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孩子们一起走进作文新天地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kke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孩子们一起走进作文新天地”,是一代代南京探索者们的缤纷彩梦和执着追求。
  30多年前,教育改革的春潮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涌动,给南京的小学作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为南京的学生作文刊物题词勉励。全国小语会理事长袁微子先生多次专程来宁参加“小学作文教学研讨会”,并深入区县学校听课指导。在市教育局罗炳权局长、周德藩局长的关心支持下,市教研室蒯福棣主任组织一批探索者们实践研究,开拓前行,为了能让孩子们蹦蹦跳跳、生动活泼地走进作文新天地,他们执着地用自己的心血踩出一条路来。
  对“学生”,他们强调要像斯霞、王兰老师那样,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切为了学生的认识发展。
  对“作文”,他们强调,作文,应当“有所为而作”;是为生活、为人生、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要着眼现实,即自然、社会和人类的两个文明建设。
  对“小学作文教学”,他们认为,要同学生认识发展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有所为而作”的意识;应当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像斯霞、王兰老师那样善于捕捉儿童的思想,运用儿童的语言,激励儿童的情感,循循善诱地培养儿童的读写能力;作文练习要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要改革命题作文,采取写日记、写放胆文、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要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地写自己的见闻感受,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自1978年起,南京市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步步深入,花开烂漫,果香飘溢。南京作文教学改革的始作俑者,北京东路小学语文教研组的探索者们,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改革作文教学,进而深入研究小学生作文心理,探索儿童写作的心灵奥秘,影响广远。“作文TV”的实验教师,在杨清生、洪钦、范云良几位名师的引领下,吹响了写作教学技术革命的号角,成果丰硕。还有,爱教善教作文的庄莉英、董惠琳、李德正、沈玫……勇于开拓创新的耿方珠、刘宏钧、罗凯、夏建萍……教坛新秀陈燕、戴兴海、余多慈、姜淑兰……指导有方的领军人宋宁、孔祥鸿、张谞、陈树民、戴修诚、张立荣、范超、叶金祥、邵申骅、季国樑、徐伯漪……南京小学作文教改的星空上升起一串串闪光的名字。他们鲜活的经验被送到了全国万千所学校的荧屏上,被吸收进小学语文课本和全国师范学校通用教材,汇入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滚滚洪流,推动着全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
  21世纪伊始,特色鲜明的课改实验,富有创造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令人欣喜。但是,南京新一代探索者们也敏锐地注意到,在许多地方,“作文”仍然是一个令学生畏惧,令教师犯愁的话题。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依然令人担忧。他们指出,当前,关于“儿童”谈得很多,“敬畏儿童、尊重儿童、相信儿童” “让儿童做作文的主人” “让儿童自由表达” “指导儿童自己修改”等语句,频频地出现在作文教学论文和研讨发言中。然而,深入作文教学实际则不难发现,一方面,有些地方高喊“儿童”和“自由”,实际上是滑向了“放任自流”的极端;另一方面,是更多的教师仍然没有走出为了应试、以“文”为本的误区,过度讲解写作知识,强调写作技巧。作文的主体——儿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真正的关注和尊重,致使作文教学錯位,而儿童享受不到作文的乐趣,作文能力也无从得到提高。真是一针见血,鞭辟入里!
