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审视与前瞻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ctro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至2017年9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摆在了全国小学生的书桌上,我发现教材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古诗词的比重大大增加,这也预示着,语文学习要回归本源,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但是,对于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都很有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比较欠缺的小学生而言,学习却是不容易的。怎样用好教材,教好古诗词呢?
  一、改变成人意识过多,儿童立场不够,让古诗词学习从儿童出发
  学习古诗词,我们似乎习惯于这样的模式:解诗题——明诗意——想诗境——知诗人——悟诗情。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以成人的思维,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把自己的需求当作儿童的需求,以自己的兴趣替代儿童的兴趣,从而实现预定的教育意愿和目标。具体表现为:
  1. 课堂语言的成人意识过多。教师在上课时的导语、过渡语、评价语、总结语等,往往会采用大段华美抒情的语言,这对于听课者而言,是很受用的,因为很美;对于执教者而言,也是很受用的,因为这些诗意的语言是自己对文本的真诚理解和感悟。但是这样的语言属于书面语体,它的特点是庄重、谨严,包含了大量表示抽象概念的词语和术语,有时还保留一些古汉语成分。而师生对话则应采用口语语体,它的特点是自然、亲切、活泼、生动。在这样的课堂上,两种语体之间、师生之间必然存在着明显的隔阂,这就由于教师的成人意识过多,没有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
  2. 文本解读的成人意识过多。儿童觉得古诗词难学是因为:第一,古诗词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经历特殊历史事件所萌生出来的,儿童对历史背景的不了解,使得他们和古诗词产生了隔膜。第二,我们的祖辈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语言,特别是一些语汇、语言的组织方式,经过若干年的变迁,和我们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字音、字义也有差异,这就增加了学生理解古诗词内容的难度。第三,古诗词是思想开放的窗口,是特别自由的,大部分是跳跃的,有时还运用了夸张、比兴等方法,这就造成了诗词中语序的变化,存在许多空白点,学生不容易理解。而我们的教学又把着眼点放在文本上,放在这一首首古诗词上,要解释出来,说出意思来,他们就觉得难了。
  教学理应如马斯洛所说的那样,回到教育应有的立场上去——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用儿童的方式学习古诗词。儿童的方式,包括唱一唱、演一演、舞一舞、画一画等各种形式。无论哪种形式,只要儿童投入进去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下图是两位三年级学生创作的诗配画,把它们张贴在教室中,既是分享,也提供了再学习的机会。当然,对“画”的理解不必拘泥,可以用彩笔在纸上画,也可以用文字进行描述。总之,教无定法。
  下面是《江雪》的教学片段:
  师:刚才是我们看画面想诗句,现在我们来看诗句想画面。如果让你给《江雪》配一幅画,你会画哪些内容?请在诗句中圈画出这些词语。(生自读圈画,回答略)
  师:除了诗句中这些景物,还要画什么?
  生:还要画皑皑的白雪、茫茫的江面、江边枯萎的芦苇……
  师:请把自己想到的画面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把小组内几个人想到的不同画面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流动的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想想看:可以怎么连接?
