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行业的机遇期

来源 :产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天然气开采和利用水平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天然气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也有待提升,作为我国实现大气污染治理和碳中和目标的能源转型桥梁,接下来天然气行业的整体表现值得期待。
  新阶段带来的新机遇
  具有安全、便捷、热值高、用途广泛、清洁环保等优势的天然气是现代能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其碳排放低于煤炭和石油,价格低于可再生能源。从这个角度而言,能源转型需要考量综合的系统成本,低碳的天然氣是重要的过渡能源。从世界范围来看,诸多国家和不少机构都表示了对天然气行业的持续看好,重仓投入新能源领域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查理·芒格在被问及油气行业是否会遭受与报纸行业同样的命运时回答道,“我认为不会,石油和天然气行业还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知名能源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坚信2021年是天然气行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其在展望报告中确定了今年影响天然气行业发展的四个主题,“亚洲和欧洲支持中期天然气需求政策、2022年欧洲有大规模的CCUS和蓝氢项目将获得FID、亚洲液化天然气需求将保持强劲、卡塔尔承诺将继续推进3200万吨/年的LNG开发项目”,从产到销,全产业链都弥漫着利好消息。
  而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天然气总产量同比增长9.8%,达1888亿立方米,按照热值计算其产量已接近原油。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21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报告》预测,“十四五”时期我国天然气消费迈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将更加完善。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中国油气智库联盟专家刘满平总结了“十四五”期间我国天然气行业的五大机遇,“市场供求环境相对有利、清洁低碳能源需求刚性增长、重视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的桥梁作用和在电源中的支撑作用、油气改革关键性政策落地实施红利得以释放、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中国科学院院士戴金星则指出了“十四五”期间我国天然气工业大发展所具备的三大有利条件,“一是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而探明率低,具有更快发展天然气的资源优势;二是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具有更快发展天然气的增长优势;三是我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逐年上扬,具备更快发展天然气的储量优势。”
  继续完善的供应短板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当下乃至整个“十四五”时期,天然气行业都需解决满足供需增量的问题。比如需要重视的是,比煤电更清洁、更灵活的气电是拉动中国天然气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2019年末的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里,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发电和化工的占比分别为37.2%、34.9%、17.8%和10.2%,近两年来气电比例上升明显。
  但和我国其他矿产资源类似,我国的天然气资源储量虽大却开采不易,“当前我国探明油气资源中,常规与非常规的资源比例为1:3,在剩余天然气资源中,非常规气约是常规气的近4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科技咨询中心马锋表示,“我国油气工业已进入常规与非常规并举阶段,复杂气藏的占比越来越高,发现优质大气田越来越难,这对勘探开发领域提出了更多的创新要求。”


  2020年,我国进口天然气较上年增长5.3%。据测算,到2025年,我国预计新增管道气进口量444亿立方米、LNG进口量360亿立方米,分别占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量的34.2%与27.7%。在此过程中,需以气源多元化规避天然气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过高风险。随着北美页岩气产量巨量增长,中东、中亚、深海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世界天然气进入长时期的供应宽松状态后,我国的天然气进口将有较好的外部条件。以中亚地区为例,截至2020年年末,中亚天然气管道对华输气规模累计达3359亿立方米,在中国每年天然气消费总量占比超过15%。
  天然气产业链的上下游存在着需要深度打通的各个环节,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在“天然气市场体系重构下的角色转变和商业模式变革”研讨会上表示,“我国天然气行业改革将全面塑造产业链新格局。上游多市场主体建设方面需要改革天然气勘探开发专营体制,放开矿权市场,同时加快形成矿权流转和储量转让制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中游管道建设方面,新体系下管道建设的激励机制能否发挥作用将至关重要,如何调动地方积极性将会是‘全国一张网’形成的重点和难点;下游销售市场方面,我国天然气现货市场可能获得较快发展,合同衔接有望在产业链各环节联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此外,增加供应的同时,加快储气调峰设施建设和完善调峰机制尤为关键,中石油规划总院高级工程师刘烨建议,“通过制定不同用气时段、不同季节的‘峰谷价格’引导天然气调峰能力建设,利用价格杠杆引导天然气用户合理避峰,培育天然气储气调峰市场;同时,对参与调峰的工业大用户给予资金补偿或气价优惠,按照‘谁承担、谁受益、多承担、多补偿’的原则进行精准补偿,鼓励企业参与调峰。”
其他文献
