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晨,坐落在半山腰的寺院掩映在一片苍翠之间。方丈站在寺院正门前的石阶上,默默地注视着山脚下的那个村庄。
  方丈很老了,长长的庞眉低垂,与满脸的皱纹一起见证着岁月的沧桑。由于老来消瘦,身上那件穿了许多年的僧袍显得宽大了许多,不时被山风吹动,可他的目光还是那样平静。阳光透过不远处那棵青檀树枝叶的缝隙,斑斑驳驳地洒落在他身上,透着一种说不出的安详。
  这样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年轻时竟然做过刀客?旁边的小沙弥慧明有些不敢相信。据说方丈年少时烈马长刀,独来独往,横行西北多年。一次他被仇家算计,遭到围攻,身受刀伤十余处,逃到一个破山神庙藏身,一位云游的老僧将他带回现在这座寺院养伤。伤愈后,回首前尘,他自感罪孽深重,于是皈依佛门。数十年来,晨钟暮鼓,一心向佛,终成有道高僧。
  山脚下,三五成群的农人正在村庄周围的庄稼地里锄草。
  村子东边的打麦场上,一群十四五岁的少年挥舞着手中的长刀,进退顾盼之间,团团寒光闪闪。老方丈的眉毛似乎不经意地抖了一下。慧明知道,他们练的正是老方丈当年横行西北时所用的刀法。他听师兄们说,早年间,村里的少年进山砍柴,常被山中野物所伤,方丈皈依佛门后,救他的那位老僧也是一片佛心,就让他传授村中的少年刀法防身,那套刀法便在這个村庄里流传了下来。
  村庄的西北角,将军新建的宅院已经完工,被一片树林环抱着,气派又不失幽静。方丈沉吟了许久,轻轻叹了口气。将军本来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个种田砍柴的年轻人,练刀很有些天分。一次进山砍柴,看到一个受了重伤的人躺在草丛边,两条饿狼正一步步逼近。情急之下,他用柴刀连劈两条恶狼,又把那人背回家养伤。那人养好了伤,带着这个年轻人离开了村子,此后十多年都没有音讯。村里人甚至有人说他可能死在外乡了。没想到两年前他突然衣锦还乡,还把村里几个刀法精熟的少年带回了京城。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救的那个人是一位被叛军追杀的王爷。多年来,他一直随王爷平叛,已经成了一位将军。从那以后,村里的很多少年都一门心思练刀,很少去田里做活,也很少去山上砍柴了。
  日头渐渐高了,蝉似乎也耐不住燥热,四下里叫个不停。打麦场上练刀的少年都已经嬉闹着散去,田里锄草的人也陆续扛着锄頭回村了。方丈却还是紧皱眉头,像一尊石雕一样站在那儿,直到正午时分才回寺里。就在方丈回身的时候,小沙弥突然发现方丈的眼里隐隐有泪光闪动。
  从那天起,方丈便不再进食,也不许任何人进入他的禅房,每日只在禅房打坐。只有常常在禅房窗外的慧明知道方丈一直在轻声念诵经文。
  七日后,方丈在禅房圆寂。
  方丈圆寂前叮嘱僧众,他圆寂后不留舍利,不入塔林,就把骨灰撒在正对着那个村庄的山坡上,再在山坡上植一株罗汉松。
  十多年过去了,慧明已经成了这座寺院的方丈。他常常站在那株罗汉松旁边望着山下的那个村庄出神。他总觉得背后有一双眼睛透过自己注视着那个村庄。村庄变化很大,周围新添了好几处气派的宅院;村头那条通往山外的路上常有衣着光鲜的人骑着高头大马来往;打麦场上,练刀的少年越来越多了。
  那天清晨,正在做早课的慧明隐约听到一阵阵纷乱急促的马蹄声,还夹杂着令人不安的金铁撞击之声。走出寺门,慧明就看到许多官兵像洪水一样涌进了这个村庄,一个个青壮年男丁被如狼似虎的官兵从家里拖出来,又被套上枷锁押走了,不知去了哪儿。后来,一位到寺里进香的乡绅跟慧明谈起这件事,说是村子里有两个在京城衙门里当差的人卷入了几个皇子争夺皇位的风波,被杀了头,他们的亲族也受到了牵连,青壮年男丁都被流放到了很远的地方。
  当天夜里,一伙土匪冲进了这个村庄,趁乱将这个村庄洗劫一空后又纵火灭迹。一夜之间,整个村庄几乎成了一片废墟。
  第二天黄昏,慧明站在寺院门前的石阶上,竟不忍心睁开眼睛朝山下看。一股寒意从心底涌起,他忍不住打了个寒噤,好像被什么吸引着走向那片山坡。来到那片山坡,他不觉惊呆了,那株几天前还青翠欲滴的罗汉松竟然已经枯死,枯黄的松针洒落一地,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在斜阳下静默着。恍惚之间,老方丈那隐隐的泪光又浮现在他眼前,他的耳畔又依稀响起老方丈轻声念诵经文的声音。
  一时间,慧明泪落如雨。
其他文献
红糖乃义乌土特产,已有数百年历史,闻名遐迩。论制糖技术,属义亭一带最高。  那时,全靠手工,用的是牛力绞糖木车。木车装有一杠杆,两个硬木滚筒,滚筒上端有两齿轮,严丝合缝。牛牵引杠杆,滚筒缓缓转动,取甘蔗若干,放入两滚筒间隙,糖梗便被压碎,绞出的糖水沿水槽流入糖缸。是为绞糖。  更重要的工序是熬糖。五六口大糖锅一字儿排开,从大到小──这有讲究。锅下柴火正烧得旺。糖水先舀入第一口锅,烧开,便有一层厚厚
期刊