  生:可以由远到近。
  生:可以先景后人。
  师:请哪个同学连起来说一说,你头脑中想到的画面。(生答略)
  二、改变识记要求过多,诵读本体不够,让古诗词课堂呈现音韵之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并据此提出阶段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古诗词的背诵数量和质量。然而,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有些师生将背诵、默写作为终极目标来对待,只重视背诵、默写的结果达成与否,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诵读”要求,体现在:
  1. 忽视情感体验。考试无疑是教学的指挥棒,“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是一些教师古诗词教学心态的真实写照。为保证考试不丢分,有些老师不注重古诗词教学实践活动,只要求学生“读几遍” “背过关” “默出来”,这种肤浅的教学,远离了古诗词本应有的灵性和美感,最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古诗词,变成了失去灵性的干瘪的仅用来考试背诵的文字。对古诗词思想内涵及艺术特点的解读,也仅限于对作者及时代背景进行例行公事的介绍,或者只是对着教参照本宣科,忽视了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及个性评价,造成了欣赏的“失语”。
  2. 忽视音韵节奏。古诗词作为汉语文本中最具有“歌”性的文体,合辙押韵,旋律优美,读起来节奏分明,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当我们不再执着于逐字逐句的解释,不再执着于课本的背诵,不再繁琐地查证溯源,而是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在感受意象、形成画面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去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古诗词教学才会有“味道”,有“劲道”。
  但怎么做到“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让古诗教学根深本固、枝繁叶茂,似乎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看到儿童学习古诗词的障碍,也要看到儿童学习古诗词有天生的优势,每一个儿童都有一颗与生俱来的“诗词心”,它是具体的、形象的、梦幻的,也是涂鸦的、游戏的、活泼的,要通过诵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意象和画面,感受古诗词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当然,每位老师在音韵和节奏的处理上有自己的意趣和追求,例如《漁歌子》教学片段:
  师:唐代词人张志和,他一生共写过五首《渔歌子》,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学生很有兴趣地练习读)
  师:会读了,那谁来试试?(生读评)
  师:才练习了一遍,我们就读得正确、流利!去掉拼音提示,还能行吗?(指名读)
  师:把词的节奏读出来才有味,自己练练。(生练)发现没有,一注意停顿,这词的节奏感就强了!   生:老师,我发现随着句子的长短变化,这节奏也在发生变化。
  师:对的,这变化的节奏,咱们可以打着拍子来读,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词牌名老师来读。(师生边打拍子,边合作读词)
  师:读了这么多遍,你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生:我发现这首词里的“飞、肥、归”三个字都押韵,把这三个字读长点,非常有韵律。
  师:这样读,词就变得富有节奏和韵律了。
  三、改变内容分析过多,主题探究不够,让探究成为古诗词学习新样态
  长期以来,起着重要文化传承作用的古诗词教学,多停留在读读、背背、讲讲的路子上,教学形式上的单调必然有损对古诗词丰厚内涵的理解。
  1. 百家讲坛式教。很多老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但却忽略了古诗词这一独特文体的诵读,整堂课下来,不停地提问;有时为了节省时间,有的教师干脆一讲到底,把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强势地灌输给学生。学生一节课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只能被动地听讲和记录,这种“单线学习”形式抑制了学生的感受和创新思维。
  2. 缺乏个性地学。粗略估算一下整个小学阶段,大概有50节古诗词教学课。如果教师一成不变地教,学生一成不变地学,那么这50节课岂不变成一模一样?笔者认为,每一节古诗词教学课都应该有它独当之任,无论是内容积累,还是兴趣感悟,抑或方法策略……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显性上,也体现在隐性上。一节古诗词教学课,不在于让学生收获多么全面,而在于某一方面有比较深刻的体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就是要求把自主学习的机会还给儿童,用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开放性,即不局限于教材,不局限于知识本身,不局限于知识的表象,在这样开放的课堂里,古诗词学习必然呈现出迷人的芬芳。以《清平乐·村居》一课为例,这是笔者在杭州上的一节课,其最大的突破是跳出传统古诗词“教”的模式,课堂中央是古诗词研究小组“学”的汇报。
  师:怎样学习古诗词,除了“读”和“嚼”,今天,长辫子老师还送给你们一个字——“比”。这里的比,就是比较阅读。星期三我请你们语文老师发给你们《清平乐·村居》 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单”,请拿出来。
  师:你们对哪个选题有兴趣?就请到讲台上来,自由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要求:当一个或者几个同学在台上汇报的时候,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倾听,可以补充,也可以质疑。
  生1:我们小组汇报第一个选题的研究成果。我们的选题是:把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放在课本第二组课文中去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2:五下第二单元一共有五篇课文:《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 《冬阳·童年·骆驼队》 《祖父的园子》 《童年的发现》 《儿童诗两首:我想、童年的水墨画》都是围绕“童趣”这个主题。
