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过庭《书谱》中的“涩笔”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xi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写孙过庭《书谱》甚久,对他始终心存狐疑。《书谱》中的某些段落,完全可以出口成诵,写作时还曾多次引用。对孙过庭《书谱》的怀疑,是他草书的书法,而不是他的书论。
  孙过庭《书谱》问世不久,唐代书法家窦在《述书赋》言:孙氏草书有“闾阎(凡夫俗子)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然孙过庭和王羲之不同,一个生活在走向盛世的初唐,一个活跃在玄学甚行的东晋。二人生活的环境不同,他们的书法风格也不同。
  说孙过庭的草书俗气,这点我还是非常认同。至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孙过庭的书法,还不至于那么不堪,至少唐朝以后书家,鲜有草书超过孙过庭者。即使在整个唐代,草书能够和其比肩的,也只有怀素和尚了。
  后世书法家、书论家中,孙过庭的拥趸者非常多,对窦批评也非常的多。这一点并不奇怪,因孙过庭的书法成就,就明确地摆在了那里。北宋的驸马都尉王诜就曾对唐朝窦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虔礼(孙过庭)草书专学二王。郭仲微所藏《千文》,笔势遒劲,虽觉不甚飘逸,然比之永师(智永)所作,则过庭已为奔放矣。而窦谓过庭之书千纸一类,一字万同,余固已深疑此语,既而复获此书,研究之久,视其兴合之作,当不减王家父子。至其纵任优游之处,仍造于疏,此又非众所能知也。”
  再看这位王诜,他所说孙过庭草书,当不减王家父子云云,实则有些夸大其词了。至于“纵任优游之处”,比之二王父子则差之远矣。王羲之身处在东晋,其儒道双修的王者气息,这是孙过庭书法所不具有的。
  纵观孙过庭的《书谱》,用他自己所说的书家归类,性情“躁勇”之气有余,而闲雅安适之气全无。出身底层、作为“士”阶层出身的孙过庭,绝对与二王父子的闲雅安适格格不入。孙过庭的“躁勇”之气,更多的是来自社会底层,在社会阶层流动之中,内心充满对名利的渴望。
  《论语·子路》中,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是指不拘一格,气势猛烈,蔑俗轻规。在孙过庭的《书谱》当中,充溢着一股孤高狂野之气,和怀素《自叙帖》的狂野相似。
  但是怀素的高明在于,他能够出入魏晋通秦汉,晚年书写的《圣母帖》,在褪掉《自叙帖》中的“火气”之后,书法风格表现得淡定从容。怀素的这种淡定,来自于佛门修为的涵养,这和寒蹇之中的孙过庭,在生活境遇上有天壤之别。
  孙过庭虽然是一个儒者,但是他的修为并不到家。孙过庭在他被免官之后,人生最大的问题在于稻粱谋,忙于生计的他“进乎技矣”;但是作为艺术家的他,求诸内心的哲学反思却不够。他做不到“中行”的中庸之道,只有敢做敢为的某种进取。反之,孔子所言,“狷”者是指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中国古人因“狂”进取,进取之途被堵塞,就要学会“狷”而自守。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狂狷是中庸之道的进守辩证。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狂者有很强的进取心,但能力不济,说白了就是志大才疏。孙过庭更像《论语》中的子路,《书谱》一文的草书,跟王羲之的《十七帖》,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有的书评家说《书谱》,在用笔上是“八面出锋”。《书谱》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整篇文字过于“躁勇”,寒蹇之中带有兵家之气。下面就从孙过庭《书谱》的用笔中,回答孙过庭的《书谱》文字为什么寒蹇之中带有兵家之气?
