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项内容,其中理性精神影响着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的水平,是基于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建构基础上最直接也是最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高中学生已经逐步走向理性,但很多时候又受感性制约,因此理性精神的培养存在很大的空间。同时教学经验表明,理性精神的培养需要捕捉教学契机,只有在学生开始理性思考时,理性精神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培育。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给学生提供案例并进行分析,是理性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借例,管窥高中生理性精神现状
从宏观角度来看,为了促进高中学生理性精神的建设,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推行分层教学,思辨要精心设置,情境应联系生活,作业要突显理性要求。从微观角度来看,要实现宏观角度的教学理念,借助案例是非常可行的途径。
高中思想政治中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基于对立统一原理,去坚持一分为二地、全面地看问题。笔者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了以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下午6点50分左右,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整座建筑损毁严重。着火位置位于圣母院顶部塔楼,大火迅速将圣母院塔楼的尖顶吞噬,尖顶如被拦腰折断一般倒下,该画面震惊了世人。后来世界多国领导人向法国领导人致电慰问。(可辅以图片和视频)
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这个时候绝大部分学生都能从文化损失的角度表示惋惜,应当说这一认识是符合正常反应的,但从理性精神的角度来看,无法辨别这样的认识是非理性的,因此本环节的教学应当继续深入。
【材料二】说实话,单纯地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看,我也很痛心有8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遭遇火灾,这是全人类的不幸。但我很难同情法国人,因为这件事情很容易让我联想到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它可比巴黎圣母院珍贵多了。就连雨果也说:“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结果发现不少学生对这样的观点是认同的,好多学生迅速就进入了义愤填膺的状态,即使对该材料还略存疑的学生,在看到材料一产生的文化损失的惋惜心理,似乎也淡了许多。
显然,学生这样的认识切换,说明学生在对同一件事情的认识上,更多的还存在着基于情感进行判断的情形,而且相对比较普遍。这与理性精神是不一致的,而从理性精神培养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契机。
二、析例,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策略
一般认为,可以通过精心选取素材为高中学生理性精神的培育提供真实的生活沃土,通过重构哲学体系为高中学生理性精神的培育确定知识载体,通过强化理例结合为高中学生理性精神的培育明确思维路径。将这样的理念与具体的事例结合起来,通过案例的深度分析,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结合上面的例子,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两步分析。
第一步分析:探究两种观点背后的判断逻辑。这个判断实际上是围绕两个问题分别展开:一是为什么说巴黎圣母院失火是令人痛惜的?二是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一种什么样的罪恶?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对于第一个问题形成的观点是: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世界,是因为其是文化元素的承载物,也是法国文豪雨果著作的描写对象。人们在对巴黎圣母院的关注与阅读中,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而文化就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家园。当这个家园的载体被意外焚毁时,精神世界虽然不会崩塌,但也会让人感到痛心。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的观点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灾难与耻辱,是不可被原谅的,那么多珍贵文物在大火当中付之一炬,又或者是被掠夺,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都应当予以谴责。学生在佐证自己观点的时候,还列举了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被炸毁的例子,应当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意识。
第二步分析:反思我们的观点为什么会在材料二提供之后发生几乎与原来观点相反的变化。
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看到第一则材料时产生的惋惜、怜悯的情怀,会在第二个材料出现之后变得截然相反,心中的愤怒为什么冲淡了惋惜?(实际上好多学生在此前了解到这两则材料时,就有这样的心理,同时也有反思的意识。)笔者在与学生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以强调的语气跟学生确认:你确信你对巴黎圣母院失火感到惋惜吗?你憎恨火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吗?当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笔者继续追问:那让我们观点瞬间转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之下,课堂教学进一步深入,很多学生发现,自己观点的无意识转变,根本原因在于自己的情绪容易受到他人观点的左右,暴露出的是自己判断依据的不足。于是形成的共识是:我们要形成一个植根于自己大脑中的判断事物的观点,而不能轻易地被别人的观点所左右。在这样的思路之下,学生认识到:巴黎圣母院意外失火,人们感觉到惋惜,那是对人类文化遭受损失的应有表现;痛惜圆明园被焚毁,更多的则是民族情怀,是对国家遭受侵略表现出来的愤怒,但这个愤怒如果迁移到意外失火的巴黎圣母院,就会造成自身认识的狭隘……
三、思例,实现理性精神培养的反思
显然,形成了上述认识,就是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理性精神得到培养的重要体现。在反思这一教学案例时,笔者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面对高中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应当不是心灵鸡汤式的教育过程,因為失去了具体的实例分析作为支撑,仅仅靠心灵鸡汤去激活学生的情感,最终形成的认识是不牢固的,这种基于感性的教育与理性精神的培养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反之,如果基于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带着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判断并且形成理解并生成理性精神,这样才能让理性精神在学生的思维中扎根。尤其是上面的案例中,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观点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学生迅速认识到了自己的观点原来在被网络上的似是而非的观点所左右,这种认识的形成,对于学生理性精神的生长特别有价值。今天的高中学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网络信息甚至舆情,而将网络信息及舆情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确实可以发挥网络信息及舆情在学生成长中的正向作用,从而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是建立在案例分析基础之上的,打牢这个基础,理性精神才能扎根。
参考文献:
[1]陈荣义.培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理性精神的途径探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10).