  生3:任何一首诗词,总是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但是,如果把这首词放在一个主题单元中,我们就能很快确定这首词重点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生4:一个“最”字,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小儿子喜欢的程度。一个“喜”字,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喜欢乡野生活,喜欢这里的景,喜欢这和睦的一家人,但最最喜欢的是最小的儿子,原因就在于他的淘气顽皮、天真活泼。
  师:著名作家冰心曾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看来,不管哪个时代,人们对天真烂漫孩童的喜爱都是一样的。(其他三个选题汇报:略)
  四、改变就诗论诗过多,时代元素不够,加强古诗词在生活中的运用
  任何文学艺术作品的诞生,必然有一个起源、推广、继承、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古诗词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也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1. 联系生活不够。古诗词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差距很大,往往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古诗词学习,既要遵循古人,又要与时俱进,让古诗词学习融入时代元素。例如,在《黄鹤楼送别》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思考:如果诗仙李白生活在我们今天,面对远去扬州的老朋友孟浩然,他还可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离别之情呢?答案是:发一条短信,或QQ留言,或写一封电子邮件,或者写一首现代抒情诗……这样的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儿童,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2. 缺少写的运用。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往往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追求“字字落实”,在理解翻译之后,就直奔主题——背诵,默写。日积月累,学生的能力层次依旧只停留在知识层面,难以上升到能力层面,更不用说用古诗词的文化底蕴来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把古诗词教学和“创意读写”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促进学生理解内化,提升学生的思维。有道是“文有诗书气自华”,下面是胡尧汉同学在学习《清平乐·村居》后,创作的一首儿童诗,表达自己童年的自由与快乐。
  心情
  我喜欢在冬日的雪地上走过/留下一串轻快的脚印/雪花像一个个冰雪精灵/从我的脸上飘过/融化//我喜欢春天的明媚/夏天的永昼/秋天的丰收/也喜欢冬天的凋零//我喜欢抬头看树上的小鸟/追逐,鸣叫/我喜欢低头去看那不起眼的大地/默默滋潤/万物。
  这位同学深得古诗词之味,却能用现代诗的方式对古诗中体现出来的况味,进行创意表达。另一位学习软笔书法的学生,把《心情》这首诗用书法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于是,一种道不尽的“古韵今风”,扑面而来。原来,这里的“写”,可以用现代诗的方式诠释古诗,也可以用书法的形式表现诗歌,无论哪一种,都令人耳目一新。
  (郭学萍,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其他文献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员工的创新绩效不仅影响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对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也具有重要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所需的知识愈加全面和复杂,创新主体在创新过
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下岗职工中的党员如何管理,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新问题。最近,记者在基层采访时,碰到这样一件事:某厂青年女工刘林下岗后,在家呆了两三个月
本文构建了省域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数,从规模、质量和效益三个维度测算了各省域2015、2017年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及历时性变化,发现:整体上,我国各省域博士研究生教育发
  随着国际贸易的逐步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占全球贸易总运量80%的海上运输已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而在海运船舶运营组织中,不定期船运货运量占全球海上运
期刊
  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文化差异等根植性因素以及历史发展演化路径不同等诸多原因,使得不同区域经济在产业结构、产业间关联关系及模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发展特
吴非老师写过一本书,叫作《不跪着教书》,说的是许多老师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人格尊严,教出来的学生都具有奴性。看后十分过瘾,十分痛快,十分赞同。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看我们的教师做了什么。  语文教师读的书:据了解,语文教师读得最多的是教案集、案例集。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师将西方教育家杜威、皮亚杰、斯金纳、布鲁纳、加德纳作为自己的偶像。但是,有多少个语文教师认
期刊
学生进入学校后,最早接触的书写工具是铅笔,属于硬笔书法范畴。指导学生写出一手端正、娟秀的铅笔字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专业素养高低的重要指标。一年级学生处于学习硬笔书法的起步阶段,应当从最基本的写字姿势、写字要求、写字能力入手,帮助学生写好汉字。同时,也是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根基。  一、矫正姿势,起步要稳  低幼儿童在入学前已经接触过诸如蜡笔、水彩笔等书写工具涂鸦绘画,但是,大部分儿童书写姿势都是错误
期刊
进入21世纪后,“语文素养”理念的提出,引发了学界的持久关注和热烈讨论.“语文素养”的定义是什么,构成要素有哪些,结构模型是怎样的,“语文素养”与相关概念有何异同,诸如
期刊
随着本科科学教育这门课程的开设。传统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因其涉及的范围多且深已经不能适应这一学科的发展要求。结合科学教育这一专业特征和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