  我们不是也经常看到吗?在一些作文公开课、观摩课上,有的教师只忙于组织学生做游戏、演小品,玩完了,演完了,让学生各自说说写写,再读读说说,就热热闹闹地结束了。更多的是不分年级,只要涉及“写人”,都是讲授写“外貌” “动作” “语言” “心理”的作用和要求,谈到“记事”,总要归纳四个、五个要素;也有的,不恰当地引进“过渡照应” “对比反衬” “开头法” “结尾法”等文章作法,生吞活剥地套用“主题” “虚构” “塑造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等文学创作的概念;有的,指导学生修改只关注在语言现象上加工、修补和润色,用他人的见闻感受代替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情感,忽视对儿童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能力和写作意识的培养等等。
  南京新一代探索者们所揭示、分析的正是当今出现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新现象、新问题——一些体现先进教育思想的新词语、新概念已进入人们的话语系统。新理念似乎已成为教师群体的社会意识,但是还没有真正成为广大教师的个体意识,也就没有自觉地转化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可以说,在不小的范围内,我们的作文教学还处于“认识不深”“言而未行”的层面,“儿童”被抽象化、概念化、虚泛化了。种种重视儿童的言辞,很有可能沦为新的官话、套话、空话。显然,这一揭示和分析,对厘清认识、推进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培育人的活动,其根本就在于促进人的社会化,把理想的世界建立在个体的心灵上,而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小学作文,从表面上看是遣词造句的综合训练,但从儿童成长来看,是儿童生活中、生命中的语言需要,具有显著的“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交流”与“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自我教育作用,是儿童自我接受教育的重要形式。如果,我们仅仅着眼于让学生写出一篇“好作文”,甚至,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教作文,不论是为此而过分强调“知识”和“规矩”,还是过分强调“自由”,走向极端而沦为“自流”,都忽视了儿童成长的语言需要,忽视了儿童语言素养的养成和健康人性、人格的发展,如此,也就窄化、虚化甚至异化了作文教学的功能和价值。
  为了让小学作文真正成为“为儿童成长服务的方式”,近20年来,在省、市教研室朱家珑主任、李亮老师、汪笑梅主任的关心支持下,南京新一代的探索者们,立足课程改革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薪传践梦,正开拓着作文教学的新局面,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
  其一,走向“教科研”。他们从实际出发,把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研究专题、课题、项目,扎扎实实地开展教育实验研究。
  他们有的从作文教学的过程着眼。譬如,针对学生“普遍害怕作文,写不具体”的苦恼,玄武区教研室的田红老师组织全区小学语文教师以此为专题,分学段开展系列研究,着重探讨如何尊重儿童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观察、悉心体验,积极思考、发现,乐于表达交流,从而掌握方法,发展能力,爱上作文。再如,针对人们常站在成人的立场上,以成人的眼光、标准审视考量孩子作文的现状,市教研员芮琼老师以“作文的评价与评改”为专题,在全市征集志同道合的教研员和教师,从评价评改的主体、标准、内容及方法方式等方面,探索构建小学作文评价评改机制,努力为儿童摘除不符合儿童作文要求和儿童心理特点的、来自成人世界的种种束缚。特级教师刘冰进行“故事情境中的主题习作教学”课题实验,从习作“内容”与“能力”两方面出发,确立习作教学主题,在具体的故事情境中调动学生的热情,培养他们阅读积累、观察现象、表达交流、评改完善等能力。   他们有的从阅读和写作,理解和表达的关系着眼。譬如,秦淮区教科所叶萍老师组建课题组深入研究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意义、内容,梳理出“从读学写”的几种指向功能及具体实施策略。针对实践中的一些偏向,她指出“我们应站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全面审视‘读写关系’,力求做到融洽共生,互为促进”。特级教师朱萍老师的“绘本作文”课,让孩子们在图文交融的阅读中,找寻“自己的影子”,聚焦细节,发现、想象,领悟内蕴的意义,丰满“被少化了的文字”,生成“孩子们自己的故事”。古平岗小学吴春晓校长与她的同事们把“读童谣,写童谣,唱童谣”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集阅读、联想、写作、欣赏为一体的综合性读写活动,形成校园特色文化。特级教师李琳老师带领全校师生“同读同写”,老师读学生喜欢的童书,读后写与学生题目相同的作文,再交流评选,师生分享彼此的想象、感受、知识和快乐。
