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ysyysy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育担负着民族文化的传递任务,既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又要对其进行人文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育 培养 民族文化
  
  汉语作为母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它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课程这一载体,让学生学习民族文化,接受民族文化,继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在学生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可是就目前过于功利化、工具化的语文教育这个方面来说,其中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和祸患。如何扭转这种现象,最根本的还是语文教师的观念。语文教师必须明白语文教学是根植于民族文化底座之上的文化行为,它参与文化,同时也反映文化。语文教学担负着民族文化的传递任务,不论是教学内容、目的,还是教学过程,都深深地渗透了民族的文化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语文教育是双重性的。既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又要进行人文教育。只有教育者对其教学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其教学目的有更为明晰的认识,才会在教学方法上有更为自觉的把握。如何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语文教材选文要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
  
  语文教材是人们期望值最高,非难最多的一种文本。在语文教材的编选过程中,争议最多的是教材的选文。但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即教材是体现教学目的和教学精神的最根本条件,要把优秀的民族文化经典作为精神营养奉献给学生。中学主要培养文学想象能力,以文学为主,多选编名篇佳作,让学生感受体验比较高的精神境界。
  中國历代丰富的文化典籍可人选不同层次教材,如春秋战国留下的哲学思想,启发行为处事,修身做人;八卦、易经、理学、禅宗思想能扩大视野和大脑想象空间;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所凝聚的智慧、表现的风骨、胸怀、操守等,有益于民族情感和民族性格的构建和熏陶,有益于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成就孩子们至大至刚的人格。同时,教材更应当充分考虑到课文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反映人类重大文化成果和展望、探求人类文化发展前景的好文章,应当在高中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教材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在培养其语文能力的同时大大增加了文化的含量。
  目前的语文教材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和文化著作占课文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以上,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新教材“以素质立意”,在阅读方面全方位地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阅读能力,在写作方面强调发展学生个性。不作过死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余地,以培养学生社会交往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新教材在紧紧围绕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更是十分注重学生心灵的塑造、智力的开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培养。新教材在着眼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还为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文化素养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师资问题——多数学生需要有好的老师来提携指导,所以归根结底是师资问题,名师出高徒”。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学识水平、艺术修养、文化品位不高,就不能真正用心体验作品的内在神韵与作者为文之用心,就不能真正地靠近作者,理解作品。而理解是欣赏的前提,因此,也就不能将作品的精神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之中,从而也就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旨趣与作品的神韵。面对课文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哲思、精巧的结构、逼真的形象、微妙的情感、优美的语言,或则驾驭不了,或则不深不透、捉襟见肘、望文兴叹。
  要改变这种局面,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加强民族文化教育,达到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欣赏文学能力的目的,教师必须首先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特点。一个民族的文化包含着该民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背景、民族性格、思维习惯、民俗风情等。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课文多选历代文学名篇,对这些篇章的解读赏鉴需要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素养,既要深刻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又要深谙艺术创作之道。从而使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沧桑历史、心灵磨难及情感的跌宕,学习古人对仁、义、礼、智、信的崇尚和个人修身养性、内省功夫的修炼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含蓄、谦和、容忍、礼让的传统美德,学习历代先哲圣贤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习优秀作品布局谋篇的功力。而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地去学习、去吸取人类的各种文化营养。
  于漪老师曾语重心长地指出,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智力生活,语文教师最要紧的是功底,是视野,是驾驭力。她建议语文教师多读书,要有拼命汲取知识营养的素质与本领。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叶圣陶也说:“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我们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师更应如此,不仅要读文学、历史,还要读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美学,乃至于自然科学,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让自己成为“杂家”。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甚至可以说,语言本身就是文化。学习传统语言文字是挖掘传统文化宝库、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必由之路。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的汉字,在它的形成过程中熔铸了无数代华夏人的社会生活、民俗习惯,乃至道德意识、文化观念、思维特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语言文字美的背后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语文教师若能挖掘其深刻内涵,就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字、汉语文法、汉语语言的运用的奥秘,更快速地掌握其运用规律。古人讲“文以载道”,“文”是“道”的载体,离开了“文”,“道”也就无所附依。因此,语文教师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决不能牵强附会,也不能生硬割裂架空分析。