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啤酒重入高端市场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ingfeng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资啤酒的第二轮抢滩与第一轮存在很大差别,这次它们寻找了一些中国战略伙伴,并更多了解了当地市场。此次大规模进军中国啤酒市场的国际啤酒巨头表现相当的谨慎,变得“聪明”了许多。
  一场由洋啤酒主导的高端市场争夺战在中国大地上再次拉开序幕。
  
  外资啤酒纷至沓来
  
  哈尔滨啤酒争夺战终于落下了帷幕,世界第一大啤酒制造商安海斯——布希以大获全胜而告终。该酿酒商以6.5亿美元的出价击败对手世界第二大啤酒制造商 SAB Miller,赢得了中国第四大啤酒酿造商——哈尔滨啤酒集团有限公司的控制权。在成功入股哈尔滨啤酒后,安海斯还表示,正研究在哈尔滨市设立新的区域性百威啤酒经销中心,以供应中国东北市场。
  进入2004年以来,世界啤酒巨头进一步加快了布局中国的步伐。世界啤酒巨头英特布鲁促使金陵与亚力聚首、天地集团代理德国“积发”啤酒进宁、马来西亚狮王与常州华夏啤酒联姻,这只是在南京及周边地区的啤酒业内的一系列大动作;2月,嘉士伯正式和中国西藏发展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合资企业“西藏拉萨啤酒有限公司”,随后,嘉士伯又并购了兰州黄50%的股份,组建一家新的合资公司,并以合资公司为母体整合重组甘肃省内其他啤酒企业。
  据啤酒酿造商、比利时英特布鲁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士透露,英特布鲁计划在2004年向中国市场重新推出其高档国际品牌贝克啤酒。贝克啤酒将在上海等大城市销售。英特布鲁也在考虑向中国市场推出比利时旗舰品牌Stel laArtois啤酒。
  外资啤酒品牌对中国国内市场的争夺已呈全面回潮之势。
  
  卷土重来为哪般?
  
  在上个世纪,国际啤酒业曾经大规模进入中国啤酒市场。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生力、喜力、科罗娜、嘉士伯等相继进入中国市场。以百威、生力、嘉士伯、喜力为代表的国际品牌及合资品牌在并购中国啤酒企业中投入巨资改造工厂,但其销售策略并没有实现本土化,加之中国国产啤酒表现出色,洋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争夺暂时陷入低潮。而如今,外资啤酒品牌对中国国内市场的争夺已呈全面回潮之势。
  千里奔波只为求财,外资啤酒之所以卷土重来,看重的正是随着内地消费水平的提高,高端市场在整个啤酒销售中所占比例在不断攀升。
  业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虽然中国啤酒年产量已近2400万吨,但充斥市场的是大量低档次的啤酒,在价格战的竞争策略指引下,大量的啤酒企业,尤其是小企业日子越发难过。但是高档啤酒市场,中国国内啤酒企业还难以支撑起高档啤酒的牌子。活跃在高端市场领域的,是直接从国外进口的洋啤酒,如美国的“百威”、荷兰的“喜力”等。据有关人士介绍,在酒店、夜总会销售价达10元到15元的高档啤酒的市场份额仅有5%,即使在沿海发达地区,这一比例也不超过10%。但由于口味等原因,造成洋啤酒占据主导地位的高端市场所占份额较小。
  中国啤酒中高档消费市场的日益成熟,使得外资啤酒巨头再次看到了中国啤酒市场的巨大成长性。而去年以来出现麦芽、啤酒花等原材料飞涨的不利局面,使得中低档啤酒的利润越来越薄,更多啤酒企业于是将竞争的目光投向了高端市场。早在2004年1月,世界啤酒第2和第4位的SAB集团和英特布鲁就相继宣布,其旗下的高档品牌将在今年大举进攻中国市场。洋品牌高档啤酒之所以重入中国高档啤酒市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高额利润所致,因为中国高档啤酒市场利润比中低档市场要高30%—40%。
  中国高端啤酒市场露出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隙。
  
  第二轮抢滩与第一轮差别何在?
  