  他们有的从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着眼。譬如,针对“创设情境”出了偏差,“模拟生活”一统公开课的现象,特级教师江和平老师指出,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需要的并不是到“模拟生活”中去寻找生活,寻找作文材料,而是在真实生活中捕捉那些和心灵碰撞交流后产生体验并成为心灵一部分的那些现象和事件。作文应成为孩子们用笔记录自己的故事,与同伴、老师、亲人们轻松“聊天”的事情。特级教师庄永洲和秦淮区教研员杨春艳老师在“建构儿童习作生活方式”课题研究中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领悟,作文就如同吃饭、睡觉、上课、游戏一样,是一种生活的需要,要努力让作文成为孩子们童年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快乐的生活方式。
  他们也有的从当代信息技术与作文的关系着眼。譬如,特级教师宋非、朱萍注意到当今网络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童们在游戏机“魔力”的引诱下,产生了对键盘和鼠标“笔”的偏愛,并尝试驾驭,萌生了驶上“信息高速公路”的渴望。于是,他们率先开设“网络作文”课,让每个孩子都享有网络带来的平等地位和表达、交流的空前自由。他们建立班级网站,指导全班孩子建立博客,引导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在网上质疑、讨论、发帖,使作文成为孩子们当下生活的需要和工具。
  其二,建设“共同体”。他们中许多人以“研究”为纽带,围绕一个个大家关心的“话题”或“主题”,朝着共同的愿景,努力把“教研组” “课题组” “项目组” “名师工作室”等教学研究组织,建设成一个集教学、学习、研究与自身专业成长为一体的学习“共同体”式的新型研究团队,强调“合作”,体现“开放”,追求“共享”,反思切磋,开拓前行,不断创新。
  譬如,南京有七个影响广远的“特级教师工作室”,领衔名师潘文彬、金立义、刘荃、史春妍、杨树亚、李响、胡红都是南京小语界的中坚力量,成员为几十位中青年优秀教师。近几年来,他们针对语文课改中的热点、难点,定期联合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更大的跨学校、跨区域的“共同体”——“攀·灯”团队。从实践研究中,他们提出了自己的作文教学主张,从不同角度对“当今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怎样才能走出困境?”交出了厚重的答卷,被一些媒体关注而推介,引导着广大教师从作文教学的“原点”去思考问题。
  又如,南京的“郭学平特级教师工作室”与南通如皋的“姜树华特级教师工作室”、苏州昆山的“高子阳特级教师工作室”联合开展“三人行·思”语文教学系列主题活动,深入研究小学生作文教学,致力于唤醒每一个儿童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写作动力,让儿童享受自由表达的快乐,自觉锻炼“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写作本领。这两年,郭学萍又高举起“小学生创意写作”的大旗,组织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一百多名语文教师共同研发了《小学创意写作系列读本》。这一读本被许多地方采用,并被评为“江苏省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一等奖”。
  再如,十多年前,特级教师宋运来提出了童漫作文的教学主张,找到了一条将作文教学通向儿童世界的通道。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在2005年批建了“宋运来特级教师工作室”,给了童漫作文研究一个很好的基地。宋运来老师所在学校有12位教师成了工作室的成员,本区兄弟学校不少教师也纷纷自发投身这个工作室的研究工作。如今,在宋老师与同事们的努力下,这个工作室的童漫作文项目已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众多教师自发参与实验研究。
  在实践研究中,新一代的探索者们努力把我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努力做到东方和西方、传统与现代融通合一,凸显“扎根本土,放眼世界”。譬如,刘志春、李琳、刘红三位特级教师既对儒家经典狠下“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功夫,又博览、研读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论著,择其真义,扬弃整合,执着追求“本真” “简单·快乐·开放” “乐学”的教学境界。他们领衔的三个名师工作室定期联合举办主题研讨活动,探索如何引导儿童建构自己的读写意义,主动快乐地参与读写活动。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我读过他们中许多人的文字,多次参加他们的研讨活动,深深感到虽然角度不同,风格不一,但都透发出探索者们勇于创造的改革精神和热爱儿童、热爱母语教育的真挚感情。他们的实践经验及其中蕴含的理性思考,都融注着前辈探索者的智慧,闪耀着时代的光辉。我为之欣喜、钦佩、振奋,并从中引发许多思考,获得如下启迪。
