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陶渊明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f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初中教材中四篇陶渊明的文章,我们看到了一个淡泊名利、崇尚自然、向往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渴望和平、自由生活的晋朝才子。
  关键词: 教材 淡泊名利 渴望和平自由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在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一共收录了陶渊明的四篇文章。分别是《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五柳先生传》《饮酒(其五)》。
  从节选的这几篇文章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热爱祖国山河、渴望和平自由生活的陶渊明。那是不是陶渊明从小就是一个把名利看得很淡、不热衷于做官的人呢?其实,这跟他生活的当时的社会有着极大的关系。
  我个人认为,在和平的年代,人们对功名的追求欲望都是相当大的,但是,要是在战乱的年代,想出仕入官场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哪怕是才华横溢的才子,也只想远离尘世的喧嚣,找一块属于自己的乐土,与世无争,宁静平和地度自己的一生。正如三国时诸葛亮所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唐代的大诗人杜甫,他出生在和平的盛世年代,当他饱读诗书,准备为自己的国家尽一份力的时候,正好赶上“安史之乱”,他年轻时的抱负在此时随之一扫而空,看尽民间疾苦,他对社会不再抱任何希望,也不想出仕,对仕途之路看得很淡,只想在乱世中做个农民。
  那么,陶渊明呢?
  他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就死了父亲,与母妹一起在外祖父家里生活。在外祖父家里,他得以饱读诗书,为自己的学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安帝隆安四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三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自此,他过上了隐居田园的生活。
  陶渊明的归隐既是他自料不能见用于时,大济天下的理想无法实现的独善其身的儒家举动,又是他“少小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返朴归真的道家行为。他的“自然”首先表现在他的诗歌作品的语言上,“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无一语不天然,清新如甘泉。陶渊明的自然本性不是矫揉造作的,而是情真意切的。缕缕炊烟,萋萋芳草,浓浓香醇,涓涓细流都成为他情不自禁的理由。
  在初中教材里体现的陶渊明,应该说是后半生的陶渊明,因为从这几篇文章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与世无争、隐居田园、渴望和平幸福生活的一个东晋才子。
  《桃花源记》是我们新人教版接触的第一篇陶渊明的文章,它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为先后顺序,叙述了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离开桃源的经过。文章一开始,便虚构了渔人打鱼时的所见:“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滨纷”,正因为在当时,如此美景,而且没有人为的破坏的自然景观罕有,才激起了渔人的好奇心,想要去控寻一下前面的未知路程。当渔人继续前行,出现在他眼前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想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在当时,这样和平、宁静的地方应该说是没有的,我们也都知道这是陶渊明为了不想与俗同流污而虚构出来的,不过,通过这些景象,我们看到了一个向往宁静、和平的乡村生活的一陶渊明。文章里还写到当渔人问桃源里的人知不知道现在什么朝代,他们却回答,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朝了。无论是真实还是虚构,都有他虚构的理由。从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想过着与世隔绝,向往和平、宁静生活的陶渊明。
  在《归园田居(其三)》中,他的田园生活的想法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清晰地表达了陶渊明“即使农民生活相当辛苦,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那种超然脱俗的志趣。这首诗表面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是把这首诗和作者其他的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在《五柳先生传》中,他已经把自己隐姓埋名,一开始,就写道:“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以宅边五柳为号,随意、自然、淡雅、简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喜欢喝酒:“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饮酒也是他的一大志趣。虽然他的生活过得并不理想:“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但是他乐于过这种与世无争的生活,再加上有亲戚、朋友的接济,他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写文章可谓是他的第三志趣,虽然不能出仕做官,但能够借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想法,对于一个文人来说,是自娱最好的方法。本文描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状况非常窘迫,而五柳先生却能对此坦然自若。不是他没有能力让自己过上好日子,他曾经当过官,是他自己辞官归乡的;而且后来当政者多次请陶渊明出去做官,都被陶渊明拒绝了。他之所以拒绝,就是不堪忍受官场的腐败。他在辞官的时候就明知归隐之后自己必定要过一种极清贫的日子,所以当他身处窘境之时也全然不在乎,只为能过上淡泊宁静的生活而欣然。“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是他一生生活的真实写照。文章最后说“他大概是无怀氏的百姓吧?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体现了他对宁静、淡泊、安定生活的向往,烘托出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追求荣华富贵的隐士品质,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富贵,而要独善其身的情感,也委婉地表露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饮酒(其五)》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优美、宁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表现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写了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诗人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表现了“心远地自偏”、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和诗人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与丰富的精神生活。   每每读完他的诗,仿佛被他感染一般,内心也变得平静淡定,有一种超脱之感。再看后人画的陶潜像,总觉有一种仙风道骨的气度,心里很是崇敬。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有一句很让我触目惊心的话:“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他不是喜欢“而无车马喧”的归隐生活吗,为什么还会对“无人问津”计较,对世事嗟叹呢?曾经看《人间词话》在论有我与无我之境时这样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无我之境,在客观中寻找平静,与情景相融。这是符合他的乐观旷达的,但是他难道内心没有一点无奈吗?