  《书谱》全文三千七百多字,总共四百三十五行,在书法史中为少见的长卷。从《书谱》落款“垂拱三年”的笔误中,行文中太多的“截笔”,可以透露出,此文并非一气呵成,而是经多次修改后,一个拼合的手稿而已。
  根据笔者的临帖经验,《书谱》全文如果抄写一遍,大概要用四个多小时。而每次书写过程中,个人的心态情绪,也会有各种不同的变化。这种心态情绪的变化,反映在孙过庭的笔下,字体变得时而阴柔,时而又是狂纵不羁。
  《书谱》全文的前半部分,基本处于一种阴柔的状态。从文章“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开始,笔法上就更多了一些狂纵的成分。在“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兰亭集序、太师箴、告誓文,学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仅仅这一段文字,竟然有多处“破体”。甚至在匆匆行文之中,粗重的笔画随处可见,竟然出现了丢字落字的现象。
  在“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不如老学成规矩,老如不少。思则老而逾妙,学乃少年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这几行字,浓墨重笔,甚有狼藉之处。“乃”、“少”二字,还有滴落的墨迹,甚至涂抹痕迹。
  隔了两页,又有“岂独工用不俟,亦乃神情悬隔者也。或有鄙其所做,或乃矜其所运。自矜者将穷性域,绝与诱进之途。自鄙者尚屈情崖,必有可通之理。”孙过庭又一次粗墨重笔,点画中不暇自顾。“途”字,甚至有写错,临时勾抹的痕迹。
  在《书谱》的最后部分,其放纵不羁之处,随处可见。
  “夫蔡邕不谬赏,孙阳不妄顾者,以其玄鉴精通,故不滞于耳目也。向使奇音在爨,庸听惊其妙响,逸足伏枥。”在这一段之中,“孙阳不”三个字,用笔虚脱浮躁,寒蹇之气顿生。“故不滞”的“滞”字,更是写得虚浮寥落,甚至可以说成败笔。
  虽然草书的起源,来自“匆匆不暇”的“稿草”之作。但是,孙过庭创作草书,并非炮火连天的战场,更不是记者采访的笔录,章法与规矩,是草书最基本的要求。草书,在王羲之的笔下,极少出现“偏锋”,即使有也及时矫正。
  在笔法高于一切的魏晋,即使是王羲之楷书,比如《乐毅论》通篇都是绞转笔法,书写的节奏与韵律,只要出现一点偏差,这个字就会出现破笔,整个作品立刻就会废弃。正如孙过庭本人所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只要一笔破锋,整幅作品就会坏掉。
  在孙过庭的《书谱》当中,还有大量的“截笔”。“截笔”有人又称为“节笔”、“跳笔”,这种“截笔”的形成,是由于纸张折叠,形成棱角的突起,当运笔的过程中,笔尖遇到突起的棱角,笔锋在突然厚重之后,形成截断笔锋的现象。   这种所谓“截笔”现象,不是什么特殊笔法,是因为纸张不平整所造成的。孙过庭用笔娴熟,他对笔墨纸张讲究程度不高,他所使用的毛笔似乎有点秃。在长时间临摹《书谱》的过程当中,细心的读者会体会到,孙过庭的毛笔并不是新笔。
  在用纸过程中,孙过庭使用的纸张,并非是一页页的稿纸,而是长条形的长卷。这种犹如八尺宣纸对开的长卷,平时不用的时候,一半是卷起来插入画缸中。但是,孙过庭因生活窘迫,也似乎并没有这么多的讲究。他所用的纸张也是卷起的,但是,放在桌子上,难免有压扁的情况发生。
  这种卷在一起、被压扁的纸张,如果突起向上,书写的时候自然就会形成很多的“截笔”。“截笔”是一种自然、匆匆不暇当中,快速书写,在文面上形成的一种天然之趣。如果这种现象过多,就会影响整幅作品的整洁。
  截笔,是孙过庭寒蹇中的一例。孙过庭的用墨,是他“寒蹇”的另一个侧面。先说东晋时代的用墨,从现存的王羲之书迹墨迹本中,虽然不是真迹,但是作“下真迹一等”的双钩本,有时在填墨的时候,也会注意到作品的飞白、截笔、勾抹等痕迹。
  总体上说,王羲之时代的用墨,通常都以浓墨为主,墨色上体现出的,都是雄浑的一面。不论是《寒切帖》、《姨母帖》、《初月帖》、《得示帖》,都是浓工重彩的用墨风格。《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也是这样。
  反观孙过庭的用墨习惯,除了上文提到的几处,笔墨狼藉浓工重彩中,还伴随着很多的涂抹之处。可以说,他这个人,在生活当中,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反应到他的作品当中,笔墨狼藉,用笔虚浮,是他生活缺少“安全感”的表现。
  孙过庭的寒蹇之气,体现在他用笔的过程,还有大量“涩笔”的使用。汉代书家蔡邕说:“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矣。”在中国书法史上,蔡邕可以说是“涩笔”的鼻祖,他发明的“飞白书”,就是“涩笔”应用的最好范例。
  蔡邕为了追求丝丝露白,甚至发明了竹丝笔。竹丝笔由于蓄墨能力有限,书写过程当中强行书写,自然会在书写当中处处留白。由于毛笔和竹丝笔的笔性不同,形成枯笔和留白的情形也不同。
