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育人厚积博观 温文尔雅化育英才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yang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的“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是任雅才老师最喜欢的格言。担任辅导员工作以来,她主动向前辈教师们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工作中,她以“以文育人”为工作导向,将七年中文专业学习与辅导员工作打通,坚持“弘文励教”的理念,结合“修身”和“育人”的思想,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暑期社会实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三类课堂为育人主阵地,从深度辅导、学业辅导、发展辅导360度关心学生成长,实现了辅导员职业能力全方位提升。辅导员工作,就像任雅才在习近平总书记同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发言那样,是一项用心灵陪伴心灵的事业,是一项用青春点燃青春的事业,是一项用梦想照亮梦想的事业。
  一、贴心呵护:为学生打造独一无二的成长轨迹
  带班不仅意味着管理学生事务,还意味着陪伴学生成长。开班会、选班委、组织策划学生活动、评定奖助学金、深度辅导谈话、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修改简历等等都是辅导员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任雅才于2012年9月起担任2012级学前特教研究生班班主任,50名班级成员中既有两年制的专业硕士,又有三年制的学术型硕士。学制年限的不同直接导致学生发展阶段的不同,由此带来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除了举办班级事务管理班会、“学习最美乡村教师”主题班会、班级元旦晚会、户外素质拓展等活动,任雅才还根据大家需求,把握关键节点,重点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技巧培训。当三年制的学术型硕士还在尝试各类兼职实习的时候,两年制的专业硕士已经进入到求职阶段。这就需要注意到不同阶段的差异,给予大家最需要的指导。2013年6月,她为即将面临求职的专业硕士组织了“如何制作简历”主题班会,同时为学制三年的学硕班讲解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2013年11—12月,专业硕士班到了找工作的高峰期,为了及时了解班级学生就业动态,她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一名学生谈话,直接解决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2013年9月起,任雅才担任2013级教育学本科班班主任,入学当晚即召开第一次班会,通过团队建设活动迅速让大家互相熟悉。随后的入学教育中,她始终贯穿“自我探索、生涯规划”的主题,通过“写给四年后的自己”、新生户外素质拓展、参加中残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等活动,让学生直观了解教育真谛,了解自我发展规划。2013年10月,她指导班级学生所写的《写给四年后的自己》共八篇文章刊登在《中国青年报》第11版,并被人民网、中国日报网等多家媒体转载。她还安排每周以宿舍为单位进行谈话,采用教练技术、团队辅导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所感所思,促进宿舍和谐。她为班内每位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袋,保存了从入校开始学生成长的文字材料,从中可以梳理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历程。
  二、精心设计:创设充实有趣、有内涵的第一课堂
  除了常规工作,任雅才还承担学校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授课任务。第一课堂直面学生,她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在课堂上予以回应。2013年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她先后承担哲学与社会学院2012级哲学与社会工作本科班和教育学部2013级教育学本科班的形势与政策课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任务。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对学生影响很大,也是她关注的重点,为此,她参加了北京市高校辅导员发展辅导培训和国家二级职业指导师培训,并取得国家二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
  为更好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任雅才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心教练”团队,通过集体备课会、前辈分享会、现场听课录课,了解学术前沿,汲取授课技巧,获得最新理念。她承担我校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公选课“人际交往与沟通”助教工作,直观了解教练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应用。在教学中她勇于尝试,把教练技术运用到形势与政策课堂、宿舍团队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反响良好。
  在第一课堂,她精心设计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三个课程模块的授课内容并讲授了《微博天下:自由与规范之舞——从微博发展看网络规范》《做好邻居,做好朋友——中国周边外交浅谈》等时事政治内容,《那一刻,阳光明媚——如何处理好大学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选对池塘,快乐钓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论》《初识职场》等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关注学生在入学适应、团队建设、时政知识、择业就业等各阶段的需求。
  三、身体力行:建设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第二课堂
  坚持第一、二课堂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第一课堂之外,任雅才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