  作文是儿童生活的需要和组成部分。真正的儿童作文是一种儿童的活动,是同儿童成长相随,同儿童的劳动、游戏、学习,认识、思维、情感相连的活动,是一种文化创造活动。作文是儿童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种生活方式。学生是为生活而作文,不是为作文而生活。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该像南京的探索者们那样,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从而丰富知识,得到锻炼,增长才干,成长发展(而不是仅仅为了作文去搜集素材);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有了新收获、新感受、新发现,产生倾吐、交流的需要和欲望,在这基础上,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倾吐、交流,把观察、思考、交际、表达和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发展融于活动与作文的全过程之中。   重视观察,强调体验和发现。观察对于儿童认识世界之重要意义不容忽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观察对儿童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必不可少一样。”“每堂课都是对大自然之谜的观察和惊讶。”但是,如果只注意到对外界的“观察”而忽略了内心的“惊讶”,甚至误以为“观察”就是客观地认识世界,与人的心灵没多大关系就失之偏颇了。他们指出,“每个人所观察的事物也许大同小异,但内心的感受却各不相同,调动起来的联想、想象、经验、思想和情感更是千差万别,而那些与众不同的感受、体验、发现才是最宝贵的”。为此,他们总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真观察、发现,悉心感受、体验,在日记中记下自己的见闻、发现和内心的惊讶、喜悦……这是很有见地的。
  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共同发展。他们十分重视“从读知写、悟写、学写”。但是,他们的阅读课不只是、不全是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而开设,更不是枯燥地单一灌输语文知识、训练写作技巧的技术课。在他们的阅读课里,师生结伴步入语文意境,一起体味文字里的喜怒哀乐,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一起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一同走进非连续文本世界,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学习各类文本的种种表达方法。他们引导学生从课本扬帆到书海中遨游,从阅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显然,他们学生的阅读不是仅仅为写作而存在的阅读,而是伴随着感悟、理解、联想等系列心理活动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无疑,对作文来说,也唯有在这样的阅读中,儿童才能满足求知的需要,开拓视野,提高认识,丰富情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悟得作者观察、思考和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发展语感,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写作素养。
  重视模仿,从模仿走向创新。他们对模仿有着深入思考。他们说,“指导学生模仿应根据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年龄特点有选择地使用范文,运用恰当的模仿方法” “作文教学不要过分强调模仿,依赖模仿,让学生养成‘套袭’的依赖心理”。在教学实际中,他们总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允许、倡导、鼓励学生逐步跳出某一篇“范文”的框子,从自己头脑里储存的多篇“范文”中提取、选择、整合、学习借鉴方法,写出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作文来。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人学习、成长,自主创新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作文教学必须重视模仿。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模仿需要智慧和技巧。譬如面对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的学生,面对不同特点的“范文”,不同的作文练习要求,出示几篇范文合适?主要模仿什么?如何引导学生从模仿逐步走向创新?如何防止“模仿”异化成机械“套作”或变相“抄袭”?如何防止把语言表达形式变成模式化的框框,让学生编造内容往框框里填装,以致成为束缚而走向反面……这些都需要我们结合实践认真思考研究。
  让“模拟情境”成为儿童作文的“诱因”和“原型”。他们在作文课上创设的生动有趣的模拟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生原生态生活的典型集中、形象再现。这种“情境”,实际上是学生作文的“诱因”和“原型”。一方面诱发学生内心的倾吐欲望,让学生触景生情,唤醒沉睡的记忆,在脑中再现自己生活中与之或相似或相关的场景,激起真情勃发,进而喷涌而出,化为感人的文字。另一方面,起到了“原型”的作用。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从对“模拟情境”的观察、思考、体验和发现中,悟得方法,受到启迪,在写各自回忆中的类似场景时,能举一反三、运用方法,具体清楚地进行表达,从而锻炼了作文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诱因”诱发和“原型”启示下,学生们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是儿童生活的多姿多彩,表达的是个性各异的儿童的真情实感。同时,这样的“原型”还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借鉴运用。与此相比,那種仅仅为了给学生提供一次作文素材的“虚假情境”,表面上似乎是引导儿童观察生活,但如果目标不当,与儿童生活联系不紧,则很有可能走向与儿童真实生活的背离。