  按照通常的用笔习惯,涩笔与用墨的关系是:笔润则疾,笔枯则涩。笔润,蓄墨则多,下笔迅急,润泽而坚挺。笔枯,蓄墨则少,下笔滞缓,则刚劲内涵。反之,笔润迟滞,则多墨猪;笔枯迅急,笔多浮躁。
  用笔的过程中,笔与墨,迟与速,出于一种辨证的关系当中。孙过庭“涩笔”,和通常情况下的“涩笔”不同,他在浓墨的情况下,也要强行使用“涩笔”,这种出于人为的“滞涩”,必然违反正常的笔墨关系。
  孙过庭,在处理“涩笔”的时候,还要在蓄墨饱满的时候,这样做就会形成墨猪。孙过庭的解决办法是,笔锋顿挫与扭转,这使他墨润之处形成“涩笔”。所以,我们在孙过庭的《书谱》前半部分,随处可见浓墨顿挫扭转。
  比如,《书谱》在它的开篇处,“夫自古之善书者”,一个“者”字,中间的一横,就有着强烈的扭曲感。这种“涩笔”的扭曲,在王羲之的书帖中,是找不到的,而王羲之也极力回避这样做。
  王羲之信奉道教,而道教崇尚“自然”,“道法自然”是道教的最高准则。东晋书法,为了追求自然,在书写过程中,很少在笔画中有修饰,更不会违反用墨规律,进行恶意的扭转。这种扭转的动作,会让作品中形成一种滞涩之气,线条也变得非常不干净。
  正常枯笔迟滞,就是孙过庭所说的“淹留”。涩笔萧簌,有刀兵之气。刀兵之气,在道家的眼里,是非常低级的。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书法中的刀兵之气,在中国传统意识中,会被归于“丘八”一类,至少不是祥和的书风。
  体验人生百味,枯涩的苍凉感,会让人产生一种萧簌的质感。那么,蔡邕为什么喜欢“飞白书”?在魏晋时代,文人把飞白书风格,也作为一种艺术追求,背后的美学诉求是什么呢?《战国策·燕策三》就记录了燕地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种悲壮感在“涩笔”中,更能体现出人生的悲凉。
  涩笔的追求,同时也和魏晋时代的风骨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建安文学在美学风格上,更多地追求美学上的“风骨”,人们都把诗歌的“风骨”,作为一个时代的特征。
  时间流逝,到了魏晋时代,“风骨”同样是人物品鉴的一个范畴。比如,王羲之就被同时代人评为“骨哽”。用现在的话说,王羲之就是那个时代的“公知”,他敢于在各种场合,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骨哽”一词,概括了王羲之为人光明磊落。
  在初唐时期,孙过庭未必理解东晋,对东晋的美学追求,也并不像现代人这样,有着众多的审美评判工具。孙过庭对风骨的理解,必然也会出现时代的偏差。在他的笔下,“骨感”体现的就是“浮躁”。比如《书谱》中,“条目纠纷”的“纠”字,最后一笔显得过于躁动;“夫士屈于不知几,而申于知己”其中这个“申”字,中间一竖的飞白,同样写得躁动无比。当然,这种躁动,反映了孙过庭的人生境遇,那种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与虚无。
  刘熙载《艺概》说得更通透:“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翰林要诀》曰:“过贵乎急,如飞鸟惊蛇,不可少凝滞。”草书行笔的过程中,有艰涩感,故能健劲。与疾涩笔法急缓的程度,既不可纵情使性,同时也要关照用墨的技巧。唐太宗曾曰:“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笔运中应疾涩兼备,涩多疾少。王羲之《书论》曰:“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
  宋代米芾,对前代书家颇为苛刻,对孙过庭却心悦诚服。他在《海岳名言》中说:“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责编:李禹默)
  注:王羲之《书论》,载于朱长文《墨池编》。
其他文献
两年前就与吴冠中先生说起,要写一篇关于他的苦衷的文章,构思了很久终未落笔。吴老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想文化“结晶体”,是一个思想独行者。他的“笔墨等于零”和解散美协画院的呼声更是体现了他晚年不屈不挠、老而弥坚的精神。吴冠中的深邃与高远恰恰是他不愿停留在陈腐的、习惯的势力之中。吴冠中的苦衷表现了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精英突破体制的无奈与烦恼。  本世纪之初,我参加了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的“世纪笔会”,有幸认识
期刊