而应引导学生斟字酌句,因文解道,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在讲解字义时,也应注意挖掘其文化内涵。如柳永的《雨霖玲》中“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为什么酒醒处偏要在杨柳岸,如果不解释“杨柳”这一词语的深层文化含义,也就无法理解这一词句的意蕴。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传统,在《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的诗句,因此,杨柳一词便有了送别的文化意义在里面。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去接受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文言文教学也是学生和教师的一块心病。文言文的教学,常常注重于文言字词的讲解、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和历史典故的掌握,认为文言文的阅读是为了掌握古文阅读的一种工具。其实,语文课本上的优秀文言文章,还体现着我们民族的 传统文化精神,我们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宇宙观等。文言文的阅读,不仅具有工具的性质,还具有更加重要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功能,它对于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影响。语文课本上蕴涵民族文化精神的文言文篇章,可以说是俯拾皆是。比如,《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它不仅表现出鲁智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力大过人的英雄品格,而且还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道德价值判断和审美认识。韩愈的《师说》表述的是从师求学的道理,还反映出古代人民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反映的是一种隐士文化,表现了隐士的思想、志趣和情怀,如厌恶官场、回归自然、鄙弃功名、甘于淡泊、优游山水、忘情诗书、躬身劳作、体验艰辛。《愚公移山》反映了不怕任何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排除万难的精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反映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和人格。《廉颇蔺相如列传》体现了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风亮节,廉颇知错就改、光明磊落的品格。林觉明的《与妻书》反映了那种忠于愛情,更重于革命,为了革命事业而忍痛舍弃妻子的崇高品德,这些都是我们在讲读文言文时,应该考虑到的。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浩如烟海,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从课文实际出发,向学生作一些必要的介绍,并适当加以延伸。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史,而且能够使他们在学习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熏陶,成为既具有传统美德,又具有时代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展民族文化内涵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渠道之一,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还得有第二课堂的文化意识。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因此,我们要充分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首先,必须有充足的图书,使学生有书可读,丰富其课外阅读。同时教师要做好阅读指导。
  其次,极力营造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如办好“文化走廊”、“文化园地”墙报、校园广播站等。使学生在耳闻目睹中接受文化的熏陶。语文教师可以采用朗诵、演讲、辩论等形式,指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各种途径接触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结合传统节日办好文化活动,也可有选择地让学生看电视,特别是欣赏中外名著影视,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接触丰富的文化知识。
  此外。我们还可以以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等形式在社会实践中了解民俗文化。如果我们的学生能长期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长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熏陶,民族文化意识的养成便不再是一句空话。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相对不高,学习兴趣不浓.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都不理想。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如果还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顯然效果是不如人意的。职业学校如何进行课改?课程改革改什么?身为电子专业教师,并肩负着学校课程改革教研重任的我,在活动组织实施之前,一直思考着这些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亲身实践,我逐渐总结出课程改革中必须关注的四个方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
亚运期间,金华市街头出现了争购金华日报的场面。9月23日,为亚运会开幕扩为八版,金华日报在金华市区的零售量突破3000份,比平时增加2.7倍。整个亚运会期间,市区零售量都在16
现代教育逐渐发展,当今时代,对于初中数学也不仅仅在于分数、考试,而是更多地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学习思维、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的模式,
教育机制是各部分教育现象相互关系与运行方式的集中体现,其具体表现为功能机制、层次机制和形式机制,本文重点阐述电子游戏影响下的中小学生教育机制.电子游戏是影响中小学
我省油料作物资源种类多,有油菜、大豆、棉花、油茶、芝麻、花生等,其中以油菜为主。油脂,又名脂肪(本文简称油),是由多种脂肪酸组分组成,而脂肪酸的组成分,直接关系到油的品质及风味
近些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各方人士的关注,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在教学方面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性的学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高中语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初中物理教学逐渐向遵循“物理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物理”的基本规律进行,就是让教学回归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会见到物理现象,在初中物理
战国时代孟子就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说,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要素当中,“人和”是克敌制胜
英语颠覆了学生的语言习惯,而且是由各种各样的字母组成,所以很多学生无法快速地将其理解、掌握,就更别提灵活地去运用了.再加上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会在课堂上进行大
摘要:几千年的语文教育史,实际上也是教学目的与方法、作用与反作用辩证状态的呈现过程。儒家、佛家、道家的语文教育的目的。催生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反过来,这些教学方法又促进它的教育目的的实现。佛、道两教与书院中采取的自然之教,便是成功教学之大法。  关键词: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方法 自然之教    荀子早就提出“教亦多术”的宗旨。从先秦至清末,几千年的语文教育史。实际上也是教学目的与方法、作用与反作用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