  鼓励大胆想象,谨慎对待“虚构”。为了儿童成长,他们一方面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积极联想,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写想象世界中的图画故事、童话故事、科幻故事……描绘未来世界的美好蓝图,构想梦中的成长愿景;别出心裁地设计有特色的团队活动,有创意的小制作、小发明……学生们五光十色的作文中绽放着智慧花朵和创造火花,表现了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浓浓真情。另一方面,凡写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他们从不有意无意地鼓励或默许学生凭空“虚构”。他们的学生不会为了“突出”中心而编造情节,夸大事实,为了“亮化”作文而移花接木、无病呻吟。不会把替邻居老爷爷拿了一次牛奶说成拿了三次,不会把只抽泣了几声写成痛哭流涕、泪如雨下,不会把同学小明做的好事移植到自己身上……不会让自己写真人真事的作文里,真中有假,真真假假,真假不分。因为他们让学生懂得,作文要写“诚实的自己的话”,而不是不切实际的随意编造。他们指出,作文与做人在“求真立诚”方面是完全一致的。“虚构”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如果把“虚构”不恰当地引入小学作文教学之中,很可能使涉世不深的儿童,因弄不清文学创作与写实作文的区别及其不同要求而造成认识混乱,甚至对作文和做人产生负面效应。儿童的心灵是柔嫩的花朵,需要我们精心呵护。南京的探索者们对想象作文、记实作文的深入思考研究,对如何引进“虚构”等文学创作概念的谨慎态度,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和反思。
  为了“同孩子们一起走进作文新天地”,南京的探索者们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正高举“立德树人”的大旗,用自己的忠诚、智慧和执着,与孩子们一起搭建从梦想通向现实的桥梁。
  (袁浩,全国小语会顾问,江苏省小语会名誉理事长,本刊特聘主编)
其他文献
时至2017年9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摆在了全国小学生的书桌上,我发现教材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古诗词的比重大大增加,这也预示着,语文学习要回归本源,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但是,对于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都很有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比较欠缺的小学生而言,学习却是不容易的。怎样用好教材,教好古诗词呢?  一、改变成人意识过多,儿童立场不够,让古诗词学习从儿童出发  学习古诗词,我们似乎习惯于这样
期刊
长期以来,小学高年级识字教学处境尴尬:有的老师比较随性,字词教学泛泛而过,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阅读和习作上,学生的字词学得不够扎实;有的老师还像低年级那样,音、形、义按
期刊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做好整本书的阅读呢?我想就汪曾祺的《人间滋味》一书,谈谈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三个层次.
期刊
期刊
“支点式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寻找、发现并把握关键之处,采取适宜的学习方式展开自主的学习活动,语言文化教育便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支点之一。  支点一:汉字文化  汉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也是阅读素养的基础,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识字写字更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核心之一,汉字文化便是突破这一核心内容的有效“支点”。众所周知,汉字是由音、形、义三个信息源综合构成,识
期刊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语言积累,促进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眼,通过有层次、有智慧地引导,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书面语言的内化.
期刊
期刊
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种价值体系,它通过是非、善恶、荣辱等观念来评价人们的行为,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行各业都有与本行业及其岗位的社会地位、功能、
本体是近年来计算机及相关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研究热点,是共享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规范说明,已被广泛应用于知识工程、知识管理、系统建模、信息处理、数字图书馆、自然语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