  百威啤酒官方发言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百威啤酒被公认为是在中国运营状况最佳的酿酒商之一并不是没有道理,卓越的品质保证、优质的包装及严格的环保管理使其始终雄居业内翘楚。据百威公司提供的确切数据显示,百威公司自2001年在中国首次实现赢利以来,2003年再次获得两位数的增长,继续占据中国国内高档啤酒的“半壁江山”。
  业内专家表示,外资啤酒的第二轮抢滩与第一轮存在很大差别,这次外国啤酒商卷土重来,它们寻找了一些中国战略伙伴,并更多了解了当地市场。此次大规模进军中国啤酒市场的国际啤酒巨头表现相当的谨慎,他们从第一次投资的失败教训中变得“聪明”了许多:中国市场有其独特之处,需要与本土品牌合作,否则即使是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也难以为继。而事实上,改变策略的外资啤酒在中国的市场业绩逐渐上升。
  作为第一轮抢滩的坚持者和第二轮抢滩的推进者,百威啤酒自成立以来,不断通过追加投资,扩展规模,现占地面积已达236400平方米。1997年,百威武汉的年生产能力从5万吨提升至11万吨,1998年又进一步提高到25万吨。2003年,百威武汉进行了新一轮扩建,此次扩建将使其产能跃升至32万吨。为了进一步扩展百威在中国的市场,世界最大的啤酒酿造商安海斯-布希公司和中国最大的啤酒企业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该协议使得安海斯-布希公司在未来的七年里将其在青岛啤酒的股权增至27%。该合作将使安海斯-布希公司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啤酒市场,同时也为青岛啤酒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资源,以帮助其带领中国啤酒业的发展。
  或组建合资企业,或并购组建新公司,或借助中国啤酒厂商的销售渠道,国际啤酒土头在中国高端啤酒市场发起攻击。他们改掉了原先“单打独斗”的战术战略,转而聪明地寻找本土优质公司做合作伙伴。他们发挥资本的能量,举起了“联合”大旗,因为对中国国内的啤酒商来说,外资啤酒强大的资金实力正是他们所缺乏的。
  事实上,国际酿酒商一直在为能在中国独自运营而不断努力。上世纪90年代初期,喜力公司、Interbrew和丹麦的嘉士伯公司(Carlsberg)进入了中国市场,它们迫切希望能够利用这个啤酒销量不断增长的市场来获利,并希望将它们的高品质啤酒变为中国人的日常饮品。但是,外国啤酒公司很快发现,中国消费者对于高价啤酒的兴趣不大,他们更喜欢低端的国产品牌。一些消费者表示,国外洋啤酒尝尝可以,但外国人喝啤酒喜欢重苦味,像咖啡的味道,这是中国消费者不太喜欢的口味。
  一些消费者说,国外洋啤酒尝尝可以,由于口味等原因,洋啤酒占据主导地位的高端市场所占份额较小。但要真正造出让中国消费者认可的高档啤酒,却需要不断摸索。事实上,此次外资啤酒的重整旗鼓进军中国高端啤酒市场,在不断加强研发的基础上,以国际的高端流水作业生产高质量的本土化啤酒。
  更为重要的是,外资啤酒已经意识到销售策略没有本地化,将会再度使它们在市场上不断受挫。因此,外资啤酒选择旗鼓相当的对手,以资本为纽带,在品牌、技术、管理等方面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利益共沾。
  同时,外资啤酒意识到,要在中国啤酒市场长期发展,就必须重视自身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存在。可以说,外资啤酒不能放弃在中国开发自己的品牌。因此,布局中国市场之后的要做的事就是打出本土化的旗舰品牌。
  生产、销售、品牌都本土化了,中国高端啤酒这个巨大的市场正向他们微笑着。
其他文献
“网通作为红筹股公司在香港上市已稳获批准”,“中国网通上市步伐不会改变”——来自接近中国网通集团高层人士的这些消息,似乎预示着网通远比其对手漫长而艰难的上市之路,快要走到尽头了……   “网通作为红筹股公司在香港上市已稳获批准”,“中国网通上市步伐不会改变”,日前,接近中国网通集团高层的消息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目前,中国网通正在计划寻求美国和香港监管部门的批准发行价值15亿美元的股票。来自
期刊
2004年,宏观调控再度君临中国。随着调控力度的逐渐加大以及调控范围的扩大,中国经济的各个层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投资中国的外资企业有了各种不同的表现。  有投机中国者纷纷出逃,有调控波及者四处解套,有实力雄厚者趁势扩张。中国某知名民营企业家说,“在中国经济经历震荡的过程中,聪明的企业家会因此而获得机会。但前提是资金不受中国银行信贷紧缩的影响。”  专家分析,这一轮宏观调控
期刊
你知道内地哪个行业薪酬最高?谁的收入拔头筹?哪个城市薪资最高?学位越高收入越高吗?中华英才网的最新薪酬报告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日前,中华英才网发布最新薪酬报告。该报告包括2003年下半年(7月1日-12月31日)各行业薪金数据分析。这次调查涉及了高科技、消费品、医药、房地产、物流以及政府机关等多个行业,还包括不同城市、不同学历薪酬数据分析。调查发现,内地薪情进入了减速时期。    薪资均值下降 