[2]曹正宝.以理性精神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一课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5).
[3]徐其锐.依托网络舆情培育理性精神——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1).
一、借例,管窥高中生理性精神现状
从宏观角度来看,为了促进高中学生理性精神的建设,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推行分层教学,思辨要精心设置,情境应联系生活,作业要突显理性要求。从微观角度来看,要实现宏观角度的教学理念,借助案例是非常可行的途径。
高中思想政治中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基于对立统一原理,去坚持一分为二地、全面地看问题。笔者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了以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下午6点50分左右,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整座建筑损毁严重。着火位置位于圣母院顶部塔楼,大火迅速将圣母院塔楼的尖顶吞噬,尖顶如被拦腰折断一般倒下,该画面震惊了世人。后来世界多国领导人向法国领导人致电慰问。(可辅以图片和视频)
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这个时候绝大部分学生都能从文化损失的角度表示惋惜,应当说这一认识是符合正常反应的,但从理性精神的角度来看,无法辨别这样的认识是非理性的,因此本环节的教学应当继续深入。
【材料二】说实话,单纯地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看,我也很痛心有8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遭遇火灾,这是全人类的不幸。但我很难同情法国人,因为这件事情很容易让我联想到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它可比巴黎圣母院珍贵多了。就连雨果也说:“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结果发现不少学生对这样的观点是认同的,好多学生迅速就进入了义愤填膺的状态,即使对该材料还略存疑的学生,在看到材料一产生的文化损失的惋惜心理,似乎也淡了许多。
显然,学生这样的认识切换,说明学生在对同一件事情的认识上,更多的还存在着基于情感进行判断的情形,而且相对比较普遍。这与理性精神是不一致的,而从理性精神培养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契机。
二、析例,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策略
一般认为,可以通过精心选取素材为高中学生理性精神的培育提供真实的生活沃土,通过重构哲学体系为高中学生理性精神的培育确定知识载体,通过强化理例结合为高中学生理性精神的培育明确思维路径。将这样的理念与具体的事例结合起来,通过案例的深度分析,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结合上面的例子,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两步分析。
第一步分析:探究两种观点背后的判断逻辑。这个判断实际上是围绕两个问题分别展开:一是为什么说巴黎圣母院失火是令人痛惜的?二是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一种什么样的罪恶?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对于第一个问题形成的观点是: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世界,是因为其是文化元素的承载物,也是法国文豪雨果著作的描写对象。人们在对巴黎圣母院的关注与阅读中,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而文化就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家园。当这个家园的载体被意外焚毁时,精神世界虽然不会崩塌,但也会让人感到痛心。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的观点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灾难与耻辱,是不可被原谅的,那么多珍贵文物在大火当中付之一炬,又或者是被掠夺,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都应当予以谴责。学生在佐证自己观点的时候,还列举了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被炸毁的例子,应当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意识。
第二步分析:反思我们的观点为什么会在材料二提供之后发生几乎与原来观点相反的变化。
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看到第一则材料时产生的惋惜、怜悯的情怀,会在第二个材料出现之后变得截然相反,心中的愤怒为什么冲淡了惋惜?(实际上好多学生在此前了解到这两则材料时,就有这样的心理,同时也有反思的意识。)笔者在与学生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以强调的语气跟学生确认:你确信你对巴黎圣母院失火感到惋惜吗?你憎恨火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吗?当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笔者继续追问:那让我们观点瞬间转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之下,课堂教学进一步深入,很多学生发现,自己观点的无意识转变,根本原因在于自己的情绪容易受到他人观点的左右,暴露出的是自己判断依据的不足。于是形成的共识是:我们要形成一个植根于自己大脑中的判断事物的观点,而不能轻易地被别人的观点所左右。在这样的思路之下,学生认识到:巴黎圣母院意外失火,人们感觉到惋惜,那是对人类文化遭受损失的应有表现;痛惜圆明园被焚毁,更多的则是民族情怀,是对国家遭受侵略表现出来的愤怒,但这个愤怒如果迁移到意外失火的巴黎圣母院,就会造成自身认识的狭隘……
三、思例,实现理性精神培养的反思
显然,形成了上述认识,就是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理性精神得到培养的重要体现。在反思这一教学案例时,笔者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面对高中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应当不是心灵鸡汤式的教育过程,因為失去了具体的实例分析作为支撑,仅仅靠心灵鸡汤去激活学生的情感,最终形成的认识是不牢固的,这种基于感性的教育与理性精神的培养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反之,如果基于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带着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判断并且形成理解并生成理性精神,这样才能让理性精神在学生的思维中扎根。尤其是上面的案例中,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观点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学生迅速认识到了自己的观点原来在被网络上的似是而非的观点所左右,这种认识的形成,对于学生理性精神的生长特别有价值。今天的高中学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网络信息甚至舆情,而将网络信息及舆情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确实可以发挥网络信息及舆情在学生成长中的正向作用,从而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是建立在案例分析基础之上的,打牢这个基础,理性精神才能扎根。
参考文献:
[1]陈荣义.培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理性精神的途径探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10).
[2]曹正宝.以理性精神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一课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5).
[3]徐其锐.依托网络舆情培育理性精神——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