二军是被爹装甘蔗的声音惊醒的。当时他正做着一个响亮的梦,有人在雪地里燃放了一挂炮,噼啪,噼啪。一颗哑炮落在他脚前,钻进雪里,探出头,鲜红得像妹妹嘟起的小嘴儿。他刚要伸手捉,“啪”──炸了,雪末儿溅了他一脸,二军叫了声娘,撒腿就跑,醒了。油灯下,爹在墙上的影子越来越大,劈头盖脸朝他压过来,走,跟爹赶集去!  二军吱溜钻出被窝,从压封被子下扯出露着棉絮的棉衣裤套在身上,蹬上棉鞋,跃出门去。  地上一层
期刊
哈恩市有个青年画家叫约翰,这天他和女友玛丽开车到一百公里外的一个小山村写生。这个小山村叫约克村,尽管偏僻,但环境很好,山清水秀,风景極美,是个写生的好去处。把车停好,约翰背着画板和玛丽进了山,画起画来。他们完全沉浸在风景中,时间过去得很快,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西沉。等他们下了山,天已经完全暗了,又大又圆的月亮升了起来,挂在天上,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约翰和玛丽又累又饿,他们决定今晚就在约克村借宿一晚,明
期刊
他们一个是一所矿山子弟小学的语文老师,但是,由于那所小学已经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都没再当过老师了。  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从三岁起便在父母带领下,踏破了河山,到处求医问药。于他来说。医院就是学校,而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重新变作了老师和学生。  每一天,只要两个人的输液都结束了,一刻也不能等,岳老师马上就要开始给小病号上课。为了教好小
期刊
若干年前,公司招聘事务员,要求法律专业毕业,负责公司内部法律文书的起草以及处理公司对外的各种经济纠纷。招聘启事通过人才市场发布后,收到了很多应聘人员的简历。  一天下午,天气很热,一位年轻小伙子大汗淋漓地赶到公司面试。老板看过他的简历后很满意,因为他要的薪水很低,而且又是法律专业一本毕业的高材生,所以决定录用他。  小伙子说:“我家很穷,上大学已把家底掏空了,还借了不少债。所以我急需要一份工作,赚
期刊
我爬上车顶,放目远眺,前后左右都是看不到尽头的车辆。  堵车了。在这异乡的都市。  小饭店的老板娘挨车推销盒饭;花店的小姑娘挨车推销小盆栽;加油站的大汉提着油桶挨车推销汽油;建材市场的大肚子老板挨车推销建材……  日子就这样波澜不惊地过着。  一天,妻子来电话,说女儿考起了这异乡都市的大学。我高兴极了,当初来这座城市时,女儿才上小学一年级。一堵,十二年了。  女儿很孝顺,办完入学手续后就來看我。我
期刊
盐河码头,下连波涛汹涌的黄海,上接与盐河相连的各条内河支流。  每天,内河里的小船载着本地编织的竹席、草帽、麻布,以及当地的海盐、药材、高粱、大豆、兔毛、羊皮、牛角、桐油、时令的蔬菜瓜果和装在笼子里活蹦乱跳的鸡鸭、生猪等,一路撑篙摇橹运载到盐河码头,转装到等候多时的大船上,再往青岛、烟台,以及长江沿线的吴淞口、扬州、镇江,甚至更远的安徽芜湖一带运送。回来时,他们把大地方的洋布、白糖、蜡烛、煤油,甚
期刊
张德贵是抚河镇的把船老大,水性甚好,人称“浪里白条张顺”。他胆色一流,技术更是一流。在整个抚河镇的船工中,无人能及。他从13岁开始,就跟着他的老爹在抚河上行船,不到30岁就开始掌舵。几十年虽风雨坎坷,却一直都顺顺当当,从来没有失过手。  抚河镇因河而得名,站在抚河镇最高处的望江楼上远眺抚河,它就像一条银色的巨龙,流过抚河镇。抚河从西向东,一泻千里,波涛滚滚,直至苍梧。抚河发源于猫儿山山脉,水流一路
期刊
爷爷把奶奶娶过来的时候,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  奶奶已经去世,这个奶奶是个后奶奶。后奶奶长得人高马大,个头和爷爷差不了多少,力气也和爷爷差不了多少。更让爷爷着急的是,后奶奶的饭量大,很能吃,汤汤水水的一顿能吃三四碗!  那是没吃没喝的年月,那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遍地都是饥荒的年月!  爷爷便黑着脸批评后奶奶:我说,你就不能少吃点?  后奶奶不生气。后奶奶豁朗朗地笑了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你别嫌弃
期刊
王老师没想到一向很听话的燕红,突然变得这么倔强。  进入高二,学校对学生进行分流。所谓分流,就是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以及文化课基础,把爱好相同的学生分到同一个教学班,这样便于管理与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发展。  燕红的文化课基础很好,老师希望燕红专心学习文化课,想不到她坚持学习美术。实事求是地说,学美术的学生文化课基础多数较差,文化课基础这样好的一个学生,去学美术,王老师觉得非常可惜。  王老师做了很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