  2012年7月,她带领10名本科生赴江苏省宿迁县雪枫中学开展为期两周的“牵手走进宿迁,教育温暖你我”义务支教,并以110周年校庆为主题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开展交流。同年10月,她被评为“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11月,该暑期社会实践队荣获2012年度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成果《高考制度改革对高中教师教学的影响》荣获北京市“2012年度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2013年6月29日至7月6日,她带领“爱在星途”暑期实践队到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自闭症疗育中心开展为期10天的暑期实践活动,为患有自闭症的特殊儿童带去温暖。在实践中,她和队员们陪脑瘫患儿一起做满300个蹲起,带孤独症孩子完成技能训练,帮助患有肌肉萎缩的患儿做肌肉运动以缓解症状,策划疗育中心教师、家长、患儿一起参加趣味运动会等等,得到了家长的好评,受到了当地新闻媒体的关注。
  指导、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是她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实际行动。为了将现实行动上升为理论经验,她认真总结暑期社会实践,将思考凝炼为论文《文化育人理念融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模式探究》。该论文在2013年度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发表在《高校辅导员》2014年第二期上。
  四、与时俱进:创新网络沟通互动的第三课堂
  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新媒体网络是当前高校“第三课堂”。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承担着教育、管理、咨询、服务和研究为一体的育人工作职能,是一种多角色的传播者。因此,提高媒介素养,加强第三课堂建设是辅导员胜任岗位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必然选择。   任雅才每天都通过QQ、飞信、人人、微博、微信,同步感受并分享着学生的喜怒哀乐。同时,她还在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开博客,写博文。新媒体要求辅导员对信息“宜疏不宜堵”,为此,她为本科生讲授了《微博天下:自由与规范之舞——从微博发展看网络规范》,启发本科生思考如何冷静处理网络时代的信息,如何在海量的信息里保持理性的决断力。
  新媒体的使用也给任雅才带来对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思考。2014年初,校级课题“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现状与管理机制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获得立项,成为她研究的新起点。将新媒体大数据的思考与当下党务工作相结合,她努力探索高校学生党建宣传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写成《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宣传工作探究》一文。她坚持每两周撰写一篇学生工作博文,每周在班级QQ群邮件中发起一期时事话题讨论。2014年1月,她的博文在2013年度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博客评选中获得全国优秀博文奖。
  五、细致入微:营造温馨的党务工作氛围
  党务工作具有零碎、规范、细致的特点,一点一滴都马虎不得。北师大教育学部有学生党员841人、党支部32个、党支委115人,人数多,工作压力大。她作为教育学部党务秘书,工作内容涵盖发展党员、开具函调、思想鉴定、收缴党费、审批开展活动、培训党员、信息统计、工作例会等等。
  为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她规范了入党材料的审批,增设了党支部书记与非本党支部发展对象交叉谈话和针对发展对象举办的党史知识竞赛。为增强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她起草并推行了《教育学部入党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对入党志愿服务的概念、类型、时长、认定方式做了详细的界定。
  她带领党支部支书支委一起为学生党员发展、转正、成长营造温馨氛围。2013全年指导发展了111名学生党员,指导32个党支部结合“中国梦”主题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展党建活动,活动覆盖779位学生党员。在分党委工作方面,按照学部统一部署,完成分党委日常文字材料整理工作,完成了群众路线问卷设计及其总结的文字撰写和报送。这些工作也让她在管理岗位脱颖而出,2013年6月28日,她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首届青年管理干部岗位技能竞赛二等奖。
  六、研究视角:全方位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
  辅导员工作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自身必须有较好的政治素养。为不断提高自己,她多次参加辅导员培训。2012年11月26日至11月29日,她参加了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办、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北师大)承办的第41期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专题培训班。同年12月,参加了北京市新上岗辅导员培训。2013年5月6日至10日,她参加了北京高校辅导员发展培训,同年5月14日至17日,参加全国二级职业指导师培训。这些培训不仅加强了她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加深了她对工作的理解认识,促使她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学生工作中去。
  事务工作之余,只有不断总结反思,才不至于陷于碌碌无为。从事务工作中汲取的经验也提醒着她只有不断积累,才能提高效率,越做越好。于是,她将与学生沟通的记录、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写成辅导员手记,激励自己前行。目前她已撰写五篇相关论文,公开发表四篇:《文化育人融入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研究》《优秀学生干部的三重境界——由党支部书记辞职说起》《由发展研究生党员引发的思考》《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在文化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她主持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基于书院制改革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路径研究”,参与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大学生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认同研究”、校级思政课题“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现状与管理机制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校级组织部课题“发扬民主,改进基层党建工作”,参与编写《研究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一书。这些经历,为她参加北京市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根基,她在第二届北京市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第三届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北京市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华北赛区一等奖的好成绩,更是以优异的表现获评2013—2014年度北京高校十佳辅导员称号。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任媛媛)
