌。在教学诗歌鉴赏时,教师还要多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言外之意。如九年级上册所选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诵读和鉴赏是诗歌教学的两个基本又重要的策略,无论是对老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要抓好这两方面。诵读是鉴赏的基础,鉴赏是诵读的深入,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我们在诗歌教学中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中学)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可见,诗歌教学应该重视诵读与鉴赏,即通过朗读了解诗歌的内容,初步感受诗中所传达的情感,再通过背诵来积淀语言、加深印象,最后上升到更高层次的鉴赏。
一、诗歌教学的起点———诵读
1.正确朗读。这一阶段要求读准字音,自然上口。课本中出现的生字词和多音字,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在朗读时要做到不增减、颠倒、重复字词,力求读顺诗句。
2.流利朗读。以第一阶段为基础,朗读时做到语气连贯,节奏分明,句读清晰,符合诗句节拍,句中停顿长短适宜,对于各种句式能读出恰当语气。
3.有感情地朗读。《毛诗序》中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这正是古人领悟到了诗中情感后以移情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而新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要做到这一点,还要有几个方面的准备:
(1)了解作者和背景。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就是说要对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比如八年级上册所选陈与义的《登岳阳楼》,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也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该诗就是其中的一首。了解了这些,学生在朗读时就会一步步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靠近。
(2)进入角色。在了解作者和背景后,就要进入角色,将自己化为诗歌生命的一部分,仔细品味,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在朗读时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从而加深对整首诗的感悟和理解。比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要设想诗人当时的心境,读出自然闲适的情趣来。
(3)营造氛围。由于各种原因,不少学生并不愿意去诵读诗歌。此时,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创造条件,多给学生诵读的机会。此外,教师要作好范读,以声情并茂的诵读来感染学生,让他们感觉到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诗歌教学的升华———鉴赏
有了诵读的基础,为我们进一步鉴赏诗歌做好了铺垫。鉴赏诗歌,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怎样去做呢?下面笔者将从三方面谈起。
1.紧扣诗眼,感悟诗意。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关键的词句。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如九年级语文上册所选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由“望”字统摄。“望”字底下,展现了具体的景观。但作者的“望”,又带有很大的想像成分,显示了作者的形象,他的身影是那么高大,他的意兴是那么豪迈。
2.从语言体会诗歌的魅力。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因此,教师在教诗时与其要求学生空洞地概括大意归纳主题,还不如先问他们喜欢哪些句子。例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笔者随即问学生:“你最喜欢这首词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谁想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你听:“老师,我最喜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因为我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北国雪景图。”“老师,我最喜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因为我仿佛看到了一座座群山像银蛇一样舞动,雪白的高原像大象一样奔驰。”……这些都说明了语言本身的魅力和耐人寻味之处,在体味到语言的魅力后,感受到诗中的情感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3.由意象进入意境。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而“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是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要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意境,可以由意象的分析切入。比如九年级语文上册所选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因此“土地”这一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通过意象去理解意境,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巧妙运用各种方法来完成,比如说借助于联想和想象。
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还有很多,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选择。诗歌本身的多义性和非确定性决定了诗歌解读的多重性,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从多角度解读诗歌。在教学诗歌鉴赏时,教师还要多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言外之意。如九年级上册所选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诵读和鉴赏是诗歌教学的两个基本又重要的策略,无论是对老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要抓好这两方面。诵读是鉴赏的基础,鉴赏是诵读的深入,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我们在诗歌教学中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