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充满和谐的课堂,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让学生愿学乐学。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而其中的构建学习共同体作为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它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意识和对学习的兴趣。
一、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几大误区
在课堂教学中若不采取一定措施开展小组讨论,则往往会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一)临时性:小组形式松散,任务比较单纯,组织不甚健全,一般没有奖励等配套措施。每当上公开课,教师常采用此种形式,以活跃课堂气氛。
(二)垄断性:小组讨论常为教师所控制,参与学习者多为优等生,学业较差、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者不是被晾在一边,就是“人云亦云”。
(三)片面:小组学习结束后,汇报者向全班各小组汇报时,只是代表个人的观点或完全复述他人观点,并不能很好的代表小组发言。针对以上的问题我认为合作学习应建立在一个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却将明未明,再展开讨论,收效颇丰。目标明确、时机把握、论后点评是学习共同体学习的成功所在。
二、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实现形式
(一)构建共同体的条件
1、构建学习共同体需要必要的心理条件保障,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安全感。安全感在学习共同体中之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它能够在道德上和精神上给组员以安慰,培养组员之间的密切关系,促进组内民主氛围的建立和维持,使学习共同体成为可能。有时候,组员不积极投入,不是他不感兴趣,而是他们感到不安全,不愿意当众暴露自己的思想。怎样创设安全感?首先,可以让小组成员自己参与制定学习共同体规则,使其产生主人翁感,愿意主动执行自己所承诺过的规定。其次,鼓励各成员尽可能多地发言,增强自信心。
2、构建共同体学习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各成员间正相互依赖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每个成员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使每个人都要为小组和其他组员的学习负责。学习共同体学习中至少有8种类型。包括:目标正相互依赖、角色正相互依赖、外部对手正相互依赖、资料正相互依赖、想象正相互依赖、身份正相互依赖、奖赏正相互倚赖、环境正相互依赖,在这里就不作解析了。
3、成功的学习共同体学习不僅关注到个体的成长,而且也关注到整个学习者群体的成长。所以,语文学习共同体学习需要设法促进小组群体内聚力的培养、保持和发展。
4、在学习共同体语文学习中,小组成员一起产生的想法往往比个人独自工作时产生的想法要多得多,同时就必须要避免“群体思维”。小组成员仔细讨论,深入交流,他们形成的想法往往比个人更好。但凝聚力太大,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对某一观念的认同与否,多数成员观念掩盖个别成员观念,而个人的原则又不得不让位于对群体的忠诚。群体会不惜一切代价在成员中寻求共识,结果使群体在看待事物和接受事物方面具有较大的片面性。在学生讨论、师生讨论的基础上,我认真进行分析归纳确定了以下内容:
(1)小组成员角色的确定
以语文成绩较好且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同学为小组长,以写字速度较快且字迹较清楚者为记录员,以目前拥有手表者为控制员,另一位则是评价员,担任时间为一个月。以后根据掌握程度可定为两星期一换,按顺时针轮流。(如下表1所示)
(2)各个角色的权利和义务
1)坚持“人人参与,积极讨论”的原则。
2)小组长负责检查督促其他三位组员是否尽责,把握好讨论主题,保证每位组员至少有一次的发言机会,保证每位组员正确表达小组讨论的结果。
3)评价员负责公正合理地为他组或本组同学的表现打分,能说出一点或几点理由,以规定的对应组评价为主。如表1所示。
4)控制员分配小组讨论时间及每个成员发言时间,控制本组纪律。
5)记录员认真记录讨论的问题及答题要点或疑点,以供参考。
(3)讨论的基本方式
1)一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修改。
2)自由发言,小组长归纳。
(4)汇报方法(由老师临时宣布)
1)推选代表。
2)指定组员。
3)小组长汇报。
(5)确定评价方法
以往的分数评价有诸多弊端,据调查我班有90%的同学并不喜欢分数评价,他们十分欢迎用符号进行评价。于是在师生共议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以下评价表,如表2。