其他文献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是班集体的核心。但随着社会多元化和学生背景多元化,很多班主任开始苦于现在的班级管理没有良方。其实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教育源于生活和自然,又高于生活和自然。作为21世纪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为什么不就地取材迁移自然和生活赋予我们的教育理论到日常的班级管理和学生的教育当中呢?在这里我就简单谈谈我的一些浅薄的观点吧。  一、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教育启示  1.木桶法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等方式,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复习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对多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梳理,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而形成一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当前,初中科学复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复习教学目标缺乏有效的整合,将复习教学目标等同于几节新授课教学目标的简单拼揍。  (2)教学方式单一。复习教学方式较多表现为讲与练相结合,但往往出现讲得过多,练得机
一、小学语文作业现状  1.机械抄写过多  对字词的认知和学习,抄写往往能起到巩固识字的效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以字词抄写作为作业的重要部分。反复操作式的训练有助于记忆基础知识、发展基本技能,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学生在心理上会对抄写作业产生厌倦,对语文水平的提高并无益处。  2.重统一、轻分层  为了布置和评价作业的方便,教师布置的作业一般都是统一的,不分层。事实上
“让成长成为一种必然”“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和“使命与责任同行……这都是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以下简称“四十一中”)校长陈兆兴近年来进行专题汇报与演讲的题目,这一个个充满激情又内涵深刻的主题镌刻着他炙热的职业热情和深邃的专业思考。  身为校长,陈兆兴将“发展幸福观”融入办学治校之中,让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相连,获得“三赢”的成果,即通过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师生的共同发展带动学校的
O.B.苏霍姆林斯卡娅,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之女,乌克兰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院士、学术总干事,资深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础教育,比较教育,同时大量参与本国教育改革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她在研究、传承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方面有独特建树,长期担任世界苏霍姆林斯基协会名誉会长、乌克兰苏霍姆林斯基协会副会长,是该研究领域中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学者。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育人三部曲》《做人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自化”在前,“化人”在后,所以教师必须在“化人”之前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这也就意味着,承担“化师”重任的教师培训工作要更先一步达到专业化。可以说,规模化、制度化的教师培训活动是第二次大战结束以来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产物之一。在当代中国教育面临着要培养一大批优秀教师和新一代教育家的背景下,仅有制度化、规模化的教师培训工作显然是不够的,时代急切呼唤着
前不久,听了一节小学语文公开课《雪地里的小画家》(人教课标版一年级上册第17课)。执教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嗓音甜美,语言贴切,亲和力强。简单的导入之后,进行第一个环节: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去掉拼音齐读、指名读、小老师教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巩固字音,再指导学生识记字形。指导学生识记字形时,教师充分调动孩子已有的识字经验,放手让孩子剖析识字过程。学生不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尚文先生潜心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多年,他推崇语文课堂应该由“驯化型”“训练型”课堂走向“对话型”课堂;他推崇课堂应该是教师启迪学生心智,引领学生不断探究的课堂。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的对话空间。教师必须意识到,课堂上自由平等的对话,对于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反之,教师对学生的个人见解随意横加阻断,势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思维的惰性。
编者按:2011年8月12日,首届“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发展论坛”在京召开。会上提交的小学性教育校本课程《成长的脚步》一书,因书中图文的尺度过大,惹发了媒体与公众对“性健康教育”的关注与不满,也激起了人们对是否要开展和如何开展这一教育的讨论。面对铺天盖地的话题,各界反应不一,学者专家呼吁,家长担忧,学生好奇甚至无所谓,令世人摇首叹息下一代的道德、健康和安全问题……论坛的召开,预示着性健康教育即将被“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