  但我想陶渊明终究还应该是快乐的。暑假看了《闲情偶寄》,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有艺术。我想陶潜在隐居生活中虽没有写《闲情偶寄》类的文字 ,但他一定像《闲情偶寄》中描述的那样,也体会到了世俗之辈无法领略的艺术。他没有谈艺术,他只是将自己的闲情写下,将一种极和谐的生活态度留给后人。
  如果说,陶渊明生长在一个太平盛世,那么他有可能也会像多数饱读诗书的有识之士一样,出来为国家效力,但是,只能说他生不逢时,生长在一个“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年代。
  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有一翻作为,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无论在哪个年代,这个目的还是一致的。陶渊明的归隐,我个人认为并不是他自愿的,到少他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一个隐士,也不是为了做一个称职的农民。他曾经也想过用自己的所学报效国家,也曾想过要出仕做官,为天下百姓谋福;他连一个农民最基本掌握的农技科知识都没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不是一个农种庄稼的体现。他的归隐,是出于对当时世态的厌恶,不同于东晋时借归隐买名邀誉的其他隐士,他是真隐。
  他是旷达的,我想,即使真的有忧伤,也会被乐观随之代替。这不是矛盾,这是我们都应该学习的一种生活态度——追求自我,追求真我。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不管你躲到哪儿,也不可能与社会完全割裂开来。陶渊明也如此,他的隐居生活,并非完全的出世,因为像桃花源一样与世隔绝的地方世界上可能真的没有,他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这和逃避现实不一样。诗人在农村长期参与田间劳作,感情上越来越贴近劳动人民,更了解人民疾苦,在他的诗中对劳动人民的贫寒生活以及仕途的黑暗虚伪多有反映。虽然归隐田园,但诗人心中并不平静,他不愿也不可能完全抛却社会现实,他将自己未尽的政治理想寄寓诗中。在《桃花源记》里,诗人描述了一个心中的理想社会,这个“世外桃源”反映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它和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它是诗人归田后对农村生活实践的结晶,是诗人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也足以证明,归隐后的陶渊明并未完全脱离现实。
  不管怎样,在初中教材里,我们认识了一个与世无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渴望和平幸福生活的一个东晋有才之士陶渊明。他的思想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来说或许不太合适,但是我们常说:“任何光明的地方也总会有黑暗的一角”,它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看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能够摆正自己的立场,不同有的人同流合污正是能够启发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陶渊明之所以被很多人接受,他的作品被选入初中教材,是因为无论哪个年代,都要对社会有个清醒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生存于天地之间,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他文献
  目的:导师杨小平主任是河南省中医药防治艾滋病项目专家组成员。专家组针对艾滋病慢性腹泻这个免疫低下人群在多种特异病因侵袭后发生的“慢性腹泻病症”,根据近 10 年文
期刊
  目的:通过对儿童大叶性肺炎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治疗方法和用药的研究,探讨中医证型的客观化,中西医治疗的特点,以提高辨证的准确性,进一步了解儿童大叶性肺
  目的:本课题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既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舌下脉络的观察分类,结合彩超下肝门脉宽度及流速、脾脏厚度、结节的对比研究,探讨病毒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在教育的过程中用科学的方法启蒙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而大胆想象,敢于创新在生物学习上一定意义就体现了学生善于猜想的能力。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那么什么是猜想呢?猜想主要是对要发生的某种过程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多种主观想象和琢磨。《生物学课程标准》
期刊
西南科技大学邢国风等科研人员,日前完成了“绵农4号”小麦的选育和推广工作。“绵农4号”在农业生产上表现出了长期稳定的优良性能,从而改变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
期刊
  目的   观察健脾平肝颗粒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模型大鼠的学习行为及脑组织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含量的
  目的:本课题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及实验方法,通过采用机械损伤加混合菌液所致慢性盆腔炎大鼠模型,观察使用盆炎康颗粒后该大鼠模型血清中白介素-2(IL-2)、白介
所谓“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实际上,学生把数学的知识结构(教材)转化成认知结构、数学技巧的形成及能力的培养,都必须由学生这一认识主体通过自己的认识活动过程来实现。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展示主体人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一、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