从敦煌研究院了解到,莫高窟赴美展首批展品2月5日从天津港启航,预计在3月上旬抵达美国。  2016年5月至9月,“敦煌莫高窟:中国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将在美国洛杉矶盖蒂艺术中心展出,这将是敦煌艺术首次在美集中展出。据了解,此次赴美展将呈现莫高窟北凉至盛唐3个代表性洞窟的全尺寸复制内容,它们都是展现敦煌艺术的经典洞窟。如建于西魏时期的第285窟集中了中原与西域艺术,是莫高窟早期内容最丰富的洞窟之一
期刊
大鹏金翅鸟又叫迦楼罗鸟,意译为羽毛美丽者,在佛教中,为八部众之一,翅翮金色,两翼广三三六万里,住于须弥山北方的大铁树上,经典记载:人类之初,大地上布满了巨大的妖龙和洪水,人类无法生存,如来佛祖就派这些大鹏金翅鸟去啄走了妖龙,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清平世界。所以自古至今人们供奉这种大鹏金翅鸟,把它当成护法神作为保佑平安的心灵寄托。  在大理,大鹏金翅鸟同样是佛教文化的代表象征之一。在大理漫长的发展史上,
期刊
坛城梵文曼陀罗,源于古代印度的密宗修法活动。那时的人们为了防止“魔众”的入侵,修密法时就在修法场地筑起一个圆形或方形的土坛,在土坛上修法,邀请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亲临作证,并在土坛上绘出他们的图像,由此构成了后世坛城的基本框架,演变出多种形式和类别的曼陀罗。  依照曼陀罗的各种含意,它就是为各个宗教,为了描述或代表其宗教的宇宙模型,或显现其宗教所见之宇宙的真实,所做的“万象森列,圆融有序的布置”,
期刊
张月仙,女,一九四八年一月生,从小酷爱绘画艺术,在县工会等单位工作四十多年从未间断过绘画写生创作,从事过人物水粉广告画;长期临习柳公权、王羲之的行楷字帖;参加过多次艺术院校进修学习,曾受过王有政等诸多书画名家师友的指导,并在北京中国花鸟画研修院学习进修,跟随李苦禅弟子著名写意花鸟画家徐湛及国家一级美术师刘存惠教授学绘画;又拜著名工笔花鸟画家李敏为师,亲自指导绘画,主攻花鸟人物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
期刊
在物价飞速增长的今天,许多人都期望自己手中的钱币可以升值,从而买到我们不可能买到的名品。这个美好的愿望在过去而言几乎是很难实现的,然而,随着国内藏品市场的急速发展,如今,想要通过一枚仅仅价值几分钱的古钱币,来换购更多价格的商品,也变得极为可能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跟藏品市场掀起的古玩文物收藏热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尽管许多珍贵的藏品其历史年代并不怎么引起民众的重视,但能够完整地留存到今天,已
期刊
据俄罗斯卫星网2月16日报道,澳大利亚卢卡帕矿业公司(Lucapa Diamond Company)新闻处称,该公司开采到了重达404.2克拉的钻石。  据报道,该钻石是在澳大利亚北隆达省的Lulo矿床中被开采出来的,是在安哥拉被开采出来的最重钻石。此前,在该矿床中发现过的三颗钻石都超过了100克拉。  该公司负责人迈尔斯·肯尼迪在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采访时称,很难说出这块钻石的确切价格
期刊
经过两年多的策划,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于五十周年馆庆之际推出年度大展:“帝王品位——台北故宫精品展”。展期为2016年6月17日至9月18日。  1996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曾赴美展出“中华瑰宝”大展,20年后台北故宫的文物将再度踏上美国旧金山与休斯敦盛大展出。共展出150余组件,包括30件绝世珍品。台北故宫表示,通过“帝王品位——台北故宫精品展”特展,得以展现在宋代至清代九位帝后统治下多元发展的艺
期刊
在紫砂收藏界,侨居美国的谢瑞华女士是一位不得不说的人物。  谢瑞华,号琴轩,美国旧金山艺术馆馆长,世界著名的吉祥花边及唐卡专家,紫砂研究收藏专家。她历经40余年,潜心研究与收藏了大量的宜兴紫砂器,并发表了多篇紫砂研究论文。  谢瑞华女士出身书香门第,从小便从爱好饮茶的祖父那里认识了紫砂。上世纪70年代,谢瑞华与夫君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贝洛先生一起开始了紫砂的研究。1985年,谢瑞华首次来到宜兴,结识
期刊
据外媒报道,菲律宾政府已批准公开展示并拍卖前总统马科斯遗孀伊美黛的珠宝。根据国际专家评估,这批珠宝目前至少价值十亿比索,相当于2100万美金。  马科斯统治菲律宾20年后,在1986年遭人民起义推翻,举家仓皇逃亡到夏威夷。当局在他的住处没收了大批贵重财物,其中包括伊美黛的珠宝。如至少价值500万美元的25克拉钻石。  菲律宾财政部的私有化委员会已批准出售这批珠宝。当局希望安排在2016年6月,也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