期刊
声音    “我讲的所有内容都是经总理同意的。我可以如实地告诉你,我们提供的素材基本上都被采用了。不干涉就是最大的支持。从总书记到总理,到各位副总理,包括中央的其他领导,至今还没有一位跟我说过,哪一件事情不能审,或者说这个事情你们审了以后要高抬贵手。”  ——“铁面审计长”李金华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份令人触目惊心的审计“清单”,他本人也由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他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
期刊
英国驻华大使韩奎发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说,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英国强大的研发力量和本国制造力雄厚的互补优势,借英国这只“肥母鸡”,产下中国产业技术化的“金蛋”。  英国驻华大使韩奎发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中国的高新技术发展很快,但是,目前其市场还主要局限在国内。对中国企业来说,走向国际市场是最迫切的需求。而国际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说还比较陌生。我们注意到,中国企业开始在欧洲设立研发机构和营销中
期刊
在内地宏观调控下,外商为何加快投资中国的步伐?为何偏偏在一些“过热重灾区”频频出手?  华夏证券公司宏观研究部诸建芳对《中国经济周刊》说:“这次宏观调控实际上是一次清理市场环境、提高行业门槛的机会。短期内虽然存在投资风险,但长期来看,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外资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投资机会。”  投资长三角的十大水泥供应商之一的嘉新水泥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张刚纶表示,宏观调控并不影响其企业做大做强。他认
期刊
对于香港来说,必须紧握着每一个内地经济不断成长的机遇,得到中央支持和推崇的“泛珠三角经济体”,更是不可不乘搭的“便车”。  香港贸易发展局去年举办了全球首个中小企市场推广日,为来自内地40个地区和香港本地的中小企业塔建了平台,让这些企业主难得聚首共磋商机后,今年会再接再励,准备年底再办一个类似的中小企推广日。不过,今年的活动安排却会加添创意,形象鲜明地、画出一个“泛珠三角馆”,让9省2区的中小企业
期刊
最难产的法律    新《破产法》  备受关注的企业破产法草案已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有消息说,这部走走停停长达十年时间的修订草案有望尽快走上前台。   中国现行的1986年出台的《企业破产法(试行)》,在颁布实施后的最初几年内“几乎形同虚设”。因为那时候基本上只有国企,而国企还没有多少破产的案例。到了1994年,国企开始破产试点,才同时启动新《破产法》研究。   据介绍,这部草案起
期刊
面对人们对绿色GDP所寄予的种种期望,经济学家范恒山提醒:绿色GDP的出台,将有助于修正干部考核体系,但不是纠正干部行为的全部,只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GDP有助于弥补现行GDP的不足。  范恒山,经济学博士,著名青年经济学家。现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主要从事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规划、方案的研究设计和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主持和参与了一系列重要文稿的撰写,提出了许多重要
期刊
中国企业家要想成功地进行多元化运营,仅靠悟性和运气是做不到的。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尖锐地指出,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导致了这种急于求成的扩张模式。  新疆德隆集团资金链断裂一事,成为各路专家和媒体跟踪的焦点。而著名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语出惊人:“在中国内地,像德隆这样的类金融控股公司还有三四百家,它们将给中国的经济运行带来极大的风险。”    急于求成的恶果    郎教授对记者解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