三、具体案例分析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学习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为了检查学习共同体学习的成果,从而实施小组奖励策略,需要定期进行小组测验。在每次测验结束后,要计算每个学生的提高分和小组得分,以便对得分高的小组进行奖励。一般来讲,把每人的成绩与他们自己以往获得的成绩相比来表示学业上的进步,这是公平的。实质上是比较小组内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努力程度和进步水平。这样把做得好与得到奖励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励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经验介绍、颁发证书,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如:我在教学古诗《游子吟》时,采用的便是这种方法。当我讲完有关孟郊写作此诗的故事——《慈母游子长相忆》,再配以音乐范读后,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每组成员都迫不及待地来领资料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展开了学习。读、划、说、记,忙得不亦乐乎。经过十分钟左右的学习,各组相继亮出组牌,告知学习完毕。在交流汇报过程中,有的组全员出动,分工合作,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此诗,有的组派出代表(不一定是优秀生)解释了“游子”、“临行”、“寸草心”、“三春晖 ”等词语,有的组提出疑问如何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显而易见,学生对本诗重点、难点都把握得较正确。紧接着我便出示讨论题: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字面意思指什么?②仔细读读,想想这句话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实际这句话的意思指什么?③这首诗中应注意哪一处标点,为什么?④诗人为何会发出这一感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又投入了第二轮分组练习中,①-②在合作学习中不难解决,③问则是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学会读书(甚至是一个标点)的好习惯而设置,④问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难点突破后,我又出示了尝试练习题(可任选一项或几项):①有感情地背诵此诗,试着默写。②简要说说此诗之意,试着改写。③以“母亲的爱”为题,写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各个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有个体活动,也有集体活动,并能踊跃发言。最后,我让学生小结学法,一般我都予以肯定,并且鼓励学生运用学法,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语文课堂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是教师的主战场,是祖国花朵茁壮成长的地方。在教学相长中,我深深体会到学习共同体的运用是课堂的催化剂,才会擦出创新的火花,让语文课堂充满灵动和和谐。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许庄小学 江苏】
一、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几大误区
在课堂教学中若不采取一定措施开展小组讨论,则往往会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一)临时性:小组形式松散,任务比较单纯,组织不甚健全,一般没有奖励等配套措施。每当上公开课,教师常采用此种形式,以活跃课堂气氛。
(二)垄断性:小组讨论常为教师所控制,参与学习者多为优等生,学业较差、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者不是被晾在一边,就是“人云亦云”。
(三)片面:小组学习结束后,汇报者向全班各小组汇报时,只是代表个人的观点或完全复述他人观点,并不能很好的代表小组发言。针对以上的问题我认为合作学习应建立在一个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却将明未明,再展开讨论,收效颇丰。目标明确、时机把握、论后点评是学习共同体学习的成功所在。
二、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实现形式
(一)构建共同体的条件
1、构建学习共同体需要必要的心理条件保障,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安全感。安全感在学习共同体中之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它能够在道德上和精神上给组员以安慰,培养组员之间的密切关系,促进组内民主氛围的建立和维持,使学习共同体成为可能。有时候,组员不积极投入,不是他不感兴趣,而是他们感到不安全,不愿意当众暴露自己的思想。怎样创设安全感?首先,可以让小组成员自己参与制定学习共同体规则,使其产生主人翁感,愿意主动执行自己所承诺过的规定。其次,鼓励各成员尽可能多地发言,增强自信心。
2、构建共同体学习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各成员间正相互依赖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每个成员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使每个人都要为小组和其他组员的学习负责。学习共同体学习中至少有8种类型。包括:目标正相互依赖、角色正相互依赖、外部对手正相互依赖、资料正相互依赖、想象正相互依赖、身份正相互依赖、奖赏正相互倚赖、环境正相互依赖,在这里就不作解析了。
3、成功的学习共同体学习不僅关注到个体的成长,而且也关注到整个学习者群体的成长。所以,语文学习共同体学习需要设法促进小组群体内聚力的培养、保持和发展。