各省市区“十四五”规划中未来城市的蓝图,几乎集中了人们对智慧城市的所有想象,交通出行“一码通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大数据为企业精准画像、线上就医更为便捷……从城市管理治理,到生产制造,再到生活的细枝末节,智慧城市的内涵正在逐渐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相关部门所确定的智慧城市试点数量累计已经超过700个,开展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已分别
期刊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同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奔向新生活、新奋斗的时代序幕已然开启。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公共服务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三个重点,实现“业兴村美人幸”,产业之力需得充分发挥,工业、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成果将充分延展至乡村。  大政方针指向推进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产业帮扶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巩固成果的根本之策,要抓住这个关
期刊
2021年,“无废城市”建设将在全国梯次推开,涵盖更多重点区域和城市。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邱启文表示,“‘十四五’期间,环境部将在认真总结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基础上,积极探索次第推开的路径,加大支持帮扶力度,鼓励制度创新,加强宣传教育,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宏远目标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显示,我国大、中城市一般工业固
期刊
产业地产是仅次于办公和住宅的热门投资类别,住宅地产、商业地产、产业地产的三足鼎立局面已成,新时期“软”(服务)“硬”(产业)兼备的产业地产发展迈入了加速期。  从“单点作业、生产优先”到“多点联合、以人为本”,产业地产的服务有了本质上的提高,但其成本上涨幅度偏高,各地方政府对其运营商和入驻企业的考核也在趋严,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之外,专业制胜亦是其要素,“今后一家公司如果说它只能做一点住宅,这家公司
期刊
人工智能是新一代科技发展的核心领域,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将其视为国家战略和产业重点,积极进行布局并加大投入。  2013年以来,包括美国、中国、欧盟、英国、日本、德国、法国、韩国、印度、丹麦等在内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人工智能相关战略、规划或重大计划。另外,自加拿大于2017年发布全球首个国家人工智能战略以来,截至2020年12月,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发布了类似的文件。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布
期刊
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首个五年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于3月13日正式发布。  在这份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中,成都被数次“点名”。据不完全统计,《纲要》直接赋予成都重大任务17项,数量创“五年规划”历史之最。  (一)重大战略(6项)  前所未有凸显了成都在全国发展版图的战略地位。  1.推进成渝地
期刊
地缘政治影响之下,已经不止一个国家或多个国家联盟明里暗里表示想要在成为全球供应链一部分的同时取代中国的位置,虽然涉及高昂成本与竞合关系的因素,供应链的迁移并非简单的“说搬就搬”,但在白热化的非正常竞争态势下,明晰供应链领域的风险才能有效应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提出,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而我国从全球供应链参与者变为主导
期刊
上一次有关人工智能的“爆炸性”新闻,还是2017年谷歌研发的可“深度学习”的AlphaGo击败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经过多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从最初的概念走向了实践,在人脸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无人驾驶等领域陆续有了相应的成果。在Gartner公司公布的CIO调查报告中显示,过去四年,人工智能在多个商业领域的应用增长了270%。从搜索结果到购物方式,再到防疫中的人脸识别……人工智能已经在我们周围发挥作
期刊
新经济蓬勃发展,新动能加速壮大。2020年,四川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61.8万户,居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全市新经济企业已逾45万家,2020年实现新经济增加值3655.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1.5%。“十四五”开局起步,成都站上这样的起点。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成都正行稳致远迈向高质量发展。  优化调整园区推动产城融合  由2018年的1.4亿元增至2020年的
期刊
汽车产业革命将深度影响未来城市的智慧变革,智慧出行现时还面临种种技术、基建与消费者理念方面的问题,相关各方不能只将精力和资源放在推演更加精准与强大的算力上。  迈入绿色智能高效体验新时代  在城市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智慧出行是焦点之一。万亿级的城市智慧出行市场迎来了太多入局者,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与互联网巨头乃至安防巨头倾注资本与技术只为综合解决安全、效率、体验这三大问题,“一个智慧的交通系统应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