4、在学习共同体语文学习中,小组成员一起产生的想法往往比个人独自工作时产生的想法要多得多,同时就必须要避免“群体思维”。小组成员仔细讨论,深入交流,他们形成的想法往往比个人更好。但凝聚力太大,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对某一观念的认同与否,多数成员观念掩盖个别成员观念,而个人的原则又不得不让位于对群体的忠诚。群体会不惜一切代价在成员中寻求共识,结果使群体在看待事物和接受事物方面具有较大的片面性。在学生讨论、师生讨论的基础上,我认真进行分析归纳确定了以下内容:
(1)小组成员角色的确定
以语文成绩较好且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同学为小组长,以写字速度较快且字迹较清楚者为记录员,以目前拥有手表者为控制员,另一位则是评价员,担任时间为一个月。以后根据掌握程度可定为两星期一换,按顺时针轮流。(如下表1所示)
(2)各个角色的权利和义务
1)坚持“人人参与,积极讨论”的原则。
2)小组长负责检查督促其他三位组员是否尽责,把握好讨论主题,保证每位组员至少有一次的发言机会,保证每位组员正确表达小组讨论的结果。
3)评价员负责公正合理地为他组或本组同学的表现打分,能说出一点或几点理由,以规定的对应组评价为主。如表1所示。
4)控制员分配小组讨论时间及每个成员发言时间,控制本组纪律。
5)记录员认真记录讨论的问题及答题要点或疑点,以供参考。
(3)讨论的基本方式
1)一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修改。
2)自由发言,小组长归纳。
(4)汇报方法(由老师临时宣布)
1)推选代表。
2)指定组员。
3)小组长汇报。
(5)确定评价方法
以往的分数评价有诸多弊端,据调查我班有90%的同学并不喜欢分数评价,他们十分欢迎用符号进行评价。于是在师生共议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以下评价表,如表2。
三、具体案例分析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学习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为了检查学习共同体学习的成果,从而实施小组奖励策略,需要定期进行小组测验。在每次测验结束后,要计算每个学生的提高分和小组得分,以便对得分高的小组进行奖励。一般来讲,把每人的成绩与他们自己以往获得的成绩相比来表示学业上的进步,这是公平的。实质上是比较小组内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努力程度和进步水平。这样把做得好与得到奖励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励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经验介绍、颁发证书,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如:我在教学古诗《游子吟》时,采用的便是这种方法。当我讲完有关孟郊写作此诗的故事——《慈母游子长相忆》,再配以音乐范读后,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每组成员都迫不及待地来领资料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展开了学习。读、划、说、记,忙得不亦乐乎。经过十分钟左右的学习,各组相继亮出组牌,告知学习完毕。在交流汇报过程中,有的组全员出动,分工合作,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此诗,有的组派出代表(不一定是优秀生)解释了“游子”、“临行”、“寸草心”、“三春晖 ”等词语,有的组提出疑问如何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显而易见,学生对本诗重点、难点都把握得较正确。紧接着我便出示讨论题: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字面意思指什么?②仔细读读,想想这句话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实际这句话的意思指什么?③这首诗中应注意哪一处标点,为什么?④诗人为何会发出这一感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又投入了第二轮分组练习中,①-②在合作学习中不难解决,③问则是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学会读书(甚至是一个标点)的好习惯而设置,④问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难点突破后,我又出示了尝试练习题(可任选一项或几项):①有感情地背诵此诗,试着默写。②简要说说此诗之意,试着改写。③以“母亲的爱”为题,写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各个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有个体活动,也有集体活动,并能踊跃发言。最后,我让学生小结学法,一般我都予以肯定,并且鼓励学生运用学法,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语文课堂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是教师的主战场,是祖国花朵茁壮成长的地方。在教学相长中,我深深体会到学习共同体的运用是课堂的催化剂,才会擦出创新的火花,让语文课堂充满灵动和和谐。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许庄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